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演講》是一部有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於2011年播放以來, 一直受到我們的喜愛,經典影片之所以是經典影片, 它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觀《國王的演講》, 看到影片中的國王從口吃一步步走向成功演講, 這個過程,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
電影《國王的演講》由導演湯姆·霍珀導演,科林·費斯, 傑弗裡·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
整個電影主要講述一位英國國王在父親喬治五世去世後,大哥溫莎公爵因沉迷酒色,愛美人不要江山,寧願娶一位已經結過婚又離婚兩次的辛普森太太為妻, 最後國王職位被彈劾。
喬治六世臨危受命,在二戰期間為鼓舞民心, 喬治六世不得不發表公開演講。在英國, 公開演講是一種鼓舞民心, 振奮人心的一種方式。
但喬治六世卻從小患有口吃, 一直未曾在公眾敢面前發表演講。記得影片最開始, 喬治五世竭力要求喬治六世在公眾股面前發表講話,開始之前由妻子伊莉莎白陪伴, 但腿部依舊瑟瑟發抖。站在臺前, 於千千萬萬位民眾前緊張的說不出話,最後以失敗收場。
偶然的一次機會, 妻子伊莉莎白經人介紹羅格是一位語言治療師,就帶著喬治六世, 對他進行治療。於是影片情節展開,開始了兩個人的治療之旅。
影片最後, 國王成功演講, 演講受到舉國上下的歡迎,並對正處於二戰期間為國奮戰的軍隊人員鼓舞了士氣,對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這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 豆瓣評分8.4, 看到最後, 眼淚不禁流了下來我想每個人奮鬥的過程會很醜, 但結局終歸是好的, 我們也會為之奮鬥。
整個影片情節雖然平平淡淡, 沒有什麼跌宕起伏, 但影片最後卻能夠抓住我們觀眾的心, 不禁潸然淚下。
國王之所以能夠成功演講, 過程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這部有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影片,故事映照出我們每個人身上,而這也是影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
下面, 我將從三個方面淺析國王的演講中我們可以得到的人生啟示。
董卿在《朗讀者》裡面說過:
陪伴意味著有人願意把美好的東西給你, 那就是時間。
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事,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到最後陪伴就成了一種習慣, 約定好了的相逢, 伴你到天荒地老。
在喬治六世與伊莉莎白的婚姻中, 因為有伊莉莎白的陪伴和理解喬治六世的情緒, 因為很用心陪伴,讓我感覺這部影片很吸引人。
我喜歡女主角,伊莉莎白美麗大方, 知性優雅, 心思細膩。每一次的出場幾乎都是陪伴著自己的丈夫。
整部影片下來,我想如果沒有伊莉莎白這個角色, 我想國王都沒有機會見到語言治療師羅格, 當然也沒有機會成功演講。
影片在她第一次出場時是陪伴著丈夫, 陪他演講,因為她深知自己的丈夫有口吃的缺陷又不敢面對公眾演講, 酒陪伴著他,鼓勵著他,雖然第一次的演講失敗,但始終不離不棄。
多次治療失敗後,伯蒂已灰心喪氣, 對治療成功不再抱有什麼希望,但妻子伊莉莎白並不如此, 她始終相信他是可以被治療的。礙於當時的伯蒂(約克公爵即喬治六世)的臉面,伊莉莎白獨立找到語言治療師-萊諾·羅格,仍抱有一線希望。
伊莉莎白要求萊諾到自己住處為丈夫診療, 但萊諾不願意, 要求必須患者本身來到診療室為其診治。
就這樣第二次見面, 就陪伴著丈夫伯蒂來到治療室, 而這一次的見面也成為了兩人友誼的基礎。
在之後的每一次治療過程中, 妻子伊莉莎白都是陪伴著丈夫, 在丈夫身邊 即使幫他做一些瑣碎的小事, 妻子伊莉莎白也是心甘情願, 甘願付出的。
在之後國王臨危受命之時,因不懂政務, 加之父親去世, 各個受到彈劾, 舉足無措, 此時是妻子還在陪伴著他, 安慰著他,鼓勵著他,最後成功走出了困境。
伊莉莎白用心的陪伴是全程看下來最吸引我的點, 他們是相愛的, 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生活在皇室貴族裡沒有真正的愛情。而他們卻很愛護彼此。在伯蒂口吃的狀態下, 伊莉莎白發現伯蒂是最愛她的, 經過兩次求婚失敗仍堅持不懈, 這種感情堅貞不渝。
