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故宮守夜人蔡瑞,揭秘600歲故宮的防火秘訣

2021-01-17 新京報

600年歷史的故宮,是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殿宇宮室9046間,收藏價值連城的歷史藝術珍寶達180多萬件。

如今在故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夜守護著這座文化殿堂的消防安全,他們被稱為故宮守夜人。蔡瑞是其中的一員,作為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天安門支隊故宮特勤中隊政治指導員的他,前不久被評為「人民滿意公務員」,並被應急管理部表彰。近日,記者對話蔡瑞,聽他講述故宮的防火秘訣。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天安門支隊故宮特勤中隊政治指導員蔡瑞。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古代防火靠太平缸,螭吻能避雷

新京報:故宮建築都是木質結構,存放大量古籍字畫,抵禦火災能力極低,歷史上故宮曾發生過一百多次火災。但是新中國成立後,極少發生火災,是怎麼做到的?

蔡瑞:故宮防火,在制度方面,就有一百多項管理規定。故宮1925年成立博物院,到現在94年了,防火的管理制度一直與時俱進,設施設備也一直在更換。

新京報:歷史上,故宮有哪些防火的措施?

蔡瑞:故宮古代最主要的防火設施是護城河和太平缸,太平缸就是殿前面擺的大水缸。太平缸都要注滿水,並且被墊起來,冬天可以在下面燒炭,保持水缸的溫度。明清時期,太平缸用棉被包裹,防止結冰。

故宮的建築還有一個象徵性的防火結構螭吻,就是宮殿屋頂正脊兩端的神獸。古代傳說中,這個神獸能夠吞火,還喜歡登高俯瞰,所以被認為能夠避火消防。現在來看,螭吻一般高於建築的其他位置,如果有雷電會先劈到螭吻,也有一定避雷防火的功能。

在宮殿臺基上,還有很多螭首,主要是夏天排水用的,到現在還能用,每當暴雨,就會看到「千龍出水」的場面。

宮殿屋頂上的螭吻。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延續古代夏注水、冬鑿冰的傳統

新京報:現在對故宮的消防保護,有從古代故宮的防火技術中得到啟發嗎?

蔡瑞:我們中隊保留了一些古代留下來的防火傳統,比如「夏注水、冬鑿冰,春除草、秋清葉」。為的就是不留丁點火災隱患,保證故宮絕對安全。

冬天金水河結冰後,我會帶著隊員在金水河裡每隔20米就鑿開一個一米見方的冰窟窿。雖然現在的水源能夠保證滅火需求,但我們還是延續著「冬鑿冰」的傳統,確保可以就近取水。

夏天,我會帶著人往太平缸注水,太平缸離宮殿很近,是應急的「第一桶水」。春季,我們及時清除屋頂和院內的雜草,既防火又保護古建築,你看現在故宮房頂基本都沒有草了。秋季,風乾物燥,我們會即時清除院內的落葉和可燃物,能清理出好幾噸,另外,還會將10餘萬平方米的植被溼化,防止著火。

新京報:夏天是給所有的太平缸都注滿水嗎?

蔡瑞:我們只會對未開放區域的水缸注水,開放區域遊客太多,太平缸很大,注滿水的話,怕有遊客,尤其是孩子發生危險。

宮殿前面擺放的太平缸。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每個宮殿量身定製救火預案,戰勤班手繪消防作戰圖

新京報: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沒有什麼先進設備用來防火,你的前輩都是怎麼做的?

蔡瑞:當時故宮缺少完善的防火設施,我們中隊就在城牆上設置「瞭望哨」和「火衛崗」,一年365天,無論颳風下雨、酷暑嚴寒,都在城牆上晝夜守望巡邏,既防火、又防盜。

新京報:故宮面積這麼大,有宮殿九千多間,遊客第一次來基本會轉暈,你們對線路熟悉嗎?是怎樣做到的?

