蟪蛄不知春秋,亦如人之難睹千年,我們唯一能留下的只有歷史,先賢謂之《春秋》。本小蟲無才不德,膽敢盜用儒經名目,自人生經歷中提取微不足道之吉光片羽,寫作微渺個體的史傳,以饗讀者、親友。
西行漫談(三):柏林一日
第二天起來,即見到了之前已經抵達的其他人。趁著時間還早,我和老爸走出自動門,意圖繞著酒店周邊轉一圈。晨間的溫度比較涼爽,這涼爽配以異國的空氣,給人一種很奇妙很通透的感覺,扭頭一看,是一隻人模人樣的塑料棕熊雕像,正高舉雙臂歡迎我們呢。
散步甫一開始,老爸便給我科普歷史:德國是唯一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我那時剛剛成為歷史迷,關於二十世紀頭五十年的知識架構尚不完整,世界大戰仍是較新的領域,有一搭沒一搭聽著他的言說,我已對德意志這個民族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多時,我們已轉過270°,來到酒店側邊的小巷中,左邊是稜角分明的當代房屋,向右隔著一排下吊的小路燈,則是有些年代感的磚砌建築,一串列車剛剛從斜上方的輕軌軌道上從容不迫地駛過,靜謐隨即再次佔據四圍,仿佛飽餐了天地靈氣、玉露菁華,我們心滿意足地返回酒店。
德國的酒店早餐在全歐洲是還算豐富的:香腸培根、焗豆煎蛋、麵包牛奶都不少,能夠提供足夠殷實的熱量和脂肪,以應對接下來一天的精力消耗。為了追求歐式早餐的完整性,我還嘗試調了杯咖啡,本來只是喝著玩玩兒,沒想到無心種草卻一發不可收,那種醇香、溫熱、微苦之後的回甘是如此誘人,以至於那幾天每頓早飯都沒落下它,清乾淨盤中食物,便走去衝一杯,加牛奶和糖後悠悠閒閒地品味——這一套動作成為了在歐期間的一日必修。
一番收拾整理,終於到了集合出發的時候,暫別重逢的大家寒暄幾句、見過導遊,便登上可容十餘人的麵包車前往第一個景點。印象中司機是德國本地人,頭頂灰白髮,看上去年齡不小,但是舒朗矍鑠、精力充沛,擁有不錯的駕駛技術和對安全規則近乎固執的堅守,我們一路上都很放心。途中還瞥見一家肯德基店,店名難得地寫出了全稱:Kentucky Fried Chicken——我直到那時才知道KFC的意思是「肯塔基州的炸雞」(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走馬觀花地,我們觀光了二戰時被炸得斑駁狼藉的凱撒—威廉教堂、幾天前見證過歐巴馬演講的勝利女神像、城市中穿插出現的歷史建築;還見到了偉大導師二人組的紀念雕像,青銅色金屬材質,馬克思坐著、恩格斯站著,很能引起耳濡目染馬克思列寧主義成長的同胞們的欣慰之情,關於「他們」還有一段逸聞:先前柏林是沒有馬恩的紀念物的,華人同胞意識到之後,對於馬老爺子在他本人的祖國不受待見這一點很是憤慨,幾番呼籲運動,才立下了這個雕像。
在一座愛奧尼柱的建築旁(忘了是博物館還是劇院了),老爸和隨行的老師談論起關於「德國、奧地利出了很多古典音樂家的原因」之猜想:德語具有某種特別的節奏韻律,德語區人民說著說著便仿佛起了調子成了歌唱,故而普遍地養成了樂感,久而久之就音樂家繁多了。
時候近於中午,終於來到我早有耳聞且心心念念的布蘭登堡門下。小學五六年級時,《大國崛起》在央視熱播,我跟著爸媽從英國篇(先前已播過葡、西、荷三國的)看起,直到最後一集,該片的德國篇即講述了其上的女神駟馬車銅像的曲折經歷:大革命時代被法軍運走,拿破崙敗亡後又被索回(今日乳法1/1)。現在親身來到它的近旁,自是別有一番歷史風雲顱內激蕩的滋味,老爸還專門在這裡拍了我和它的合影(面部表情和實際心情不符是本人的傳統藝能,大家不要多想……)。
一片廣場在駕車女神眼皮底下鋪展開來,廣場上遊客如織,還挺熱鬧,而這之中的各類人也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既然有行為藝術家身塗銀裝扮作士兵雕像憑自己創意討生活,自然也有源於國內的某邪教餘孽在遠處「不甘示弱」給祖國潑髒水,對於後者,嚴詞拒絕和強硬無視,或許是我們這些行程緊湊的遊客所能做到的極限,何況日薄西山的跳梁小丑,已興不起什麼風浪了,隨他折騰罷。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在常人只是玩笑話,在我則容易引起疲勞,幾番上上下下,心中已有了微怨,一睹著名地標的欣喜也難以完全將其衝刷乾淨,午飯前還去了哪裡,憑此等情緒狀態,到底沒留下什麼印象。午飯又是旅行公司為照顧口味安排好的中餐,並無顯明的德國特色,也沒留下印象(那幾天除了在佛羅倫斯品嘗過正宗意式晚餐,午晚飯都是在中餐館解決的,於本西餐愛好者不免是一個遺憾)。
下午的重頭戲大概就是參觀洪堡大學了,可惜我那時是初中小毛孩兒,毫無學府意識和科研頭腦,唯一記得的就只是它傳統式樣的樓門,安上了通過感應控制開合的電動推桿,一走近它就慢慢為你開門,對殘障同胞和拿著一大摞書不好拉門的師生十分友好,而且還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校園的歷史風貌。在我於師大生活多年,以及去過一兩次北大清華復旦北郵首師等高校的記憶中,還不曾見過這樣的裝置,個人是希望政府和校方能夠在無障礙建設中進行考慮借鑑的(如果將來有幸上師大教代會,一定設法提案)。
洪堡大學之行雖無其他具體印象,這個名稱卻從此種在腦中,及至近些年做學校年鑑整理新聞,看到地理學部傅伯傑院士獲得了洪堡獎章(以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命名,他的哥哥威廉·馮·洪堡即是該大學的創建者),便倍感親切,而且不需多想,就知道這肯定是個重磅榮譽,直接將這條新聞選入了。
(該獎章圖片版權屬於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
離開洪堡,柏林的遊玩已近尾聲,觀覽完最後一些景點,我們繼續坐上德國老大爺駕駛的「移動城堡」,一同趕赴下一站——紐倫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