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的見證!老中青三代紀錄片人回望「光影記憶」

2020-11-17 北京昌平官方發布

9月17日上午,以「脫貧·小康:紀實影像中的時代記憶」為主題的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第一場學術論壇,在中華世紀壇B1發布廳舉行。論壇匯聚了老中青三代紀錄片人,他們用自己的創作經驗和獨到的光影記憶,講述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在過去半個世紀,從脫貧到小康的歷史蛻變與發展,共同探討新時代「三農」題材紀錄片的作為與時代呈現。

紀錄片如何更加精準、精細地記錄脫貧奔小康這一時代發展的主題,更加詳細實地講述歷史進程中的經典故事?持續豐富國家相冊是紀錄片人追索、探求的目標。

出席論壇的嘉賓用自己的創作經驗和不同的光影記憶講述了中國「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從脫貧到小康的歷史蛻變與發展以及中國的「三農」從農耕文明的原生態到走出貧困奔向小康的時代軌跡,為國家留下了珍貴的時代影像記錄。

陳大立:「農村的變化、文化生態的變化真是不得了!」

(論壇現場,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大立《流年》創作分享)

陳大立導演講述了在農耕文明背景下的黃土高原上,幾位剪紙人通過自己的技藝:剪紙,從跟日本人做生意到獨立改善生存狀態的故事。此片也反映了我們農村的變遷、時代的進步,印證了中國農民真正開始走向富裕。

柴紅芳:「紀錄片人平凡而偉大」

(論壇現場,紀錄片導演,《落地生根》總導演:柴紅芳)

柴紅芳:「我們忠誠於事實,忠誠於我們職業的道德,將歷史中真實的人和事認真地跟隨,並虔心記錄下這個時代偉大的變遷。觀眾們的感動就來自於它的真實和紀錄片人平凡、孤獨、勇敢、智慧的堅守。」

王曉斌:從農業農村頻道中,讀懂中國

(論壇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副召集人:王曉斌)

王曉斌:「我們非常希望跟社會各界形成對『三農』領域紀實類影像,包括鄉土文化傳播的結合、共享,特別是有來自於大屏和網絡端的共同協作,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在今年重大的決戰決勝之年、脫貧攻堅之年,這一塊的內容應該說從總臺、從央視CCTV-17的角度,它集納了所有的主題下的重大責任。」

郭東升:從「懷疑」到篤定!

(論壇現場 《三礦》《白風明的種田夢》總導演,郭東升 )

《山路彎彎》是郭東升導演耗時近四年,跟蹤一位書記的故事。四年期間,通過一件件小事,其中雖然大都是家長裡短的小事,但就是這樣一件件的小事,長年累月,的確幫助這個鄉村帶來了不小的變化,後來真的達到脫貧的目標。

焦波:「我最喜歡紀錄片裡人物的淳樸自然!」

(論壇現場 《俺爹俺娘》導演、著名攝影師和紀錄片導演,焦波)

焦波:我們只在那待了一年,老百姓卻在那待了一輩子。這個村莊最讓我感到入迷的是這裡的人對什麼都看得很淡。遇到誰家有活,全村人都去幫忙,這些人很簡單也特別淳樸,盡顯人性的純良光輝。他們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人與動物都非常和諧。

高峰:帶著「平等」的心態和狀態去記錄

(論壇現場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高峰 )

高峰:「我想說的第一句話,是《流年》。我們所記錄的這些都是對流年的呈現,如果我們沒能將之記錄下來,任時光白白流逝,那的確是種遺憾。我想說的第二句話,是敬佩紀錄片人所特有的『落地生根』的精神。我說的第三句話,是《俺爹俺娘》。我覺得紀錄片人是得帶著濃烈的情感才能將拍攝付諸施,否則沒辦法完整地將脫貧攻堅中那些真正具有人性的、有價值的發展變化如此生動地記錄下來。這些都需要紀錄片人帶著平等的心態和狀態去記錄,這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焦點

