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欄露華濃。
電影中形象精緻的妖貓
以李白的《清平調》作為引子,電影《妖貓傳》通過一隻口吐人語的妖貓,觸發橫跨三十年的驚天之秘,揭開時代隱痛。
該片自上映以來,連續斬獲中國電影金雞獎、亞洲電影獎等多項提名表彰。不同於以往中規中矩的藝術片,劇組在改編背景、美術效果、人物設定、衍生意義等多方角度,都作出了大膽嘗試,融魔幻主義現實色彩於坊間傳聞,呈現出濃鬱大氣的中國風格。
縱觀近年大熱的《香蜜沉沉燼如霜》、《知否》等國產古裝劇,可以發現,IP影視化現象已然不足為奇,同為改編,《妖貓傳》從日本魔幻IP進行劇本延伸,打破了「國產IP」對接「國產劇」的常規,獨特的創作背景無疑為商業電影發展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
大唐市井圖
《妖貓傳》裡,有中國人,也有日本人,兩種文化碰撞與融合,兩種視角交輝閃爍,共同還原盛世。這樣的布局,在宣發、劇本結構等方面,產生了許多奇妙的化學反應。
①宣發:精準觸眾,雙向受益
如果說國內IP改編,給影視作品帶來的是單向流量分成,那麼國外IP則將這一利益點擴大,達成雙向宣傳效果。
對於了解歷史的中國觀眾來說,一方面,皇帝、詩人、以及充斥著浪漫與神秘色彩的貴妃等頗具代表性的中國意象,降低了文化理解上的困難,另一方面,觀眾可以通過日本人筆下大唐的影視化呈現,窺見別國對中國或古或今的印象,獲取新鮮有趣的觀影體驗。以融合「中國元素」、「中國功夫」,從而贏得出色票房的好萊塢系列影片《功夫熊貓》為例,就能發現,國內市場對此類作品還是非常友好,並且願意買單的。
帶著些日式特色的建築設計
而對於日本觀眾來說,日本魔幻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的背景鋪陳,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原著粉,同時片中出現的幾位推動情節的重要日本人物,也讓這部與日本淵源極深的中國電影,毫無懸念的成為近十年日本最賣座的華語片之一。
由此看出,雙向設置的新鮮獵奇感,確實可以衍生出相當可觀的市場吸引力與市場潛力。
②劇本:客觀鏡頭下的「馬可波羅式」文化概念
馬可波羅,著名的旅行家,商人。所著《馬可·波羅遊記》,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紹東方的遊記,一部「東遊記」。遊記主要記敘他眼中的中國,馬克波羅只是一個資料的收集者。角度的客觀性與感受的主觀性是「馬可波羅式」文化概念的核心。由此及彼,我們來分析電影《妖貓傳》的劇本結構。
影片沒有傳統意義上具體的反派,單獨去觀察一個人,不論是薄情的帝王、復仇的貓妖,還是貪婪的陳雲樵,每個被限制在時代框架下的角色,都有其相對應的困頓與無奈,影視劇出現這種中立的態度相當難得,原因在於,撰寫原著的日本人,將大部分視野落腳於宏觀角度,以突顯風雲詭譎的大唐意象為主旨,人物作為鉤織這一意象的工具,才會不帶有或褒或貶的色彩。
白鶴少年
極樂之宴的荒誕瑰麗、貴妃動人心魄的回眸一刻以及白鶴少年讓人嘆為觀止的幻術,與馬可波羅遊記裡對中國「遍地是黃金」的誇張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個人主觀感受被運用到環境感知方面,極盡奢侈,表現力十足,碰撞出了令人驚喜的戲劇表現效果。
不知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電影創作也如是,中國人眼中的大唐是怎樣,每個人心中都基本會有一個固定的、常規的答案,這就缺少一些新意,而《妖貓傳》不再以孤立的角度,轉從國外IP找尋創作原本,使得場景是誇張的,人物是中立的,實現了「換個角度看中國」的高超藝術表達。
色彩作為電影創作的手段, 既是構成電影藝術形式美的一種表現因素,也是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妖貓傳》劇組擅長營造場面,更善於運用色彩,為了拍好這部電影,凱歌導演在2011年2月份就邀請了屠楠與陸葦兩位美術指導,老師們在《妖貓傳》這個項目上,一做就是6年。
設計草圖與電影中實際落實效果圖
電影以「文人畫」為基調,從意境深挖創作,不拘泥細節。美術團隊通過反覆觀看王維的《人間詞畫》和宗白華的《美學散步》等著作,於視覺上大量參考了那些典型具備古典美學色彩的繪畫藝術類型,其中不乏敦煌壁畫、唐宋明清遺留下來的一些繪畫,還有一些院體畫,古代的舟船圖等等,將中國人在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園林裡面追求的中國意境的內容都提煉了出來。
很有特點的色調選擇
色調選擇上,據調色師張亙介紹,影片採用低反差調色,以暖色調為基準,冷色調為輔助,用冷暖對比來烘託影片的氣氛。場景中的色彩運用,實現了如下畫面特色:
①杜比視界還原低反差色系,提供了更多精雕細琢的可能性
