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關係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的千秋大業。發揚興學辦教的精神,尤其是關懷支持華人文化的發展,倡辦華文教育最為重要。參與家鄉建設,是每一位華僑華人義不容辭的事。
——李成楓
小到為蓉溪村興修水利、修橋造路、建立發電廠、造紙廠、幼兒園等,大到關心整個梅山鎮教育、醫療事業的發展,與李成義先生昆仲一起將李氏基金引入梅山鎮,倡辦芙蓉基金會。
今年70歲的李阿柒每當回憶與李成楓見面會談時,都忍不住激動起來。「他和藹可親,大力支持家鄉建設。只要是對老百姓有益,他也有能力的,他都會去做。」
樂善好施
捐資近千萬參與家鄉建設
近日,記者在蓉溪村原黨支部書記李阿柒、現任村委會主任李少峰等人的帶領下,來到耕儔大橋。該橋長148米,寬16米,橫跨東溪。
李阿柒介紹,耕儔大橋原本是一座石板橋,寬僅30釐米,是村民到對岸農田耕作的必經之橋。上世紀80年代末,有村民過橋時被湍急的溪水衝走,這讓村民有了修建一座跨溪大橋的想法。可巨額的建設資金,對於當時的蓉溪村來說,是不可能辦到的。
1991年11月,李成楓帶著大兒子李耕儔、女兒李織霞等人返回梅山,組建芙蓉基金會。李阿柒趁李成楓返鄉之際,向他提出修建蓉溪大橋、修繕蓉溪幼兒園、硬化蓉溪村主幹道、鋪設梅蘇水泥路等建議,李成楓二話不說,當即表示願意出資支持。
「當時的幼兒園(現村部)是一座一層342平方米的石頭房,只有4間教室,每逢下雨天就會漏水。」李阿柒激動地說,李成楓不僅出資翻建舊幼兒園,還新建了一座幼兒園,以因病不幸去世的李耕儔名字命名。
李成楓對家鄉的貢獻遠不止這些。上世紀40年代,他參與國光中學的建設;上世紀50年代,得知蓉溪村無任何灌溉水渠,他出資興建2座抽水機站;上世紀70年代,捐資興建南安首臺蓉溪水輪泵站(64型)、糧米加工廠、發電廠;上世紀80年代,捐資建造東溪水壩和溪堤,不但防止了水土流失,還為村民增加幾十畝良田……
雖然李成楓樂善好施,捐資近千萬元參與家鄉建設,但是其一生節儉淡泊,從不沾菸酒,留下許多傳世佳話。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半杯咖啡」的故事。
據記載,上世紀20年代末,馬來西亞一杯咖啡不過區區4分錢,李成楓特別喜歡喝咖啡提神,可是又捨不得浪費千辛萬苦掙來的血汗錢。
為了既能過咖啡癮又少花錢,李成楓就每次只喝半杯咖啡,然後再加半杯不要錢的水,如此一來,每次喝咖啡就能省下2分錢。19歲的李成楓,每月只掙十幾元,卻能在月底攢下8元,把自己的一切開銷降低到極限,被人戲稱「抓個蚊子炒盤菜,捕個跳蚤煮碗湯」。
重視文化
培養後代的家鄉情懷
記者了解到,李成楓非常重視中華文化,在國外先後資助吉隆坡黎明學校,獨資興辦南益華文小學。在國內,他重視發展教育,在1988年返鄉之際,向李氏基金提出將李氏基金引入梅山,創建芙蓉基金會,大力支持家鄉建設學校、醫院等。
1992年7月,李阿柒與時任芙蓉基金會理事長李兆生兩人,受李成楓邀請前往馬來西亞,一起探討光前學村的興建。
「當時,李兆生說,若是李氏基金每年只撥款300萬元,光前學村的建設時間可能會延長,如果要按進度施工,每年則需600萬元經費。李成楓思索一會說,光前學村翻建時間不能拖太長,他會向李氏基金會爭取。」李阿柒告訴記者,就因為李成楓的這句話,光前學村每年的翻建費用得以翻了一番。
在李成楓的大力倡導下,南安市芙蓉基金會順利創建。時任芙蓉基金名譽理事長的他,先後推動光前學村的翻建、創辦南安第一所成人中專(現在的南安市工業學校),推動創建南安市李成智公眾圖書館。
「他熱愛家鄉建設,重視家鄉文化,一直記得男耕女織的傳統,所以他的兒子名字都帶有耕字,女兒則帶有織字。」李阿柒翻起族譜說,在蓉溪村的名人族譜裡,還記載著李織霞的名字。
李織霞雖然在馬來西亞出生,但她自幼受到父親李成楓的影響,在事業有成時不忘建設家鄉。李成楓去世後,她與丈夫吳定基成為芙蓉基金名譽理事長,先後向李氏基金爭取到8709萬元建設家鄉。不僅如此,夫婦二人還捐資3000萬元參與建設家鄉。
李成楓熱心公益、造福社會,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得到社會各界的讚賞。1990年,李成楓被《世界人物大辭典》列為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著名人物。1994年10月,獲福建授予「樂育英才」獎牌。
李成楓1908年9月出生於南安市梅山鎮蓉溪村,1995年10月去世,享年87歲。10多歲移居馬來西亞,他不僅在馬來西亞發展華文教育,還對梅山教育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社會事業關懷備至,是著名的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先後累計捐資近千萬元,修建蓉溪村水電站、幼兒園、耕儔大橋,參與建設國光中學等,並帶領後代李織霞等人繼續參與家鄉建設。
李成楓曾任《南洋商報》董事主席、雪彭橡膠分會會長、馬來西亞樹膠分會總會長、雪蘭莪福建會館副會長、吉隆坡及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名譽會長、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董事主席、尊孔中學董事長、芙蓉基金會名譽理事長等。
來源:海絲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