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土地上的釀酒高粱命脈|高粱記Ⅰ

2020-11-21 網易新聞

(原標題:東北:黑土地上的釀酒高粱命脈|高粱記Ⅰ)

這是全世界最長的一條界河,猶如巨龍般蜿蜒於我國東北和遠東一帶的廣袤大地。

由於一段歷史的傷痕,這條流域面積比長江和黃河都要寬廣的大河,在我國並未受到太多關注,卻絲毫沒有減少它對人類的慷慨。

對於黑龍江這個名字,人們似乎更熟悉它作為一個省級行政單位,而它作為一條河流,則跨越國界、民族乃至時間,孕育了東北平原的富饒和遼闊。

從地圖上看,黑龍江流經中國、俄羅斯和蒙古三國,包括松花江、額木爾河、呼瑪河等大大小小約200條支流遍布我國東北三省一區。江河匯流之處,泥沙沉積,排水不暢,由此形成大片積水區,經過時間的沉澱,進而成為溼地和沼澤。

由於東北氣溫普遍偏低,入冬較早,漫長的冬季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質分解緩慢,並轉化成大量腐殖質積累於土體上層,最深可達1米,由此形成地球上最珍貴的土壤資源。

我國東北平原和烏克蘭大平原、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區,在我國主要以彎月狀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地區。

這種富含腐殖質的黑色或暗黑色土壤,每形成1釐米厚度需要經歷200到400年,其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是黃土的10倍。

對於千百年來早已習慣與貧瘠乾旱共存的高粱來說,東北廣闊的平原和肥沃的土質,幾乎就是人間天堂。生長在這裡的東北高粱,也如這片黑土地一般,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1.昔日青紗帳

"稍稍熟悉北方情形的人,當然知道這三個字——青紗帳"。

"北方有的是遍野的高粱,亦即所謂秫秫,每到夏季,正是它們茂生的時季。身個兒高,葉子長大,不到曬米的日子,早已在其中可以藏住人,不比麥子豆類隱蔽不住東西。"

"高粱米在東北幾省中是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東北人在別的地方住久了,仍然還很歡喜吃高粱米煮飯。除那幾省外,在北方也是農民的主要食物,可以糊成餅子,攤作煎餅,而最大的用處是製造白幹酒的原料,所以白幹酒也叫做高粱酒。"

這幾段文字是現代作家王統照在1933年所寫。王統照是山東諸城人,1931年曾赴東北短期教書並遊歷。從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當時高粱是包括東北在內的北方地區極為普遍的一種作物。

在許多涉及到東北的文學或藝術作品中,高粱都是一個重要的表現物,甚至成為東北地方文化的一種象徵。

關於高粱與東北的淵源,儘管也有一些早期的考古或文獻記載,但能夠形成"青紗帳"的規模種植,則集中於清末以來。

清末之前的東北地區,雖然耕地資源豐富,但作為滿族的"龍興之地",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裡一直處於封禁狀態。加之氣候寒冷、人口稀少,本地常駐居民又多以牧業和漁獵為生,農業生產相對落後,基本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

直到1860年東北解禁,大量關內移民遷入東北,帶來新的生產技術和工具,這片廣袤大地才得以規模性開發。到清末時期,關內先進的休耕輪作法、施肥耕種在東北地區已經被普遍運用。

數據顯示,從1887年到1927年的40年間,東北三省的耕地面積從3007萬餘畝增長到1.7億餘畝。到1930年,三省耕地已達2.06億畝。

耕地面積的增長,加上土地肥沃和先進的耕作技術,使得東北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地和商品糧基地。

由於最初的移民大多來自北方地區的山東、河北,在東北便形成以高粱等北方作物為主的農業種植結構。

一份來自於1921年的調查顯示,在東北南部農民糧食消費結構中,高粱佔52.7%,穀子佔24.7%,大豆佔4.1%,玉米佔9%,其他佔9.5%。與之相對應,在奉天以南地區糧食的種植結構比例為:高粱佔46.29%,大豆佔14.81%,穀子佔16.66%,玉米佔22.24%。

