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演講》--- 自尊的人,才能被人尊敬

2020-10-12 金洋

《國王的演講》是由湯姆霍珀執導,科林·費爾斯、傑弗裡·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該片於2011年1月7日在英國公映。所獲獎項眾多,其中包括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說到導演湯姆霍珀是英國人,他為人所知的影片,除了這部《國王的演講》之外,還有休傑克曼主演的2012版《悲慘世界》,以及2015年由小雀斑主演的《丹麥女孩》。而他的成名作,正是這部《國王的演講》。

影片講述了在英皇喬治五世逝世前後,患有嚴重口吃的約克郡公爵臨危受命,並在語言矯正師的幫助下,最終發表了鼓舞大家勇敢面對納粹德國威脅演講的故事。影片中的喬治六世儘管口吃,易怒,但卻勇敢而有擔當,而且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反法西斯主義者。但有資料指出,歷史上,英國皇室對納粹德國是有一些搖擺的,比如約克郡公爵的哥哥愛德華八世,就曾經在1937年前往德國成為希特勒的私人訪客。而實際上,即使是在這部電影時間線之後的那部《至暗時刻》裡,影片也描寫了張伯倫與邱吉爾的綏靖政策與抵抗政策的對立。

影片多為室內戲,所以在美術上刻意採用了視覺上比較大信息量的背景,或者是比較有層次的打光,從而讓畫面不空洞與單調,色調方面則採用了在膚色線上的橙色與湖藍,讓眼睛非常舒服。

技巧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幾組國王與治療師的對話鏡頭。在影片前面的對話中,導演處理他們正反打的時候,不是像一般的正反打那樣,讓兩人的視線看向彼此的方向,而是讓他們更多看向畫面的外部,這樣就給觀眾一種兩人溝通起來並不直接,似乎視線沒有對上的感覺。

而到後來,治療師羅格在椅子上與國王進行的那場對話,看似是爭執,其實是告訴國王他應該做他自己。在這場戲裡 ,導演便讓他們的視線朝向彼此,從而描述此時他們溝通得非常直接和深入,也從側面表現了兩人關係的進展。這種利用人物視線朝向的變化來暗示人物關係的變化,是一種相當高明的處理。影片名稱是國王的演講,這其中有兩個關鍵詞,「國王」和「演講」。「演講」指的是喬治六世戰勝口吃的故事,他的治療師與朋友羅格理解他,並幫助了他。但實際上影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線,那就是喬治六世如何成為一個「國王」。他小的時候,被強制從左撇子改成右利手,膝蓋外翻被矯正,周圍人對他嘲笑與體罰,於是,他成年後嚴重口吃。另外,這些其他人對他的不認同,實際上打擊了他的自信,從而讓他總是想著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而無法做回自己。於是,他也無法自信地去做一個國王。

他真正的轉變,是在羅格坐在他國王寶座上的時候,他說,我是你的國王,我的聲音有分量。然後羅格說,是的,你有。從小沒有得到社會認同的國王,他習慣了按照別人的評價來生活,於是他總是認為自己不是當國王的材料。但當他與羅格長時間的相處,說出「我是你的國王」時,他意識到,雖然社會上的其他人可以發表對他的看法,但自己對自己的認同才是關鍵。於是,他勇敢的在羅格面前宣稱了自己是國王,實際上是自己接受了自己的身份。而他對自己的接受,才是大於他口吃治療的,最大的進步。

在他成功完成了演講之後,羅格對他說,發W這個音的時候還是會結巴,但國王不在意,說不能太流利,怕被懷疑是替身。他之所以這麼說,正是因為他接受了自己是一個結巴,同時也是一個國王的事實。從此他可以不用再糾結,去過他的生活。而隨著他自我認同的上升,他也通過演講取得了社會認同,並作為一個稱職的國王,鼓舞了整個國家。

周圍可能很多人會不認同你,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不信任你,但你要以自己對自己的認同作為力量,接受現狀,不驕傲但也不妄自菲薄,去勇敢的做自己。而當真正做到了自己之後,最終會漸漸贏得身邊人的尊重。自尊的人,才能被人尊敬。

