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木蘭辭》中寫道「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展現花木蘭的英姿颯爽之態,近現代有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身不在,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提起女英雄們,大家都不會忘記花木蘭,秋瑾,胡木蘭等同志。然而提及二戰時候的女兵,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儘管大部分的女兵沒有上陣殺敵,但是他們大多在後方行動,比如說衛生員,通訊員等等。當然,如果因為戰時戰況緊急邊緣缺少,他們也會被當作前線士兵上陣殺敵,而蘇聯女兵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至今為止波及範圍之廣,傷害最大的一次世界性戰爭。戰爭雙方是英國、美國、法國、中國為代表的同盟國,和以日本、德國、義大利等為代表的法西斯國家,在這次戰爭之中,蘇聯和中國損失慘重。歐洲戰場以蘇聯和德國為主,亞洲戰場以美國、中國和日本為主。蘇聯同德國開展了兩次大戰,分別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保衛戰。
這兩次巨大的戰爭,蘇聯不得不宣布進入戰時狀態,把全部的國民都用於軍事生產、軍事戰鬥中去,其中便包括了以婦女為代表的蘇聯女兵們。蘇聯政府曾經召集了一批長相貌美、身材高大的女兵。奇怪的是,蘇聯女兵都是穿著一些整齊的軍裙,按理來說在戰場上裙子相對於褲子來說,行動更為不方便,更別說上陣殺敵了。據二戰時期的報紙顯示,蘇聯女兵是在德國大規模進攻蘇聯的時候才徵兵入伍。剛開始因為蘇聯雄厚實力,並沒有招這些女兵入伍,但是因為雙方戰線拉長,蘇聯的兵力有點吃不消,所以才召集了女兵參軍入伍。那麼,為何蘇聯女兵還要堅持穿裙裝呢?
原因之一,源自於當時男權社會下男尊女卑的大環境。在二戰時期,女兵能夠參軍入伍,這已經突破人們所能接受的極限。如果女兵都能參軍上前打仗的話,那麼代表他們的地位與男子是相同的,這時候如果女兵再著男裝的話,就代表他們之間社會地位已完全相同,這是於男權社會下男性所不能認同的。所以蘇聯女兵在參兵入伍的時候必須著女裝,這是男子所能接受的一個底線問題,所以女兵在上陣殺敵的時候必須穿女裙。
原因之二,女性穿裙子一向是蘇聯女性的傳統服飾。在蘇聯人的普遍價值觀念之中,女性穿褲子是一種不雅觀、不道德的行為,甚至還有因為蘇聯女性穿褲子而被逮捕審問的事情發生。由此可以看出蘇聯人對女性穿褲子極其不能容忍,所以不管是在人們的價值觀念之中還是硬性規定之中,女性都必須只能穿裙子。而且不分場合,不論是戰時還是平時,都必須著女裙,不分時間,不論春夏與秋冬,甚至是寒冷的冬天,女兵們都必須穿女裙而不是女褲。
這一現象引起了盟軍們的大為不滿,他們不理解為什么女裙和女褲有這麼大的區別?甚至不理解蘇聯為為什麼有這麼不人性化的規定。隨著二戰的逐漸推進以及時代的發展,蘇聯人逐漸認識到,女兵在作戰時穿女褲的確要比著女裙要方便得多,這才允許了女兵可以在冬天的時候穿女褲作戰。後又才允許女兵可以在任何戰時著女褲。
蘇聯以及其強大的人力和物力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離不開蘇聯人民的戰鬥,也離不開女兵們的艱辛。蘇聯女兵的強大兵力不僅與穿女褲有關,而且還與他們戰敗時的悲慘下場有關。如果戰場上的女兵戰敗被俘,那麼他們只能當作玩偶,被敵軍所蹂躪、踐踏,甚至是被強姦。所以他們只能衝鋒陷陣,上陣殺敵,視死如歸,對於身為女兵的他們,他們沒有後路,後面便是深淵,這樣的遭遇,實在是令人感慨萬千。
結語
以我們今天的發展目光來看二戰時期蘇聯女兵。只能穿女裙而不是女褲戰鬥,這是對女性的一個不公平;女兵戰敗被俘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實際上也是整個二戰時期受害女性群體的不公,他們被俘之後,只能被蹂躪,踐踏。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希望有越來越人性化的規定,不論男女。
參考資料:
《二戰內幕(蘇聯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