蔡瑞:建隊之初,故宮內部環境複雜,九千多間殿宇縱橫交錯,確實給滅火救援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中隊的戰勤班被稱為「活地圖」,時至今日仍傳承著各大宮殿「一口清」、手繪消防作戰圖的絕活。從重點部位到行車路線、從水源點位到管道口徑,甚至容易發生車道堵塞的區域都被不同線條和顏色精確標註,一筆一畫都是工工整整、所有資料都是細緻入微,保證第一時間能夠到達指定地點。

新京報:你們現在每天的巡查路線是怎樣的?

蔡瑞:我們把故宮劃分成了十大保護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一個重點建築物,比如一區域的三大殿等,我們為每個宮殿量身定製了火災撲救預案。隊員每天巡查路線不同,早上八點半開始巡視,看看有沒有雜物,還要檢查消防栓、滅火器等。

故宮有五千多個火災探測器

新京報:與古代單靠人防相比,現在有哪些先進設備在守護著故宮?

蔡瑞:現在故宮有五千多個火災探測器,吸氣式火災探測器113個,還有紅外感應器,既防火又防盜。我們有一個很大的中控室,跟各個宮殿崗亭聯動,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顯示在大屏上。故宮內還有167個消火栓以及4000多個滅火器,我們會逐一定時檢查保養。

新京報:聽說你在工作中有很多創新,能詳細介紹一下嗎?

蔡瑞:我和隊員一起鑽研探索,加裝了消防「吉普車」,這種吉普車能快速出警滅火,而且具有防衝撞性能。我們還研發了「肘式水槍」,可對著火點實施精準射水,並且自製了「重疊式水帶推車」等裝備。

新京報:這些裝備對於保護故宮起到了什麼作用?

蔡瑞:這些裝備大大縮短了水帶鋪設時間,實現了「一分鐘處置」的最佳效果。比如,我們反覆開展實戰化滅火操法演練,像太和殿這種超高、超大體量的建築,十分鐘內就可以用水槍、移動水炮、雲梯高噴完成立體化水幕整體全覆蓋。

「求什麼都不求戰功」

新京報:火災對博物館的毀滅是災難性的。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火災,館內約2000萬件藏品僅10%得以倖存。今年4月,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塔尖和大部分屋頂被燒毀。故宮的遊客這麼多,怎麼確保防火安全?

蔡瑞:現在故宮開放70%的區域,明年將開放到80%。故宮現在每年有超1500萬的遊客,高峰每天限流8萬人。這麼大面積、這麼多人,確實給防火帶來很大的壓力。

我們要做到禁止一切火源進故宮。目前,進入天安門廣場區域安檢,防止遊客攜帶易燃可燃物品,比如打火機、火柴等。每到五一、十一等假期,我們都要派一批消防隊員去安檢口,對遊客進行疏導,督促遊客遵守故宮規定。

而且,我們對於隊員的體能也有嚴格要求,以確保有更好的狀態應對突發情況。比如,我們現在要求9項體能達標,包括5000米負重跑、單槓卷身上等。我們5000米負重跑要背著20多斤的空氣呼吸器,我現在的成績是良好,27分鐘跑完。我們隊員最好的十幾分鐘就能跑完。

新京報:前不久,國家博物館也成立了消防站,目的是什麼?

蔡瑞:國家博物館也是重要的防火區域,此前我們支隊就有一部消防車在國博24小時備勤,現在成立一個微型消防站,配備消防指戰員25名、消防車2部,對保障博物館及館藏文物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新京報:我看到你們的榮譽掛滿整整一牆,「故宮消防衛士」的牌匾是怎麼來的?

