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鐘樓,「一」路走來的記憶

2020-12-24 騰訊網

關於小康

總有諸多過往

你的第一部手機

第一輛汽車

第一份工作

第一套房子

……

無數個第「一」的片斷

折射出我們普通的生活場景

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

雖時代不同

但對小康的憧憬追求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間斷

今天

我們把這些歷史記憶串珠成鏈

就是一幅小康鐘樓的生動圖景

第一次開公司

在鐘樓創業起步

每個人的記憶裡,或多或少都有一段關於過去與現在的小康故事。而劉歡記憶最深的就是來鐘樓開了一家公司。

小夥子劉歡,盱眙人。2008年,他來常州求學。大學畢業後,他在武進區鳴凰鎮一家衡器製造廠工作了3年,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後,他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而後與其他幾個合伙人一拍即合,成立了現在的製造公司。

公司最開始是在鐘樓區星港路,後來由於生意越來越紅火,原本的場地已經滿足不了製造的需求,於是到了第二年,他們在西林街道的富林路工業園區選擇了一塊更大的場地,企業發展越發蒸蒸日上。

由於新冠肺炎肆虐,公司今年的外貿業務受到影響,政府知悉情況後進行了稅務的減免,同時也在招工上為他們提供了便利。

像劉歡這樣的小微企業,在鐘樓有2萬多家,對於鐘樓就業市場而言,小微企業貢獻了大量就業崗位,已成為帶動鐘樓經濟活力和地區穩定的重要基礎。

鐘樓區委區政府也正在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技術投資和自主創新,推動小微企業轉型升級。2019年,鐘樓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1598人,大部分在小微企業就業。支持創業人數2451人,創業培訓1266人,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人數4165人,人才引進總量4318人,全區新增高技能人才數1151人

第一次買房子

當時花了1萬多塊

提到小康生活這個話題,家住陳渡新苑的何潤炎老先生總有說不完的話。從簡陋的棚屋到如今窗明几淨的大房子,何潤炎的搬遷經歷也是他走向小康生活的真實縮影。

何潤炎是最早一批從常州到金壇農村插隊的知青,農村條件艱苦,居住環境自然十分簡陋;1979年,何潤炎從農村遷回城市,在常州滑稽劇團工作。因無房可住,何潤炎只能向劇團借房子住,妻子與孩子留守金壇。將家人接來常州後,一家人租住過「農民房」,也居住過自己搭建的簡易棚屋和「劈戶」。

後來,何潤炎分到一戶老舊住宅,享房改政策之福,他花一萬多塊買下了房子,一家人這才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房產。如今,何潤炎與兒子一家住在陳渡新苑,屋舍窗明几淨、小區環境優美。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鐘樓區今年積極推進棚改安居工程,加強住房保障。2020年,鐘樓區共計劃實施1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涉及255幢7456戶,建築面積56.34萬平方米

今年鐘樓區大板房專項整治涉及花園新村、白雲新村、清潭新村、龍船浜小區4個區域,共有大板房52幢,涉及住戶2048戶。截至目前,已完成居民籤約2042戶,籤約率達99.7%

第一家三甲醫院

居民就醫更加方便

「以前看病都要往一院跑,交通擠得不行,開過去半小時,找停車位還要一二十分鐘。」家在北港的李星欣說,「現在方便多了,到常州一院鐘樓院區開過去只要5分鐘,停車也省心。」

常州一院鐘樓院區於2019年全面開診,作為城西的第一家三甲醫院,常州一院鐘樓院區將為老百姓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醫療資源,更好地滿足市民的就醫需求。

李星欣說,因為附近有了醫院,他又與兒子買了第二套房子,以後將鄉下的父母也接過來住一起,「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去看病很近,有時候走路就能過去。」

鐘樓近年來加大民生投入,圍繞健康鐘樓建設,持續推進健康扶貧、幸福家庭建設、健康環境治理等工作。目前,北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投用。

