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杳杳寒山道」:關於詩僧寒山的國際影響與藝術解讀

2021-01-09 澎湃新聞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這是唐代詩僧寒山的名句。相比於中國古代的主流詩人,在國內,寒山的研究很長一段時間屬於「非主流」,甚至「邊緣式人物」。在國外,寒山詩及其對藝術的影響遠超中國國內,且不斷「被經典化」。

近日,「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論壇」在蘇州寒山美術館舉行,由蘇州高新文旅集團有限公司支持,寒山美術館與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這一論壇主要圍繞「寒山的國際影響」「寒山詩詞的個人解讀」及其對當下藝術的意義等方面展開。論壇當天,來自美國的作家、漢學家比爾·波特、復旦大學教授查屏球、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等嘉賓參加了論壇發言。

「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論壇」現場

清代羅聘的《寒山拾得圖》(局部)

寒山詩詞的國際影響與繪畫形象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若遺趨宮商,餘病莫能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來自美國的作家、漢學家比爾·波特在論壇發言上引用寒山的詩說,「中國有名的詩人有很多,但他們在西方沒有很大的影響。可是有一個人,寫了一些看似簡單的詩,卻影響很大,他就是寒山。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詩中體現的精神是超越語言文化的,是可以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的。」

比爾·波特在論壇發言

寒山是一個隱逸的人,儘管我們不知道他的師承及所學,但是從他的詩裡,我們可以知道他是很懂「道」的人。比如他的「出生三十年,常遊千萬裡。行江青草合,入塞紅塵起。煉藥空求仙,讀書兼詠史。今日歸寒山,枕流兼洗耳。」其中「洗耳」一詞很關鍵、很難得。普通大眾習慣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會有這樣的體驗,因為他們不懂得擯棄。從某種程度來說,洗耳即是洗心。寒山很重視「洗耳」,他不願意把什麼東西留在他的耳朵和心裡,因為只有擯棄了世俗的塵雜,他才可以隱逸自在的生活。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 」比爾·波特繼續引寒山的詩詞說,「古人這樣的生活很令人嚮往。讀他的詩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怎麼不可以做這樣的人?世界上有這樣的人嗎?」這樣的疑問,比爾·波特1989年來到了中國,只為了找到寒山。第一站,比爾·波特來到了天台國清寺,但物非人去。最後在中國尋遍各地,終於在終南山找到並開始了解這種隱逸的生活。

比爾·波特說:「西方也有隱士,但與中國的隱士不一樣。西方隱士不會脫離社會,中國的隱士文化最早可追溯自5000年前,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他們時常在山間獨處。隱居對山林是有要求的,需要安靜,需要水,需要木材,也需要土地種菜,可是土地又不能靠近農夫的菜地。所以我發現在中國符合隱居條件的山很少,也發現中國大部分隱士離農村還要再走2個小時才可以發現其隱居之地。但他們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隱士。

1983年,比爾·波特在美國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36年僅賣了1.8萬本書,從這個角度看,寒山在美國的影響其實不大,但知識分子比較喜歡。」比爾·波特說,「我是一個翻譯人者,我翻譯得不一定是好。但我發現很多美國人很容易懂得並接受寒山的詩詞及背後的精神內涵。由此可以說,寒山精神是超越語言文化的,它很容易在西方的語境和文化下產生影響,並進一步影響到我們大家的生活。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受到的影響就是『洗耳』。從小的時候我覺得開始看破紅塵,其實沒有完全看破,但是碰到寒山以後,我真的覺得看破的條件是怎麼樣在我的生活中顯現出來。」

查屏球在論壇發言

繼比爾·波特的發言,復旦大學教授查屏球以此次展覽展出的好幾幅寒山水墨畫(複製品)為例,並以「日本的五山禪林與寒山形象的速畫與戲化的問題」為主題展開了自己的論述,認為如果要研究寒山在國際上的影響,那麼日本是不可忽視的一塊。