蔡瑞:「故宮消防衛士」的牌匾是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送來的。他對我們說,「消防安全是故宮的命根子。有了你們,我們才有信心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你能看到,中隊取得了很多榮譽,但唯獨缺少戰功。戰功是我們最不想要的。每當新兵羨慕兄弟單位在火場受到表彰時,老兵都會嚴肅地跟他講「在故宮,盼什麼都別盼著火,求什麼都別求戰功」。我們寧可一輩子默默無聞、沒有立功的機會,也不會讓故宮出現任何一次火情的可能。

故宮特勤中隊取得了很多榮譽。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曾處理過氰化氫洩漏,學習更多為「大應急」做好準備

新京報:你也是老消防了,你印象最深的消防救援是哪次?

蔡瑞:我是2002年12年入伍,從事消防工作16年。我覺得最危險的一次消防救援是處理懷柔氰化氫洩漏事故。

那是2004年4月20日,我們按照事先預案,進入現場。那時候我還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緊張、興奮,又惶恐。但一到現場,我就被現場場景震驚——發生事故的是一個黃金冶煉廠,氰化氫洩漏已經造成3人死亡11人中毒,現場已經停了很多車了,各種應急隊伍都在那裡,現場一片廢墟,氰化氫濃度非常高。我們按照平時訓練的規程,穿好防火服,從檢測到堵漏到洗消,整整20個小時沒合眼。

新京報:去年,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退出現役,成建制劃歸應急管理部後組建成立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 。在轉隸之後,你覺得有什麼變化?

蔡瑞:我覺得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了,因為現在講的是大應急、多災種合成作戰的概念。我覺得,作為基層滅火人員,要時刻保持戰備狀態,要把體能夯實,還要儲備足夠的理論知識,才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處置,最大限度減少損傷。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協作記者 王貴彬