不管是愛情還是婚姻中,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而用心的陪伴更讓我們豔羨不已, 期待這樣的婚姻生活。
很喜歡來自《洞見》的一則故事, 作者曾採訪過一對老夫妻, 他們也曾經非常健康, 就是那種可以手牽著手看夕陽的那種。
妻子60多歲的時候, 忽然就中風了, 後來好不容易有點恢復, 但也得做輪椅,說話也結結巴巴。
但看那個丈夫卻沒有感到什麼壓力, 相反他卻認為我現在終於有機會可以照顧到她了, 以前總是被她照顧的很好, 對我就像小孩一樣, 家裡的大小事務, 包攬一切。
於是, 在老伴中風之後, 他就像小孩一樣, 開始學著做家務, 去市場買菜, 考慮老伴喜歡吃什麼樣的菜, 為她做湯, 炒菜;為她洗臉, 護膚。
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被他包攬。於是,他開始像一個小孩一樣,開始慢慢學習家裡的瑣事。
以前的他總是覺得自己像是被妻子照顧的像個大小孩, 家裡的一切從不擔憂。但現在真的覺得我是一個丈夫, 之前是那麼地不體諒自己的妻子, 會發脾氣、現在覺得, 我很幸福,因為我有機會意識到我們的婚姻應是一種你來我往的幸福感。
老伴就是陪著我們一起變老, 相互扶持。他們的感情是一場你來我往的感情, 妻子現在被照顧的很好, 已經七十多歲的她, 開始慢慢學著起來,能夠挪步了。
她被照顧的很好, 訪談者看到過妻子很多次,每次見她都是那麼的開心, 笑嘻嘻的。我想妻子是幸福的, 因為有老公不離不棄的陪伴, 生活才會這麼的開心, 愉快。一段好的婚姻,可以讓人變成孩子。
我們總覺得兩個人在談戀愛的時候才叫愛情, 結了婚就變成了親情。但我更想說, 兩個人走過了這麼多年, 相互陪伴彼此走到了最後, 而這往後餘生有你在,才算得上一種愛情。
伯蒂與萊諾·羅格之間的友誼是這部影片的亮點,也正是由於有了像萊諾這樣的一個人的存在, 才讓伯蒂有勇氣面對公眾演講。
見到萊諾之初, 伯蒂是不願相信萊諾的, 因為他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 那些挫敗感讓他對自己的治療不抱有什麼期待,認為這是天生就有的, 不會經過後天的治療就能成功。第一次的治療不歡而散。
但當伯蒂面對著內外的壓力,聽到自己的流暢的錄音時,又再次找到萊諾。而這次他信任他, 將內心的情感託盤而出,將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告知萊諾, 而這也正是伯蒂產生口吃的根本原因。
精神分析師的頂尖人物弗洛伊德說,人類個體在童年時經歷的種種不愉快事情,將會使其成年之後產生各種心理疾病和精神病。
幼年時的約克公爵不單單腿部變形,左撇子受到強制性改變,並且他還生活在一個親情缺失的家庭中乳母對溫莎公爵的偏愛,對約克公爵的虐待,致使約克公爵成年後依舊經常生病而哥哥溫莎公爵也經常嘲笑他的結巴;
即使父親喬治五世把約克公爵當作繼承人培養,也只是會用一些粗暴的方法強迫他改正自己的結巴。
各種強制手段使約克公爵越來越自卑,同時也加深了他結巴的病症,種種原因造成普通的治療對約克公爵的病症沒什麼效果,從而使他認為自己的結巴是沒有辦法治療的遺傳問題,進而走向了 「毀滅」的道路。
但萊諾卻相信他並不是由於遺傳, 而是後天由於環境造成的。並通過與伯蒂不停地溝通,使伯蒂的反抗情緒不那麼強烈,逐漸認為自己是可治癒的。
伯蒂對萊諾醫生排斥、拒絕、反抗以及質疑, 甚至發現萊諾醫生的並不是一位治療師,他沒有相關從業資格證書證明。到最後他完全相信他, 並在之後的每一次演講前都帶著萊諾·羅格, 而萊諾也是一位獲得個人貢獻勳章的人,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我想一些友誼唯有經過時間的打磨,由懷疑到信任的這個歷程, 才會顯得友誼彌足珍貴。
約翰.德萊頓曾說,友誼本身就是一根神聖的紐帶,苦難是它變得更加神聖。
兩個人共同經歷生活中的磨難,情感會因此更加深厚和堅固。因為曾經失去過,我們才會更加懂得珍惜彼此。經歷過質疑,才懂得信任是維繫兩個人的重要紐帶。
伯蒂不敢在公眾面前演講的原因實則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伯蒂小的時候受到因口吃受到哥哥的嘲笑;因左手撇子受到父親的嚴厲對待;因奶媽偏愛哥哥, 伯蒂從小就受到了愛的偏頗, 不受重視,以至於長大後心裡受到了扭曲, 不敢說話,一說話就結巴。
通過與萊諾醫生的溝通交流, 他逐漸敢於面對內心世界, 面對自己。其實, 伯蒂自身存在一種自卑情結, 過去的經歷束縛了現在的發展。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人人都有自卑情結。