展覽現場展出的寒山形象

展覽現場展出的寒山形象

查屏球認為展開這個主題之前,應該弄清楚寒山子在中國文學中或者中國文化傳播中,其原來的形象是什麼樣子。他以唐代末期杜光庭《仙傳拾遺》、五代或者宋初閭丘胤寫的《寒山子序詩集》兩本文獻中記錄的寒山形象還原了寒山的原始模樣:一居於寒巖、題詩葉、石;二、風狂之士、撫掌大笑;三、收貯餘殘菜滓於竹筒內;四、或長廊徐行,叫噪陵人,或望空獨笑;五、狀如貧子,形貌枯悴;六、與牧牛子歌;七、來去無跡,與神相通。並指出寒山子詩配畫的現象大概是在北宋興起,到南宋的時候非常流行,到了元代也非常流行。此時期,寒山子詩配畫也傳到了日本。並進一步延展提出日本在宋元期間,尤其在元和明初期間,五山文化特別發達。五山是仿照中國在南宋對各種各樣的禪宗寺廟設立的等級。最高是五座山的五座寺廟,下面設立十個寺。這種對寺廟進行等級管理的做法,在元代的時候傳到了日本,日本也設立了五山十剎。

在當時的中日文化交流中,有一個人物叫中巖圓月,這個日本的僧人在中國留學十幾年,去過天台山、蘇州、寧波,所以他傳到日本的《寒山拾得》的形象非常中國化。比如這句說《寒山拾得》:「竹筒裡有菜滓,經卷中無文字。奇哉奇哉,恠矣恠矣。眼孔目搭嗤。笑口張開。更奇恠哉。」就是說他吃人家剩下的東西,他寫的東西是人家不認識的,他成天是笑口常開的。雖然過著和人家不一樣的生活,但是他過得很開心。

現存日本的古畫中寒山形象

而到了後期,寒山拾得的形象慢慢增加了佛性成分,成了佛家裡面的大聖。後來人們就認為他是文殊、普賢的化身,所以在日本流傳寒山子的三幅畫裡面都是跟宗教信仰有關係。此時期日本人畫的寒山拾得圖又是對早期寒山拾得圖的再表現,從水墨技法上也更加高超了一點。

通過寒山早期文獻形象的考察、日本現存寒山形象的分析及演變,查屏球認為如同五山禪學講究師承一樣,五山禪僧對寒拾形象的表現都有各自的禪學淵源,跟在中國學的老師有關係,都是對宋元禪門的傳承;寒山拾得漂洋過海之後的形象是世俗性與佛性並存。而在其後寒山拾得逐漸從前期的世俗性、戲劇化、諧趣化變為神性色彩比較濃的一個形象,也反映了寒拾在禪學中的地位的提高。從詩畫的寒拾形象來看,查屏球認為二者是互動的,畫家先是根據寒山寺來作畫,詩僧根據這幅畫提贊,再後來畫家根據提贊詩畫出新的畫,詩家再來提寫新意。這樣意思開發的就越來越多,創造出新的形象。而在最後都是以戲化的方式突出了人物脫俗無拘的行為,達觀開心的天性和通達透脫的智慧,以及啟人心智的禪意。並指出,寒山拾得在中日兩邊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寒山的形象在日本主要還是在禪林僧人裡。在中國則慢慢走向世俗化,走向現實世界,比如和合二仙,結婚時送的禮品等。

對寒山的個人解讀與藝術影響

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鍾玲認為寒山對她的影響很大。她說:「寒山跟我的關係超過51年,因為寒山,我的學術研究開始開花結果;因為寒山,我的生命起了一些轉折;也因為寒山,我向我的理想邁進。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就是由20歲左右開始,我就希望找到一個中國和西方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就是在寒山的身上我找到了這種可能性,而且努力去實踐它。」

鍾玲回憶自己的碩士論文就叫做The Cold Mountain:Han Shan ’s Poetry and Its Reception in the West,在1969年1月完成論文後,把其中一章獨立成一篇《寒山在東方和西方的文學地位》的文章,發表在當時《中央日報》,副刊每天都有,都是很精彩的文章。此後,接下來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寫寒山的文章。「可以說是這篇論文引起很大的迴響,但是這個迴響只持續了五六年就沒有了,寒山潮好像就是這樣,一波來,波浪又退去了。但是在美國就持續了很久,臺灣的寒山潮是很短的。」

