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說話好清楚,咋教的?」在小區裡,快1歲9個月的妤寶語言發展水平算是排在前列,她吐字清晰、詞彙量也不錯,會說家裡大人的名字與自己的名字,西瓜、水果、香蕉、菠蘿、水蜜桃這些水果只要看到就會說,家裡大人的名字與自己的名字也會表達:「不要起來」「媽媽幫忙」「奶奶起床」「爸爸上班忙」……
今天還因為找樓下超市的小哥哥玩耍時,小哥哥在睡覺她說了一句,「哥哥,懶懶」讓小哥哥的奶奶笑她是個小精怪。
也因此,小區裡總會有人問她語言發展快,我們具體怎麼做的?對於她的語言情況,在順其自然的狀態下,我們在說話、讀書上做了一些刻意的循環,儘量讓她能記在腦子裡,然後模仿說出來。
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對孩子至關重要,這關係到孩子可能會成為怎樣的人。這樣一組對比圖就能說明孩子在早期,擁有良好的表達有多麼重要。
大人儘量「囉嗦」引導孩子表達
1、前期著重使用嬰兒語
「嬰兒語」也被才稱為「媽媽語」,自從當了媽媽後我身邊的朋友就笑我與她們說話也很愛用疊詞,聽起來老覺得把她們當成小孩子在哄。
確實,在妤寶出生之後我的語言表達習慣就偏向使用簡單的疊詞,嬰兒語的特點是句子短,單詞簡單,語調高,重複性強。
比如,小肚肚、小手手、小腳腳這類,我們在妤寶一歲以內從她的五官開始就幾乎都是疊詞,也引導她說這樣的疊詞,慢慢地延伸到生活物件上,杯杯、碗碗這類。
每次說對一個疊詞,全家人都要做一件事就是拍手掌歡迎鼓勵,表示她說對了而且我們也聽懂了,下一次就可以這樣說了。
2、1歲以後引入情境對話
「嬰兒語」小孩子說起來不費勁,但是長時間說「嬰兒語」卻容易成為她們日後語言表達的枷鎖,因為接收的信息量過於簡單,讓她的語言表達滯後於同齡的小朋友,因此在妤寶一歲左右時,我們全家人對她說話漸漸變為場景式對話。
比如,「妤寶這個東東不能拿」「妤寶要起床床嗎?」物件的主體表達依然是「嬰兒語」,但其他對話則開始傾向於引導她對話,逐步豐富她接收到的語言信息量。
3、大人儘量囉嗦地表達
我們全家面對妤寶說話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囉嗦」,很多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前期有所欠缺,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家人沒有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因為害怕孩子聽不懂,所以在與孩子對話時就選擇偏簡潔式的表達。
但說話這件事,就好比吃飯一樣,孩子吃得少她長得也就不可能很好,吃得好、吃得多的孩子才會長得壯,我們儘量地輸出,孩子才能接收到。
巧用洞洞書等書籍豐富語言表達
在語言表達上,除了聽力上的儲蓄能量外,還需要在閱讀這件事上下功夫。很多家長本身不是一個話多的人,想要去多輸出語言內容最好的方法就是帶著孩子一起玩書。在玩書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寶寶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也能豐富寶寶的語言能力。
在挑選書籍這件事上,妤寶6個月以內我們以認識黑白卡、彩色卡為主,六個月之後我給她買了布偶書、洞洞書,在一歲以後我加入了立體書。這期間,都會配上各式各樣繪本為輔助,以便豐富我們對她聊天說話的故事性。
過年時曾給大家說買了一本《中國年》的立體書,一直沒有展示出來就是因為買回家後,妤寶非常喜歡。她喜歡看的結果就是這本書沒多久就「陣亡」了。
立體書事件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想讓孩子把閱讀當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前,我們挑選書籍也要符合孩子「抗造」的本事。
因此,在書本挑選上,我會建議一歲以後的寶寶可以更多地看一看洞洞書等到孩子懂得適當收斂自己玩性時,再加入立體書。
洞洞書我會建議購買這套《雙語猜猜我是誰奇妙洞洞書》全套8冊,因為我很早的時候購買了這套書,覺得好用之後又追加了這套認知書系列另外10冊書,也就是全套18冊我都買了。
因為紙質製作偏厚,妤寶用手戳戳、摳摳沒有搞出問題,一直堅挺到現在。妤寶時不時地就會在我們的帶領下通過這套書認知這個世界。
這套叢書是專為0—3歲寶寶設計,在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發育敏感期,這本書的洞洞可以讓孩子翻、折,鍛鍊小手指。
扣不爛、咬不壞的狀態下,妤寶對這套書的興趣也才一直保持著,並被我們經常拿來當玩具,誘導她說話。同時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認知方位、大小、人物、動物、顏色、對錯等等,培養孩子想像力,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另外,中英雙語益智啟蒙玩具書,可以在引導中文表達時,適當加入簡單的英語溝通,讓小朋友有一個英語環境,為之後的英語學習打下一個小基礎。
另外,最重要的是這套書原價200元,現在只需要58.8元就可以為寶寶打開一扇腦洞大開的認知大門,我們一起來陪寶寶高質量地玩耍吧。
我是曼陀,歡迎關注@曼陀說育兒,育兒路上的那些事,我們一起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