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固陽縣下溼壕鎮電報局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內。幾家愛心企業滿載著3卡車物資來慰問村民,作為電報局村駐村第一書記,張俊歡迎和感謝愛心企業的善舉,同時向來賓一一介紹該村近年來的扶貧成果。
張俊發言感謝愛心企業捐贈物資
成績的獲得當然喜人,而背後的付出更令人感動。
做起了「水文章」
作為包頭市金融工作辦公室派出的扶貧幹部,張俊自從2014年3月來到電報局村駐村後,中間一直沒有更換過人。近7年來,他用辛勤的付出和質樸的情感關注著這裡的一草一木……
初來電報局村,在了解了村裡和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後,張俊認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是重點。把旱地改造成水澆地需要大量資金,於是張俊向幫扶單位包頭市金融工作辦公室、包頭市腫瘤醫院、固陽縣農村信用聯社、固陽縣人大機關求助,牽頭共募集社會幫扶資金80.5萬元,主要用於發展電報局村的水澆地和節水灌溉工程。
2015年,為電報局村大英圖自然村打直徑為4米、深20米的機電套井3眼;爭取縣水利部門的支持,為3眼套井進行了免費滴水灌溉配套工程,使2000畝旱地變成了集中連片的水澆地,開發出的水澆地使全村受益,受益人口223戶、724人,年人均收益500元;2017年為電報局村的前小東溝、白青窯、西卜子、薛家渠4個村小組的集中連片水澆地實施節水灌溉工程改造,使水澆地由原來的200畝拓展到500畝,受益人口達到179戶、525人,人均收益1000元。
2019年初,又開發水澆地1000畝。電報局村小組村南到S311省道區域的旱地幾乎全部實現旱改水,惠及村民122戶,345人,村民人年均收益增長500元左右。同時實現土地集中流轉耕種,土地利用率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至此,電報局村共開發水澆地3500畝,並全部實現了滴水灌溉。土地資源的高效開發,從根本上保障了村民的基本收入,為全體村民實現穩定、持續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土地流轉+土特產認購
走村串戶中張俊發現,電報局村的常住村民大多已年紀老邁,其年富力強的子女基本都離開鄉土,到城鎮打工或陪伴子女在城鎮上學。在村的年老村民已沒有能力再躬耕鄉野。怎麼辦?此種情形下,推動土地流轉勢在必行。從2015年開始,張俊帶領駐村工作隊推動土地流轉,當時每畝水澆地每年的流轉費是180元,到2019年流轉費增至260元,僅水澆地流轉收入,目前每人每年即可收益1800元左右。土地的集中經營,統一規劃、統一種植,或油葵,或油菜,或黃芪,或黃或綠,一片大好風景,引來無數遊客、驢友和攝影愛好者,電報局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田園觀光旅遊區,從而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土特產品銷售和農家樂。
從2018年開始,張俊主導委託固陽縣晶垚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為電報局村28戶貧困戶每戶託管養殖大紅公雞100隻,張俊充分利用市金融辦協調服務全市金融機構的職能,積極主動對接金融機構,認購貧困戶土特產品,與幫扶單位和工、農、中、建、交和包商銀行籤訂每隻公雞100元的保底認購協議。當年底,全部按照認購協議銷售,貧困戶每戶實現3000元的收益。2019年,又為31戶貧困戶每戶託管養殖50隻大紅公雞,張俊還協調愛心企業——內蒙古吉宇控股集團公司一次性認購,每戶貧困戶實現收益1500元。
村集體經濟實現零的突破
張俊的目光又盯上養殖業。
電報局村多數自然村地處山區,坡草種類豐富,非常適宜羊養殖,電報局村共有254戶村民養羊5030隻,人均收益200元。為了進一步增加村民養殖效益,從2018年開始,張俊積極爭取固陽縣政府羊品改良優惠政策,即澳洲白品種胚胎移植,移植一枚1500元,人工授精一隻60元,兩項政府全額補貼。當年實現改良100餘只。2019年,張俊進行爭取優惠政策,全村的羊共實施人工授精、胚胎移植200餘例,受益農戶近30戶。羊的品種改良,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養羊收益,其中部分貧困戶成為受益者。純種澳洲白羊的誕生,一方面使養殖戶的效益當即見效,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其他村民,特別是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發展信心,都有意願於來年購置基礎母羊,並進行胚胎移植改良,發展養殖,脫貧致富。
