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以「脫貧·小康:紀實影像中的時代記憶」為主題的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第一場學術論壇,在中華世紀壇B1發布廳舉行。論壇匯聚了老中青三代紀錄片人,他們用自己的創作經驗和獨到的光影記憶,講述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在過去半個世紀,從脫貧到小康的歷史蛻變與發展,共同探討新時代「三農」題材紀錄片的作為與時代呈現。
紀錄片如何更加精準、精細地記錄脫貧奔小康這一時代發展的主題,更加詳細實地講述歷史進程中的經典故事?持續豐富國家相冊是紀錄片人追索、探求的目標。
出席論壇的嘉賓用自己的創作經驗和不同的光影記憶講述了中國「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從脫貧到小康的歷史蛻變與發展以及中國的「三農」從農耕文明的原生態到走出貧困奔向小康的時代軌跡,為國家留下了珍貴的時代影像記錄。
陳大立:「農村的變化、文化生態的變化真是不得了!」
(論壇現場,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大立《流年》創作分享)
陳大立導演講述了在農耕文明背景下的黃土高原上,幾位剪紙人通過自己的技藝:剪紙,從跟日本人做生意到獨立改善生存狀態的故事。此片也反映了我們農村的變遷、時代的進步,印證了中國農民真正開始走向富裕。
柴紅芳:「紀錄片人平凡而偉大」
(論壇現場,紀錄片導演,《落地生根》總導演:柴紅芳)
柴紅芳:「我們忠誠於事實,忠誠於我們職業的道德,將歷史中真實的人和事認真地跟隨,並虔心記錄下這個時代偉大的變遷。觀眾們的感動就來自於它的真實和紀錄片人平凡、孤獨、勇敢、智慧的堅守。」
王曉斌:從農業農村頻道中,讀懂中國
(論壇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副召集人:王曉斌)
王曉斌:「我們非常希望跟社會各界形成對『三農』領域紀實類影像,包括鄉土文化傳播的結合、共享,特別是有來自於大屏和網絡端的共同協作,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在今年重大的決戰決勝之年、脫貧攻堅之年,這一塊的內容應該說從總臺、從央視CCTV-17的角度,它集納了所有的主題下的重大責任。」
郭東升:從「懷疑」到篤定!
(論壇現場 《三礦》《白風明的種田夢》總導演,郭東升 )
《山路彎彎》是郭東升導演耗時近四年,跟蹤一位書記的故事。四年期間,通過一件件小事,其中雖然大都是家長裡短的小事,但就是這樣一件件的小事,長年累月,的確幫助這個鄉村帶來了不小的變化,後來真的達到脫貧的目標。
焦波:「我最喜歡紀錄片裡人物的淳樸自然!」
(論壇現場 《俺爹俺娘》導演、著名攝影師和紀錄片導演,焦波)
焦波:我們只在那待了一年,老百姓卻在那待了一輩子。這個村莊最讓我感到入迷的是這裡的人對什麼都看得很淡。遇到誰家有活,全村人都去幫忙,這些人很簡單也特別淳樸,盡顯人性的純良光輝。他們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人與動物都非常和諧。
高峰:帶著「平等」的心態和狀態去記錄
(論壇現場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高峰 )
高峰:「我想說的第一句話,是《流年》。我們所記錄的這些都是對流年的呈現,如果我們沒能將之記錄下來,任時光白白流逝,那的確是種遺憾。我想說的第二句話,是敬佩紀錄片人所特有的『落地生根』的精神。我說的第三句話,是《俺爹俺娘》。我覺得紀錄片人是得帶著濃烈的情感才能將拍攝付諸施,否則沒辦法完整地將脫貧攻堅中那些真正具有人性的、有價值的發展變化如此生動地記錄下來。這些都需要紀錄片人帶著平等的心態和狀態去記錄,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