相關焦點

  • 一個口吃的國王,卻用演講改變了英國
    而當真正做回自己之後,最終會漸漸贏得身邊人的尊重。自尊的人,才能被人尊敬。(本期影評摘要)所以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故事,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共鳴:《國王的演講》:影評開始於12:23,看過原片的可以直接空降
  • 奧斯卡《國王的演講》:從三點淺析國王成功演講的人生啟示
    《國王的演講》是一部有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於2011年播放以來, 一直受到我們的喜愛,經典影片之所以是經典影片, 它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觀《國王的演講》, 看到影片中的國王從口吃一步步走向成功演講, 這個過程,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電影《國王的演講》由導演湯姆·霍珀導演,科林·費斯, 傑弗裡·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
  • 《國王的演講》自卑到自信
    這個世界上自卑的人比自信的人要多很多,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人們總會對一些公共場合的講話感到緊張與羞恥。從更小的範圍來說,有一些人,不是不夠好,但是他們總是對自己感到不自信,他們不是不優秀,或許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成就與天賦,但是當面對著公眾時,自卑卻無處遁形,再多的內涵也無法展現出來了。
  • 《國王的演講》努力的人不會差
    1934年聖誕臨近,父王喬治五世發表全國進行廣播演講,演講後鼓勵在一旁的艾伯特試讀演講稿。艾伯特愁雲慘霧,自己厭惡當什麼國王,自己也不可能念得了這個。可父王渴望:法西斯已劍拔弩張覬覦鄰國,史達林也虎視眈眈,國家、家庭都要靠你來支持。趁我還在,你必須做好!可艾伯特念不出聲。父王大失所望。正沮喪的艾伯特突然想起那天離開時醫生堅持讓自己帶回的錄音唱片。
  • 《國王的演講》故事背後的心理學
    約克郡公爵形象高大威嚴,對政務和國事用心和負責,但卻因口吃無法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這令他接連在大型儀式上丟醜,也使得他的父親對他很失望。他遍訪名醫努力治療卻做不到幾乎所有人能做的事: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慕名來到了語言治療師羅格的宅邸,沒有想到這個醫生不同於其他人,當他慢慢地打開心扉學會信任,口吃的障礙得以改善。
  • 國王的演講
  • 《國王的演講》國王的演講
    《國王的演講》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喬治六世自小活在父兄的陰影下,怯懦口吃,在語言治療師羅格的幫助下克服了心理障礙的故事,影片以四個描寫麥克風的空鏡作為開場,似乎在向觀眾強調著什麼。麥克風作為一個傳播聲音,擴大聲音的接收器,在這裡顯然有其深刻的象徵含義。
  • 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丨心理電影導讀《國王的演講》
    對原生家庭的過分苛責,對童年時光的自怨自艾其實是一種「自戀」,是對完美的過分追求,其實我們不必是完美的人,我們應該追求成為完整的人,能夠突破恐懼、完善自我。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 《國王的演講》國王也有缺憾,我們普通人又怕什麼?找回真實自我,才能走向新生
    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陷和不足。而國王作為一國之尊,是一個國家最完美的象徵。如果一個國王身上有著明顯的缺陷,你能想像結果會怎麼樣嗎?英國現任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被家人稱作博迪),就是這樣一位有缺陷的國王。
  • 電影素材|解讀電影《國王的演講》,學習教練技術
    要象羅格先生那樣拿準火候,讓學生信服你的同時,你的態度又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不能破壞他們自信的感覺。另外,跟隨你學習的人,絕對不會是你的伯樂,不要反過來期望他來發現你的才能。你需要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象羅格先生那樣,以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
  • 《國王的演講》| 面對自己與信任他人