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前,東北大豆、高粱、玉米、穀子等四大農產品產量已達到1500萬噸左右,其中高粱約477萬噸。

此時在東北大地上,已經是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而從全國情況來看,這一時期在我國北方河北、山東、河南等地,高粱在糧食作物結構中也處於重要位置。

根據1917年《第六次農商統計表》顯示,當時在河北省作物產量結構中佔前五位的糧食作物依次是高粱、小米、小麥、玉米和其他麥類;山東省依次是高粱、小米、小麥、小豆和玉米;河南省依次是小麥、高粱、大麥、其他豆類及玉米。

在高粱生產最高峰的1918年,全國高粱種植面積曾創紀錄地達到2.21億畝,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26%。1952年時,全國高粱種植面積也有1.4億畝。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以前,高粱始終是北方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

2.迷失的方向

作為一種抗旱、耐澇、耐鹽鹼、耐瘠薄的高產作物,高粱在物資並不豐富的年代裡,曾經是為數億人提供口糧的"生命之谷"。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玉米、水稻等在水肥條件較好的情況下產量更高、口感更好的作物逐步成為人們的主糧,昔日漫山遍野的青紗帳,則漸漸退到了土地的邊緣。

1981年,當25歲的高士傑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為中國第一批高粱碩士時,高粱在學院裡還是單獨的一門學科。那時在北方的大地上,儘管高粱種植面積已經大幅減少,但依然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

不過,很快高粱便走到了命運的轉折點。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不與糧爭地,不與民爭糧"的原則下,高粱種植逐漸退居二線,開始從條件較好的平肥地,轉向一些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不能保收的乾旱、半乾旱、鹽鹼、瘠薄地區。

最主要的原因是老百姓不吃了。

當時北方民間流行著一句俗語"淨雜谷淨雜谷,又難吃又難煮"。由於高粱籽粒中含有單寧,澀味明顯,作為糧食吃起來口感並不好。當老百姓有大米、麵粉等其他選擇時,自然也就放棄了高粱。

到1988年,全國高粱種植面積已減少到2675萬畝(178.3萬公頃)。

此時,研究生畢業後就進入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研究所工作的高士傑,已逐漸意識到食用高粱正在走向末路,那高粱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高士傑發現,只有釀酒高粱這一條路可走了。

這個結論緣於3年前他對東北釀酒高粱做過的一次調研,當時去過幾家酒廠,"洮南香用糧是5000噸,榆樹大曲是1萬噸"。作為釀造白酒的主要原料,酒廠對釀酒高粱的需求讓他看到了新的方向。

從1990年開始,高士傑正式將研究轉向釀酒高粱。

此時在白酒行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地興辦酒廠的熱情日益高漲,"當好縣長,辦好酒廠"成為潮流,白酒產量逐步擴大。從1990年~1996年,白酒產量從513.91萬千升,一路增至801.33萬千升。

之後歷經幾次起伏,白酒產量最低在2004年僅為311.68萬千升,最高在2016年達到1358.4萬千升(後經數據調整,實際應有所降低)。近年來白酒行業逐步進入存量飽和階段,產量增長有限,或呈現一定幅度下降。到2019年,全國白酒產量約為785.9萬千升。

再從國內高粱市場來看,目前份額最大的就是粒用高粱,包括食用、釀造用、飼料用等,佔比高達80%以上,其次分別是工藝類高粱、甜高粱和飼草高粱。

在粒用高粱中,食用、飼用高粱與釀造高粱的區別主要在於單寧含量較低。目前食用高粱所佔份額已經很小,飼用高粱也基本通過國外進口,國內所生產高粱的最主要用途就是滿足釀酒需求。

有數據統計每年白酒行業對釀酒高粱的需求量大約在250~280萬噸。但如果按照白酒去年785.9萬千升的產量,以名優白酒佔產量40%估算,所需高粱至少在600萬噸以上,而我國高粱近年來產量基本在220~290萬噸之間浮動,再扣除高粱其他用途所佔的消耗,實際上釀酒高粱的供需之間已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由此,白酒行業除酒水市場競爭之外,在上遊原料環節的爭奪戰早已悄然打響。

