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源流研究之清河郡王張俊世系——張氏文化

2021-03-04 張氏張姓

清河郡王張俊世系。鳳翔府成紀人。五世祖徙秦州三陽,子孫遂居焉。曾祖守明,贈太師、吳國公,妣石氏,吳國夫人。祖慶,贈太師、韓國公,妣田氏,韓國夫人。父密,贈太師、魯國公,妣謝氏,魯國夫人。起於諸盜,宋室南渡,世居臨安。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1086-1154,字伯英,安民靖難功臣,拜太傅,進少師,封清河郡王,追封循王,諡忠烈。配饗高宗廟庭。配秦國夫人魏氏,繼室榮國夫人章氏,妾楊氏、潘氏、沈氏、曹氏、周氏。葬常州無錫縣塘灣山。見神道碑及張錤碑。《宋史》有傳

子琦

武義大夫,早卒。見張俊碑傳






子厚

左武大夫,康州刺史,帶御器械,贈少傅。早卒。配漢國夫人蕭氏。見張俊碑傳及張錤碑

宗元

字會卿,小名越哥,小字禹孫,舉進士,承事郎,籍田令,賜紫金魚袋,通議大夫,敷文閣待制,贈少師。配楚國夫人劉氏(父劉光世)。見《宋史》、《武林舊事》、《德勳廟碑》、張錤

碑及佚名《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

1153-1235,字時可,因慕郭功父,改字功甫,號約齋。司農寺丞。始修家廟,以高宗御書德勳為額。配劉氏,繼娶鄭氏。見《德勳廟碑》

?-1276,字子含,又字澤民。號松窗。浙西安撫司參議官。見《宋史》及《元史》

字鬥南,號寄閒。子炎(1248-?)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不仕。弟煒,字子昭





見史浩《廣壽慧雲禪寺記》。祖鎡





國器

鎡諸孫。見世譜後




?-1203,字平甫,太平州推官






1160-1197,字深甫,承議郎。見張錤碑

將仕郎,有賢稱。見張錤碑

 

伯東

見張錤碑

 