  • 早報超有料丨老中青三代電影人同遊博物館 《魯冰花》作者鍾肇政去世
    早報超有料丨老中青三代電影人同遊博物館 《魯冰花》作者鍾肇政去世 時間:2020.05.1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有料妹
  • 與時代共鳴 見證紀錄片人的夢想與榮光
    (張延利 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9月15日晚,夢想•見證——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暨第四屆紀實影像周啟動式在北京廣播電視臺大劇院舉行,本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有12類89項國產紀錄片、人才、機構入選。
  • 記錄時代,見證夢想——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正式開幕啦!
    《夢想•見證——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暨第四屆紀實影像周啟動式》立足彰顯紀錄片的本真,聚焦「紀錄片人的足跡」,通過幾代紀錄片人的拍攝故事和創作感悟,體現他們不斷記錄、不懈追求和不畏艱苦的執著精神。
  • 六集政論片《小康》暨百集紀錄片《小康中國》在河北西柏坡如約盛啟
    2020年11月28日,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朱佳木(右三),國防大學原副政委、中將李殿仁(右二),中央檔案館原館長、國家檔案局原局長楊冬權(左三),《求是》雜誌社原社長高明光(中),全國政協委員
  • 這部滿是歌舞的國產電影,展示出老中青三代職場人的掙扎
    如果放棄偏見,仔細欣賞這部電影,你會發現,這部滿是歌舞的國產電影,展示出了老中青三代職場人的掙扎和蛻變,是不可多得的佳片,無論是人員配置,還是電影的意蘊。老中青三代演員演技在線既然說《華麗上班族》展示出老中青三代職場人的掙扎,那麼演員肯定也都有老中青三代。
  • 夢想·見證,帶你看遍2019優秀的紀錄片和創作人才
    看見,生活的微光,曾照亮許多人前行的路;記錄,時代的故事,每一次的脈動都讓人澎湃。這些紀錄片裡珍貴的畫面,講述奔跑著的中國故事,組成了一本「2019影像志」。
  • 第九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盛典舉辦 17個獎項名單出爐
    本網訊(記者 郝天韻 實習生 關啟睿)12月28日晚,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九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盛典舉行。本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頒獎盛典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中國傳媒大學主辦。本屆有17個獎項名單出爐,新增「最佳手機紀實作品」「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兩大個獎項備受關注。
  • 小康笑臉|你的笑臉,正是小康路上最繽紛的色彩
    7月16日,「『聽·見小康』大型融媒體行動——走進南京」活動在南京雨花臺區舉行,「小康照相館」同步開張。在這裡,我們以鏡頭為筆,以光影為墨,定格每一張小康笑臉,記錄每一個幸福時刻,為此,交匯點邀請到了三位小康講述人,分享自己眼中的小康生活。
  • 臺灣員林家商書畫篆刻聯展 老中青三代同場較勁
    華夏經緯網4月2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彰化員林家商書畫篆刻聯展,由退休文書組長張懷仁,現職國文老師李蕙岑與該校三年級學生顏婕羽,老中青3代同場較勁,展出超過80件的書、畫、篆、刻作品,將從今起一連展至5月15日,員林家商校長陳定宏說,因為疫情暫緩校慶活動,改舉辦小型具有傳承意義的聯展
  • 三代鐵路人見證新老「京張線」
    三代鐵路人見證新老「京張線」 2020-09-26 11:48:57 作者:劉歡 責任編輯:劉歡   中新社石家莊9月26日電 題:三代鐵路人見證新老
  • 跟隨電影頻道《足跡》,回溯光影裡的新中國
    《足跡》全片分為「時代記憶」「時代主角」「英雄讚歌」「光影足跡」四大版塊,通過新老影人的訪談、影片外景地故事發生地重訪等形式,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揭秘電影人不為人知的創作艱辛和幕後故事。
  • 回望天津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