其中,東北成為重要的戰場。

3.北糧南運

數據顯示,2016~2018年我國高粱總產量分別為223.4萬噸、246.5萬噸和290.9萬噸,呈現連續增長態勢。

其中排名前6位的省區,基本分為兩大區域:東北和川黔。

在高士傑看來,四川和貴州是近年來成長快速的高粱種植省份。作為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名酒聚集的白酒重要產區,酒企對釀酒高粱特別是本地糯紅高粱的需求直接帶動了兩省的高粱種植,並形成我國西南優質釀酒糯高粱優勢區域。

從種植面積來看,貴州省在2016年和2018年甚至兩度超過黑龍江和遼寧,位列全國第三,但由於貴州以山地居多,種植品種又多為地方傳統品種,畝產相對較低,因此總產量不及其他五省。

實際包括四川在內,整個西南地區均以丘陵、山地為主,並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且人工成本較高,對高粱的收購價也偏高。本地高粱又多為糯紅高粱,主要是滿足醬酒生產工藝。因此,西南地區所產高粱基本都是直接供應本地名酒企業。隨著川黔名酒近年來產量的增加,這種供需關係也日趨緊張。

立足於整個白酒產業的釀酒高粱供應,最大的承重和增長空間其實是在東北。

目前東北三省一區所產高粱在全國高粱總產中佔比高達70%左右,且本地釀酒業對高粱的需求較小,基本都是供應外省。東北廣袤的平原和相對較高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也為釀酒高粱的規模化種植提供基礎。

吉林大川農業是東北高粱的供應大戶,現有高粱種植面積32萬畝,年供應量20萬噸左右。

大川農業的董事長閆玉光告訴我們,大川的高粱基地主要分布在吉林四平、松原、白城,黑龍江三肇一帶(肇源、肇東、肇州),遼寧阜新和內蒙古赤峰一帶,基本涵蓋了東北三省一區的高粱主產地。

在全國高粱產業中,像大川這種規模的供應商並不多。因為高粱屬於小品種雜糧,不同於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國家戰略儲備品種,國家性補貼扶持力度不大,種植經營以散戶居多,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明顯,在釀酒高粱的供應上存在較大不穩定性。

基於這種現狀,白酒企業在選擇原糧供應商時,通常很看重對方的規模和名氣。目前與大川建立合作的酒企包括汾酒、衡水老白乾、金東集團等,其中汾酒的採購量約佔大川高粱總供應量的60%。此外,五糧液也通過中糧集團在東北擁有2萬畝高粱基地。

除酒廠北上在東北建設基地或進行訂單採購外,大量的東北高粱也紛紛南下。

地處東北高粱主產區與南方釀酒主產區中心點的河北黃驊,素有"中國高粱集散地"之稱。該市約有12~15家高粱貿易企業,年銷售量在30萬~40萬噸,佔國內高粱產量的10%以上。

位於四川成都的新都糧食批發市場也是國內主要的高粱集散中心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該市場內高粱年銷售規模也在30萬~40萬噸。

儘管"北糧南運"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國內高粱的供需兩端,但相較於白酒產業的整體需求,國內高粱供應仍存在較大缺口。未來隨著白酒產能不斷扶優限劣,高粱供應這根紅線還將進一步收緊。

立足於長遠來看,誰掌握了高粱,幾乎就握住了白酒行業的命脈。

4.暗戰紅高粱

作為國內高粱供應大戶之一,大川從當前釀酒高粱的供需矛盾中看到了巨大的空間。

在大川以往的基地運作上,主要是採取"酒廠+基地合作方(大川)+農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但從去年開始,大川決定自己來種高粱。

7月28日,當我們來到位於白城通榆的大川自種基地時,基地負責人程國興告訴我們,當地已有半個月沒下雨,附近的社員井已經抽不出水來,有社員種的苞米葉子甚至一點就能著。然而,我們看到眼前的這片高粱地裡,葉子仍鬱鬱蔥蔥。