鐘樓與市一院全面建成區域型醫聯體,特殊人群家庭醫生籤約率達93%,創成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2019年末,全區共有各類醫療機構148個,擁有床位總數1135張,衛生技術人員2043人

第一部BB機

90年代的經典回憶

「舅舅,這個是什麼呀?」家住永紅街道的小江小朋友到舅舅家玩,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小玩意,像是遊戲機一樣。

「這個啊,是BB機,當時這個東西掛在身上可時髦了。還是97年的時候,這個是用來打電話的。那個時候可沒有手機,有人要聯繫我,就可以撥打傳呼機總臺,再由總臺發送到BB機上,我看到號碼後,可以就近找固定電話回撥過去他。這也算是舅舅的第一個手機了。」

回想起第一次買到這個小東西的欣喜,王先生也是感慨萬分,從BB機到諾基亞,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從2G到3G再到4G,如今已經是5G的時代,數字的變化帶來的遠遠不止是數字,它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支付方式到思維習慣,科技與速度在扮演著它自己的角色。窺斑見豹,一部手機的變遷史,也折射出鐘樓大數據產業的迅速崛起。

鐘樓正積極搶佔大數據產業發展制高點,深耕工業、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近日,由國家工信部主辦的第三屆「綻放杯」5G應用徵集大賽公布獲獎名單,精研科技的「5G+智慧工廠」榮獲一等獎。

第一輛小汽車

生活駛上快車道

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著世間的真情。

家住西新橋二村社區金禧園的錢爺爺還記得第一次買到自行車時的快樂:1979年的初春,幾經周折,錢爺爺託人好不容易爭取到購車票,又苦苦等待了三周,才在百貨大樓終於買到了一輛在當時最新穎的鳳凰28型花鼓筒自行車。

2002年,錢爺爺一家剛搬到這裡時,家裡買了一個車庫,當時錢爺爺還質疑說:「也就用來就放輛電動車、堆些雜物而已,是不是用得著?」愛人說:「總有一天,咱們會有自己的汽車的,買了吧!」不曾想2010年,家裡就買了第一輛汽車。不過就是短短的十來年,金禧園就停滿了私家車。

從自行車到摩託車,從摩託車到私家汽車,可以說,一座城市的發展,多少能在車上留下印記。在鐘樓,平均每3人就有一部私家車。

伴隨著汽車的迅速增長的,是鐘樓道路的四通八達。從鄉間小路到沙土路,從水泥路到柏油路,從高架路到景觀大道,從快速路到高速公路,人在變,車在變,路在變,每次的變化,都是在映照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一次網上購物

體驗時尚新消費

「你回來的時候記得把樓下超市裡的快遞帶上來!」住在五星街道的邵女士正在和女兒打電話,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有。隨著電商、物流行業的發展,網購已經逐漸成為了邵女士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還記得2003年第一次買的是衣服,第一次收到快遞的那種新奇的感覺到現在還記得。」

作為最早一批開始網購的人,邵女士見證了線上購物與物流產業的發展與變化。起先的網購併不像現在這樣方便,那時候付款的程序也十分複雜,在電腦上插入銀行的加密設備「K寶」,形狀像U盤一樣的設備,按照提示輸入正確的密碼才可以正常付款。那時候的物流也遠不如現在便捷,只有單一的選擇郵政,運輸的速度也比現在慢得多。

電商改變了鐘樓的「商業地圖」,電商經濟也迎來發展良機。北大街社區、廣化橋社區入選江蘇省電子商務示範社區創建試點。北大街社區作為常州主城區的傳統老商圈所在地之一,目前已聚集了網際網路+、電子商務類企業近100 家。

據不完全統計,廣化橋社區範圍內電商服務網點有200多個,各類外賣餐飲200餘家。近年來,鐘樓的網紅經濟風生水起,一批潛力大、爆發力強的成長型電商企業,正不斷重塑主城區的商業基因,「三新經濟看鐘樓」將成為鐘樓新的產業形象品牌。

