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株洲的廖先生反覆出現右上腹疼痛症狀,他心想:「一定是幾年前體檢時就發現的膽囊結石犯了,實在不行就做手術吧,反正也是一個常規的小手術。」於是他來株洲市中心醫院肝膽胰脾外科就診。
然而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住院後的廖先生發起了高燒,最高體溫達到了39.5攝氏度,膽囊結石的常規藥物對於他的腹痛似乎沒有多少用處,每到晚上,肚子痛和發燒輪番上陣。
馮斌主任醫師、賀明連主任醫師和王強副主任醫師看過病人後覺得雖然腹部平掃CT和彩超都提示患者有膽囊結石、膽囊炎,但大多數的膽囊炎並不會引起高熱,一定還存在其他的問題。於是立馬讓患者再去做了一個增強CT。
做完檢查後,醫生發現廖先生的左邊的肝臟上竟有一個小的膿腫,而且這個小膿腫與相鄰的胃之間似乎有一根「線」連著。
王強副主任醫師當即想到,自己曾在文獻中看到過報導,有病人曾因為誤吞下魚刺,魚刺在胃裡刺破了胃,扎進了肝臟裡面,形成了肝膿腫,似乎與眼前的廖先生的情況有不謀而合之處。
王強醫生追問廖先生,近期是否有不小心吞食過魚刺的情況,沒想到廖先生點點頭,好像一個多月前確實吞過一根魚刺,這魚刺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沒準真是因為它。
於是醫生趕緊讓廖先生去做胃鏡檢查,果不其然,在胃鏡下真的看到了一個異物,深深地扎進了胃裡,內鏡醫生當即在胃鏡下將異物夾了出來,拿出來一看,竟是一根6cm長的牙籤!至於廖先生究竟是何時何地把這又尖又硬的牙籤吞進肚裡的,他本人也感到很驚訝。
取完異物後的廖先生腹痛和發燒得到了緩解,經過幾天治療護理,順利出院了,既避免了手術之苦,也節省了一大筆醫療開支。
帶您了解肝膿腫
肝膿腫是指肝實質內單發或多發的膿性物積聚,大多是細菌性、阿米巴性或混合性膿腫,是消化系統常見嚴重疾病。細菌性肝膿腫指化膿性細菌引起的肝內化膿性感染。肝臟由於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雙重血液供應,並通過膽道與腸道相通,故發生感染的機會很多。
常見致病菌是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類桿菌屬。病原菌侵入肝臟的途徑:①膽道系統②門靜脈系統 ③肝動脈 ④淋巴系統 ⑤肝外傷後繼發感染還有原因不明的肝膿腫,如隱源性肝膿腫,可能與肝內已存在的隱匿性病變有關。
細菌性肝膿腫佔肝膿腫的80%左右,其中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膽石症,免疫受損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均為細菌性肝膿腫的高危人群。
細菌性肝膿腫的治療一般分為抗生素治療,膿腫穿刺引流及手術治療,有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常聯合多種治療方式。
專家提醒
大家在進食時要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以免魚刺、骨頭等尖銳異物吞食,造成消化道穿孔,引起一系列併發症。
【來源:株洲市中心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