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16歲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放現在什麼官職?難怪明朝會亡

2020-12-23 叮噹貓說歷史

有不少古代的中國名人,但是能夠稱自己為英雄的,是鳳毛麟角,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明朝中葉,這位戰無不勝的軍事家,堪稱中國武將的典範。他們組成了從未失敗過的戚家軍,訓練鴛鴦陣,發明了戚氏軍刀和狼尾巴等新型武器。可以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是個普通的人物,陣型、武器裝備,一個都不能少。

對大明王朝和華夏民族而言,戚繼光給了侵襲東南沿海數十年的倭寇沉重的一擊,讓他們聽了戚家軍之名便望而卻步。此後又守衛大明北境十餘年,使蒙古各部不敢南下窺探長城。而且戚繼光的最高官職是薊州府知府,掌管北境三鎮軍務,最後加封為正一品左都督,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

而且戚繼光一生中還擔任過一項重要職務,即「登州衛指揮僉事」。《明史·戚繼光傳》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戚繼光,字元敬,世衛中丞。」在這個詞中,「世」的意思是,這個官職是戚家的祖先。明代武將的重要補充來源之一,就是"承襲"。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率先設立了專門的軍官制,專門設立了指揮僉事、指揮同知和衛鎮撫等軍官制。只要一退休或因病死亡,後代就可繼承家族繼承的官職。這一職務是固定的,不因父輩因功升遷而隨之變動。例如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後來在神機營任職,但戚繼光在接替父親時,仍然擔任指揮僉事。

那麼戚繼光16歲就接任的「登州衛指揮」一職到底權力有多大呢?明代指揮僉事為正四品。明代有一種軍事制度叫「衛所制」,一個衛所共有軍士5600名,軍長為指揮使,指揮僉事四人。這就是說,戚繼光十六歲,放到現在應該是個大校參謀。

不只是戚繼光,明代許多著名武將也是以承襲之法開始他們的戎馬生涯。「百戶」俞大猷一任即正六品,統兵一百二十人。又有朝鮮之役中大破日軍,挫敗豐臣秀吉稱霸亞洲的夢想,李如松,他的父親李成梁,就是與戚繼光共戰蒙古的生死攸關的將領。而且李如松也是承襲了「統率同知」的職位,李氏一門全靠父輩的功績登上將班。

但並非所有承襲武將的人都是戚繼光和俞大猷,明朝的世襲官制存在著很明顯的缺陷,即導致明朝武將的素質參差不齊。舉個很好的例子,李如柏,他的父親李成梁和弟弟李如松都是當世名將,但他卻差火候。在他最初承襲「錦衣千戶」的時候,就因縱情享樂而被撤職了。之後官吏復職,薩爾滸之戰以遼東總兵身份率軍出徵,結果還未遇到後金軍,便兵潰而逃。薩爾滸的大敗,也成為明朝走向衰亡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承襲制」使許多浪蕩子少年憑藉他們祖輩的光榮而成為重要官員,這一點李如柏也不例外,這就大大削弱了明軍的指揮能力和戰鬥力。有些無戰功、有才幹的人擔任指揮職務,使基層士兵升遷之路狹窄。明王朝的滅亡,與武將世襲,不可分離。