鍾玲在論壇發言

隨後鍾玲以自己1967年在美國一個活動的親身經歷說明寒山在美國的流行狀況,並總結了寒山在美國成為重要詩人的幾個原因。她認為寒山的詩有機緣巧合,正是美國在某一個時空社會人心所需要的,所以跨文化的轉移不是因為源頭有多偉大,而是取決於輸入地的需求。剛好The Beat Generation就需要這樣一個英雄形象,他就應運而生;寒山傳奇的故事跟他生平材料欠缺,很有神秘感,很容易成為偶像;寒山描寫的山中經驗的詩,表現中國佛教、道教、隱逸的心境,正是美國青年追求的一種心靈自由的境界;寒山描寫貧窮士人心境的詩,也是能抒發美國知識分子的鬱悶;寒山英譯文可以打動人,寒山人與山合一的象徵,吸引人,許多有分量的美國作家比較欣賞。

浙江大學教授何善蒙主要從三個層面談及了自己對寒山的理解。首先作為個人,他認為在任何的文化傳統當中都有超越自己或者對自己進行一種突破的需求,而寒山在這個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資源。其次對一個知識層來講寒山的意義在於他塑造了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自由和獨立。最後對整個社會及國家來說是反思。從社會中抽離出來作為一個旁觀者冷靜的看待社會問題的一種思路。何善蒙認為在這個意思上來講,寒山作為一種精神或者資源,他可以被不斷的喚醒,無論是從個人、從文化、從社會的意義上。

同濟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張文江以《閭丘胤〈寒山子詩集序〉中的觀念和象》為題展開了自己的發言。他認為儘管這篇序文是託名之作,但追溯他寫《序》用的這些觀念不是假的。並進一步做了一些梳理,以史實和字面意義為坐標,做出更深遠的推進,來考察它的隱喻意義。安徽師範大學教授張勇圍繞寒山詩對中國詩學的貢獻展開了論述。他認為關於寒山提出偈與詩區分的問題。寒山是一個詩的雅化的轉折點,而這個轉折也在與他的詩學觀念,就是偈和詩以典雅為界限的詩學觀念。寒山提出詩的「證道」功能對詩學理論所做的獨特貢獻。因為中國傳統的詩學是抒情言志的。這也是晚唐五代以後,寒山的詩被作為參禪的工具、上堂的法語、摹擬的對象,廣泛地流傳於世的原因。「以詩語禪」也成了普遍的表達方式。此外,張勇還認為寒山詩標誌著一種新的文學批評形式的產生,那就是「論詩詩」。此後「論詩詩」就很多了,像戴復古,元好問論詩就非常多。

寒山美術館

「寒山對於今天的藝術有什麼意義?」在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看來,首先是「提醒」:「藝術的精神性」聽起來特別老套,但今天特別多的畫家、書家等多流於空泛和虛假,而當代藝術幾乎與其絕緣,「只有重新做回那個山水世界中的人,才能於歲月遙永間探造化之幽秘,才能於山林丘壑間得。」

