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一位檢察官的懺悔啟示錄 評韓國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

2021-02-21 心理文學沙龍

【影評】一位檢察官的懺悔啟示錄

評韓國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

弓長子

作為公訴人的檢察官面對一個疑案難免會發生內心的糾結:如果遵從自己的良知撤銷訴訟,可能有損於自己的形象甚至於違背自己的職責,更有愧對於被害人;但如果明知案件存有重大疑問,如果定罪可能使無辜者蒙受不白之冤,甚至被「合法」地處以死刑,難道他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勝利」嗎?簡言之,控訴的成敗應該是判斷一位檢察官優劣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標準嗎?

韓國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被歸類於「犯罪懸疑片」,但我想這也是一部優秀的「心理懸疑片」。

一位好朋友批評我不務正業評論電影,尤其是總為韓國電影叫好。其實我對「影評」沒有興趣,我真正關心的是時事,而電影應該是真實反映社會事件的最有效的藝術形式——一部好電影可以在短時間內將一段世相人情直觀生動地呈現到我們眼前。評論一部電影,本質上無異評論一件時事。當然想評論中國電影,但我國的當代電影總令人失望,多是些不接地氣的或莊嚴或猥瑣的垃圾,充斥於其中的儘是些虛假的高尚、令人生疑的勇敢、無原則的善良、無病的呻吟、笑貧不笑娼的任性、以及花花草草地痴傻、林林總總麻辣酸甜的雞湯,拿三五部拼在也不夠燴一盤,故不值得一評。如果不信,且去看看「黃金盔甲」系列、「大小時代」系列、「勿擾」系列、「鞭子」系列以及「手斯」系列等等,就即刻明白我所言不虛。

一名出身寒微的大學生身被八刀橫死於一家肯德基店的廁所內,嫌疑人是兩名韓裔美藉未成年學生,殺人的動機竟是因為「好玩」!一個是沉著老練,堪稱「老油條」;一個是臉憨皮厚的「傻小子」。兩人都不認罪,且互相指認對方才是真兇。美國調查人員認定「老油條」是真兇,而檢察官經過審訊認定「傻小子」才是真兇,並向法院提起指控。作為觀影者,我們感覺指控「傻小子」有罪的證據相當勉強,但法官還是做出了有罪判決。

被害人是這個貧寒家庭中最大的驕傲唯一的依靠,卻於人生的花季慘死於不測,其親屬的悲慟自不必言,公正的判決自然是最好的慰藉。但另一方面,堅稱自己清白的「傻小子」及其親屬又如何能忍受這不白之冤?結果上訴法院以證據不足為由重新審理,並做出無罪判決。

這一改判無異於在被害人親屬心頭上又揮了一刀。欲哭無淚的死者母親柔柔地質問道:

「樸檢察官,你就不能說點什麼嗎?」

樸檢察官什麼也說不了,他甚至不敢正視死者母親那無助的眼神。

按常理推斷:既然兩人中必有一人是兇手,宣告一人無罪,剩下的那一個不就是兇手了嗎?遺憾的是,「排除法」在此根本派不上用場,因為這不符合司法邏輯,也不符合現代刑法「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則。

樸檢察官的最後一搏——申請重新調查「老油條」——被駁回後,一切手段其實就已窮盡了。明明兇手就是兩人中的一個,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逍遙於法外,這叫人何以接受?事實上,影片的原型案件終審宣判後也曾在韓國引起許多民眾強烈的憤怒。

寧縱不枉——以放縱一名殺人犯的巨大代價,防止了誤判(甚至誤殺)一名無辜者的危險;以犧牲實體正義為代價,保證了更為重要的程序正義——這是本案的第一個重要看點。

本人至此感慨良多!在韓國,歷經數代法律人的努力,如今作為冤獄沃土的「刑訊逼供」已從制度層面得以根治。試想,此案如果放在一個以刑訊為刑偵常態化的國家,恐怕早就「水落石出」了;或者放到軍政府時期的韓國,情況也是一樣——電影《辯護人》對此有生動描述。有人曾說:如果「功夫」到家,讓一隻狗熊承認自己就是偷草吃的兔子,難道它敢不乖乖從命嗎?

