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粱也是一種糧食,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
但從明清年間起,常年「低調」的高粱,卻成了中國農作物裡的「黑馬」,迅速在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廣為種植。比如在明朝正德年間的直隸地區,之前「不甚經見」的高粱,就已成了當地知名物產。發展到晚清年間,直隸各類農作物的產量裡,高粱產量一度佔到了四分之一,僅次於主糧小麥,且「種者蓋十之六七」。
-
這裡的農民種植穀子畝產翻番,靠什麼?
佳縣是科技部定點扶貧縣,那裡正常年份降水量僅380-410mm,且主要集中在盛夏酷暑,平均降水量只能滿足高粱、穀子等農作物需水量的一半,水份利用率低。受氣候、地形、技術等因素制約,當地傳統方式種植的高粱、穀子出苗不齊、病蟲害較多,畝產始終徘徊在450公斤和200公斤左右。
-
長得像地瓜,花青素含量高,味道很好吃,農民為什麼很少種植?
導讀:長得像地瓜,種植的人不多,2元1斤沒人買,誰知富含花青素:可惜!種植,對於農民來說,是每年必經的一個過程。春耕秋收,每年都會種植各種農作物,但是,對於農作物的品種選擇,缺少一個難題。02農民喜歡種植土豆土豆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生長快,產量高,是農民很喜歡種植的農作物之一。
-
前幾年種的人很少,這兩年竟然很多人種植,高粱怎麼種植才高產
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高粱在我國的種植歷史非常悠久,迄今已經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高粱的作用非常廣泛,不僅可以食用、釀酒、製糖,還可以入藥,而且高粱杆也是非常好的飼草,高粱耐鹽鹼,產量高。最近幾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河北省的很多地方都在大規模發展高粱種植,比如河北省阜城縣高粱種植達到10萬畝。下面我就結合我的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高粱如何栽培能高產。
-
野洞河鎮:辣椒小米耕種忙,玉米變身紅高粱
網格員在田間地頭向老百姓宣傳政策田間地頭總能看見網格員和村幹在村組奔走,他們忙著為老百姓宣傳政策、改變傳統種植觀念、為種植高效農作物出謀劃策。全鎮一片春耕備種忙碌景象,技術培訓、發放高效農作物種子、土地翻耕和備種育苗等工作正在有序開展……網格員給老百姓宣傳產業調整政策「新品種線椒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一畝平均產量按3000斤來計算的話,可以賣出3600元以上,減去種子和化肥的成本,最起碼也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
坦小米和高粱面臨供應缺口
坦尚尼亞主流媒體《衛報》3月3日報導,根據坦央行最新發布的報告,坦小米和高粱正面臨短缺。2019/20財年坦對小米和高粱的需求量為190萬噸,而2018/19財年的產量僅為111萬噸,存在供應缺口,這將促使農戶和農業投資者考慮在下一季節增加這兩作物的產量。小米和高粱在坦是大米和玉米的替代作物,主要用於本地啤酒生產和麵包房及食品加工廠的原料。
-
現在的95後,誰還願意做農民?
當時想的就是年輕的時候好好幹,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哪曉得現在,還順帶解決了個人終身大事。」採訪的結尾,胡源感嘆:「最難忘的是高粱熟了,映在霞光裡那片紅。」陳燚則坦言:「(對城市)但也不存在說厭倦,只是沒有嚮往。現在我們已經平衡好了小鎮與城市生活,就是那種當前歲月靜好,為了未來好好奮鬥的感覺。」當我們把視野拉遠,會發覺他們開啟的人生新篇章,正是時代浪潮下節奏跳躍的個體碎片。
-
東北:黑土地上的釀酒高粱命脈|高粱記Ⅰ
"高粱米在東北幾省中是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東北人在別的地方住久了,仍然還很歡喜吃高粱米煮飯。除那幾省外,在北方也是農民的主要食物,可以糊成餅子,攤作煎餅,而最大的用處是製造白幹酒的原料,所以白幹酒也叫做高粱酒。"這幾段文字是現代作家王統照在1933年所寫。王統照是山東諸城人,1931年曾赴東北短期教書並遊歷。
-
菠蘿一斤2元,鳳梨賣9元,為何農民不選擇種植鳳梨?
這種模糊不清反而給很多人帶來別樣的趣味,成了最主要的賣點,很多人還會特意把兩種水果都買來進行口感、外表等細節對比,不過比起這些消費者才會關注的細節差異,種植者們只會關注到底種哪一個才會掙錢。近年來菠蘿滯銷的新聞時有出現,而鳳梨卻常年賣高價,如今已經上市1個月了,菠蘿一斤2元,鳳梨賣9元,為何農民不選擇種植鳳梨?反而是種植菠蘿的人更多呢?
-
種植土豆和地瓜,用點它,產量高還好吃,誰見誰喜歡
但這兩種植物與其他植物不同,它們的食用部分全是在地下生長,這在種植上就與別的植物大不相同,而且對肥料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區別,如使用肥料不當,就會導致枝葉旺盛,地下部分果實產量低的現象,所以,選好肥料是提高產量的唯一措施。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種植馬鈴薯和紅薯,用點它,產量高還好吃,誰見誰喜歡。
-
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何農民卻不願意種?