相關焦點

  • 戚繼光16歲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放現在什麼官職?難怪明朝會亡
    對於大明王朝和華夏民族來說,戚繼光給了襲擾東南沿海數十年之久的倭寇沉重一擊,使其聽聞戚家軍之名就望風而逃。之後又守衛大明北境十餘年,讓蒙古諸部不敢南下窺探長城。而戚繼光的最高官職是薊州總兵,負責北境三鎮軍務,最後加封正一品左都督,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司令。而戚繼光一生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位,那就是「登州衛指揮僉事」。
  • 戚繼光手批公文,被明叛將帶到後金,發現戚繼光是這樣為官做人的
    ,發現10餘件戚繼光任山東都指揮僉事時處理政務親自批閱的文件。可我們卻忽視了他的理政能力,幸好流傳下來這些明朝殘檔讓我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1、戚繼光是為民除害的清官良吏 明嘉靖三十三年八月,戚繼光任山東等處總督備倭署都指揮僉事的第二年。當時山東治安混亂,賭博盛行,參與的人多是豪強勢力之人,還得到當地權貴的包庇,更加膽大妄為,結黨成夥橫行鄉裡。
  • 戚繼光的晚年生活是什麼樣的?有多悽慘
    說起戚繼光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歷史上中原地區更多受到北方邊疆地區的騷擾,因此每個朝代都會在北方駐防重兵防止北方外敵來襲,可是明朝的時期,許多物品都得到了革新,就連小小的戰船也變成了龐大的戰船了。因此來自海上的威脅又多了一分,當時海上除了海盜以外,還有附近島嶼小國經常騷擾明朝的沿海地區。
  • 讓日本人膽顫的戚繼光,日本曾怎麼評價戚繼光?字字讓人感到無奈
    生於1528年的戚繼光,在1544年,這個剛剛年僅17歲的小夥子,便登上了登州衛指揮僉事的職位,成為了明朝軍隊中的一個中下級將領倭寇是13世紀到16世紀侵擾朝鮮半島以及我國沿海地區日本海盜集團的貶稱。當時的日本社會,在九州沿海一帶,那些無業游民和落魄武士聚集在一起,靠海吃海,做起了海盜行徑。嘉靖時期,他們和明王朝的海盜汪直、徐海勾結在一起,在我國沿海地區四處掠奪,引起了明王朝的震動。
  • 最新研究成果 戚繼光祖籍鎖定東平
    戚繼光祖父戚寧生年不詳,戚繼光父親戚景通6歲時,其父戚寧逝世,即逝於1479年。戚寧雖生年不詳,但生於1423之前是可能的即歲數不低於56歲,1423年立碑也是可能的。在拓片中,孝子「戚□」泣血拜立的「□」有寧的繁體「」的字樣。碑是戚寧所立是可能的。由以上可知,「戚公」1423年之前過世,在1375年至1465年期間任廣西都司都指揮僉事則是毫無疑問的。
  • 愛國將領戚繼光祖籍尋根鎖定東平
    後林在困山前,祖墳乃懸棺葬,墓前有碑,其文曰:「廣西都指揮僉事」(民國二十三年《戚氏家譜》載:戚繼光曾被封廣西都司都指揮僉事)。 一世,戚公諱用,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墓在困山前金山後。 二世,長諱泉,次諱佑,三諱琳外遷,四諱德外遷。
  • 戚繼光創造的鴛鴦陣,為何作戰時幾乎無傷,就能擊敗強大的倭寇?
    明朝中後期,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搶劫活動日益猖獗,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嚴重侵擾。面對這個機動性強、危害性大的野蠻群體,朝廷很是苦惱。
  • 「犯我中華雖遠必誅」抗倭英雄戚繼光9歲學習兵法,打出國家氣勢
    在明朝時期,當時的日本還叫做東瀛,自從元朝徵倭失敗後,日本就斷侵擾我國,到明朝後期更是無以復加。也正是因為如此,造就出了明朝一代名將——戚繼光。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說一說戚繼光的事跡。戚繼光的父親是明朝的將軍,在戚繼光出生時,他的父親戚景通已經56歲了,因為老來得子,所以對小兒子疼愛有加。他給兒子起名叫繼光,就是希望他將來能夠繼承和光大自己的事業。相信大家都不知道吧,這位著名的抗倭將軍在小時候長得瘦小黝黑,但可不能小瞧他,他可是人小鬼大,敢做敢為,有著俠肝義膽,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的頭頭。