此案一審歷經多次開庭,在「傻小子」的辯護律師精確有力的敲打之下,控方的證據體系呈現頹圮之勢,法庭裡的旁聽者以及觀影者已形成牢固的心證:「老油條」才是真兇!就連公訴人樸檢察官其實也對自己的判斷漸漸產生動搖,尤其是專家證人被辯護人駁倒、控方關鍵證人改變證詞、美國調查人員證實「老油條」是幫派成員以及現場模擬實驗結果有利於被告人之後。這時,作為觀眾我們內心不由暗暗吶喊道:「放了傻小子,抓老油條!」但是,公訴人沒有那樣做,是放不下顏面,還是出於其他顧慮?

「老油條」出獄後(私藏武器罪)與樸檢察官會了一面,二人以流利的韓語交流。樸檢問他:「你懂韓語?」「是在監獄裡學的。」——老油條給了一個充滿揶揄意味的回覆,悠然轉身離去。而此前「老油條」一直堅稱自己不懂一點韓語,使得預審極度困難。至此,檢察官徹底明白了誰是兇手。

由於功課準備不足,貿然起訴,他從一開始就誤入一條歧途。在可以回頭的時候,他又未做出正確的決斷,最終被一個未成年的毛孩子玩弄於股掌之間,以至一敗塗地。雖然沒有被追責,但良知的拷問他怎能躲得過呢?檢察官的猶豫、自責、懺悔是本片若隱若現的一條線索,這是本片的另一精彩之處。

一部小成本電影,完全寫實主義手法,平角的鏡頭,中性的色調,甚至沒有多少令人激動的臺詞。如同諸多成功的韓國小製作一樣,其成功的秘訣仍是——真實。真實而深刻地提示事實的真相,這一點就夠了。

做到真實很難嗎?

我看也難也不難。說它難——中國也有許多錯案冤獄,怎麼見不到一部這樣的片子呢?說不難——如實表現即可,有什麼難的?甚至於肩扛著一臺攝像機上街拍攝也行,就這麼簡單。只不過,這需要一點勇氣。

而就這一點,就是我國那些大牌子大脾氣導演最缺的東西,也是中國電影遠遠不敵韓國電影的根本所在!

