600年歷史的故宮,是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殿宇宮室9046間,收藏價值連城的歷史藝術珍寶達180多萬件。
如今在故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夜守護著這座文化殿堂的消防安全,他們被稱為故宮守夜人。蔡瑞是其中的一員,作為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天安門支隊故宮特勤中隊政治指導員的他,前不久被評為「人民滿意公務員」,並被應急管理部表彰。近日,記者對話蔡瑞,聽他講述故宮的防火秘訣。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天安門支隊故宮特勤中隊政治指導員蔡瑞。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古代防火靠太平缸,螭吻能避雷
新京報:故宮建築都是木質結構,存放大量古籍字畫,抵禦火災能力極低,歷史上故宮曾發生過一百多次火災。但是新中國成立後,極少發生火災,是怎麼做到的?
蔡瑞:故宮防火,在制度方面,就有一百多項管理規定。故宮1925年成立博物院,到現在94年了,防火的管理制度一直與時俱進,設施設備也一直在更換。
新京報:歷史上,故宮有哪些防火的措施?
蔡瑞:故宮古代最主要的防火設施是護城河和太平缸,太平缸就是殿前面擺的大水缸。太平缸都要注滿水,並且被墊起來,冬天可以在下面燒炭,保持水缸的溫度。明清時期,太平缸用棉被包裹,防止結冰。
故宮的建築還有一個象徵性的防火結構螭吻,就是宮殿屋頂正脊兩端的神獸。古代傳說中,這個神獸能夠吞火,還喜歡登高俯瞰,所以被認為能夠避火消防。現在來看,螭吻一般高於建築的其他位置,如果有雷電會先劈到螭吻,也有一定避雷防火的功能。
在宮殿臺基上,還有很多螭首,主要是夏天排水用的,到現在還能用,每當暴雨,就會看到「千龍出水」的場面。
宮殿屋頂上的螭吻。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延續古代夏注水、冬鑿冰的傳統
新京報:現在對故宮的消防保護,有從古代故宮的防火技術中得到啟發嗎?
蔡瑞:我們中隊保留了一些古代留下來的防火傳統,比如「夏注水、冬鑿冰,春除草、秋清葉」。為的就是不留丁點火災隱患,保證故宮絕對安全。
冬天金水河結冰後,我會帶著隊員在金水河裡每隔20米就鑿開一個一米見方的冰窟窿。雖然現在的水源能夠保證滅火需求,但我們還是延續著「冬鑿冰」的傳統,確保可以就近取水。
夏天,我會帶著人往太平缸注水,太平缸離宮殿很近,是應急的「第一桶水」。春季,我們及時清除屋頂和院內的雜草,既防火又保護古建築,你看現在故宮房頂基本都沒有草了。秋季,風乾物燥,我們會即時清除院內的落葉和可燃物,能清理出好幾噸,另外,還會將10餘萬平方米的植被溼化,防止著火。
新京報:夏天是給所有的太平缸都注滿水嗎?
蔡瑞:我們只會對未開放區域的水缸注水,開放區域遊客太多,太平缸很大,注滿水的話,怕有遊客,尤其是孩子發生危險。
宮殿前面擺放的太平缸。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每個宮殿量身定製救火預案,戰勤班手繪消防作戰圖
新京報: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沒有什麼先進設備用來防火,你的前輩都是怎麼做的?
蔡瑞:當時故宮缺少完善的防火設施,我們中隊就在城牆上設置「瞭望哨」和「火衛崗」,一年365天,無論颳風下雨、酷暑嚴寒,都在城牆上晝夜守望巡邏,既防火、又防盜。
新京報:故宮面積這麼大,有宮殿九千多間,遊客第一次來基本會轉暈,你們對線路熟悉嗎?是怎樣做到的?
蔡瑞:建隊之初,故宮內部環境複雜,九千多間殿宇縱橫交錯,確實給滅火救援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中隊的戰勤班被稱為「活地圖」,時至今日仍傳承著各大宮殿「一口清」、手繪消防作戰圖的絕活。從重點部位到行車路線、從水源點位到管道口徑,甚至容易發生車道堵塞的區域都被不同線條和顏色精確標註,一筆一畫都是工工整整、所有資料都是細緻入微,保證第一時間能夠到達指定地點。
新京報:你們現在每天的巡查路線是怎樣的?
蔡瑞:我們把故宮劃分成了十大保護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一個重點建築物,比如一區域的三大殿等,我們為每個宮殿量身定製了火災撲救預案。隊員每天巡查路線不同,早上八點半開始巡視,看看有沒有雜物,還要檢查消防栓、滅火器等。
故宮有五千多個火災探測器
新京報:與古代單靠人防相比,現在有哪些先進設備在守護著故宮?
