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康
總有諸多過往
你的第一部手機
第一輛汽車
第一份工作
第一套房子
……
無數個第「一」的片斷
折射出我們普通的生活場景
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
雖時代不同
但對小康的憧憬追求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間斷
今天
我們把這些歷史記憶串珠成鏈
就是一幅小康鐘樓的生動圖景
第一次開公司
在鐘樓創業起步
每個人的記憶裡,或多或少都有一段關於過去與現在的小康故事。而劉歡記憶最深的就是來鐘樓開了一家公司。
小夥子劉歡,盱眙人。2008年,他來常州求學。大學畢業後,他在武進區鳴凰鎮一家衡器製造廠工作了3年,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後,他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而後與其他幾個合伙人一拍即合,成立了現在的製造公司。
公司最開始是在鐘樓區星港路,後來由於生意越來越紅火,原本的場地已經滿足不了製造的需求,於是到了第二年,他們在西林街道的富林路工業園區選擇了一塊更大的場地,企業發展越發蒸蒸日上。
由於新冠肺炎肆虐,公司今年的外貿業務受到影響,政府知悉情況後進行了稅務的減免,同時也在招工上為他們提供了便利。
像劉歡這樣的小微企業,在鐘樓有2萬多家,對於鐘樓就業市場而言,小微企業貢獻了大量就業崗位,已成為帶動鐘樓經濟活力和地區穩定的重要基礎。
鐘樓區委區政府也正在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技術投資和自主創新,推動小微企業轉型升級。2019年,鐘樓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1598人,大部分在小微企業就業。支持創業人數2451人,創業培訓1266人,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人數4165人,人才引進總量4318人,全區新增高技能人才數1151人。
第一次買房子
當時花了1萬多塊
提到小康生活這個話題,家住陳渡新苑的何潤炎老先生總有說不完的話。從簡陋的棚屋到如今窗明几淨的大房子,何潤炎的搬遷經歷也是他走向小康生活的真實縮影。
何潤炎是最早一批從常州到金壇農村插隊的知青,農村條件艱苦,居住環境自然十分簡陋;1979年,何潤炎從農村遷回城市,在常州滑稽劇團工作。因無房可住,何潤炎只能向劇團借房子住,妻子與孩子留守金壇。將家人接來常州後,一家人租住過「農民房」,也居住過自己搭建的簡易棚屋和「劈戶」。
後來,何潤炎分到一戶老舊住宅,享房改政策之福,他花一萬多塊買下了房子,一家人這才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房產。如今,何潤炎與兒子一家住在陳渡新苑,屋舍窗明几淨、小區環境優美。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鐘樓區今年積極推進棚改安居工程,加強住房保障。2020年,鐘樓區共計劃實施1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涉及255幢、7456戶,建築面積56.34萬平方米。
今年鐘樓區大板房專項整治涉及花園新村、白雲新村、清潭新村、龍船浜小區4個區域,共有大板房52幢,涉及住戶2048戶。截至目前,已完成居民籤約2042戶,籤約率達99.7%。
第一家三甲醫院
居民就醫更加方便
「以前看病都要往一院跑,交通擠得不行,開過去半小時,找停車位還要一二十分鐘。」家在北港的李星欣說,「現在方便多了,到常州一院鐘樓院區開過去只要5分鐘,停車也省心。」
常州一院鐘樓院區於2019年全面開診,作為城西的第一家三甲醫院,常州一院鐘樓院區將為老百姓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醫療資源,更好地滿足市民的就醫需求。
李星欣說,因為附近有了醫院,他又與兒子買了第二套房子,以後將鄉下的父母也接過來住一起,「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去看病很近,有時候走路就能過去。」
鐘樓近年來加大民生投入,圍繞健康鐘樓建設,持續推進健康扶貧、幸福家庭建設、健康環境治理等工作。目前,北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投用。
鐘樓與市一院全面建成區域型醫聯體,特殊人群家庭醫生籤約率達93%,創成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2019年末,全區共有各類醫療機構148個,擁有床位總數1135張,衛生技術人員2043人。
第一部BB機
90年代的經典回憶
「舅舅,這個是什麼呀?」家住永紅街道的小江小朋友到舅舅家玩,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小玩意,像是遊戲機一樣。
「這個啊,是BB機,當時這個東西掛在身上可時髦了。還是97年的時候,這個是用來打電話的。那個時候可沒有手機,有人要聯繫我,就可以撥打傳呼機總臺,再由總臺發送到BB機上,我看到號碼後,可以就近找固定電話回撥過去他。這也算是舅舅的第一個手機了。」
回想起第一次買到這個小東西的欣喜,王先生也是感慨萬分,從BB機到諾基亞,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從2G到3G再到4G,如今已經是5G的時代,數字的變化帶來的遠遠不止是數字,它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支付方式到思維習慣,科技與速度在扮演著它自己的角色。窺斑見豹,一部手機的變遷史,也折射出鐘樓大數據產業的迅速崛起。
