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蘭花比較像,但口感要更好,一斤賣20多元,農民卻不願意種植

2020-12-23 楚軾農業館

在眾多蔬菜中,西蘭花屬於造型比較獨特的一種。還有一種蔬菜,與西蘭花有一些相似,但造型更加別致,它就是羅馬花椰菜。由於形狀酷似寶塔,還被稱作青寶塔或是寶塔菜。無論是西蘭花,還是羅馬花椰菜,原產地都是義大利,估計當地生產這種有藝術感的蔬菜。

羅馬花椰菜最早在16世紀被發現,由數個小寶塔組成,每一個小寶塔都是螺旋結構生長,而整個大寶塔也是一個大的螺旋式結構。雖然與西蘭花外表有些像,但羅馬花椰菜比西蘭花更甜,而且口感也更豐富。

羅馬花椰菜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也非常豐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是維C含量比價高,比大白菜、番茄等蔬菜都要高很多。羅馬花椰菜在歐洲、日本等地非常流行,成為了很多家庭主婦的必備食材。

羅馬花椰菜的做法也很簡單,分成小塊後用清水煮一下,然後加一些醬油和其他調味品就可以直接吃了。除了這種吃法,有人會把花椰菜和培根一起加上芝士焗來吃。由於花椰菜非常鮮嫩,為了保持其口感,在製作的過程中不適合長時間燉煮。

1991年,羅馬花椰菜被引進到國內,目前在國內已經有售,每斤的售價在20到30元之間。在蔬菜中,羅馬花椰菜已經屬於比較高的價格了。然而,如此高價的蔬菜,在國內並不普及,在超市或生鮮市場中並不多見。之所以出現這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農民不願意種植。

農民之所以不願意種植,因為羅馬花椰菜不易保存,那些小寶塔尖尖的部位,很容易就會變黑,而且容易破損,導致損耗非常大。因此,即便是一斤20多元,但是農民也很難賺到錢。隨著冷鏈技術的成熟,羅馬花椰菜種植應該會多一些。