第一天孫女上學

家門口的優質教育

「今天上課怎麼樣啊,老師講的你都聽懂了嗎?上學好不好玩啊?」西新橋小學門口,劉奶奶接到了蹦蹦跳跳地從校門口出來的孫女,小孫女嘴裡塞著奶奶帶來的零食,還不忘嘰嘰喳喳地和奶奶分享第一天在學校做了哪些事情。

一年級的小孫女第一次上學,正是興奮的時候。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了各種現代化的設施,完備的教學資源,孩子們在這裡享受到了「家門口的優質教育」。劉奶奶自己上學的時候,書本都不夠。劉奶奶學的是俄語,聽到小孫女偶爾蹦出倆英語字母覺得有些親切,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的日子。

全面小康,教育擔當。近年來,鐘樓加大力度抓問題、補短板,教育事業取得了均衡優質發展,組建了覓小、實小、鳴珂巷等教育集團。今年7月,鐘樓舉行皇糧浜片區戰略合作辦學協議籤約儀式,皇糧浜片區打造「未來教育港」,將開辦3所學校和4所幼兒園。

截至2019年末,鐘樓區全區共擁有各類學校33所,其中省、市優質學校32所,在校學生46661人。擁有幼兒園47所,在園幼兒20456人。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強教。為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鐘樓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一次請老外做客

感慨鐘樓文化的魅力

It's very good(太香了)!」吃著自己親手做的大麻糕,來自英國的Emily讚不絕口。

家在勤業的許女士,在一次志願者活動上認識Emily後,兩人一見如故。Emily對常州懷有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後,她曾先後3次來到常州,在鐘樓一家教育機構當志願者。許女士聽說她對常州的飲食文化很感興趣,就請她來家裡做客,讓她親身感受中國式的家庭生活。

許女士手把手地教Emily做鐘樓特色菜,和她一起做傳統的大麻糕。Emily空閒時,許女士陪她走遍了鐘樓的大街小巷。周末, 她還和Emily一起學非遺竹刻,學習醃製常州蘿蔔乾。許女士展示手機拍攝的圖片,都是她和Emily在鐘樓留下的生活剪影。她說,每年過節,她都要寄幾張鐘樓明信片給Emily的朋友和家人。用Emily的話說,就是「這裡運河很美麗,處處散發出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鐘樓區不斷打造「運河文商名城」,深入實施「文化+」「旅遊+」戰略,以高質量的文體旅產業成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以高品質的文體旅產品供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挖掘區域傳統文化特色,以文促旅。

同時,鐘樓區積極推進非遺元素創造性轉化,以塑造多元融合的文化業態為方向,傳承和弘揚非遺中的傳統技藝和傳承人,4名非遺傳承人獲評全國首批「教授級」鄉土人才7名傳承人入選省「三帶」名人和能手,亂針繡三代傳承人孫燕雲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江蘇工匠」

