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7日凌晨,山東濟南一位28歲的年輕媽媽從12層的家中墜樓,當場身亡。據了解,這位媽媽疑患有產後抑鬱,寶寶剛2個月大。
2019年7月17日,內蒙古一剛生產一周的媽媽,疑因產後抑鬱,將原本恩愛的丈夫捅死。
2019年7月17日,寧波一位90後二胎媽媽從11樓跳下。據了解,這位媽媽的產後抑鬱症病程長達2年。
2017年4月21日,四川攀枝花市一名年僅27歲的媽媽,因產後抑鬱症的困擾,攜4歲兒子,和一對2歲的雙胞胎跳河溺亡。
2019年2月24日,廣西南寧一名25歲的媽媽,因家庭口角將4歲的兒子從31樓拋下,隨後跳下。據調查,這位媽媽患產後抑鬱症。
新聞觸目驚心,悲劇令人唏噓,而旁人永遠都無法理解一個媽媽,在產後抑鬱了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絕望。
產後抑鬱就在你我身邊
產後抑鬱症是指產婦在生完孩子後,由於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鬱症。常常表現為緊張、疑慮、內疚、恐懼等,有些症狀比較嚴重的產婦有絕望、離家出走、傷害孩子或自殺等極端想法或行為。
典型的產後抑鬱症於產後6周內發生,可在3~6個月自行恢復,但嚴重的甚至可能持續至幼兒上學前,再次妊娠則有20%~30%的復發率。
在歐美國家,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是非常高的。但在國內,人們關注更多的是產婦產後的身體健康,往往會忽略了心理健康。其實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如果不關心產婦在分娩後出現的輕微情緒波動,很可能會最終致使產婦產生自殺或殺嬰傾向。生活中悲劇的釀成,多半是因為不夠重視。
為什麼會得產後抑鬱
引起產後抑鬱症的病因比較複雜。最主要由產後神經內分泌的變化和家庭、心理因素導致,也會與遺傳有關。
1、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
懷孕期間,女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會明顯升高,而這些激素水平與大腦中控制情緒的化學物質,尤其是5-羥色胺相互作用(5-羥色胺是一種讓人產生愉悅感的神經遞質)。在生產之後,這些激素水平會迅速下降,導致她們情緒加速波動。
2、缺乏安慰支持
孩子出生後,家裡人所有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到孩子身上,最該受到關心的媽媽卻被忽略了,從而感到深深的無助。在帶孩子過程中遭遇的磕磕碰碰,都被家人責怪。
有些女性在懷孕期間,還可能會經歷丈夫出軌、婆媳矛盾、親友去世等重大打擊。還有就是有些媽媽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面臨經濟壓力身心疲憊,都會導致產後抑鬱發生。
3、過度擔心嬰兒
新手媽媽會過度緊張自己的角色,對孩子的一切都太過敏感,生怕因為自己的照顧不周導致孩子哪怕微小的不適或者疾病。有些完美主義的女性對產後當母親的期望過高,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願意尋求幫助,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4、遺傳因素
有研究數據顯示,大約有1/4的曾經經歷過抑鬱或焦慮的女性,以及1/2的曾經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女性,將會患上產後抑鬱症或焦慮症。家族遺傳可能影響到某一婦女對抑鬱症的易感性以及她的個性,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別是有家族抑鬱症病史的產婦,產後抑鬱的發病率高。
產後抑鬱如何自救
1、正確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要將產後抑鬱當作矯情,或簡單的心情不好,當有不良情緒時,一定要謹慎對待,及時就醫。
2、抑鬱會導致產後媽媽易怒、多疑,情緒失控後又會陷入愧疚,如此不斷惡性循環。因此,家人及丈夫要給予產後媽媽足夠的精神支持,不能把注意力全放在嬰兒身上,多關注、關心產後媽媽的情感需求。
3、產後照顧新生兒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這對剛生產完的媽媽來說,是一場由內到外的高耗能勞作。因此,緩解產後抑鬱症最實際的辦法是,幫助產後媽媽照顧寶寶,減輕她們的身體、心理壓力。
4、身體恢復後,鼓勵媽媽每天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鍛鍊可預防產後抑鬱,比如跑步、瑜伽等。並且多接觸新鮮事物,不要局限於每天照顧新生兒,要留有自己的私人時間。
5、謹慎用藥,健康治療。在孕產期這一特殊階段,產婦的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都會影響到孩子,因此有輕度抑鬱情緒的產婦都會選擇不服用藥物治療,而常規的心理醫生疏導治療往往效果甚微。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目前大部分三甲醫院通常會使用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的方式來解決產後抑鬱的問題。
心理治療通常是心理醫生對於患者的開導與心情梳理,給予足夠的安全感與相關孕產知識,提升孕婦自信心。物理治療方式通常會選擇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來解決產婦的焦慮和抑鬱情緒問題,它是目前較藥物相比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它的原理是通過採集與分析產婦的生理指標如腦電信號來確定產婦的精神心理狀態,並將這些信號以容易理解的視覺、聽覺形式展現出來,使產婦了解自身的生理變化,通過反覆的訓練,幫助產婦達到認知、調控自身的生理變化。
雖然它確實沒有像藥物一樣那麼快的可以感受到效果,但是它彌補了藥物副作用的問題,它同時對於輔助睡眠也有比較好的效果,保證充分的、高質量的睡眠才會更快的恢復和更好地照顧孩子。
另外在照顧孩子的問題上,可以尋求丈夫、婆婆等家人的幫助,讓自己能夠進行適量的休息,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拾起興趣愛好,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要注意飲食的健康和營養。
修正自己心理上的不合理認知,試著原諒自己的"不合格",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在發現自己出現產後抑鬱傾向時,及時和親朋好友溝通、傾訴,必要時諮詢心理醫生。
另外一定要儘早適應自己的"母親"角色,在產前就通過閱讀相關書刊、聽講座、諮詢專業醫生……學習育兒知識和技能,在正式當媽媽之前做好心理準備,不至於臨陣時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