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創造的鴛鴦陣,為何作戰時幾乎無傷,就能擊敗強大的倭寇?

2021-02-13 民間歷史故事

明朝中後期,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搶劫活動日益猖獗,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嚴重侵擾。面對這個機動性強、危害性大的野蠻群體,朝廷很是苦惱。

這時候,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走向了歷史前臺。

戚繼光帶著一身血性,卻不帶絲毫功名之心行走在明代的舊時光中,他在沿海地區堅持抗倭十餘年,取得了輝煌戰果。我們仰嘆他赫赫戰功的時候,禁不住要問,他憑藉什麼打敗了武藝高強的倭寇呢?

今天,我們來說說戚繼光和他的「鴛鴦陣」。

1528年(嘉靖七年),戚繼光出生在山東蓬萊(另說他出生在今山東濟寧)。戚繼光風流倜儻,相貌堂堂。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勤勉刻苦,通讀史書,深得經典大義。加上有常年的海邊生活經歷,他對倭寇的惡劣行徑和作戰習慣了解很深。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十六歲的戚繼光繼承了祖上曾擔任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這時候,倭寇侵擾邊境行為日益頻繁,老百姓苦不堪言。面對這種狀況,朝廷卻無力平定,戚繼光急在心頭。

沒有志向,便難以立身。十八歲那年,戚繼光寫下了《韜鈐深處》。他對倭寇侵擾充滿擔憂,邀約朋友一起探討應對之策,整天研究兵書戰法,立誓放棄功名,希望早日平息倭寇。那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擲地有聲。

而他能夠真正發光,是在七年以後。當時吏部尚書張居正推薦戚繼光任指揮僉事,專門負責山東沿海的防倭事宜。

在抗擊倭寇的實踐中,戚繼光明顯感到衛所(明朝軍隊編制形式)軍隊戰術落後、武器不強、紀律鬆弛,整體戰鬥力很弱,不能滿足實戰需求。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戚繼光提出了「簡戎兵、制器具、明部伍、肅堂寨」的治軍主張,並親自前往民風剽悍的金華、義烏等地招募兵員三千餘人,組成了全新的「戚家軍」。

精通兵法的戚繼光根據江浙一帶沼澤多、丘陵多的地理形勢,編制新的陣法,給不對引入兵械、火器和戰艦等裝備。他對這支隊伍高標準、嚴要求,盡力打造成一支能打仗的鐵軍。經過艱苦訓練,「戚家軍」聲名遠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戚繼光在提高自己軍隊基本技能和裝備水平的基礎上,研究倭寇的作戰特點,武器水平,發明了「鴛鴦陣」。

所謂「鴛鴦陣」,顧名思義,就是作戰軍陣形似鴛鴦。

在打仗時,每個戰鬥單元(既每一陣)由十一人組成。其中,隊伍最前方的衝鋒小組由兩個盾兵戰士組成。他們一人持長盾牌,一人持藤製盾牌,便於防禦敵人弓矢、兵刃的直接攻擊。

每個作戰單元的指揮者——隊長處於盾兵身後。隊長兩翼是兩位手持「狼筅」的兵士,狼筅是一種長達三至五米,是帶有許多鋒利枝節的長槍,用竹竿製成。兩側軍士揮動長長的狼筅,既可以掩護前方的盾兵,也能夠協助隊伍的推進。指揮員身後,是四位長槍兵,在接近敵人後,他們直接出擊,殺傷敵軍。

為了避免敵人的迂迴進攻,戚繼光在長槍兵身後還配置了兩位手持「鏜鈀」的士兵。鏜鈀是一種「可擊、可御,兼矛盾兩用」的多刃兵器,它可以格擋敵軍武器,也能作為發射架供士兵射出火箭。