子顏

字幾仲,右奉議郎,直敷文閣主管台州崇道觀,賜紫金魚袋,右文修撰,終戶部侍郎。配王氏。見張俊碑傳及《武林舊事》






子正

右宣教郎,直敷文閣主管台州崇道觀,賜紫金魚袋,右文修撰,知泰州。配王氏。見張俊碑傳及《武林舊事》






子仁

集英殿修撰、秘閣修撰。見張俊碑傳及《武林舊事》

宗尹

系出不明,姑列此。見張木英行述

武德大夫,閤門宣贊舍人。見張木英行述

字濟甫,號忠翊節先生。見張木英行述

木英

1260-1325,字仲實,號菊存。兩浙都轉運鹽司使知事。復先廟,修家傳,纂有《西秦張氏世譜》。五子炬、熽、燭、爁、燠。見張木英行述

武節大夫,贈右武大夫,忠州刺史。見張俊傳

子蓋

檢校少保、淮東招撫使,贈太尉,諡恭壯。配趙氏見張俊傳及《武林舊事》

字惟月,號竹山。見《陵陽集》卷十三《張竹山文稿序》

拱衛大夫。見《武林舊事》






相關焦點

  • 清河堂張氏原派——張氏文化
    星子清河世家字輩:兆元之善慶 唐漢起聞人 理學傳家寶 鴻文壽世珍 久承金殿詔 長際盛朝春 忠孝千秋在 庭階景象新信豐安息闌州張氏字輩:正元高國福,玉定志用金,□順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學士攀龍鳳,賢才振紀剛,仁義為珍寶,詩書作棟粱,祖宗恩德積,科甲傳名揚。
  • 清河郡百忍堂張氏直系世系表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黃帝—張揮—張良—張寧—庭俊支世系譜】【0】黃帝(1):[位100年(歲)]。少典國君之後,國有熊號有熊氏。生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諱軒轅。娶有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四室,共生二十五子。唯青陽與夷鼓隨父姓。此外:酉、祁、己、滕、藏、任、荀、僖、佶、儇、依等均是黃帝之子孫。(注: 今陝西黃陵縣北橋山建有黃帝陵。
  • 張氏族譜
    如今已驗證了化孫後裔經八百多年發展到千萬之眾的神奇,在世界張氏家族中產生了較為獨特的化孫現象。張化孫人物墳墓張化孫墓,在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呈「金盤載珠」,又稱「倒插金釵」自然造型,申山寅向兼坤,丙申丙寅分金。碑石上書:「誥贈中憲大夫清河張氏大始祖諱衍字化孫號傳萬之墓」,碑石右下方鐫刻有「十八房重修」字樣。
  • 張氏字輩排行——張氏文化
    張氏孝友堂字輩:「噟正世大光明顯曜承紹人文永昭宗道」,新增派語:「建立功言進修德業恢振先聲蔚啟英哲」。  寧鄉官山張氏字輩:「德茂光先祖良貽在克家殷勤敦實務謙厚發菁華紱冕芬徽□圭璋品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燦雲霞」。  江西贛州張氏字輩:「正元高國福玉定志用金□順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學士攀龍鳳賢才振紀剛仁義為珍寶詩書作棟粱祖宗恩德積科甲傅名揚」。
  • 臺灣張廖簡張氏宗親總會組團到饒平張氏大宗祠謁祖 一一共敘血脈親情 追溯正宗清河源流
    2018年11月3日上午10時,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張氏大宗祠(又名風度堂)門前,理事長張名壯率眾宗親舉行儀式,熱烈歡迎臺灣張廖簡張氏宗親總會理事長張政雄、秘書長簡明峰帶領一行42人回大陸謁祖代表團,共敘血脈親情,追溯正宗清河源流!
  • 張氏清河堂
    上古時代,軒轅部落與未全進化的蚩尤部落爭戰,八戰不勝,節節敗退。軒轅的第五子揮,夜觀天象,發現流星飛渡弧矢星,頓生靈感。 據歷史典籍記載,張氏的根在清河。翻閱張氏譜書,大多寫有「清河堂」字樣。如清河張、始興張(廣東曲江)、犍為張(四川宜賓)、吳郡張(江蘇吳縣)、馮翊張(陝西大荔)、東河張(江西貴溪)、中山張(河北省北部)等等。據張氏譜牒記載,清河在周代就有張氏祠堂及古墓;臺灣屏東縣《清河百忍族譜》記載:張氏祖脈在清河。查閱《清河縣誌》及一些史志,清河先民歷史上曾多次大規模的向外遷徙。
  • ——張氏文化
    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唐·林寶《元和姓纂》云: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張氏出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 《清河堂張氏宗譜》前言與舊序
    前言清河堂張氏宗譜創修於民國七年,共刊四十三部,每部十三卷,記載自明洪武二年至民國七年近五百五十餘年的清河世系。宗譜分別由六個房族均數領藏,距今達九十個年頭。面臨清河堂張氏宗系的斷層趨勢,續修譜牒時不我待。2005年冬,張義金和張明傑發出續譜倡議,得到張節楨、張家田、張家林、張在芹、張明主、張顯斌等各房族的鼎力支持,自發成立了清河堂張氏宗譜續修理事會,醞釀修譜事宜,拉開了搶修宗譜的帷幕。更多張氏信息關注公眾號天下張家人續譜是宗族史上較大的系統工程。
  • 張姓遷徙史——張氏文化
    清河發源於今河南、山西兩省交界處的太行山區,流經今河南省的新鄉、濮陽,河北省的清河、滄州等地,從天津入海。清河上遊的濮陽一帶為「顓頊之墟」(上古帝王顓頊建都之地),可能是張姓的起源地。西周后期有個叫「張仲」的人,曾經輔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張姓先民。到了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境內)是張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區。
  • 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關於某地「三會」「告天下張姓同胞書」的聲明