程國興說,這是採用了一種叫淺埋滴灌的種植方式,就是在地表土壤中淺埋一條滴灌帶,通過6臺電機井24小時取水滴灌,隨時給高粱補充水和肥料。通過這種方式,只要不遇上大災,正常高粱畝產能達到1000~1200斤,容重(g/L)760左右。

在高粱收購中,容重是一個重要指標,容重大意味著澱粉含量高,出酒率也就高。酒企對容重的要求一般是720以上,汾酒要求是740以上。因此大川在收購高粱時,以容重740為標準分為兩檔,740以上的收購價會高於740以下。對農戶來說,容重越大則意味著在同樣產量下,收益越高。

由於產量大、容重高,儘管大川的自種基地還處於試種階段,周邊已經有不少社員過來打聽,或者直接效仿。

閆玉光曾和高士傑探討過這種膜下滴灌的方式。作為國家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高士傑在39年的高粱研究生涯中曾選育出多個優良品種。由他選育的吉雜127目前已成為覆蓋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的主要釀酒品種之一,年種植面積達到70~80萬畝,其中就包括大川這32萬畝高粱基地。

在高士傑看來,淺埋滴灌技術可以有效實現肥水一體化,如果能在通榆相對貧瘠的土地上大面積推廣,未來發展的空間會很大。因為這樣的土地,對農戶來說原本是廣種薄收的。

閆玉光之所以要自己種高粱,就是想按照自己的標準,通過引入先進技術提升高粱的產量和品質,既是對周邊農戶的示範帶動,也能更好地把"糧杆子"握在自己手裡。

目前大川在通榆共有12萬畝基地,其中自種1.5萬畝。根據大川的規劃,自種的面積未來將達到10~20萬畝。

另一方面,大川還在自種基地試種了吉雜127之外的其他高粱品種,希望從中找出能夠適應通榆當地土壤結構的新品種進行儲備。

在閆玉光的打算中,大川要從種子、種植、收糧等環節全面品牌化,最終實現釀酒原料的全產業鏈運作。

這是大川的遠景規劃,也是酒糧矛盾愈演愈烈下高粱產業的一個發展縮影。

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川的成長背後,有一個酒行業非常熟悉的身影。

2012年,山西汾酒曾與7家原糧供應商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成立了汾酒原糧基地管理有限公司。

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當時表示,要運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理念,換一種方式與中國其他名酒企業進行競爭。通過原糧基地建設,逐步管控釀酒高粱種子資源,進而管控中國釀酒高粱產業。