這種形似鴛鴦的作戰編制形式,既突出了多兵種軍士協同作戰的特點,又適應南方地形曲折,還克服了大軍團作戰時機動性能不足的缺陷。

1561年(嘉靖四十年)5月10日,倭寇在花街搶掠,戚家軍第一次使用了鴛鴦陣,幹掉了三萬餘人。在守衛台州的戰鬥中,戚繼光用鴛鴦陣打了一個伏擊戰,被殺的倭寇不計其數。就是這一年,戚家軍在浙江臨海,九戰全勝,平息了倭患。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戚繼光的鴛鴦陣在抗擊倭寇的戰鬥中發揮了明顯優勢,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寶,讓困擾了朝廷很長時間的倭寇問題有效緩解。

關於鴛鴦陣的具體戰術,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詳盡清晰地做過說明。遺憾的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制約,戚繼光完整的作戰思想並沒有完全運用到實戰之中。

但是,針對倭寇量身定製的鴛鴦陣戰法取得了初步勝利,已經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搜索<minjianlishigushi>立即關注

商務合作qq:3286623970

閒聊歷史個人微信號: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如您覺得文章好看

請點擊下方「在看」

相關焦點

  • 戚家軍與倭寇的兵器和戰術誰更勝一籌?不光鴛鴦陣還有龍騎兵
    在戰鬥中也並不都是手持倭刀(太刀、打刀)就衝陣,在實戰中倭寇足輕們往往會手持較長的雉刀(長刀)或者大太刀,當時已經戰鬥力退化的明朝軍隊在面對作戰經驗豐富的倭寇時是處於完全劣勢的。戚繼光的應對策略是,放棄腐敗的原有明朝軍隊,在當地招攬新兵,而新兵因為經驗不足,在面對倭寇時,組成鴛鴦陣,以數量和陣型對抗單兵戰鬥力較強的倭寇,基礎型鴛鴦陣共12人,其中分為藤牌手兩名、狼筅手兩名、長槍手四名(有時其中兩名為更容易使用的長棍
  • 都知道戚繼光的鴛鴦陣能打,但怎麼打你知道嗎?
    前段時間,隨著電影《蕩寇風雲》的播出,三百多年前的一支軍隊又從歷史的塵埃裡被翻揀出來,戚繼光和他的鴛鴦陣,又再次成為一個話題而被反覆翻炒。戚繼光與其創製的鴛鴦陣很能打,這是得到公認的。但是,鴛鴦陣到底是怎麼打的?
  • 蕩寇風雲-戚繼光時期無一敗績的古陣法威力
    鴛鴦陣古陣法圖鴛鴦陣戰鬥圖蕩寇風雲這部電影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戰爭電影,很早就聽說過,一直沒有機會看,有一次偶爾看到了一篇介紹鴛鴦陣的文章,對於鴛鴦陣有了很大的興趣,作為戚繼光抗擊倭寇的主要陣法,再打擊倭寇上起到了強大的戰鬥力,戰無不勝,無一敗績,所以真正的想了解這段歷史,在網上找了好久找到了這部電影。
  • 最佳還原的戚繼光「鴛鴦陣」,看後非常過癮
    我們都知道,明代的偉大軍事家戚繼光同志,有一個特別厲害的陣法,名字叫做鴛鴦陣。憑藉這個堪稱同時代最先進的陣法,戚繼光得以指揮自己的戚家軍屢次大破倭寇,並取得了一系列超乎想像的戰果,戰損比能達到百位數比十位數,甚至百位數比個位數的誇張程度。