    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關於某地「三會」「告天下張姓同胞書」的聲明最近,某省市縣三級張姓組織聯合發表系列長文,指名道姓詆毀張姓祖源文化,詆毀我縣張氏群體和特定個人,詆毀各地宗親,影響很不好。
  • 全國張氏字輩總匯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星子清河世家字輩:兆元之善慶 唐漢起聞人 理學傳家寶 鴻文壽世珍 久承金殿詔 長際盛朝春 忠孝千秋在 庭階景象新信豐安息闌州張氏字輩:正元高國福,玉定志用金,□順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學士攀龍鳳,賢才振紀剛,仁義為珍寶,詩書作棟粱,祖宗恩德積,科甲傳名揚。
  • 張紹江匯總全國張氏字輩! 您上榜了嗎?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揮也成為張姓得姓始祖。2、出自黃帝姬姓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
  • 家譜研究-浙江省張氏家譜藏地分布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  浙江慈谿·慈東馬徑張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民國)張宏訂 張錫堯等纂修 1926年永思堂木活字本十冊   浙江·慈谿支溪岙張氏家譜七卷附採訪 一冊 藏地:浙江餘姚梨洲文獻館(民國)石之英纂 1927年施本堂用新昌石氏質行軒木活字本五冊   浙江奉化·華山張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奉化縣文管會(清)吳佑庭纂修清鹹豐十年(1860
  • 杞縣張氏家族歷史簡略
    張姓在國內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在歷史上,西漢時期的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王朝。 居杞張氏亦杞之大姓,僅介紹江陵崗、青龍石口、李莊張氏三支。 官莊鄉江陵崗村張氏:宋末其始祖張秉中自山東高唐州恩縣(今平原縣)軍營棗園村遷於杞縣西南江陵崗村。郡望為平原郡。已900餘年、30餘世。 官莊鄉江陵崗村張氏分布於杞縣、通許縣、扶溝縣、太康縣、永城縣和安徽省阜南縣;河北省大名縣;四川省瀘州市等地。
  • 清河堂.民國十一年.張氏宗譜
    【清河堂。張氏宗譜。序】張氏宗譜。脈派】 【清河堂。張氏宗譜。脈派】 我祖籍乃河北清河望族,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裔,唐代張文瓘為祖先。據記載,瓘公幼年喪父,公事母親,長兄,以孝友聞。唐貞觀進入仕途,深受英國公李珏賞識。瓘出任大理卿〈全國最高司法長官〉他執法平正,以理服人。後升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侍中。高宗識公為近臣。
  • 姓張的快看,最新張氏族譜匯總!
    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張紹曾撰福州《清河張氏家譜》記載,遺字繼宗,抗元兵敗即東逃來到福建。元政府通緝追捕,逼得很急,「遂匿名逃永福(今永泰)。人呼之為六郎,是為居閩始祖。」其子孫後來遷到福州,又東渡臺灣海峽,移居寶島臺灣。
  • 「三相」張氏家族族譜(一)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三相張家族譜註:「三相張家」,是張氏家族中的堂號,其他家族堂號為「xx堂」,我們的堂號是「xxx家」,蓋紀念唐時一門祖父孫三代為相,全國唯一,顯貴無比。故以「三相張家」為堂號。 肇始祖:黃帝,姓公孫,少典之子。居軒轅之丘,故名軒轅氏。
  • 紫金張氏的源流、遷徙與宗譜世系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張氏是黃帝軒轅氏所賜而得姓。其有兩說:一說黃帝第五子揮姓姬,發明弓箭,官至弓正,因封於張地而得姓;一說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字玉爵,號天祿。生於清河姓姬,觀弧星,始制弓矢,官封弓正,黃帝賜姓張。張姓族人定居尹城國的青陽郡。黃帝是以龍為圖騰;少昊於山東為帝,以鳳為圖騰,張姓可稱龍鳳傳人。
  • 《印學研究》刊行「安丘印派研究專輯」「安丘張氏印譜」
    安丘張氏印譜》,已於2016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同時出版發行。 《印學研究》第八輯「安丘印派研究專輯」,是繼呂金成先生在2012年山東大學「明清山左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並闡述安丘印派後,對安丘印派進行的一次全面的歷史考察,通過探賾索隱,正本清源,客觀揭示了安丘印派的時代條件、印派創立、創作技法、用字法則、篆刻理論、風格特徵、印人傳記、家族文化、印譜輯錄、藝術傳承、歷史地位等,對安丘印派既作了俯瞰式的全景展現,又進行了微觀的求證鉤沉,通過安丘印派與浙派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12.26 星期六)
    張姓張氏」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        【張氏尋親】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威奢鄉山泉村火石組(咪哆囉)張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