《妖貓傳》的水墨風格,使得整部電影色彩反差很低,低反差情況下的調色,對於調色師和攝影師來講,暗部細節的層次的處理就需要更微妙,一般的畫質呈現,顯然不能滿足這種精細的需求。因此,經過導演與團隊的反覆溝通,最終放棄了市場更大的3D上映模式,決定向製作者提供杜比視界呈現技術,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
杜比視界對比圖
2D杜比視界,雖不能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新鮮感,卻能更大程度上還原細節,杜比視界亮度最多可以比普通內容的亮度提高40倍,暗場要比普通內容的暗場黑10倍,調色師張亙特地強調:「在調這個版本的時候,明顯能夠感受到在一些夜景或者照度比較低的環境下,所有那些暗部細節會顯現的更多。」這就達成了反差實現的關鍵。
杜比視界的助力,使得電影製作團隊在細節處理上,有了大展拳腳的可能,利用HDR的高動態範圍處理,環境中的色彩豐富卻不豔俗,高貴又值得推敲,充滿細節與誠意,呈現了更高質的視感。
②冷暖對比下,彰顯「突出人物、推動情節」的集中優勢
《妖貓傳》的色彩設計,還在於從精細化、低反差的畫面中,尋求合理的對比度,而這種對比,恰恰發揮了色彩在突出人物、推動情節方面的功能。
色調對人物形象的影響
比如電影開篇,春琴閣樓窗邊小憩的畫面,用色彩構造了一幅唐代仕女圖,柔和的暖色光底下,女子朱唇黛眉,插著步搖的青絲微散,整個人物形象被渲染的非常富貴飽滿、天生媚態;之後春琴被妖貓附身,通過透著青綠色的冷調畫面,與黑、灰、藍交織的植物蔓藤,造成畫面的濃與淡、明與暗、暖與冷之間的視覺效果,從而製造奇幻詭異的情境感。
色調在情節方面的助推作用
再比如極樂之宴上,所有臣民換上最美麗的衣服,摩肩接踵來到閣樓前,影片反覆渲染出一種「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喜悅之情,用暖色調渲染,以赤金、濃綠、靛藍、淡粉、翠綠……演繹這場極盡奢靡的宴會;當白居易與空海再次走進花萼相輝樓的時候,用了最黯淡的顏色裝飾,形成對比,加深了落寞寂苦的環境意象,為貴妃結局設置隱線。
《妖貓傳》的故事核心是什麼?一個是楊貴妃,另外一個是無上密。
貴妃作為情節主線,貫穿了整個故事,我們可以從「人人都愛楊貴妃」入手,看到一個時代的弧光、抓取到一些更深層次的人性。
市井百姓們愛楊貴妃,因為她是大唐的驕傲;詩人們愛楊貴妃,因為她承載太多美而具象的靈感;白鶴少年愛楊貴妃,因為極樂之宴上的貴妃談吐溫柔、渾身閃光,令人心之神往;皇帝李隆基更愛貴妃,這個濃縮盛世的女人,向世人完美表義了他安定繁榮的江山。
然而一次安祿山兵變,顛覆了一切,帝王逃亡至馬嵬驛,面臨貼身侍衛倒戈的險境,無奈之下,借貴妃之死維護尊嚴。
至此我們才明白,皇帝對貴妃的愛,也許沒有相傳的那樣情真意切。玄宗是確實不舍的,但顯然他自己的性命更重要,貴妃在世時,他在長安城外,用巨型鞦韆、纖薄衣裳給貴妃編織了一個愛情的幻想,安史之亂後,玄宗向世人傳遞懷念貴妃的深情,何嘗又不是一種消解內心罪惡感的方式?
貴妃與「白鶴少年」在宴會上的交談
「假亦真時真亦假,假假真真莫辯兮」,貴妃死了,她活著的時候並不知曉,伺立身旁的少年,恰是那個為了她不顧一切的人。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未必是真相,所以妖貓喜歡吃魚的眼珠子,因為世人多數也是有眼無珠的。
這時我們再從詩人白居易的出發點去反觀事件,那個「以一場盛世,去換一個與他比翼齊飛的女人」的李隆基是假的,但這其中,白龍對貴妃的情感卻是真摯的,是可以以命去換的純粹。如果說,歷史不完全是真的,是有一些隱情的,那麼詩人的意義就在於從種種市井幻象中,把這個真的情感描繪出來,以此來感動旁人。
「一字不改,詩是假的,情是真的」,白居易想清楚了,藝術並不是為了再現現實而存在的,正如李白寫那句「雲想衣裳,花想容」之時,並未見過貴妃,但人們仍然願意相信這就是貴妃,因為李白只是在描寫美罷了,所以,他詩中所描寫的這份愛也足夠美好。
不再執著於「真假」,這就是幻術裡的真相、白居易的《長恨歌》。
空海從日本來大唐,要找到讓人不再痛苦的秘密,也就是佛法中的「無上密」。途中輪船遇到風暴,船上一個抱著孩子的婦女卻顯得很平靜。空海問:「難道你不害怕嗎?」婦女答:「只要我的孩子睡的安穩,我就不管其他了。」
這又是一個充滿隱喻的故事。心學大家王陽明,曾被貶官追殺,也搭上過一艘途經驚濤駭浪的商船。面臨生死考驗,他寫出了《泛海》一詩,衍生為後來有名的「龍場悟道」。
空海尋找無上密的過程與王陽明悟道的經歷相似,但內涵不同。大唐之旅中,空海從堅持為貴妃復仇,到放下執念的白龍;從糾結詩歌故事真假,到心滿意足寫成《長恨歌》的白居易看透了許多,當掩人耳目的幻術散盡,無上密似乎呼之欲出:放下執著,超越真相,這就是參透無上密了。
電影《妖貓傳》,不僅以挑剔的美學態度重構盛唐,將大唐的質感、長安的恢弘,用真金白銀、真情實感搭建出來,更以秘史參透人生,用藝術弘揚文化,成就了那座讓作家夢枕貘走進去就哭了的唐城。心有所歸,真幻何妨。長恨歌與無上密的意義,也盡在於此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