2017年5月9日星期二

作者手機(微信號)18916290178                                          

相關焦點

  • 反「囚徒困境」的經典案例——韓國梨泰院殺人事件
    根據韓國四大奇案之一改編的韓國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像《熔爐》一般催動著案件的進展。2015年9月底,真兇已經被遣返回國,受害者將有可能死而瞑目。「梨泰院殺人事件」是韓國四大未破解奇案之一,但比起其他三大,最特別的地方在於:誰都知道這件案子的兇手就在兩個人中間,但由於兩個嫌疑人相互指控對方才是兇手,出於「疑罪從無」原則,就是沒有辦法定罪。梨泰院殺人事件,是世界聞名的反「囚徒困境」的真實案例「囚徒困境」博弈是博弈論中的著名案例。
  • 韓國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中的司法不公
    韓國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是由洪基善導演,張根碩、鄭鎮榮、申聖煥等主演的懸疑片。片子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體現了當時韓國司法的不公。事情的起因是因為一起謀殺事件。大學生趙宗華在和女朋友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家漢堡店,到裡面上廁所,結果被人殘忍殺害。
  • 《梨泰院殺人事件》真實的無奈
    寫於2012-09-29 上一次想寫這樣的一種真實影片的影評是要追溯到好幾年了,那是記錄約翰納什的那部片子《美麗心靈》,這次的《梨泰院殺人事件》和上個片子有個小緣分,兩個嫌疑人恰好落入了著名的「囚徒困境」,並最終按照「納什均衡」的理論得到了最好的結局。《美麗心靈》的主人公,就是提出了納什均衡的約翰納什先生。
  • 《梨泰院殺人事件》梨泰院殺人真實事件原型 梨泰院殺人案真實故事(兇手帕特森)
    《梨泰院殺人事件》這部電影的故事原型就是取材於韓國曾經發生的一起真實事件。而跟上述電影原型不同的是,《梨泰院殺人事件》拍攝之時,這部電影的原案件並沒有過法定追訴期,而電影的導演洪基善在拍攝影片時,甚至曾經受到過原案件罪犯的威脅。《梨泰院殺人事件》曾是韓國四大未解奇案之一。跟其他的案件相比,這起案件顯得尤為特殊。
  •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梨泰院殺人事件》,明知兇手卻無法定罪
    百姓讀史梨泰院殺人事件曾經是韓國四大未破解奇案之一,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兇手就明明站在眼前,卻無法定罪。今天易達就跟大家聊聊轟動一時的梨泰院殺人案,案件背後錯宗複雜的關係,讓這齣案件成為當時的一個大謎團。梨泰院殺人案兩兇身份不一般
  • 《梨泰院殺人事件》誰是兇手-----梨泰院殺人事件
    又一次重溫了《梨泰院殺人事件》,電影內容還是歷歷在目,但是和當初的結論不同了,和大家一樣,第一次看完影片 就糾結於到底事件的真兇是誰?記得高中時第一次看這部片子(因為小帥,好奇看了這部影片當時看完就震撼了,和朋友打電話討論到底是誰殺了無辜的韓國人,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兩個人合作完美的逃避犯罪的最高境界)那讓我們再一次回到影片開始。
  • 《梨泰院殺人事件》:潛逃19年!兇手竟因這部電影 重新被審判
    今天我們推薦一部同類型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
  • 【膽小慎入·真實黑暗】《梨泰院殺人事件》張根碩飾演變態殺人狂 宋仲基慘被「殺害」
    大使館、移民、外國人法律、權力、欲望、醉意首爾的梨泰院,這裡最早曾是日本人的聚集地,韓戰後成為美國駐軍及軍眷居住所在地,催生了大量美韓混血兒,同時還有大量商店和紅燈區。2000年後美軍撤出梨泰院,混血兒、商店和紅燈區卻保留下來,之後由於其歷史及社會意義的特殊,大量大使館選址坐落這裡,陸續又有大量伊斯蘭、印度、巴基斯坦等外籍居民遷入,使這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地球村。
  • 「是我們殺的,但不是我殺的」《梨泰院殺人事件》
    這部電影的社會意義遠遠大於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讓觀眾思想性云云。故事的懸念性和情感的帶動都有點強。很多細節的表達也非常的不錯。看片的過程中,看著各種場景的閃回和假想,一直有不祥的感覺,祈禱不要走上「殺人回憶」的老路,結果不幸言中,這種結局真是推理愛好者的惡夢。
  •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梨泰院殺人事件》明知兇手卻無法定罪!
