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沙市第三醫院消化內科完成了一例胃鏡取石的手術,取出位於十二指腸輸入袢內的一顆31×45mm「鵪鶉蛋」大小的結石,術中無出血,患者當天即可下床活動及進食。
前段時間,74歲的孫大爺在散步時突然出現陣發性上腹痛,以為是胃病犯了,回到家裡吃了胃藥和止痛藥,腹痛沒有緩解,第二天去附近診所打了4天的針,效果不佳,仍反覆發熱。
上周,孫大爺在家裡休息的時候又突然出現劇烈的腹痛伴大汗淋漓、畏寒,家人給他量了體溫更是高達39.8攝氏度,馬上撥打了120,將他送到了當地醫院。
第二天凌晨,孫大爺被轉至長沙市第三醫院。
長沙市第三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躍輝接到值班醫生的報告後馬上趕往醫院,迅速組織團隊為孫大爺完善了相關檢查。
腹部增強CT及上消化道造影結果顯示:胃大部分切除術後(畢Ⅱ氏),十二指腸輸入袢內31×45mm結石。
考慮到病人年紀較大、身體條件差、基礎疾病多,再加上孫大爺曾經做過左側乳腺切除、胃大部分切除、膽囊切除、膽總管取石等手術,病人和家屬都不同意手術治療。
結合臨床檢查結果,劉躍輝與專家團隊經過縝密的會診之後,決定利用無痛胃鏡微創取出他體內的結石。
同時,消化內科團隊進行嚴謹細緻的術前準備,積極治療老人的基礎疾病,儘可能地將老人的身體狀況調整至最佳。
9月5日,在麻醉師的密切配合下,劉躍輝嫻熟地操作胃鏡為孫大爺取石,胃鏡經患者口腔、食管、胃到達十二指腸輸入袢,將那顆嵌頓在膽腸吻合部位的31×45mm的結石分次分割後,成功取出。
「不用動刀做手術就取出了我體內的結石,又快又沒有痛苦,真的是感謝你們的高超技術。」孫大爺對來到他病床的劉躍輝連聲道謝。
經口腔取出十二指腸輸入袢的結石,這聽起來簡單的有些玄妙的操作對於患者無疑獲益頗多,但對於醫生來說,在這項技術背後是對他們更高的要求。
「這就好像一名工程師鑽入僅僅能容身的狹小隧道中進行精細工作」劉躍輝說道,手術中醫生可操作的空間非常小,只能通過內鏡前端可視探頭分辨路徑並精準打磨、取出石頭,這對醫生的手法、經驗都是一種考驗。
「孫大爺體內充盈著多發性結石、與膽道相連,很容易引起肝內膽管感染,引起發熱、腹痛、黃疸等。石頭體積較大,很容易出現結石嵌頓,造成出血、穿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劉躍輝表示,像孫大爺這種腹部經歷過幾次大手術,腹腔情況、身體素質都較差,開腹手術創傷太大,胃鏡取石是最佳的治療手段。
劉躍輝介紹:胃鏡取石是現代微創手術的發展趨向,已成為眾多膽管胰腺疾病、消化道結石、異物,尤其是老年病人或者身體衰弱不能耐受外科手術者的優選診療方法。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縮短住院時間等優勢,但該技術操作難度大,對術者的操作水平有相當高的要求。
(編輯ZS。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長沙市第三醫院 李巧榮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