鐘樓正積極搶佔大數據產業發展制高點,深耕工業、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近日,由國家工信部主辦的第三屆「綻放杯」5G應用徵集大賽公布獲獎名單,精研科技的「5G+智慧工廠」榮獲一等獎。
第一輛小汽車
生活駛上快車道
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著世間的真情。
家住西新橋二村社區金禧園的錢爺爺還記得第一次買到自行車時的快樂:1979年的初春,幾經周折,錢爺爺託人好不容易爭取到購車票,又苦苦等待了三周,才在百貨大樓終於買到了一輛在當時最新穎的鳳凰28型花鼓筒自行車。
2002年,錢爺爺一家剛搬到這裡時,家裡買了一個車庫,當時錢爺爺還質疑說:「也就用來就放輛電動車、堆些雜物而已,是不是用得著?」愛人說:「總有一天,咱們會有自己的汽車的,買了吧!」不曾想2010年,家裡就買了第一輛汽車。不過就是短短的十來年,金禧園就停滿了私家車。
從自行車到摩託車,從摩託車到私家汽車,可以說,一座城市的發展,多少能在車上留下印記。在鐘樓,平均每3人就有一部私家車。
伴隨著汽車的迅速增長的,是鐘樓道路的四通八達。從鄉間小路到沙土路,從水泥路到柏油路,從高架路到景觀大道,從快速路到高速公路,人在變,車在變,路在變,每次的變化,都是在映照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一次網上購物
體驗時尚新消費
「你回來的時候記得把樓下超市裡的快遞帶上來!」住在五星街道的邵女士正在和女兒打電話,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有。隨著電商、物流行業的發展,網購已經逐漸成為了邵女士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還記得2003年第一次買的是衣服,第一次收到快遞的那種新奇的感覺到現在還記得。」
作為最早一批開始網購的人,邵女士見證了線上購物與物流產業的發展與變化。起先的網購併不像現在這樣方便,那時候付款的程序也十分複雜,在電腦上插入銀行的加密設備「K寶」,形狀像U盤一樣的設備,按照提示輸入正確的密碼才可以正常付款。那時候的物流也遠不如現在便捷,只有單一的選擇郵政,運輸的速度也比現在慢得多。
電商改變了鐘樓的「商業地圖」,電商經濟也迎來發展良機。北大街社區、廣化橋社區入選江蘇省電子商務示範社區創建試點。北大街社區作為常州主城區的傳統老商圈所在地之一,目前已聚集了網際網路+、電子商務類企業近100 家。
據不完全統計,廣化橋社區範圍內電商服務網點有200多個,各類外賣餐飲200餘家。近年來,鐘樓的網紅經濟風生水起,一批潛力大、爆發力強的成長型電商企業,正不斷重塑主城區的商業基因,「三新經濟看鐘樓」將成為鐘樓新的產業形象品牌。
第一天孫女上學
家門口的優質教育
「今天上課怎麼樣啊,老師講的你都聽懂了嗎?上學好不好玩啊?」西新橋小學門口,劉奶奶接到了蹦蹦跳跳地從校門口出來的孫女,小孫女嘴裡塞著奶奶帶來的零食,還不忘嘰嘰喳喳地和奶奶分享第一天在學校做了哪些事情。
一年級的小孫女第一次上學,正是興奮的時候。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了各種現代化的設施,完備的教學資源,孩子們在這裡享受到了「家門口的優質教育」。劉奶奶自己上學的時候,書本都不夠。劉奶奶學的是俄語,聽到小孫女偶爾蹦出倆英語字母覺得有些親切,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的日子。
全面小康,教育擔當。近年來,鐘樓加大力度抓問題、補短板,教育事業取得了均衡優質發展,組建了覓小、實小、鳴珂巷等教育集團。今年7月,鐘樓舉行皇糧浜片區戰略合作辦學協議籤約儀式,皇糧浜片區打造「未來教育港」,將開辦3所學校和4所幼兒園。
截至2019年末,鐘樓區全區共擁有各類學校33所,其中省、市優質學校32所,在校學生46661人。擁有幼兒園47所,在園幼兒20456人。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強教。為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鐘樓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一次請老外做客
感慨鐘樓文化的魅力
It's very good(太香了)!」吃著自己親手做的大麻糕,來自英國的Emily讚不絕口。
家在勤業的許女士,在一次志願者活動上認識Emily後,兩人一見如故。Emily對常州懷有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後,她曾先後3次來到常州,在鐘樓一家教育機構當志願者。許女士聽說她對常州的飲食文化很感興趣,就請她來家裡做客,讓她親身感受中國式的家庭生活。
許女士手把手地教Emily做鐘樓特色菜,和她一起做傳統的大麻糕。Emily空閒時,許女士陪她走遍了鐘樓的大街小巷。周末, 她還和Emily一起學非遺竹刻,學習醃製常州蘿蔔乾。許女士展示手機拍攝的圖片,都是她和Emily在鐘樓留下的生活剪影。她說,每年過節,她都要寄幾張鐘樓明信片給Emily的朋友和家人。用Emily的話說,就是「這裡運河很美麗,處處散發出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鐘樓區不斷打造「運河文商名城」,深入實施「文化+」「旅遊+」戰略,以高質量的文體旅產業成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以高品質的文體旅產品供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挖掘區域傳統文化特色,以文促旅。
同時,鐘樓區積極推進非遺元素創造性轉化,以塑造多元融合的文化業態為方向,傳承和弘揚非遺中的傳統技藝和傳承人,4名非遺傳承人獲評全國首批「教授級」鄉土人才,7名傳承人入選省「三帶」名人和能手,亂針繡三代傳承人孫燕雲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江蘇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