蘇州科技大學教授溫波、和合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胡正武、寒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後永義還分別以「寒山文化的當代意義」「寒山身份之謎」「和合祖庭與寒山文化」為主題展開了自己的論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寒山大師的一首詩,極具音韻美,充滿了禪意
    寒山,唐代詩僧。姓氏、生卒年均不詳。他長期隱居於浙江天台的寒巖,故名為寒山子。他的詩作現存300多首,他的詩長於以通俗機智的語言表現人生哲理,在日本、美國等也頗為流行。寒山在寒巖住了四十年,與國清寺拾得和尚往來密切,兩人行為怪誕,語出驚人,作詩也是不入主流,相傳寒山與拾得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杳杳寒山道寒山(唐)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杳杳寒山道》是他的一首充滿禪意的代表作。寒山的詩歌一般都以首句為題名。
  • 初知寒山是一首詩偈,寒山寺因其改名,為唐代白話詩代表詩人!
    寒山雖稱詩僧,但是從其詩中來看,他詩中有儒、釋、道多種思想,說是出家人,但是卻又有世俗痕跡,也有人認為其詩從內容上看「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我個人總結下也感覺他並不是一個純正的出家人,或者說歸於隱士,一個儒、釋、道均學習的隱士更為恰當。同時傳說中的濟公和尚的事跡也有不少痕跡同寒山類似。
  • 寒山:沉寂太久的盛唐詩人,為何成為「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典型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這類的詩寒山寫有很多,從藝術角度而言,實在是讀不出什麼美感,將其歸類於「偈語」可能更合適,如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般,講究的是佛理和禪趣,如我等凡夫俗子,怕是不在一個頻道上對話的。
  • 寒山拾得 丨 禪意賞析(古德慈悲,真修行!)
    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是唐代天台山國清寺隱僧,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二人其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中國的寒山拾得題材的繪畫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而後經宋元明清至近現代,一脈相延,是繪畫藝術家們最注重表現的佛教人物之一,千百年來產生了許多極富藝術價值的作品。
  • 著名僧人寒山寫的這首詩,成功入選《全唐詩》,且通篇禪意十足
    據大量史料分析,寒山其實是隋朝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但因為遭到皇室內部的妒忌與排擠,以及受到大量佛教思想的影響而選擇了遁入空門,隱於天台山寒巖,自號為「寒山」。因此,他的詩歌作品都帶有佛教思想的內涵,又因為他經常在山林裡題詩作偈,詩歌中又難免帶有山林野趣。
  • 「詩詞鑑賞」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僧及禪意詩詞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還有許多精於文辭、以詩知名的詩僧:如唐代的齊己、寒山等等,留下眾多經典的詩詞名句。我們一起來欣賞歷史上著名的詩僧的詩詞作品,當然還有很多的著名的詩僧,如果你還知道更為精彩的詩文,歡迎留言討論!
  • 寒山詩【三】
    (2)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聯谿難記曲,疊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3) 吾家好隱淪,居處絕囂塵。踐草成三徑,瞻雲作四鄰。助歌聲有鳥,問法語無人。今日娑婆樹,幾年為一春。(4)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 品讀簫曲《寒山僧蹤》
    導讀寒山僧蹤這首歌是用簫獨奏的,音樂平穩流暢,如靜靜的夜,月光照在我的心,心裡感覺一片寧靜。《寒山僧蹤》作詞:陳建名(臺灣詞曲作家)作曲:陳大偉(大陸作曲家) 夜客訪禪登巒峰山間只一片霧朦朧水月鏡花,心念浮動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寒山鳴鐘聲聲苦樂皆隨風,君莫要逐雲追夢拾得落紅葉葉來去都從容
  • 聽一曲《寒山僧蹤》兩耳是菩提,無處不寧靜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曲琴簫合奏版的《寒山僧蹤》,《寒山僧蹤》又叫《寒山拾得頌》是很多人都很喜歡的曲子,最初是收藏在一張名為《雲水吟》的音樂專輯裡,是簫獨奏曲,由著名作曲家陳大偉譜曲,古琴傳人龔一老師以及洞簫演奏家羅守誠先生,聯合演繹了這一曲幽深澹遠的出塵絕音