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什麼現在農民卻不願意種植?白芨不僅僅用於藥用,在工業與日化產品中也多有應用。那麼,是不是如題主所問的那樣,現在的白芨已無人願意種植了呢?真實的白芨種植情況又如何呢?白芨的市場價格從以前的頂峰價一千元左右,回落到現在的一百元左右,那麼是不是說白芨現在就無人願意種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呢?因為隨著工業和日化產品對白芨的廣泛應用,白芨的需求量是遞增而非減少。
-
農村有一種「懶人菜」,放著不管都能收穫十年,農民卻不願種植
農村中的空地資源比較多,很多人都會在房屋前後開闢一處土地,用來種植蔬菜水果。筆者的房屋門前就栽種了辣椒、西紅柿、茄子、豆角、黃瓜等蔬菜,還種植了桃樹、李子樹、石榴樹等果樹。 種植這些蔬菜後,整個夏天都不需要購買,吃不完的還可以收集起來曬乾或者醃製。
-
重慶交大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土壤化改良基地上種植高粱,畝產614公斤!
重慶日報記者 萬難 攝12月7日,記者從重慶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力學治沙」科研團隊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土壤化」試驗基地上種植的「晉糯3號」高粱,經過專家田間測產,平均畝產為614公斤。這一測產數據是全國高粱平均畝產的近兩倍。
-
紅高粱,現在還有多少人見過?
秋高氣爽,高粱正紅,連日來,許多人慕名來到泌陽縣高店鎮劉店村君玖農民專業合作社紅高粱地裡,拍照攝影,尋找鄉愁,收高粱的農民來了,河南俸皇酒廠的釀酒師傅來了,城市的美女模特們來了,一批批攝影愛好者來了……領略這迷人的秋色,分享豐收的喜悅。
-
紅高粱讓村民生活紅火起來
>清晨,貧困戶王昌林和家人將一袋袋裝滿紅高粱穗粒的口袋裝上農用車,運到村裡的專業合作社出售。他高興的說:「紅高粱生長快,產量高,關鍵還不愁銷路,確實是增收的好項目。」村黨支部抓住機遇,引進神農架生態酒業責任有限公司到該村建立酒用紅高粱定點生產基地,成立興山縣勁源紅纓子種植合作社為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貧困戶王昌林從神農架生態酒業責任有限公司買回20袋種子,在全村第一個發展紅高粱,並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科學施肥,精心管護,他種植的20畝紅高粱長勢喜人。
-
高粱的遠徵|高粱記Ⅲ
在植物分類學上,高粱和水稻、玉米、小米、小麥等日常所見的穀物一樣,都屬於禾本科植物,其原始狀態為草質。由於禾本科植物多為一年生,有利於快速馴化,且種子產量高、易收集、耐貯藏,單位重量所含的能量也高,因此在人類進化中更多地被人工選擇,成為人類糧食作物的主要來源。
-
一文看盡高粱史:為什麼是它成就了中國白酒?
只用了短短一百餘年,高粱就在北方廣泛傳播。 到了元代,高粱已成為農村扛鼎餐桌最常見的糧食作物。 此後,在信奉民以食為天天條的華夏大地。高粱始終佔據著糧食圈極為重要的地位。 那麼,作為外來物種高粱到底是如何上位的呢?
-
竹林裡才有的野味,千元一斤被捧上神壇,卻沒多少農民敢種植
再有十來天,2019年就要過完了,這一年對於很多農民朋友來說,充滿了酸甜苦辣,上半年的時候,出現了「香椿自由」、「水果自由」,不少農民朋友一看水果的行情大好,便跟風擴種,結果下半年水果價格大跌,甚至有些地區種植的蘋果、梨、柚子等之類的水果還出現了幾毛一斤賣不動的情況。不僅是水果,就連一部分蔬菜類作物也是如此,讓不少農民朋友直呼「太苦了」。
-
老田煮酒:從貴州省酒用高粱供需形勢,看到了什麼?
為了減少資金外流和外調原料的困難,滿足白酒產業對優質原料的需求,預計到2022年貴州省高梁種植面積需要達到400萬畝以上,成為全國高梁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貴州高粱種植面積及產量貴州是全國高梁主產區之一,種植面積位居第四,僅次於吉林、內蒙古和黑龍江省。據全省農技推廣系統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高粱種植面積155.47萬畝,預計產量39萬噸。
-
人稱「夫妻果」,年進口幾十萬噸,價格常年很貴,農民:沒見過
在消費者腦海中,進口水果永遠都比國內的要好吃。說不好聽的就是重陽美味,說的委婉一點就是貴的質量就比較有保障。這個崇洋媚外的話題,也不是今天才有,自清朝末期開始到現在在很多富貴人眼中都有這種思想。但實際上進口的水果一定比國內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