相關焦點

  • 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何農民卻不願意種?
    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什麼現在農民卻不願意種植?白芨不僅僅用於藥用,在工業與日化產品中也多有應用。那麼,是不是如題主所問的那樣,現在的白芨已無人願意種植了呢?真實的白芨種植情況又如何呢?白芨的市場價格從以前的頂峰價一千元左右,回落到現在的一百元左右,那麼是不是說白芨現在就無人願意種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呢?因為隨著工業和日化產品對白芨的廣泛應用,白芨的需求量是遞增而非減少。
  • 農民種藕不賣藕,泥巴裡的它畝產2000斤,一斤賣16元成「搶手貨」
    導讀:農民種藕不賣藕,泥巴裡的它畝產2000斤,一斤賣16元成「搶手貨」在南方地區,因為水資源比較豐富,像農村裡不少農戶房前屋後都會有一方魚塘,這樣不僅方便了生活用水,而且還可以在魚塘裡面養魚、養鴨,或者是種植一些水生植物,比如蓮藕就在南方廣泛種植
  • 曾經10元一斤賣不動,如今漲到80元,農民:市場泛濫不好賣了
    曾經10元一斤賣不動,如今漲到80元,農民:有價無市。很多人好奇,到底是什麼東西,漲價這麼瘋狂,小編要是說出來可能更多會感到驚訝了,這個東西就是油,還是一種食用油,它叫做山茶油,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像我們這裡,以前人們種植出來的山茶油都是自己吃,因為在那個年代比較封閉,與外界也沒什麼交流,別說十塊一斤了,8塊都沒多少人會買,當然了,在那個時候,很多地區房價也在一千以下,豬肉也就四五塊錢,物價不像現在這麼高,只有一些稀有的產品才會比較現在價格高。
  • 剛上市三塊錢一斤,如今已泛濫,兩元一斤賣不動,農民:不值錢了
    導語:剛上市三塊錢一斤,如今已泛濫,兩元一斤賣不動,農民:不值錢了今天小編要說是皇帝柑,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貢柑,從名字看,這個東西是非常高貴的,又是「皇帝」,又是「貢」,其實在早年間,皇帝柑也是屬於稀有水果,種植的地區十分少
  • 長得像地瓜,花青素含量高,味道很好吃,農民為什麼很少種植?
    導讀:長得像地瓜,種植的人不多,2元1斤沒人買,誰知富含花青素:可惜!種植,對於農民來說,是每年必經的一個過程。春耕秋收,每年都會種植各種農作物,但是,對於農作物的品種選擇,缺少一個難題。事實剛好相反,紅皮土豆種植的人並不多,農民很少種植,在市場上,也很少看到紅皮土豆賣。的確讓人感到意外,究其原因:1、紅皮土豆有紅皮。在手工處理脫皮的時候,沒有刮乾淨,很容易被看出來。因此,很多人寧願選擇白皮土豆,即使沒有刮乾淨,也很難看出來。
  • 菠蘿一斤2元,鳳梨賣9元,為何農民不選擇種植鳳梨?
    自從水果市場越做越大,在人們需求的驅使之下,水果的品種也是層出不窮,越來越豐富,但在豐富的品種之後,也出現了那麼幾種讓人混亂不清、不易區分的水果,比如葡萄和提子、獼猴桃和奇異果、櫻桃和車釐子、桂圓和龍眼等等,以及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對,菠蘿和鳳梨,這些水果都是同一物種卻不同品種,經常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 民間當它是「人參」,農民挖到都不賣,如今被大量種植,一斤6元
    五指毛桃在民間被當成「人參」,農民挖到都不賣,如今被大量種植,一斤6元。很多人只聽名字認為五指毛桃只是毛桃的一個品種,但是實際上,五指毛桃和桃子沒有任何關係,它是一種傳統的中藥。之所以被人們稱為五指毛桃,是因為這種植物的葉片有五個鋸齒,看起來很像是五根手指,而且這種植物的葉片上有很多細小的絨毛,再加上它的果實和毛桃很像,人們才給它如此取名。
  • 此種野菜俗稱「拒馬菜」,以前農民拿來餵豬,如今城裡賣20元一斤
    ,現在很多人看法不一,對於很多城裡的朋友來說,他們很多人沒有吃過野菜,就會覺得野菜的味道非常好,從內心裡就覺得這是一種風味獨特,天然無汙染、安全無農殘、營養價值高的一種食品,很多人也會專門到農村去採摘野菜,但是在農村很多農民朋友卻對於野菜是另外一種認知,覺得口感並不是很好,筆者也是這麼覺得,或許我們從小就吃膩了,很多野菜味道也有點苦,纖維也比較粗,但是野菜近些年逐漸走入到城裡消費者的餐桌上,不得不說
  • 農民竹林裡種植竹蓀,看著像穿雨衣的「姑娘」,如今一斤賣不少錢
    說到菌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畢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吃到一些食用菌,不得不說,有些食用菌不僅長得特別,而且吃起來也很美味。重點是平時多吃菌類的話對身體也是蠻有好處的,現在雖然沒有很多野生的菌類,但是好在很多菌類還是可以採用人工種植的方式。就好比下面這一種菌類,它就是一種可種植的食用菌。
  • 長在水塘邊的香腸,根莖白嫩,野生的不夠吃現已種植,一斤賣20元
    伴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提升,大家可食用的蔬菜持續增多,就算是到了冬天,大家也能吃上新鮮的蔬菜。不像在過去,只能選擇大白菜。不過如今大家也追求養生,對那些野菜反而有了更多的興趣,很多農民也抓住了機會,將這些野菜進行規模化的種植,從而帶動了收入的增加。