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也是電報局村扶貧工作的亮點。
在張俊的主導下,電報局村2018年度實現村集體經濟「零」突破。他們爭取財政資金和扶貧資金80萬元建成了100千瓦的光伏電站,項目運行後平均年收益8萬元,2019年售電收益達10萬元。「光伏電站發電量通過上網以後全部賣給了駐地的工礦企業泰恆公司,一度電是0.4478元,每戶貧困戶每年因此可以分到1500塊錢。」張俊告訴記者。
接下來,他們又建設了一個新的村集體經濟項目——總投資110萬元的電報局村絨山羊養殖項目。
「我們爭取回來縣裡110萬元投資,於2020年4月底建設了絨山羊養殖項目,我們購買了349隻絨山羊,項目每年的收益是6.6萬元,今年的收益已經到帳,項目跟31戶貧困戶(脫貧戶)的利益緊密連結,每年可為貧困戶(脫貧戶)分配收益1000元。」張俊表示。
到2019年底,電報局村31戶52人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扶貧,也要營造立志氛圍。
從2019年初,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部署開展了電報局村先鋒模範示範戶的海選活動。活動共分6個獎項,每個獎項評選5戶,共計評選30戶。獎項分別為自強不息奮鬥獎、產業發展示範獎、創業打工先鋒獎、養老敬老孝星獎、團結互助友善獎、優美庭院示範獎。通過近半年多的精心評選,選出了具有代表性、示範性的30戶家庭,並對受獎家庭進行了表彰。
打造鄉村振興名片
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張俊和駐村工作隊還緊緊依託鄉村振興戰略工程,盡力打造一張獨特的鄉村振興名片。
電報局村大英圖自然村區位優勢明顯,且獨具特色,村落「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景觀優美。依據出土文物考證,大英圖村落及其周邊區域,自元代就有少數民族活動、聚居。大英圖村窯洞多為靠崖式土打窯,依山而建,上下共有五排,窯洞數量約有30多套,土建輪廓基本完好。
在抗日戰爭期間,大英圖村作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 2019年6月初,大英圖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12月,電報局村列入國家森林鄉村名錄。
依託大英圖村得天獨厚的區位、立地優勢和政策優勢,張俊、駐村工作隊、村「兩委」開始實施文化旅遊小鎮建設工程。2018年底,他們爭取回來投資1000萬元,今年底,大英圖小河流域清潔治理工程已如期完成,該工程的實施使大英圖村面貌進一步煥然一新,周邊山體實現了綠化、美化,河道清潔優美,旅遊棧道、拱橋更為大英圖村增添了一抹誘人的嫵媚。
按照規劃,挖掘大英圖村抗戰期間紅色愛國事跡,探幽元、明、清期間少數民族兄弟在此的生活蹤跡,修復承載厚重歷史記憶的古老窯洞民宿,逐步將大英圖村建設成為集窯洞民宿、古蹟探幽、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功能齊全、底蘊深厚的文化旅遊小鎮。
如今,每到秋收時節,不同農作物組成的「五彩土地」已經成為大英圖村的獨特風光,吸引遠近市民前來採風。
電報局村如今的變化,是扶貧幹部和村民們一點點幹出來的,而張俊成為其中的代表。因為表現優異,今年12月,張俊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張俊說:「很榮幸地被自治區黨委和政府評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這個榮譽的獲得對整個扶貧戰線的幹部都有觸動作用,我們和扶貧幹部座談的時候,大家集體引以為豪,因為我代表著大家,這個榮譽不光是我自己的。雖然現在脫貧攻堅決勝即將收官,但是後續『四不摘』政策還要延續4到5年,下一步緊接著是鄉村振興,我們要把這種榮譽轉化為動能,在2021年推動全面落實鄉村振興工程。」
近7年扶貧工作,如今張俊已到知天命之年。他感慨萬分:「可以說,我把最黃金、最多彩的年華貢獻在脫貧攻堅戰線上了。這些年,我們實實在在地給老百姓落實了各項幫扶政策,推動了產業發展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百姓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所以這份榮譽同時代表了老百姓對駐村幹部的一種認可、一種希望。」
包頭晚報全媒體記者 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