    還記得你第一次登臺演講的經歷嗎?臺下無數雙眼睛盯著你,豎著耳朵認真地聽著你的聲音,你記得那些感受嗎?於你而言,很輕鬆?很開心?還是很緊張……那麼對於一個有口吃障礙的人來說,演講又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呢?而一個有口吃障礙的國王在演講的時候,又將會面臨的是什麼呢?
  • 《國王的演講》國王是美差,還是苦差?
    他們的友誼漸漸升華,好像兩個一輩子的朋友,以至於,喬治敢於違逆主教的意志,堅持把羅格帶到身邊助自己完成演講。而在羅格的眼中,喬治是更優秀的國王人選,是受命於天的至尊權貴,也是背負苦差事的可憐患者。平心而論,《國王的演講》是一部老套的英式電影,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破壞式創新,但影片能橫掃奧斯卡等各大頒獎典禮,也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 電影《國王的演講》劇本
    伯蒂:尊敬的殿下,然後是公爵。萊昂內爾:在這兒有點兒太正式了。你的名字是什麼?伯蒂:艾伯特·弗雷德裡克·亞瑟·喬治王子。萊昂內爾:叫你伯蒂怎麼樣?伯蒂(面紅耳赤地):只有我的家人才能這麼稱呼我。萊昂內爾:那正好。在這兒我們最好保持平等關係。伯蒂:如果我們是平等的,我就不會來這裡。
  • 《國王的演講》,當上帝無法拯救國王時,女王轉向了可能的人
    除了父親之外,所有人都普遍認為喬治不適合當國王。在他的弟弟被迫退位後,喬治被迫登上王位,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在全球舞臺上,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託·墨索裡尼等有影響力的演說家都給國王蒙上了一層陰影。國王依靠一位鮮為人知的澳大利亞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羅格的幫助,找到了自己的聲音,勇敢地帶領他的人民進入了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具毀滅性的戰爭。
  • 英國獲獎影片:《國王的演講》
    和影片的片名一樣,《國王的演講》一開始給人的感覺是波瀾不驚,和好萊塢大片的氣質相去甚遠,與往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拆彈部隊》對現代戰爭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
  • 《國王的演講》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國王的演講》是一部典型的英式電影,講述了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如何克服口吃問題 在最終的登基典禮上發表演講的故事。劇中的演員的英式發音也讓我感受到英國本身所附有的紳士和傲嬌的標籤,使得觀眾一下子穿越到了英國那個時代,也是吸引我觀看這部劇的理由之一。劇情簡單反映了英國國家制度——君主立憲制的有關問題,反映二十世紀初英國皇室的生活現狀。
  • 《國王的演講》皇冠在身,有口難言。
    科林·費爾斯絕對算得上因長相出眾而容易被忽視演技的男演員之一,長相偏古典氣質儒雅有貴族之相,以優雅內斂的英國紳士形象俘獲人心,而在2010年科林·費爾斯憑藉《國王的演講》中的出色表演一舉斬獲第83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他在電影裡扮演的喬治六世,與他往常銀幕形象略有不同,喬治六世的性格內向靦腆自卑易怒,是一位皇冠在身有口難言的國王,因為他有嚴重口吃,在巨大壓力緊張氛圍下甚至會完全失語
  • 《國王的演講》比你尊貴的都比你更痛苦
    以皇室成員才能稱呼的小名「博迪」稱呼公爵。一介布衣想要與王子交朋友,別鬧了!這在現實中,跟一個科長交朋友都是不可能的。博迪這個最不想成為國王的人,成為了國王喬治六世。歷史有時候並不公平,在一個國家需要的時候逃避責任的人,為自己留下了愛美人不愛江山的美名流傳四海。而口吃的國王則被認為是撿便宜者而不受待見。
  • 影視鑑賞 | 《國王的演講》
    文|綾小路 今天我想介紹一部自己看過兩遍的電影《國王的演講這部電影的內容很簡單,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有一個口吃國王,他不口吃了。這樣的一個劇本,拍了兩小時。展現給我們的卻是一段以小見大的心靈的旅程,如果我要準備公開演講,我可能就會選擇這部電影來緩解壓力。
  • 《國王的演講》親情的缺失,友情來彌補,真實的國王並非孤家寡人
    文/宅醬零零0o《國王的演講》改編自真實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故事,又名《王者之聲:宣戰時刻(臺) 》。整個故事圍繞約克郡公爵的口吃治療展開,接連在大型儀式上講不出一句話,落荒而逃的狼狽與最後他當上國王,發表二戰前鼓舞人心演講的從容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