彼時與汾酒合作的7家原糧供應商,大川正是其中之一。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高粱的遠徵|高粱記Ⅲ
    農業做盾,鐵器為矛,班圖文化由此開始真正意義上對非洲大地的徵服,最終成為非洲分布最廣的族群,並將包括高粱栽培在內的農耕文明和煉鐵技術散播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片土地。那麼,高粱又是如何走出非洲傳入中國的?
  • 高粱也是一種糧食,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
    河南多地州縣也是大種高粱,考城縣的高粱每年收穫時「堆集街滿」,還出現了「紅高粱」「白高粱」「黑高粱」等各類品種……可以說,那些影視劇常見的,中國北方農村大片的高粱地,甚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銀幕上震撼了萬千觀眾們的「紅高粱」,基本都是從明清年間起形成的。而放在近代的東北大地,高粱的種植更是「大火」。
  • 兒時的美味記憶,東北人的甘蔗,我就問你甜不甜
    ,如今城裡人沒見過很多農作物,稻子麥子都分不清楚,如果把原生態的食材拿出來,想必大部分人也都不熟悉,今天給您分享一份兒時的美味記憶,它號稱是東北的「甘蔗」,城市裡面確實很少見到這種東西,在東北的農村大地裡面到處都是它的身影,其實並沒有人刻意去種植它,只是生命力超級強,隨意在房前屋後撒幾顆種子就能收穫一大捆。 當然也可以作為飼料用,營養指標優於玉米,含糖量比青貯玉米高2倍,以前村裡人還拿它餵牛羊。
  • 為什麼釀酒要選高粱,高粱酒有啥好!
    一部《紅高粱》的電視劇,讓高粱火了,喝一碗濃烈的高粱酒讓人也跟著醉了。
  • 為何釀酒用高粱最好!?
    電視劇《紅高粱》,讓高粱火了,一碗濃烈的高粱酒讓人醉了。生長於樸實土地裡的高粱,它大俗,放低架子。入得廚房,出得廳堂,可以落實到居家過日子。它大雅,端起架子,可以擔綱醞釀瓊漿玉液的大文章。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酒是糧食做,強身健體魄!酒是糧食魂,口口都香醇!
  • 天下美酒出高粱,高粱酒中的高粱如何科學選擇?
    高粱、玉米、大米、糯米、小麥。其他一些釀造白酒的作物還有蕎麥土豆紅薯等等。凡是含有澱粉比較多的。都可以作為釀酒原料。但是含有蛋白質比較多的不適合。所以我們平常很少看見有用黃豆或者是豌豆釀酒的。
  • 一文看盡高粱史:為什麼是它成就了中國白酒?
    正是因為這種特性,高粱特別適合生長在我國貧瘠的北方地區。目前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高粱區域種植面積佔全國高粱面積高達85%-90%。 那時的高粱,相對於水稻、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來說,更多是被當作經濟作物來看待。 家家戶戶都會給高粱留出一片土地,來對付那些低產的鹽鹼地。高粱也從不辜負人們的期望。每逢秋天,總會用豐碩的回報為成千上萬人的生活提供能量。
  • 傳承東北悠遠的釀酒文化 傲百年白酒散發出香醇的酒香
    其中,白酒品牌「傲百年」傳承大泉源酒的釀酒工藝,成為市場矚目的白酒知名品牌。   傲百年白酒釀造所用水為被譽為「關東第一泉」的古井,泉水甘醇,水質純淨。經國家地礦部鑑定,是含氡、鍶、鋅、偏矽酸等多種有益微量元素的重碳酸鈣鎂型天然優質礦泉水,大泉源酒100多年來就是依靠這獨特優質的礦泉水資源而聞名於世。
  • 10元一斤的高粱酒會是真的嗎,成本是多少,釀酒師告訴你真實答案
    10元一斤的高粱酒會是真的嗎,成本是多少,釀酒師告訴你真實答案一位朋友說自己想喝點釀造的高粱酒,就買了10元一斤的55度酒,喝起來感覺口感有點衝,但是喝過後嘴不幹頭也不疼。另外還有賣15元和20元一斤的高粱酒,也不知道這10元一斤的是不是真高粱酒,就問我一斤高粱酒成本是多少。
  • 100斤高粱能釀多少酒?烤100斤酒利潤有多大?
    100斤高粱能釀多少酒?烤100斤酒利潤有多大?這與高粱的品種、釀酒工藝、師傅對技術的熟練程度密切相關。100斤高粱能釀多少酒 ?我們一直去看看! 一、釀酒高粱怎麼選? 高粱按澱粉結構分,可分為粳高粱和糯高粱。
  • 非遺釀酒工藝 固態發酵造好酒——傲百年高粱酒
    非遺釀酒工藝固態發酵造好酒——傲百年高粱酒 "好酒一定是純糧釀造的"這是被業界公認的常識,傲百年高粱酒傳承東北非遺名酒——大泉源,以大泉源酒的全套釀造技法,以單一東北紅皮高粱為原材,加以古井深層水,遵循非遺古法釀製而成。
  • 黑土地上生機無限
