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女孩模仿網絡短視頻自製爆米花去世這一事件持續發酵,網紅帳號「辦公室小野」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目前,「辦公室小野」已髮長文,稱女孩發生意外絕不是模仿她的視頻,並指出了自己的視頻與網絡流傳的視頻的不同。同時表示歉意,願提供幫助並配合調查。小野帳號進行全面整改,期間暫停更新。
暫不論孰是孰非,「辦公室小野」到底是何方神聖?背後又有著什麼經濟利益鏈條?
1
「辦公室小野」一年收入超5000萬
8月22日,兩個女生在家模仿網絡短視頻用易拉罐製作爆米花,因點燃了高濃度酒精引起爆炸和著火。
12歲的小雨傷勢相對較輕,但14歲的哲哲卻造成特重度燒傷,全身燒傷面積達96%,並於9月5日離世。
小雨曾告訴記者,她和小哲兩人一起模仿抖音裡一個叫「辦公室小野」的抖音號發布的「用易拉罐做爆米花」的視頻,來自製爆米花。
「辦公室小野」又是何方神聖?
公開資料顯示,「辦公室小野」是一個「專門在辦公室環境下,用各種新奇手段製作食物」的美食創意博主。
在辦公室用飲水機煮火鍋、用電熨鬥烤肥牛、用可樂做爆米花、用機箱做煎餅果子……一個個腦洞大開的情景短視頻讓網友驚嘆作不已,「辦公室小野」也由此一炮而紅。
隨便一個視頻,全平臺點擊量都上千萬。成名作《飲水機煮火鍋》僅在油管上單條點擊量更是突破了1億。
據了解,作為國外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排名第一的中國網紅,「辦公室小野」坐擁近740萬粉絲,視頻播放總量高達幾十億,每年僅油管廣告收入就有近4000萬。
而在國內的微博、抖音、B站等平臺,她的粉絲加起來有數千萬。
小夥伴們都曉得,自媒體時代,擁有如此巨大流量的大V們往往收入不菲,像是此前的咪蒙,每年的廣告收入都上億。「辦公室小野」自然也不例外。
由於YouTube是一個只要有播放量,就能獲得流量分成的平臺。因此,「辦公室小野」收入主要來源應該是流量分成和廣告。
(小野微博上的廣告)
據分析Youtube網紅數據的平臺NoxInfluencer此前公布的YouTube網紅收入情況顯示,中國區粉絲數排名第一的辦公室小野,單月廣告聯盟收入為459萬,一年的分紅預計5508萬。排名第二的美食博主李子柒,一年的廣告分紅預計達4452萬元。
月收入459萬,一年分紅達5508萬!別說秒殺了絕大多數小夥伴年收入,連A股不少上市公司都比不上!
對於這份網傳的分析數據,洋蔥視頻的CEO聶陽德對媒體表示,該數據並不真實,但小野在YouTube上的收入的確比較可觀。
2
背後的推手洋蔥集團
隨著「辦公室小野」走紅,其身份也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
據百度百科顯示,「辦公室小野」本名周曉慧,是四川成都人,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是一名90後。
金妹兒在愛奇藝上看到,「辦公室小野」運營主體叫成都滷娘和她的滷妹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天眼查顯示,這個奇葩名稱公司現在已改名為成都洋蔥新未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並在2017年11月獲得了新浪微博基金的天使輪投資。
值得關注的是,洋蔥視頻的兩名創始人陳佼和聶陽德持股比例分別為44.72%、12.86%。
同時,北京微夢創科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其第三大股東,持股18.45%的股份,而其法人劉運利正是新浪微博主體公司的最終受益人。
有資料稱,「辦公室小野」在2017年籤約了洋蔥集團,並從當年2月份開始正式上傳視頻,單條視頻播放量超過3000萬。
洋蔥集團聯合創始人聶陽德曾在公共場合表示,「辦公室小野」從試錯、迭代到成功用了一年,在這一年裡,洋蔥也基於此形成了一整套網紅孵化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在2018年開始爆發,先後孵化了代古拉K、七舅腦爺等千萬級粉絲的帳號。
據天眼查介紹,成立於2015年的洋蔥集團一家短視頻MCN自媒體平臺,主要業務為打造短視頻內容IP。
目前,洋蔥集團在全網擁有2億粉絲,其中抖音就佔到1億,旗下自主研發了70多個IP,總播放量達1000億。
3
「辦公室小野」需要對此負責嗎?
無需質疑,「辦公室小野」在商業上是極為成功的。但對於「女孩自製爆米花去世」這一事件,「辦公室小野」真的沒有一點責任嗎?
有熱心網友對「辦公室小野」發布的長聲明做了簡單的總結:
可以看出,「辦公室小野」僅表示會對受害者提供幫助,帳號停更配合調查。
而網友們對此亦是議論紛紛,有網友認為,家長也需要負責,不該把工業酒精隨便放在家裡:
更多的網友則認為,「辦公室小野」發布的視頻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事實上,小野團隊早就接到過消防部的留言警告。在一次演講中她還特意提到過這件事,公布了消防隊的對話截圖。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當前的短視頻時代,人人都可以拍視頻做博主,尤其一些另闢蹊徑的「生活小竅門」視頻,不僅受捧,而且容易造成觀看者的模仿,但是未成年人尚沒有足夠的能力判斷周遭事物的是非,極易發生危險,僅憑一句簡單的「操作有危險,請勿模仿」是遠遠不夠的。
不少媽媽皆對金妹兒表示,現在小孩的模仿能力超出想像。
「我女兒6歲,一次玩手機時不知怎麼就點到『辦公室小野』用飲水機煮火鍋的視頻,看得津津有味,還讓爸爸把家裡的飲水機拆了煮麵,嚇了一跳。」成都媽媽小姚表示道。
因此,不少人士呼籲,短視頻平臺從中獲取流量的同時也應該承擔起審核責任,對用戶負責,不能無視安全、無視健康、無視倫理野蠻生長。
同時,相關部門亦應該出面,實行網絡「黑名單」、實名制、內容分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讓短視頻發展有規可循。
對於這事,你覺得誰該負主要責任呢?
編輯|梅婧 審核|賈秋紅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原創文章|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金融投資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