相關焦點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
    做好「土地」文章,收入增了;得益於舊村臺改造工程,花銷減了——「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大圖:高家村中草藥種植基地。 小圖:高家村村臺一角。隨著土地流轉,原來每家每戶的『一畝三分地』成了『香餑餑』。」高家村地處黃河灘區,緊靠黃河,土壤肥沃。但由於土地分散、閒置率高,再加上種植的大都是傳統作物,收益一直不高。「村裡種地的都是老年人,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有些土地荒了好久,特別可惜。」
  • 「鐘樓書店,歡迎回家!」
    ,更趨於現代化的同時,似乎也少了一絲記憶中的味道。 斑駁復古的淡褐色牆面上古樸厚重的浮雕,一如過往的毛體「新華書店」素雅耐看。 重裝後的鐘樓書店面積近4000平方米,位於西安易俗文化街區的黃金地段,每一層都有不同主題風格,多業態經營將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
  • 天橋下的小康路
    有了奔小康的產品,卻無法擺脫貧困的生活,著實讓人苦惱。2016年隨著平塘高速、平塘特大橋的破土動工,平裡河村奔小康的大門仿佛在一夜之間被打開。面對平裡河村新鮮水果蔬菜出村難、設備物資運進工地難的現實,高速公路和大橋施工單位的領導一合計,決定為平裡河村修一條連接鄉道的水泥村道。
  • 12月第3周鐘樓新房熱搜榜出爐:雅居樂·路勁棠頌排第一!
    12月第3周(12.14-12.20)鐘樓人氣樓盤榜單來了!以下數據均為用戶瀏覽樓盤產生的真實數據。據房天下研究院搜索排名顯示,12月第3周(12.14-12.20)鐘樓人氣樓盤前三名分別為雅居樂·路勁棠頌,搜索佔比15%;藍光黑鑽,搜索佔比13%;保利和光晨樾,搜索佔比6%。
  • 從泥濘走到美景,我的閔行路橋記憶 | 我們的小康
    從泥濘走到美景,我的閔行路橋記憶 | 我們的小康 2020-09-0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的「小康路」
    中新網涼山8月31日電 題: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的「小康路」記者 賀劭清 張浪「以前上學天不亮就要起床,沿著陡峭山路走3個小時,才能到最近的公路搭車。」張浪 攝阿達麼色牛所在的阿布洛哈村坐落於金沙江畔西溪河峽谷中,三面環山,一面臨崖。因歷史原因,村子此前一直未修建對外出行通道。2020年6月30日,隨著最後的「兩隧一橋」完工,客運班車駛進了阿布洛哈村,這座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正式迎來「車路」雙通。阿布洛哈村新貌。
  • 鐘樓今天開放啦!(內含視頻)
    新基本陳列從鐘樓的歷史、建造工藝、建築職能、歷次修繕等方面做了全面介紹。鐘樓的「小爆料」西安鐘樓位於西安市碑林區,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鐘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
  •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紅領巾尋訪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作者:鎮寧思源實驗學校 趙永富 01一、好,走上小康路2020年11月24日,為了記錄這難忘的一刻,安順市啟新學校紅領巾小記者社團的少先隊員們走進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主題為——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的紅領巾尋訪之旅。一走進彩虹社區,我們就被一張張笑臉圖片深深吸引,那些微笑是那樣燦爛如花。
  • 【人民記憶:百年百城】漳州奔小康
    央視網消息:一出出好戲揭開了這座城「好勢」的序幕,一網網漁獲驅動著這座城致富的快艇,一盞盞玲瓏吐露著這座城綠野清新的芳華,一味味甜蜜催生出這座城愛拼才會贏的勇氣。我們從閩南文化、脫貧攻堅、生態文明、食品工業等領域,一同見證漳州奔小康。
  • 盤點西安鐘樓和北京鐘樓的故事,原來鐘樓在古代有這麼多作用!
    同時,為了讓城市裡的居民聽到鐘鼓聲,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如政府辦公樓,專門修建了鐘樓和鼓樓,並放置了大型青銅鐘鼓。唐朝時,政府規定敲鐘開門、敲鼓關門,這就是「晨鐘暮鼓」這個詞的由來。一、「鐘鼓樓」的使用自古以來,鐘樓和鼓樓的用途都有所改變,但最本質的功能卻從未改變。
  • 泰順「三條路」通向幸福小康!
    從11月3日開始,市政府新聞辦推出「小康中國·溫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陸續邀請各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介紹各地小康社會建設的相關情況。回家的路 梅傳雙 攝一路走來,泰順的經濟指標大步躍升,1978年到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由4227萬元增加到110.6億元,增長262倍;