  • 放著那麼多神兵利器不用,戚繼光為何鍾愛狼筅?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疑惑,當時明朝無論是冷熱兵器的製造都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戚繼光為何會選用如此簡陋的兵器來與倭寇的武士刀對決呢?下面我們來一一解析。戚繼光平倭所處的年代是明朝嘉靖年間,而同時期的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國內大名相互攻伐,戰亂不斷,一些在爭霸中失敗的武士無法在日本繼續生存,便流落到中國,這些人都是武士世家,可以說是身懷絕技,武藝超群,到了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與當地的一些慣匪海盜相勾結,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這就是倭寇的由來。
  • 戚繼光對明朝有多重要?打完倭寇就去修長城抗蒙古,哪裡都少不了
    ,倭寇的集結能力並不強,在進攻時最大規模不過數萬人,而韃靼要是進攻動輒數十萬人以上。 其三是倭寇和韃靼的作戰方式完全不同,倭寇非常喜歡和明軍進行白刃戰,而韃靼則喜歡使用騎兵進行騎射,打完就走,機動範圍非常強,並且來無影去無蹤,難以預測進攻的方向。
  • 倭寇往地上丟銀子,破壞明軍陣型屢試不爽,戚繼光:誰撿我就殺誰
    陣法自古至今都是軍隊集團作戰所必需的形式,它不但可以保持軍隊各部分之間的緊密配合,同時也可以最大程度上殺傷敵人,取得戰爭的勝利。而據《武備志》記載傳至明代的陣法多達上百種,但在明代中後期取得輝煌戰績並被後人所採用的陣法唯「鴛鴦陣」莫屬。
  • 人文歷史紀錄片《戚繼光》:定格動畫再現英雄歷史
    狼筅、藤牌、鏜鈀、長槍,這些似曾相識的武器,都跟戚繼光有關,各種武器之間的配合,也可以看到鴛鴦陣的影子。戚繼光研發的武器和他創製的「鴛鴦陣」十分神奇。尤其是南方人津津樂道的狼筅,就是一種為剿滅倭寇而生的怪兵器。乍一看,就是一根毛竹,還是那種來不及削去枝杈葉子的,倭寇初見這種古怪的兵器,可能也會犯嘀咕,這到底是個啥?!
  • 時代的縮影——電影《倭寇的蹤跡》賞析
    嘉靖年間,東南沿海起倭寇之亂,訓練有素的日本武士、浪人與大量中國人組成的倭寇團夥輕鬆擊潰了明朝海道防軍隊,對沿海的城市、村落燒殺搶掠。電影《蕩寇風雲》中鴛鴦陣的運用當朝兩位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針對倭寇問題,分別提出了發展火器與海上作戰的大戰略。由於開銷過大,兩大戰略均未被文人政府採納,於是兩位將軍便採用更為「廉價」的方式克敵制勝。
  • 抗倭英雄戚繼光:被妻子休了的「倭寇粉碎機」
    他鄭重地給兒子取名戚繼光,戚繼光的老爹為什麼這麼巴望兒子的出生呢?原來啊,一百多年前,戚繼光太爺的太爺,戚祥,跟隨朱元璋東徵西戰,後來陣亡。為表其忠誠,朱元璋下了一道影響重大而深遠的命令,授戚祥之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世襲無替。這「世襲無替」的意思是,只要他們家有兒子,將軍職位就是他們的,誰也不能改,一直到大明王朝倒閉為止。
  • 新刊 | 王永勝:袈裟斬、蝴蝶陣與鴛鴦陣
    今如獨用則無衛,惟鳥銃手可兼,賊遠發銃,賊近用刀。戚繼光的原話「倭擅躍,一迸足則丈餘」被簡寫成「倭一躍丈餘」,讀來疑惑重重:是不是如「青蛙或跳跳魚」一般跳躍而來,一跳丈餘?我認為,戚繼光所說的「一迸足則丈餘」,並不是指倭寇一個蛙跳丈餘遠,最有可能的是指突然上步——這正是「迸足」一詞的意思。
  • ​紀錄片《戚繼光》:用定格動畫「演繹」名將的戎馬一生
    藤牌手、盾牌手、狼筅手、長槍手……有這樣一種作戰模式,由11人組成小隊,多兵種緊密配合,可靈活變換橫、縱隊形,更換鳥銃、火炮等熱武器,長短兼具、攻守兼備,由於左右對稱,故名為「鴛鴦陣」。 時年19歲的戚繼光,在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時,寫下一首五言律詩《韜鈐深處》,末句簡單的十個字,道出這位少年將軍心懷天下的青雲之志。 作為名垂青史的常勝將軍,《明史》評價戚繼光行軍打仗「飈發電舉,屢摧大寇」,其所寫的《紀效新書》《練兵事實》為「談兵者遵用焉」,是位理論與實踐具優的軍事家。