編輯 白爽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高分紀錄片揭秘600歲故宮保養日常
    片方供圖  它被稱作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將鏡頭對準了紫禁城規劃、變遷、修繕與保護的故事,穿越600年的時光,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透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等部門的工作視角,將一個有趣的故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 600年故宮驚豔了無數人,可是你知道,故宮到底誰設計的?
    明清兩代有24位皇帝曾經在這裡居住;它佔地面積超過72公頃,雖然僅僅是大明宮的五分之一,但卻是保存最完整、現存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同時還是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都之一;它在《國家寶藏》等節目上展露鋒芒,驚豔了無數人,譽滿四海,它有太多的讚美和文化,是600多年前,朱棣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 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中國文物報記者 李瑞(原標題:《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訪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初冬暖陽下的北京故宮,一如既往的人潮湧動。走進600年歷史的紫禁城,穿行在龐大壯美的建築群,漫步在常設文物專館,欣賞頻繁推出的專題文物展覽,可以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工藝美術的璀璨,也可以感受到故宮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 600歲的故宮,終於「下凡」了!
    600歲的故宮明白,只有結合每個時代的智慧,才能迎接更多個600年。
  • 故宮600年大展,一生僅此一次!紀錄片《故宮100》第1集:天地之間...
    《故宮100》是央視歷經數年策劃籌備,近1年時間拍攝製作,以故宮建築為主題打造的百集大型紀錄片,每集用6分鐘的時長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講述一百座建築的命運,呈現故宮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通過一百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
  • 600歲的故宮,該「降降溫」了
    2020年,故宮即將迎來600歲的生日。當時間滑向1月,「6688元故宮角樓年夜飯被取消」、「大奔開進故宮」的負面新聞此起彼伏,一時間各種言論甚囂塵上,有「解密」的,有「吐槽」的,把這個承載了國人最多關注的歷史博物館推向了「風口浪尖」。
  • 故宮今年600歲了!同視角新老照片對比, 一眼跨越600年
    恢弘的紫禁城將迎來600周歲,新展覽、新文創、新數據已經趕著趟兒地發布了。今年上半年,《韓熙載夜宴圖》將率先露臉。隨後,「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中國與凡爾賽展」「紫禁城建成600年展」等大展也將挨個揭開面紗。
  • 「故宮文化不必帶回家」 原故宮副院長李文儒長沙解鎖故宮古今密碼
    星辰在線9月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勳)故宮的一磚一瓦,皆是歷史。從皇宮到博物館,如今的我們該如何看故宮及其博物館文化?8月29日,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守護故宮十餘載的李文儒先生來到長沙噹噹梅溪書店,他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娓娓道出故宮凝聚的人文精神,用現代眼光,帶領長沙的書迷朋友和文博愛好者重新審視故宮,給出他專業性的答案。
  • 閻崇年:讀懂故宮600年
    在比較自己與古人選擇的不同時,他就此讀懂了歷史,也把自己真正融入了故宮那600年之中。」故宮揭露的人性真相,20歲、30歲之前不懂可能是運氣所限,但45歲前一定得懂。如果你了解了故宮600年風雲史後,你可以從一個王朝的成敗經驗中,看到對自己人生的某些借鑑意義,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 對話|蔡國強:34年後的回歸故宮,帶著「西方藝術史之旅」
    從故宮出發、再回到故宮2020年12月8日,故宮的官微推送消息:「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這條消息宣布的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正式建成。蔡國強告訴澎湃新聞,那天是他的生日,「早上看到這條官宣時,感到真是太有緣了」。
  • 600歲故宮,斑斕秋色「上新啦」
    600歲故宮,斑斕秋色「上新啦」市場信息網   2020-11-16 13:24:15   來源: 新華網   評論:   「上新了!」「進宮了!」故宮,每年都會給你一個非去可不的理由。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主題書畫特展」等,都在這個金秋如約而至。  故宮御花園  從庭院深深的皇家禁地,到雄偉壯美的文化寶庫,再到實力走紅的「打卡」勝地,這幾年故宮一直在時代大潮中乘風破浪,也收穫了大批年輕粉絲。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
  • 今年紫禁城600歲了!見證故宮博物館600歲歷史
    我叫紫禁城,今年600歲了。 從皇家禁宮到百姓博物院,我很古老,見證了明、清兩代500多年的王朝更迭。 但我又很現代,在年輕人眼中,我是「網紅」。
  • 誰在修繕保護600歲的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年末央視開播
    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紀錄片啟動了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 文藝星開講|王旭東:讓600歲故宮有更多「打開方式」
    核心閱讀: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站在這個歷史新起點,我們將繼續探索更多更好的「打開方式」,讓觀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感受故宮的建築之美、歷史之美、藝術之美,進而感悟故宮承載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盡魅力!
  • 故宮的記憶——和我一起來一場與故宮的約會
    故宮很老了,老到600歲故宮很年輕,新晉成網紅。故宮的聲音,是風雲際會後一場突如其來的夏雨傾注在這片古老的宮殿群的聲音,雨珠由簷頭散落在殿前的石階上,雨花飛濺,洗盡了鉛華,遠去了人聲鼎沸,這座城仿佛在雨中變得安靜了。
  • 故宮600年展門票預約攻略(附購票入口)
    ➤故宮600年展門票預約攻略  故宮600年展門票不單獨售票,憑故宮門票即可參觀  【故宮門票價格】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為旺季,大門票60元/人  •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淡季,大門票40元/人
  • 《上新了·故宮3》今日首播 探尋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記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座宏偉的建築群,在600年間完成了從皇宮到故宮博物院的轉身,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聚集了清晰的時間印記。今晚20:5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首播。「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張魯一、聶遠,將探尋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記。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身著布衣,腳蹬布鞋,他用600張圖片揭秘故宮的「前世今生」
    堆滿雜物的冰窖變身亮麗精緻的烤鴨店坐在故宮裡吃烤鴨比皇帝更幸福有木有!點一隻香換一夜安眠拉上行李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撐起藻井傘不在害怕風吹日曬故宮用600年的歲月沉澱與我們的生活碰撞出別樣的火花春華秋實夏蟬冬雪讓多彩的雨傘伴你四季或許在傘葉旋轉間你與那古典美人就會上演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