阿德勒說,所謂自卑情結就是:「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而過去出現的這些自卑情結, 並不是不可治癒的。阿德勒認為我們的過去無法改變, 但是我們可以重新定義我們的過去, 以有利於我們的成長和發展。
也就是說,伯蒂 過去的童年經歷已經過去, 關鍵是現在的伯蒂如何定義自己的生活, 並為之不斷改變自己而不斷努力。一個人只有真心新想要改變的人才會真的改變自己的現狀。
而這些觀點也是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裡所闡釋的觀點,也是我一直所認同的。過去已經過去,不可更改,重要的還是現在和未來的生活,而這些我們都可以改變的。
自我發展心理學指出:「一個人需要去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愛和怕,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迎來真正的改變。」
伯蒂面向自己的內心, 尋求最真的自我。大學時期認識一位朋友, 家裡父母雙親在她求學期間離異, 母親再婚,弟弟歸父親, 我朋友就由目前撫養,就這樣一家人變成了兩家人。
朋友曾在無數個日夜哭泣, 朋友是個很要強的人, 不敢再朋友面前表現出自己很柔弱的樣子, 總是故作堅強,每次見她總是很開心, 很樂觀, 看不出她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
她喜歡寫作, 從她的字裡行間, 我感受到她的成長, 他曾經執筆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看過的人總會感覺大一種酸痛。 每個家庭都有著自己的不幸,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還好朋友已經從過去的經歷中慢慢走了出來。
當一個人喜歡將內心藏得很久的傷心往事說出來時, 它會輕鬆很多。 總是自己一個人承受, 總會感覺很累, 久了, 自我的情緒就會崩潰, 當她想要說出來的時候, 已經釋然了。
朋友敢於面對心底最脆弱的一面, 我想她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慢慢長大。朋友在思維上的轉變, 從心的改變才會讓自己真正的改變。如若有一天朋友看到這裡, 我希望她不會介意。過去我們無法改變, 改變的只有現在和將來。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指出,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伯蒂很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 尊重和信任和理解, 因為小時候自己不被關注, 不被信任, 不受到尊重。而我們往往對自己不能得到的東西就越渴望得到。正是由於內心強大的驅動力驅動著伯蒂面對自我。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國王, 如果因為口吃而被別人嘲笑, 拿來做飯後的談資, 自己也不會受到大家的愛戴。而且當時正處於一種展示的狀態之中, 德國希德勒發動攻擊戰, 為了國家不受侵佔, 為了人民不跑受苦難, 伯蒂不能因為口吃,不能當眾演講, 而這種演講正是向大家傳遞信心的方式。
內外壓力促使伯蒂不得不做出選擇,很想受到大家的信任, 不能讓大家覺得自己就是一位無能的國君。當伯蒂一步步克服自我, 獲得信心, 對待生活個更加熱情,親民, 友善。得到的不僅僅只是外部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一種自尊。
【總結】
我想每個人的經歷中都有著像伯蒂一樣的經歷, 有些事要我們直擊自己的內心,才能克服遇到的困難。但總是會有些人不願面對自我, 甚至覺得自己說出來後會招來別人的嘲笑, 譏諷。長此以往, 不想揭開過去的傷疤, 只會讓傷疤化膿流水, 只會更疼痛。
當有一天主動站出來解開自己的傷疤, 面對自我, 我想一些事情說出來後會更坦然, 內心很更加輕鬆。不要執著於外界的聲音, 世界是自己的, 需要自己好好生活, 認真經營。
伯蒂的口吃, 得益於妻子的陪伴, 萊諾的治療還有自己敢於直面內心。他做到了超越自我, 有時候想要改變, 就不要再原地停留, 一點點小小的改變, 就算是挪一小步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在這個過程會很醜, 甚至想要放棄自己, 但是當自己走到最後, 會看到原來結果很美。
作者介紹:覓陽Sunshine, 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 喜歡寫作倒逼精進。尋一束陽光, 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