  • 明朝最妖孽的文壇領袖:教俞大猷兵法,槍法讓戚繼光嘆服
    唐順之與胡宗憲商議平倭對策時,主張在海上截擊倭寇的兵船,不讓倭寇登陸,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頻繁出海巡視軍情,當時大部分的將校兵卒都害怕海戰,於是唐順之主動出海巡視軍情、打擊倭寇,經常親自披掛上陣,持刀直逼敵營,多次大敗倭寇。在軍事思想上,唐順之的經略思想幾乎涉及抗倭戰爭的所有方面。
  • 讓日本人膽顫的戚繼光,日本曾怎麼評價戚繼光?字字讓人感到無奈
    1546年,山東沿海一帶飽受日本倭寇的侵擾。倭寇是13世紀到16世紀侵擾朝鮮半島以及我國沿海地區日本海盜集團的貶稱。當時的日本社會,在九州沿海一帶,那些無業游民和落魄武士聚集在一起,靠海吃海,做起了海盜行徑。嘉靖時期,他們和明王朝的海盜汪直、徐海勾結在一起,在我國沿海地區四處掠奪,引起了明王朝的震動。
  • 「犯我中華雖遠必誅」抗倭英雄戚繼光9歲學習兵法,打出國家氣勢
    戚繼光的父親是明朝的將軍,在戚繼光出生時,他的父親戚景通已經56歲了,因為老來得子,所以對小兒子疼愛有加。他給兒子起名叫繼光,就是希望他將來能夠繼承和光大自己的事業。相信大家都不知道吧,這位著名的抗倭將軍在小時候長得瘦小黝黑,但可不能小瞧他,他可是人小鬼大,敢做敢為,有著俠肝義膽,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的頭頭。
  • 調教戚繼光,氣壞嘉靖帝,「大明第一古惑仔」有多彪悍
    在他想報仇卻無門的時候,一位貴人出現並指點他:耐心等待時機。到了嘉靖後期,徐階終於打敗嚴嵩成了新任內閣首輔,再回顧起漫漫人生路,或許也會記起當年那個文武全才的貴人唐順之。同樣被這位貴人點撥的,除了徐階之外,還有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
  • 為何一根加了鐵刺的毛竹,便能壓制倭刀
    反觀倭寇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具備嫻熟的作戰、格鬥技術,單兵作戰能力明顯高於明軍兵勇,明軍在與倭寇的幾次正面交鋒中均大敗而歸。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平滅倭寇時,發現倭寇雖然長得個子矮,但打起仗來很生猛,一米五幾的身材,近身格鬥像猴子一樣靈活,特別是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冶煉精良,鋒利異常,可以連續砍斷十幾支長矛的矛杆,明軍吃了不少虧。
  • 都知道戚繼光,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女英雄,她一出手倭寇無不喪膽
    話說,在嘉靖三十三年,明朝東南沿海的倭寇越來越多,朝廷多次派兵均無功而返。所以,當地的百姓早已失去了耐心。而且,百姓們人心惶惶,導致「倭寇不可戰勝」的謠言,在民間更是悄悄傳開。也因此,聽到謠傳的朝廷,不得不下決心處理倭寇。
  • 倭寇出,將軍鎮,屬於明代的光芒時刻!
    戚家刀現代仿製品 根據戚氏自述,腰刀無肩乃利,妙尤在尖,這與倭刀之起脊鎬造刀身和帶切先之刀尖大相逕庭;其次,腰刀是單手使用,不屬雙手刀之列;再次,腰刀後期成為明代騎兵主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