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什麼現在農民卻不願意種植?白芨不僅僅用於藥用,在工業與日化產品中也多有應用。那麼,是不是如題主所問的那樣,現在的白芨已無人願意種植了呢?真實的白芨種植情況又如何呢?
白芨的市場價格從以前的頂峰價一千元左右,回落到現在的一百元左右,那麼是不是說白芨現在就無人願意種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呢?
因為隨著工業和日化產品對白芨的廣泛應用,白芨的需求量是遞增而非減少。與以前野生資源枯竭,家種品沒形成規模產量相比,現在的白芨價格與以前的確不能相比,靠種植白芨三年成為富豪已成歷史,現已不可能再複製。
但相比較其它糧食植物與經濟類植物,種植白芨還是有較高利潤的,下面就來看看現在種植白芨的收益如何?白芨現在的人工種植技術已十分成熟,種苗的價格與購買與以前相比,也很價廉和方便,就目前來說,白芨種植如果管理得當的話,三年畝產可收乾貨3000一4000斤,以每斤現收購價80原來算,畝毛收入也有三萬元,除去種苗,肥料人工等開支3000元,三年畝收入也有二萬多元。
這樣的收入,怎麼會沒人去種植呢?據我所知,現在除貴州主產地有大規模種植外,其它適合白芨生長的省份也都在種植,可以這樣說,白芨的種植規模較以前是增加了,而非減少,只不過是畝產利潤比以前的特殊時期大幅降低而已,但並非是無利可賺,無人種植。如果真的是無人種植,相信很快白芨的價格又會變成天價!
綜上所述,現在的白芨並非無人種植,而是種植的規模相當大,畝產年收入7000元左右,並且種植技術已十分成熟,怎麼會沒人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