蔡瑞:現在故宮有五千多個火災探測器,吸氣式火災探測器113個,還有紅外感應器,既防火又防盜。我們有一個很大的中控室,跟各個宮殿崗亭聯動,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顯示在大屏上。故宮內還有167個消火栓以及4000多個滅火器,我們會逐一定時檢查保養。
新京報:聽說你在工作中有很多創新,能詳細介紹一下嗎?
蔡瑞:我和隊員一起鑽研探索,加裝了消防「吉普車」,這種吉普車能快速出警滅火,而且具有防衝撞性能。我們還研發了「肘式水槍」,可對著火點實施精準射水,並且自製了「重疊式水帶推車」等裝備。
新京報:這些裝備對於保護故宮起到了什麼作用?
蔡瑞:這些裝備大大縮短了水帶鋪設時間,實現了「一分鐘處置」的最佳效果。比如,我們反覆開展實戰化滅火操法演練,像太和殿這種超高、超大體量的建築,十分鐘內就可以用水槍、移動水炮、雲梯高噴完成立體化水幕整體全覆蓋。
「求什麼都不求戰功」
新京報:火災對博物館的毀滅是災難性的。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火災,館內約2000萬件藏品僅10%得以倖存。今年4月,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塔尖和大部分屋頂被燒毀。故宮的遊客這麼多,怎麼確保防火安全?
蔡瑞:現在故宮開放70%的區域,明年將開放到80%。故宮現在每年有超1500萬的遊客,高峰每天限流8萬人。這麼大面積、這麼多人,確實給防火帶來很大的壓力。
我們要做到禁止一切火源進故宮。目前,進入天安門廣場區域安檢,防止遊客攜帶易燃可燃物品,比如打火機、火柴等。每到五一、十一等假期,我們都要派一批消防隊員去安檢口,對遊客進行疏導,督促遊客遵守故宮規定。
而且,我們對於隊員的體能也有嚴格要求,以確保有更好的狀態應對突發情況。比如,我們現在要求9項體能達標,包括5000米負重跑、單槓卷身上等。我們5000米負重跑要背著20多斤的空氣呼吸器,我現在的成績是良好,27分鐘跑完。我們隊員最好的十幾分鐘就能跑完。
新京報:前不久,國家博物館也成立了消防站,目的是什麼?
蔡瑞:國家博物館也是重要的防火區域,此前我們支隊就有一部消防車在國博24小時備勤,現在成立一個微型消防站,配備消防指戰員25名、消防車2部,對保障博物館及館藏文物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新京報:我看到你們的榮譽掛滿整整一牆,「故宮消防衛士」的牌匾是怎麼來的?
蔡瑞:「故宮消防衛士」的牌匾是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送來的。他對我們說,「消防安全是故宮的命根子。有了你們,我們才有信心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你能看到,中隊取得了很多榮譽,但唯獨缺少戰功。戰功是我們最不想要的。每當新兵羨慕兄弟單位在火場受到表彰時,老兵都會嚴肅地跟他講「在故宮,盼什麼都別盼著火,求什麼都別求戰功」。我們寧可一輩子默默無聞、沒有立功的機會,也不會讓故宮出現任何一次火情的可能。
故宮特勤中隊取得了很多榮譽。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曾處理過氰化氫洩漏,學習更多為「大應急」做好準備
新京報:你也是老消防了,你印象最深的消防救援是哪次?
蔡瑞:我是2002年12年入伍,從事消防工作16年。我覺得最危險的一次消防救援是處理懷柔氰化氫洩漏事故。
那是2004年4月20日,我們按照事先預案,進入現場。那時候我還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緊張、興奮,又惶恐。但一到現場,我就被現場場景震驚——發生事故的是一個黃金冶煉廠,氰化氫洩漏已經造成3人死亡11人中毒,現場已經停了很多車了,各種應急隊伍都在那裡,現場一片廢墟,氰化氫濃度非常高。我們按照平時訓練的規程,穿好防火服,從檢測到堵漏到洗消,整整20個小時沒合眼。
新京報:去年,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退出現役,成建制劃歸應急管理部後組建成立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 。在轉隸之後,你覺得有什麼變化?
蔡瑞:我覺得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了,因為現在講的是大應急、多災種合成作戰的概念。我覺得,作為基層滅火人員,要時刻保持戰備狀態,要把體能夯實,還要儲備足夠的理論知識,才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處置,最大限度減少損傷。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協作記者 王貴彬
編輯 白爽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