  • 《寒山問拾得》
  • 「寒山」很生氣!堅決要更正這部奧斯卡影片的片名,因為…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一個厭倦戰爭的士兵,回歸自己家鄉的旅程。美國的東部確實有一座山叫寒山。這是一座真實的山。在中國的天台,也有一座山叫寒山,在浙江天台的街頭,有一個風景佳絕處,也叫寒山(巖),寒山在這裡住了七十年。1997年色雷思寫這篇小說時,已經讀過很多寒山的詩歌,也熟悉寒山的事跡。小說裡那個印第安婦人說的的故事,呼應的是關於寒山的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 小小說原創-寒山蟹
    「媽,趁著爸今個不在,能給我講講寒山蟹的事嗎?」三十歲的阿濤像小孩子一樣拎著母親的手,撒嬌似地說道。「你爸不讓講寒山蟹的事情,你就別問了」頭髮有些花白的母親小聲地說道。「你們越是不讓我知道,我就越要弄清這寒山蟹的事情」阿濤摔開了母親的手,失望地朝門外走去,心裡暗暗地盤算著,無論如何都要解開這寒山蟹的秘密,說不定真能痞極泰來。其實阿濤打小就知道自家後山的寒山澗裡生活著一種螃蟹,聽說這蟹大如南瓜,蟹夾如棒,長年生活在山澗裡的寒水中,只是從來沒有見過其真面目。
  • 唐代詩僧寒山子的詩詞為何風靡日本?
    徐福東渡日本時帶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以及大量的文字典籍,從而促生了日本的「彌生文化」,徐福也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農神」和「醫神」中日之間頻繁交往是在隋唐時期,日本傾慕中華文化,於是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以及一些僧人回國時,帶去了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說是全盤照搬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諸如農業、科技、建築、佛學、文學、藝術等等,日本人無不是奉為圭臬,成為日本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 詩人寒山:為何一千年後能成為美國嬉皮士的偶像?
    為什麼說其偉大——縱觀文學史,沒有一個詩人像他一樣可以影響國外的文化運動和社會運動。20世紀50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的文學流派將中國詩人寒山奉為精神領袖,而10年後延續著「垮掉一代」思想的「嬉皮士運動」更是將寒山視作運動的精神來源。
  • 寒山是何人?千百年來,日本人為何熱捧他到了愛屋及烏的程度?
    拾得和尚的身世不詳,據說他年幼時被人遺棄在赤城道側,恰巧被正在經行的豐幹禪師發現,帶回國清寺中,拾得之名由此而來。拾得和尚原來擔任寺內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與諸佛像對坐而食,口中嚷著:憍陳如!你這聲聞小果啊!說完旁若無人地比劃著筷子呵呵大笑。住持道翹法師氣得直搖頭,無奈改派拾得到廚房洗碗筷。正因為有此因緣,拾得才有機會把剩下的飯菜裝在竹筒裡,送給寒山食用。
  • 琴簫和鳴《寒山僧蹤》
    《寒山僧蹤》 古琴:倪詩韻、倪羽朦 簫:沈英彪 《寒山僧蹤》,琴簫合奏,珠聯璧合。古琴宛如入定的老僧,洞簫如同訪禪的客。心浮氣躁之刻,聽聽這首世外清音,心頓時就沉靜安寧下來,心底的一抹雜念也就煙消雲散。
  • 蘇州寒山美術館啟動「策展實踐與地方營造」項目
    在奧吉的思想影響下,「地方營造」(placemaking)開始衍為一小股潮流,吸引部分城市規劃者、建築師、作家、歷史保育者、社區行動者、藝術家和策展人投身其中。 在現行的藝術制度中,美術館、畫廊、藝博會、雙年展日益與流動資本融合,成為全球消費景觀和旅遊產業的一個鏈條。人們頻繁地進行跨國旅行,去觀看和收藏藝術作品,而這些藝術作品也是某種全球流動的產品。
  • 王梵志,有禪意的唐詩,寒山和拾得,禪境的最高境界
    喜歡寫禪詩的人,可是大有人在啊,有的人,本身就是和尚,王梵志、寒山、拾得,皎然等,都能寫一手絕妙的禪詩;還有的人,卻並非佛門之人,而是一些篤信佛教,崇尚佛家思想的文人,比如剛才所說的王維,就是其中的代表。有些禪詩,是直接談禪的,可以看成是法師在講經說法之前的楔子。
  • 一周港劇收視:《寒山潛龍》首播收視差
    網易娛樂7月15日報導 (文/小蒙)上周(2014年6月30日~2014年7月6日),劉丹、黎諾懿、朱慧敏等主演的處境劇《愛·回家》平均收視21點。黃宗澤、徐子珊主演的《點金勝手》,平均收視也有22點,下跌1點。而接擋《西遊記》播出的新劇《寒山潛龍》平均收視也只有22點。
  • 寒山拾得拍了拍你……並送你一朵荷、一寶盒
    拾得長大後就一直在國清寺齋堂做行堂的工作,也就在這時候他認識了長他幾歲的「怪人」寒山。 ☉清朝畫家黃山壽所作和合二仙圖,畫面中出現的三足蟾蜍寓意「財源廣」,如果畫面中出現五隻蝙蝠,則寓意「五福臨門」(供圖/寒山寺)寒山經常來國清寺的後廚幫忙做一些雜貨,把自己在山上撿的柴火送到國清寺,順帶換一些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