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古代的中國名人,但是能夠稱自己為英雄的,是鳳毛麟角,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明朝中葉,這位戰無不勝的軍事家,堪稱中國武將的典範。他們組成了從未失敗過的戚家軍,訓練鴛鴦陣,發明了戚氏軍刀和狼尾巴等新型武器。可以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是個普通的人物,陣型、武器裝備,一個都不能少。
對大明王朝和華夏民族而言,戚繼光給了侵襲東南沿海數十年的倭寇沉重的一擊,讓他們聽了戚家軍之名便望而卻步。此後又守衛大明北境十餘年,使蒙古各部不敢南下窺探長城。而且戚繼光的最高官職是薊州府知府,掌管北境三鎮軍務,最後加封為正一品左都督,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
而且戚繼光一生中還擔任過一項重要職務,即「登州衛指揮僉事」。《明史·戚繼光傳》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戚繼光,字元敬,世衛中丞。」在這個詞中,「世」的意思是,這個官職是戚家的祖先。明代武將的重要補充來源之一,就是"承襲"。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率先設立了專門的軍官制,專門設立了指揮僉事、指揮同知和衛鎮撫等軍官制。只要一退休或因病死亡,後代就可繼承家族繼承的官職。這一職務是固定的,不因父輩因功升遷而隨之變動。例如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後來在神機營任職,但戚繼光在接替父親時,仍然擔任指揮僉事。
那麼戚繼光16歲就接任的「登州衛指揮」一職到底權力有多大呢?明代指揮僉事為正四品。明代有一種軍事制度叫「衛所制」,一個衛所共有軍士5600名,軍長為指揮使,指揮僉事四人。這就是說,戚繼光十六歲,放到現在應該是個大校參謀。
不只是戚繼光,明代許多著名武將也是以承襲之法開始他們的戎馬生涯。「百戶」俞大猷一任即正六品,統兵一百二十人。又有朝鮮之役中大破日軍,挫敗豐臣秀吉稱霸亞洲的夢想,李如松,他的父親李成梁,就是與戚繼光共戰蒙古的生死攸關的將領。而且李如松也是承襲了「統率同知」的職位,李氏一門全靠父輩的功績登上將班。
但並非所有承襲武將的人都是戚繼光和俞大猷,明朝的世襲官制存在著很明顯的缺陷,即導致明朝武將的素質參差不齊。舉個很好的例子,李如柏,他的父親李成梁和弟弟李如松都是當世名將,但他卻差火候。在他最初承襲「錦衣千戶」的時候,就因縱情享樂而被撤職了。之後官吏復職,薩爾滸之戰以遼東總兵身份率軍出徵,結果還未遇到後金軍,便兵潰而逃。薩爾滸的大敗,也成為明朝走向衰亡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承襲制」使許多浪蕩子少年憑藉他們祖輩的光榮而成為重要官員,這一點李如柏也不例外,這就大大削弱了明軍的指揮能力和戰鬥力。有些無戰功、有才幹的人擔任指揮職務,使基層士兵升遷之路狹窄。明王朝的滅亡,與武將世襲,不可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