  • 3000年前已種植,種子一斤賣50元,葉子更好,煎雞蛋是一絕
    在農村中,很多植株都能看到,可能在城裡人眼裡價值比較昂貴,但農村人就沒什麼感觸,就拿香椿來說,早兩年一斤賣上百元,實際上農村到處都是,根本就沒什麼人品嘗食用,畢竟在大家看來,香椿也就那個味,不值得特別去品嘗。今天所說的這種東西,農村野生的很多,城裡卻賣出高價,它就是花椒。
  • 曾當「特供菜」被熱炒,一斤30元,如今一斤2元,農民都說不好賣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種蔬菜,它曾當「特供菜」被熱炒,一斤30元,如今一斤2元,農民都說不好賣。這就是秋葵,也叫做黃秋葵,關於它的產地目前還沒有特別的定論,只是多數人認為它是一種外來的物種。有人認為產地在非洲,也有人認為是在中國,還有人認為是在16世紀從印度傳入我國的,也有說是在20世紀初的時候由日本傳入我國,可能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雖然很早就傳入了我國,存在了也有很多年了。一直到2001年的時候,秋葵還沒走進普通人的視線,一直被當作一種比較稀有的蔬菜品種來對待。
  • 這東西,野生的一斤賣600,種植的一斤賣50,網友:買時需謹慎!
    由於不斷的趕集,極大程度縮短了農民朋友種植莊稼的時間,本以為農民朋友會很難去進行種植,沒想到最後的莊稼物長勢都不錯,照樣可以衣食無憂。其實,農民朋友們除了會種植莊稼物外,還會利用山林間的野生植物,比如今天的這種植物,人稱天麻,野生一斤六百多!天麻今天的這種植物名叫天麻,它是一種蘭科植物,隸屬天麻的多年生腐生草本類植物,其植株高度,最高可以達到兩米左右。
  • 10斤果僅3斤肉,卻常年賣30一斤,如此賺錢農民能大量種植嗎?
    昨天家裡小孩看到有小朋友在吃榴槤就買了一個,35塊錢一斤,稱了下5斤左右老闆就收了175元,重重「大果」拎回家把果肉全剝出來後稱了一下僅有一斤半的榴槤肉,還沒去掉榴槤肉裡面的核。算一下如果10斤的榴槤也就只有3斤肉而已,而10斤榴槤起碼要300-350元,也就是說一斤榴槤肉就要100塊錢左右。
  • 野生的600元一斤有人買,種植的2斤賣88元,山裡人能賺錢嗎?
    導讀:野生的600元一斤有人買,種植的2斤賣88元,山裡人能賺錢嗎?也就是說,一個月農民可能會趕9次集。農村俗語:「趕場打鐵,一天到黑!」那意思就是一到趕場天(趕集)基本上就是黑了才回家了。一個月除去9天,還有21天左右了,還得除去大太陽天,下雨天,所剩無幾。還有一句話,晴天太陽曬,雨天要淋溼,陰天蚊蟲多,這麼一來,農民幹活的時間真的就不多了。
  • 如今數萬公斤堅果上市,市場卻持續低迷,農民感嘆,不好賣了
    文|農情萬家導讀:該堅果曾經大受歡迎,如今不好賣了,產品堆積成山,有招沒?以前的野生板慄在市場上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售價一般都在一斤十幾元錢,而今由於人們對野生板慄的過度採摘,這種野生板慄早以不多見了。如今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都有很多的糖炒板慄店鋪,可見糖炒板慄的生意受到人們的歡迎。甜甜糯糯的口感,在很多人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是一斤20多元,顧客依然如潮。
  • 竹林裡才有的野味,千元一斤被捧上神壇,卻沒多少農民敢種植
    再有十來天,2019年就要過完了,這一年對於很多農民朋友來說,充滿了酸甜苦辣,上半年的時候,出現了「香椿自由」、「水果自由」,不少農民朋友一看水果的行情大好,便跟風擴種,結果下半年水果價格大跌,甚至有些地區種植的蘋果、梨、柚子等之類的水果還出現了幾毛一斤賣不動的情況。不僅是水果,就連一部分蔬菜類作物也是如此,讓不少農民朋友直呼「太苦了」。
  • 四川的麻芋子,已賣到十多元一斤,作為藥物,竟然還可以打胎
    麻芋子在四川是很常見的一種植物,經常生長在莊稼地裡,雖說很值錢,但是農民並不喜歡,麻芋子長在地裡,會像雜草一樣吸收地裡的養分,遮擋住莊稼苗的陽光,危害其生長。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玉米地裡長滿了麻芋子苗,如果不及時除去,你會誤認為這是一塊麻芋子地,而不是種植的玉米。
  • 農民種植的「生薑」畝產500斤,每斤500元,年賺幾十萬!
    隨著森林資源的緊缺,國家對森林資源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很多大山野生的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受到保護,而很多靠山吃山的農民就相對少了一份額外的收入,正因為這樣很多山上的野貨在市場是少之又少;來自新疆農民李川西抓住這個商機,野生的受到保護,但可以自己來開發種植,他種植了一種「生薑」,一斤可賣500元
  • 高粱、小米不好吃,產量又低,為何農民還願意種植呢?
    提要:高粱、小米不好吃,產量又低,為何農民還是願意種植呢? 過去高粱和小米在老家這一帶還有大面積種植,如今除了高粱尚且還有小規模的種植之外,小米已經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