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0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花落成蝕 花蝕的人間觀察
鶇鶇家的孩子全都出巢了。圓圓的小窩空蕩蕩的,從窩裡長出的垂盆草已經長成了一捧綠,隨風飄蕩。但是小窩裡是啥都沒有了。
這窩烏鶇,我已經觀察了接近2個月。我是4月14日發現陽臺下方的樹杈上,長出了一個小窩。長焦拉近一看,裡面有一隻黑漆漆的黃嘴鳥。呀,那就是烏鶇。就叫你鶇鶇好了。
現在回頭看看鶇鶇的第一張照片,看看物是鳥非,頗為感慨。那時的鳥窩看起來都稚嫩得多。
從那天起,我幾乎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到陽臺上架起相機,拍一拍鶇鶇。
我拍到過烏鶇吃桂花果子。梭狀的硬核它消化不了,也不好亂丟,於是在孵蛋的無聊中,一上一下的拋著玩。也是這個角度的照片,讓我看到了它喉部的花紋,確認這是一隻雌鳥,儘管它的羽色很黑。
我拍到過在初夏的豔陽裡,鶇鶇張大嘴呼著氣,太熱了。也拍到在暴雨中,鶇鶇用自己的身子和羽毛堵在小巢上方,防止雨水把蛋澆壞。這一階段,我從未見過鶇鶇的老公。資料裡說,烏鶇孵蛋的都是雌性,雄性會在一邊警戒。但我一直都沒有看到旁邊有另一隻黑鳥。
4月28日,巢裡的鶇鶇行為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時時孵蛋了。反而是時常站在巢邊,慈愛的看著裡面。就是這個樣子:
發現這個變化的我欣喜若狂,這就是小鳥已經破殼的徵兆啊!
至於為啥鶇鶇不給小鳥餵食呢?後來我請教過研究鳥巢的胡運彪老師,我了解到小鳥剛剛破殼後,會有個叫「暖雛」的過程,此時不太需要餵太多吃的,天氣正常的話親鳥也不太用給孩子保溫。
然而,人就是不能高興太早。
4月29日下午,我拍到了這樣的畫面。鶇鶇的巢凌亂無比,看起來就是被什麼扒拉過一樣。接下來幾天,我完全沒有看到出殼的小鳥,反而看到鶇鶇又趴回了窩裡:
擦咧,這時繁殖失敗,又下了一窩蛋來孵化啊!
於是,我又翻了一遍視頻,和胡運彪老師梳理了一下時間線,有了這樣的推測:4月28日,鶇鶇的小鳥確實破殼了;但是,大約在4月29日的白天,在我上班後下班前,有一個地面上的動物,不知是流浪貓還是傻逼人,爬上了樹,把小鳥掏走了。
於是,鶇鶇的這一次繁殖失敗了。不得不進入下一次繁殖。
不過,這一陣也拍到了點讓人高興的東西:鶇鶇那渣男老公回來了,還帶著吃的來餵孵蛋的母鳥。這樣的畫面,我在上一輪繁殖中完全沒有拍到過。
總之,小兩口子重新修了修巢,開始了下一輪繁殖:
時間過得很快,又經歷了幾輪高溫,幾輪暴雨,到了5月20日,我第一次拍到了雛鳥露頭的畫面。隨後的半個月的時間內,5隻雛鳥發了瘋一般的快速成長。這樣的變化,必須通過視頻來看一看:
到了6月4日-5日的某個時間段,3隻比較大的雛鳥出巢了。6月6日-7日的某個時間段,剩下的2隻小雛鳥也出巢了。
在鶇鶇的第二輪繁殖過程中,我一度認為小的那兩隻雛鳥可能長不大。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明顯比哥哥姐姐小一截,爭搶食物時也比較弱勢,常常被另三隻擠到一邊。但可能是因為鳥爸鳥媽比較盡心盡力,我們這個小區環境比較好食物比較多,這兩隻小雛鳥還是成功出巢了。
雛鳥出巢後,我下樓遛彎時總會特別在意身邊的鳥。終於,我在離窩不太遠的地方拍到了一隻烏鶇雛鳥,這大概就是鶇鶇的孩子吧!
出巢後,這些雛鳥還會跟隨父母生活一段時間,父母會繼續餵養它們,並會教育它們生存的技能:比方說,如何從土裡揪出蚯蚓啊,如何安全的處理蜈蚣啊,如何鑑別能吃的果子呀……等到小鳥準備好,才會徹底獨立生活。
能全程觀察鶇鶇一家的繁殖,真是自然給我的禮物。這其間,最打動我的是這個場景:
父母們的天性,就是會保護孩子。所以,孩子的生日,其實是父母的節日啊。
今天,得祝我爹媽快樂。
原標題:《突然間,我仿佛變成了空巢老人》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