    在吉林省梨樹縣的片片沃野上,玉米已吐絲,正是形成產量的關鍵期。回想起幾天前親耳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的情景,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鳳香的心情依然激動。  「總書記說要積極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鼓勵我們再接再厲,把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說到農民心坎上啦!」韓鳳香正忙著和社員們施肥打藥。
  • ...張慶偉主持會議聽取東北地理所黑土地保護工作匯報---中國科學院
    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主持會議聽取東北地理所黑土地保護工作匯報 2021-01-09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釀酒糧食那麼多為什麼高粱酒最好喝
    國際上,栽培高粱的原產地之爭歷來已久,多數學者認為,高粱的原產地在非洲赤道線兩側,特別是蘇丹、衣索比亞應當是高粱的故鄉。據研究,蘇丹和衣索比亞栽培高粱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埃及也有3000年。但是作為糧食作物,它在我國受到重視和得到發展相對較晚。中國高粱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 退役老兵自建農村酒坊,專門燒制東北小燒,靠賣酒日子越過越幸福
    眾所周知,「東北三寶」是指東北地區的三種土特產:人參、貂皮、烏拉草。其實在這三寶之外還有很多寶,其中之一就是「東北小燒」。前些年,東北還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夾小包,穿小貂,開個捷達,喝小燒」,由此可見「喝小燒」是當時很多東北人嚮往的滋潤生活。有人喝酒,自然就有人釀酒。
  • 世界排名第三的東北黑土地,每1釐米黑土層的形成竟然要用400年
    原標題:東北為什麼土是黑的,黑土是怎麼形成的?我們都知道,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大黑土地(面積單位為平方公裡),分別是歐洲的烏克蘭大平原(約190)、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約120萬)、中國的東北平原(約102萬,世界排名第三位)、南美洲的潘帕斯大草原(約76萬)。
  • 為什麼東北人喜歡喝高度酒?
    東北多好啊,地大又物博,還有王建國。黑龍江作為東北三省之一,不僅地大物博,物產豐富,還有不少酒廠,釀造了很多知名的地方白酒。大家印象中的東北,尤其是冬天,是寒冷的,但是喝上二兩,不就暖和啦!
  • 「文學評論」黑土地上盛開的文學之花
    我的家鄉在盛產大豆、玉米、水稻的松花江畔,這片黑土地是全國人民的大梁倉。在這片美麗肥沃的大地上,有兩位女性黑土地的言說者——蕭紅和遲子建,是我們的驕傲。70年前的蕭紅,讓國人知道了這片黑土地,蕭紅對黑土地文學的影響是始祖般的引領;今天,遲子建讓黑土地文學在中國文壇煥發了新機。
  • 高粱紅了,村民腰包鼓起來
    保護價收購給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優糧出名酒。富順縣產糯紅高粱,其支鏈澱粉含量達到95%左右,對白酒特殊風味形成起重要決定作用的單寧含量在1.2%—2.0%,在白酒釀造中具有獨特優勢。  富順縣政府先後與古藺郎酒、宜賓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名酒企業籤訂釀酒高粱產業基地建設合作協議,對基地高粱全部實行最低保護價訂單收購,今年的高粱最低保護價每公斤6.4元,解除了種植戶的後顧之憂。  「15畝,產量4000公斤,賣了25000元。」如今的張正友,一舉脫貧摘帽。
  • 為什麼東北人愛吃高粱飴?它是高粱做的嗎?知道真相後:好吃就行
    本文轉自百家號作者小飛D食堂推薦語:這都是童年的零食,不僅東北人愛吃,所有人小時候在那個年代,糖果也就只有高粱飴弄,滿滿的都是童年的回憶啊為什麼東北人愛吃高粱飴?它是高粱做的嗎?知道真相後:好吃就行對於東北人,其實很多人提起東北人的話,可能想到的就是他們非常熱情的那種待客方式了,而且對於東北人來說我們也都知道,他們確實是比較喜歡招待客人的,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東北人的這種心情真的是非常的好的,所以說他們也是非常喜歡和東北人交朋友的,不過對於東北人來說,其實他們也是非常喜歡吃一些糖果的,尤其是對於一種高粱飴,這種糖果真的是他們非常喜歡吃的,那麼對於東北人這麼喜歡吃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