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來宮廷小說大熱,西方的影視作品也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起宮廷的八卦是非,這之中著名的「殺妻癖」國王亨利八世的故事無疑是改編劇中最熱門的題材。邁入21世紀後,最先將歷史小說《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搬上銀屏的是BBC,據說同名電視劇曾在英國紅極一時。美國的Showtime馬上看到了商機,一番精心打造之下,一部華美恢宏的《都鐸王朝》便風光上檔了。借著《都鐸王朝》的大熱,頗有幾分女性宮廷小說味道的電影版《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以其豪華的明星陣容華華麗麗地殺上了大銀幕,拿獎意圖很明顯。雖然歷史上的亨利八世有點「慘不忍睹」甚至可以說是「面目可憎」,但好在藝術永遠是「高於生活」的,就像歷史永遠不會讓八卦愛好者們失望一樣,影視作品也總是會無比慷慨得滿足甚至是縱容我們的YY愛好。
就像無數清宮YY文一樣,《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的原作者無疑也根據個人的好惡和理解將亨利八世與一對姐妹花之間的三角戀YY得離了歷史的譜。我不知道該怎樣定位這部影片。顯然,作為一部歷史劇來說,它的情節實在太過於單薄牽強,缺乏張力,對於安妮·博林這樣一個參與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政治人物的刻畫實在是失敗。如果把它當作一部言情文藝片來看的話,那我想片中主要演員的表現應該算得上是到位的,只是導演的表現並不能令人滿意。似乎導演本人不僅僅滿足於導出一部言情文藝片來,但是他偏偏將導出歷史劇的野心架在了言情劇的劇本上,這樣反而淡化了一部言情片所應有的感性。
其實,即使從以歷史為背景的言情文藝片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也顛覆得可以與許多清宮穿越文或者古裝電視劇相媲美了。從影片中的種種蛛絲馬跡來看,似乎原作者或者是改編劇本的編劇有意讓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雖然沒有得到一個名份,但瑪麗卻無疑在亨利心中有著極特殊的地位,或者說瑪麗才是亨利的「最愛」。影片中亨利八世「勾引」瑪麗時曾說他之所以選中她是因為他們很像,「一直活在哥哥/姐姐陰影之下」這番中國式小言的說辭讓瑪麗動容了,於是不需要更多的言語,「找到了靈魂知己」的兩個人就「各懷目的」的OOXX了。影片顯然將亨利對瑪麗的所謂「感情」定義為「同病相憐」的「知音」之情,接著又由憐惜生出無數的愛戀。除了這一番不與他人道的「知己」之言外,亨利在面對安妮時曾說過瑪麗「has power on me」;當安妮被亨利強暴後曾問瑪麗亨利當年是怎樣對她,不明就裡的瑪麗的回答是「很溫柔」;在安妮為了生下一個亨利盼望的兒子而瀕於崩潰的那場戲裡,瑪麗的眼中有震驚但更多的是憐憫。如果這些都仍不夠說明問題,那就看看影片最後安妮被送上斷頭臺時亨利給瑪麗的信吧。如果按照中國式小言的演繹往下推導,完全可以搞一個「番外」出來,大意是一個帝王為了保護自己內心「真正」愛惜並憐惜過的那個女人遠離宮闈的勾心鬥角、遠離政治的陰謀算計和一個家族日後被扳倒的波及,為了守護自己內心的最後一份純潔,最後選擇了「放手」,默默守望著這個女人帶著他的孩子在另一個雖無權勢但全心愛著她的男子的照料下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而那個野心勃勃的妹妹自然就成了「成全」這段偉大的曠古愛情所必需的犧牲品。
事實上,正史也好,野史也罷,瑪麗·博林這個女人絕不像斯嘉麗·詹森演繹的那樣如羔羊般單純無辜,「偉大」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亨利八世的政績,卻絕對用不到他的「愛情」上。作為英國史上結婚次數最多的(同時也是離婚次數最多的)國王,亨利八世的驕奢淫慾不遜於任何一個以「放蕩濫情」著稱的國王。關於他的私生子比較通行的說法是二子一女,分別為瑪麗·博林和伊莉莎白·伯倫特所生,後者所生的兒子是唯一被亨利八世承認的私生子,可惜沒養大就夭折了,值得一提的是安妮·博林被送上斷頭臺的罪證之一就是毒殺這個孩子。亨利八世拼了六個老婆以及無數個有記載和無記載的情人,最後才得到了一個希望中的合法的兒子,可惜這個兒子還是個先天衰弱型的。按照現代醫學觀點來看,這除了受當時的醫療條件的影響,恐怕與亨利八世的縱慾過度也脫不了關係。西方歷史界的觀點之一是,亨利八世死亡的原因是梅毒,不過這就像說順治帝是崩於天花一樣,只能是信者信之疑者疑之,歸於宮廷豔史卷宗中的「疑案」類。說亨利有「活在哥哥陰影下」的心理陰影倒是有可能,畢竟按照英國當時的繼承法,亨利的哥哥亞瑟才是其父亨利七世的第一繼承人,雖然亞瑟算是「短命」的了,但對於野心勃勃的亨利來說,可能也許除了在亨利出生之前亞瑟就夭折掉之外,在亨利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亞瑟多活一秒鐘都足以稱得上是「老不死」了。關於亨利的「亞瑟陰影」但凡看過點歷史小說的人多少都能類推得出來一些,但所謂的瑪麗「活在姐姐陰影之下」在歷史上是絕對沒有成立的根據的。換言之,兩個人所謂的同病相憐相惜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據西方歷史學者的考證,瑪麗不但是安妮的姐姐,而且還是博林家三個孩子中最年長的一個。在那個推崇身份偏坦美貌的時代,同樣是博林家的女孩,同為伊莉莎白·霍華德郡主的女兒,安妮與瑪麗在出身上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在「美貌」上,瑪麗·博林無論是在英國宮廷還是在她以宮廷女官的身份生活過的法國宮廷,都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奪目」的。相反的,無論是從歷史記載還是從流傳下的畫像上看,安妮·博林的相貌只能算得上「能看」,如果非要給她加個什麼形容詞,恐怕也只能在所謂的「氣質」上做做文章給個安慰了。這樣的瑪麗,不給成長中的安妮留下陰影就是萬幸了。就像所有生於宮廷中的「紅顏」一樣,這個瑪麗·博林生來就是做「禍水」的,即使做不到中國古代那些出名禍水那樣「傾國」-「傾覆國家」,也做不到西方古代那位「傾城」海倫那樣傾覆特洛伊城,但多少也興風做浪了一番。單憑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的那句「第一蕩婦」的評語,就不難想像她當初在法國宮廷的女官生活是何其多姿多採。西方的歷史學家們相信,瑪麗被家人召回英國的原因是因為她在法國宮廷惹出了醜聞,不過根據她回英國之後的表現,我們也可以這樣推斷-她野心勃勃的父親和舅舅正是因為看到了她興風作浪的能力,於是將她作為維持家族榮華的法碼押到了亨利八世的床上。瑪麗的確是不負眾望得著實令亨利八世為她痴迷了一陣子,不然也不可能有機會一連給人家生了兩個私生子。但是私生子畢竟是私生子,根據英國當時的法律,私生子是沒有任何繼承權的,何況涉及王室醜聞。亨利八世「默許」將這兩個孩子掛到凱利(瑪麗當時的丈夫)名下,這無疑等於完全徹底得否認了這兩個孩子的繼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