  • 西安鐘樓,即將再度被點亮!
    在過去的幾個月,鐘樓因文物保護要求而「熄燈」。曾經的鐘樓夜間照明,獲得過「2017亞洲照明設計獎優秀獎」,被人評價「以雍容典雅、大氣恢弘的氣勢,彰顯著西安的文化魅力與歷史古韻」。每個西安人的內心,都盼望著這枚西安歷史與榮光的「燈芯」,再度被點亮。對西安人而言,雄踞西安中心的鐘樓,鐘聲洪亮,綿延數百年不絕於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條路,通往幸福
    >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此刻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曾經,我們無數次憧憬小康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從今天起,甘肅日報及「新甘肅」客戶端等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各媒體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並派出多路全媒體採訪小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講述我們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
  • 常州鐘樓:以運河為紐帶,連接起老城與運河
    近年來,鐘樓區創新發展思路和模式,堅持全域旅遊核心理念,主動對標高質量發展新要求,聚焦老城復興,在創新中傳承歷史文脈,讓鐘樓再現流淌的文化史詩,並致力於打造全域旅遊的創新樣本。溫柔婉轉的時光深處,奔騰千裡的運河水與鐘樓交會共生,文化之水、富民之水、生態之水正暢流不息,在鐘樓的新時代圖景裡,勾勒出萬物生長的詩意水墨畫。
  • 「蘇」影小康路丨水潤南通·福澤江海
    水潤南通·福澤江海為進一步展現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微訊江蘇繼續推出「咱們都是小康發言人」系列微視頻。夜幕下的濠河燈火璀璨,流光溢彩,一河清水倒映出的不僅是城市發展的步伐,更是百姓生活的福祉。在南通,非遺傳承、紅色記憶、長壽文化古街古鎮等特色旅遊,讓人流連忘返。麻蝦蒸蛋、鐵板文蛤、海門羊肉等鄉土名菜,令人慾罷不能。
  • 莞村小康路
    生活在社區裡的人們,也實現了多樣化角色的轉變,從農民到居民,到房東、車間工人、商人、企業主,到社區志願者、義工等,他們是小康生活的建設者和創造者,也是發展成果的受惠者,他們攜手同心鋪就小康路,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
  • 小康生活有力度,「組組通」開啟茶場村幸福路
    編者按2020年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第一個百年——建黨一百周年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年。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百姓對小康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人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嶽麓區融媒體中心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策劃,將聚焦產業旺、聚焦生活美 、聚焦組織強等多方面,記錄嶽麓區百姓紅火向上、有成色的小康生活。
  • 【慶豐收 迎小康】「野三溝」裡闖出致富路
    9月19日上午,泰州市海陵區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韓強作為「幸福小康路十佳新農人」之一,從區裡捧回鮮紅的榮譽證書。去年,他被評為「泰州市勞動模範」。紮根土地20多年,韓強由一個白手起家的毛頭小夥成長為遠近聞名的「種田能手」,從家門口的莊稼地裡蹚出一條幸福小康路。  韓強今年42歲,家住海陵區蘇陳鎮蘇陳社區4組。父輩是地道的農民,「我父親以前還是鎮上的農機手。」
  • 小密茶鋪就小康路
    編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砥礪奮進、奉獻拼搏,把這一美好夢想融入到一個個可感可知的小康故事裡。本報今起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專欄,講述我市幹部群眾勠力同心共建美麗家園、共創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
  • 城市探索邀請賽4條線路,帶市民沉浸式體驗「小康人生路」
    17支隊伍、85名市民沿著主辦方設置的四套劇本,沉浸式體驗普通市民的小康人生路,參與活動市民年齡大多在20歲到40歲之間。主辦方設置了四條體驗線路據策劃團隊「心城市」介紹,線路中的任務有回顧小康初心起航地的明信片製作,也有感受城市變遷的世博記憶回眸,有體驗「鏽帶變秀帶」的美麗濱江打卡,也有體會小康帶來美好生活的電影藝術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