  • 她,戰功赫赫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老婆,休了自己老公的奇女子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本貫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 明朝太監劉若愚寫了本奇書,乾隆皇帝為何下令銷毀?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劉若愚可以說是如假包換的官宦子弟,他們家世襲延慶衛指揮僉事一職。著名的戚繼光家是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這兩個職位其實是一樣的,可劉家的地位比戚家的更加重要,因為延慶距離紫禁城很近,是個軍事要塞。 劉家到了劉若愚的父親劉應祺那輩時,就更加不得了了,劉應祺一路升到了遼陽協鎮副總兵。可是,出生於如此家庭的劉若愚為什麼會成為太監呢?
  • 大明朝六大戰神,戚繼光僅排第四,第一千古無二!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達跟隨朱元璋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他率軍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北逐蒙元近千裡。
  • 以殷商為背景的《封神演義》,為何會出現「陳塘關總兵」這樣的明朝官職?
    總兵這一官職是在明代中葉以後才被大規模使用的。那麼,反映商周時代的《封神演義》為什麼會出現明朝官職?是作者出錯了嗎?《封神演義》中的關隘將領雖被稱為總兵,但實質上與明代的總兵並不是一回事。《封神演義》中的總兵主要負責帶兵打仗,駐防於各個軍事要地或者交通樞紐,類似於戍邊軍隊指揮官。
  • 繡春刀飛魚服、明朝令人聞風喪膽的錦衣衛,實則是一個悲慘的組織
    此時的錦衣衛制度開始完善了起來,一共設立了若干個官職。如: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鎮撫使二人,從四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但實際上,錦衣衛並非那麼強大,在洪武時期錦衣衛確實存在隨意牽連官員,私用刑罰的現象,但是在洪武過後,就很少有錦衣衛這麼做了。實際上他們所做的不法事大多數是由皇帝默許的。甚至在明朝中後期,有無能的錦衣衛指揮使向東廠的廠公磕頭認乾兒子,因為錦衣衛充其量就是一個特務組織,在皇帝的眼中,他有時候並沒有東廠西廠那麼可靠。
  • 戚繼光、王陽明、孫承宗、張居正,誰能夠拯救明朝不滅亡
    明朝的滅亡在於內憂外患,最主要的是內憂,因為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強大的滿清還在長城關外望「關」興嘆。到明朝末期,封建社會幾千年以來對於長城的修築,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輔助以城池和大炮火器,努爾哈赤也只得飲恨而終。
  • 明代的錦衣衛指揮使是個什麼級別的官?
    但是經過了衛輝府救駕,陸炳的人生有了巨大的飛躍,朱厚熜從此對陸炳更加愛幸,不斷升其官職至都指揮同知,仍然掌管錦衣衛之事。無可否認,在北京的這支以陸松、陸炳為主的陸氏儘管人丁並不興旺,但他們的崛起確實惠及到了老家平湖的陸氏族人,對平湖的陸氏家族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比如陸棐兒子陸光宙,四歲喪父後就上京城投靠了陸炳。
  • 抗倭英雄戚繼光:被妻子休了的「倭寇粉碎機」
    明朝政府曾經派出張經、胡宗憲等多名文臣武將前去蕩平倭寇,雖一度很有成績,但總不能徹底平患。山東、福建、浙江等沿海門戶的百姓深受倭寇燒殺搶掠之害,上至朝廷,下至黎明百姓,人們無不期盼著一個能徹底蕩平倭寇禍患的人出現,解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任何問題,哪怕問題很嚴重很大,都最終會有解決的人出現。
  • 抗倭名將戚繼光武藝高強,為什麼怕老婆?是真的打不過她
    胡適的這段名言必定會讓女性讀者樂開了花,如果給古人「懼內者」看見,恐怕也要大為嘆服,或道出了其心聲,或道出了其苦衷。因為有人對老婆的威嚴甘之如飴,有的人則是無力反抗。就像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一邊是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威震敵膽,另一邊卻畏妻如虎,拿夫人一點辦法都沒有。
  • 故宮院刊︱百年沉浮:明代錦衣衛世家駱氏興衰史
    該村至今仍保留著幾處古建築,其中有一座上書「錦衣總憲」四字的木製牌樓,相傳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由於時代久遠,傳聞異詞,或說是為駱安而建,或說是為駱思恭而建。駱安在嘉靖初期曾擔任錦衣衛指揮使,後降為指揮僉事致仕;駱思恭在萬曆末年至天啟前期掌理錦衣衛事,官至左都督;駱思恭之子駱養性亦官至左都督,是明朝最後一任錦衣衛掌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