    今天和大家聊聊轟動一時的「梨泰院殺人案」案件背後錯宗複雜的關係,讓這齣案件成為當時的一個大謎團。
  • 從「梨泰院殺人事件」的背景來講述《梨泰院class》的艱辛與信念
    《梨泰院殺人事件》由張根碩主演的懸疑電影,該片根據真實案件改編,講述了兩名美籍韓裔青年單純以好玩為目的殺害了一名無辜大學生。1997年4月,在首爾梨泰院的一家漢堡店裡,一名駐韓美軍家屬和一名美籍韓僑合夥用兇器攻擊一名韓國大學生並致其死亡,在法庭上互相指證對方才是殺人真兇,最終卻因為證據不足雙雙獲無罪釋放。引起韓國民眾的極大憤慨,被列入「駐韓美軍十大犯罪事件」之一。該片正是根據這一真實案件改編而成。那麼「梨泰院」到底是什麼地方呢?
  • 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故事為真實事件,上映後警方重新查案
    韓國導演很喜歡將自己國內發生的真實案件搬上大熒幕。《殺人回憶》、《那傢伙的聲音》等片都是以真實案件為原型拍攝的電影,一經問世之後引起社會熱議。類似《熔爐》這樣的電影,更是增進了民眾對於刑法的認知,堪稱為社會的良心。《梨泰院殺人事件》這部電影的故事原型就是取材於韓國曾經發生的一起真實事件。
  • 《梨泰院殺人事件》
    梨泰院S人事件曾是韓國四大未破解奇案之一,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兇手就明明站在眼前,卻無法定罪,他上映之後影響了政治,據說導演拍攝時,受到了兇手的威脅,讓他停止拍攝,而正是此部電影的上映,使得沉寂了20幾年的案件重審,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看完電影後,我會為大家講解案件結果。
  • 真實還原韓國18年前梨泰院殺人事件真相 到底誰在說謊?
    大家有看過、聽過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嗎?這是部翻拍韓國真實故事,講述一件震驚全國的懸疑兇殺命案..
  • 韓國謎案:梨泰院殺人事件,兇手明明就在眼前,卻無法定罪
    韓國謎案:梨泰院殺人事件,兇手明明就在眼前,卻無法定罪上世紀韓戰結束後,韓國為駐韓美軍在梨泰院準備了軍營。許多美國軍人和家眷生活在這裡。營區裡有很多的混血兒,這也算得上是戰爭的遺留。在這塊區域裡經常可以看到美裔韓國年輕人出入,曾經在這裡發生了一起震驚韓國的殺人事件,後來被改編為電影「梨泰院殺人事件」。案件引起了韓國民眾的巨大反應,兇手明明就在眼前,法院卻無法做出應有的審判。1997年4月3日下午,一群十七八歲的美裔韓國年輕人在一個漢堡店裡聊天。聊著聊著,一個年輕人亞瑟帕特森拿出了一把小刀問大家,這把刀有什麼用?年輕人們瞬間被吸引了,於是展開了討論。
  • 兩人互相指認對方是兇手,韓國梨泰院殺人事件,誰是真兇?
    華萊士棋局殺人案1046房間謀殺案蒙娜麗莎失竊案肯特郡現金大劫案日本福島便池怪死案釜山新婚夫妻失蹤案惡魔島越獄案詐騙之神勒斯蒂格日本毒可樂連環案加德納博物館劫案今天給大家講的這起案件發生在1997年的韓國
  • 法律人必看的大片(153)—《梨泰院殺人事件》
    【編者按】為了方便各位「音粉」觀看之前的電影推薦,小編在文章的最後將之前所有電影名稱羅列出來並設置了自動回復,各位「音粉」只需要在微信內回復【「電影」+想要 觀看的電影名稱前的編號】即可看到相應的電影推薦。如:想觀看「甘地傳」只需回復「電影4」就能看到甘地傳的電影推薦。以下是推薦的第152部電影。
  • 《梨泰院殺人事件》現實為電影作出延續
    一般的電影都是作為現實的總結概括,就算是開放性結局,之後都是保持未知的結果。這個電影恰好是一個特例,電影拍的時候其結果就是在現實中未有結論,在電影中保持了足夠的懸念。但在幾年後,兇手被遣返回韓國,作為了電影故事的現實延續。該電影的社會意義遠遠大於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思想性云云。電影中體現的問題較多,社會形態,政治,人性等等,時代背景很強。這樣的電影非常能引起韓國人的集體共鳴。
  • 《梨泰院》沒告訴觀眾的事:歷史上的韓國奇案——喋血羅生門
    這也難怪,據韓國當地媒體報導,此處龍山區警局長年位於韓國通報外國人犯案的十大警察局之一。說到韓國梨泰院最著名的社會案件,是發生在1997 年4 月3 日星期四晚上10 點多──在知名連鎖速食店漢堡王餐廳內,一位正與女友約會的弘益大學生趙重弼(音譯,當年22 歲)如廁時,莫名其妙地被後方入室陌生人以利刃從後面捅殺。
  • 梨泰院,為什麼說這是一個讓韓國人民感到恥辱的地方?
    近日,隨著韓劇《梨泰院class》的熱播,不少網友對梨泰院這個地方產生了好奇,其實關於梨泰院的影視劇還有一個《梨泰院殺人案》......梨泰院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梨泰院Class》裡是這麼說的:大多數人會為了慶祝萬聖節到梨泰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