    回望天津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歷史總在回望中給人以啟迪,紀錄片《奠基歲月》正是希望對新中國成立最初的那七年,剛剛獲得新生的天津展開回望,從而引發今天的思考:走多遠、走多久,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 《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10.25起映
    》以膠片串聯歷史,將抗美援朝攝影隊、紀錄片膠片庫、膠片放映、埃姆攝影機作為敘事載體,鉤沉70年前熱血之戰,用光影銘刻豐碑、譜寫英雄讚歌。不少觀眾坦言,「看到紀錄片裡的老人,想起了家裡同樣參加過抗美援朝的爺爺。」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到來,越來越多志願軍老兵話題湧現,引發全網熱議。此時,紀錄電影《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的起映,也將進一步帶領大眾回望歷史,致敬這些最可愛的人。
  • 小康鐘樓,「一」路走來的記憶
    第一次開公司 在鐘樓創業起步 每個人的記憶裡,或多或少都有一段關於過去與現在的小康故事。而劉歡記憶最深的就是來鐘樓開了一家公司。 小夥子劉歡,盱眙人。2008年,他來常州求學。大學畢業後,他在武進區鳴凰鎮一家衡器製造廠工作了3年,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後,他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而後與其他幾個合伙人一拍即合,成立了現在的製造公司。
  • 上海「智」造的紀錄片,如何點亮城市人文之光?
    都市踏過的每一步足跡,紀錄片悉心留存不負時代,勇於擔當。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爆發,上海這座城市因此變得更加具有韌性。都市踏過的每一步足跡,若干年後有紀錄片創作者的光影為證,有鏡頭講述的故事為據。
  • 斯民得小康:美酒的見證
    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無論怎樣肯定這一歷史時刻的意義,都不為過。從4000多年前的夏朝開始,「大同」就是中國人的理想。這一理想至今從未實現,它一直作為一種集體嚮往而存在,激勵著一代一代有社會責任感的精英以及勤勞質樸的中國人民,為之奮鬥。而「小康」,可以看作大同理想退而求其次的現實追求。
  • 紀錄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ta們值得用光影刻畫紀念
    《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用真實的紀錄影像帶我們回到戰爭前夜,細數戰爭的來龍去脈。有趣的是,這部紀錄片是把當年的戰地新聞特輯當成一個個新聞素材來呈現,它打破了新聞真實與記憶真實之間的壁壘,完成了這些人從拍攝者到受訪者的轉換。
  • 央視中秋晚會收視奪冠,老中青三代合體帶熱度,李宇春終於不壓軸
    首先,晚會整體製作精良,舞美設計科技感與時尚感兼備,給廣大電視觀眾提供全新的觀賞視角;其次,晚會嘉賓陣容強大,老中青三代同臺獻唱02 星光璀璨,老中青三代同臺貢獻精彩節目與其他晚會大肆撲流量明星不同,央視中秋晚會在傳承中有創新,趨於「年輕態」打造,在嘉賓陣容上邀請了老中青三代明星同臺,滿足各個年齡階段受眾的喜好。
  • 東藝四場音樂會聚焦貝多芬,老中青三代指揮家掛帥
    9月-12月,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便將邀請四支樂團登臺,聚焦貝多芬,上演四場貝多芬主題音樂會,由曹鵬、陳燮陽、楊洋、俞潞等老中青三代指揮家掛帥。老中青三代指揮家掛帥9月5日,蘇州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陳燮陽的執棒下打響頭炮,獻演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 3代藝術家,120件作品,「大道景行」再現小康圖景
    美術創作,是藝術家發揮獨特視角記錄和見證人民生活、社會變遷的重要手段,畫卷裡的小康圖景是怎樣的?8月30日,大道景行——江蘇省美術館藏作品中的小康圖景(中國畫、版畫)精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傅抱石《春風楊柳萬千條》(1963年)、楊明義《五月枇杷滿樹》(1978年)、黃胄《送糧路上》(1983年)、宋文治《嘉陵曉雲圖》(1995年)、馮遠《燕子聲裡》(2006年)、丁明《新時代中國鋼鐵巨龍在起航》(2017年)……老、中、青3代藝術家的120件作品集中展現了小康之路的探索歷程和時代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