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是不斷積累的長期過程
如果父母擁有了積累的教育意識,孩子學習的能量將會變得非常巨大。
量變引起質變。
數量積累的過程看似遙遙無期,但是當這樣一個漫長的平臺期過去,突破了的孩子就會如同一騎脫胎換骨的汗血寶馬,甩開其他同學,縱橫馳騁,絕塵而去。
我的孩子喜歡打籃球,他的一位隊友在二年級時連運球都不會,但這個孩子堅持每天半小時訓練。中午放學後媽媽做午飯的工夫,孩子就能練得滿身大汗。
兩年過去了,在四年級的籃球賽場上,這個孩子所向披靡,以超強的技術帶領隊伍打進決賽,巨大的變化令一旁觀戰的父母們羨慕不已。
曾經有位大學英語老師告訴我「哪怕是每天只有五分鐘的英語學習,只要是能長期積累下來,也能夠讓孩子的英語成績越來越好!」
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學,原本是中專學歷,小學老師,但堅持讀書,不但成為教授、博導,獲國家津貼補助老師,得到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支持,一系列位於國內頂尖的成果熠熠生輝。
物理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大學先是學習哲學、接著轉去化學,然後又去學數學,再轉去學物理,54歲才開始從事電池的研究,最終以鋰電池的成果獲得諾貝爾獎。
很多人到了54歲已經開始準備退休,但古迪納夫卻開始了一項嶄新的研究事業,縱觀他的人生,走過了太多彎路,但因為他的成長發展沒有被糟糕的教育破壞,所以即使已經進入老年,他依然能夠在新的行業異軍突起,成為卓越不凡的領袖。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大家從中可以看到,如果僅僅是因為小學階段孩子的成績排名不夠靠前,考分不夠令人滿意,就產生憤怒、震驚、不滿,這樣的情緒實在是沒有必要。
有見識的父母相信,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要保護好孩子的自我生長能力,就完全不必為了眼前的一點兒成敗而沮喪。
心懷遠見的父母,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做好當下每一天的教育,何愁孩子沒有美好的未來?
二、父母的不當行為令孩子自我生長阻滯
今年我的學生有好幾位考上了國內頂尖學府的碩士,他們在考研初試、複試長達十個月的過程中展現出來超強的執行力、意志力和自控力,令我這個旁觀者都感到肅然起敬。
這種能力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發自他們內心,展現了他們真實的能力。
對於這樣一群孩子來說,他們的未來註定會閃閃發光,這樣的家庭教育雖然沒有能把孩子高考時送上頂尖學府,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的爸爸媽媽成功了!
但也有的孩子雖然高考時發揮優秀,卻因為父母的過度壓制、強迫,以及教育理念的單一,使得他們到了大學之後,喪失了學習的勁頭,缺乏上進的意願,退縮在自己的心理安全區,長期追求舒適區的一成不變,不願再做出任何努力。
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產生學習停滯,被父母的任性、一意孤行、強勢的教育傷害,又因為無法脫離原生家庭的氛圍,令這部分學生無法恢復成長力。
想要徹底挖掘出兒童的超級學習力,除了心理、情緒、思維等內在因素的培養,還要注意眼睛觀察力、耳朵聽覺力、雙手操作力、嘴巴表達力等身體外在的全面調動。
但不明白這裡面道理的家長,往往就通過一些武斷的言行舉止把孩子的大部分學習力傷害殆盡。
第一種父母造成的傷害是家庭中最常見的「語言暴力」。
部分父母也知道鼓勵孩子的重要性,但他們更希望孩子能有個優秀表現,在班級裡脫穎而出,這種矛盾的心態使得鼓勵也變成了傷害,因為這樣的話語展現的是虛情假意,再怎麼掩飾也擋不住背後父母功利的心情。
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獲得孩子的尊敬,這是一個高尚的品格,只有極少數人擁有。
更多的是控訴、謾罵、挑剔、不滿、憤怒、著急、攀比等等言語,極大的傷害了孩子的內在與外在聽力。
這種行為的背後原因很簡單,父母對自己、對現狀感到不滿,言語將他們的內心投射到了語言上,自傷之餘再去傷害孩子。
不當言語的傷害有兩大表現:第一是孩子心理的挫傷,這種傷害要等到孩子長大之後才能被發覺;第二是完全停滯了孩子的聽覺學習力,看起來孩子聽力一切正常,但他們的聽課效果極差,對老師的聲音吸收極差。
因為父母長期沒有見識、沒有智慧的語言,永遠的關閉了孩子的聽覺學習力。
第二種父母造成的傷害是孩子的觀察力,在孩子的眼睛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時候,就訓練他們讀書,如果想要培養學者,這樣做倒也無可厚非。
大部分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出現了弱視、斜視、近視和遠視等一系列眼睛的問題。
戴上眼鏡之後的孩子觀察力將會變弱,這是一個逐步退化的過程,不易為人所察覺。
我的學生中有一部分人觀察力超強,他們的雙眼就像照相機,不但明察秋毫,而且觀察的面寬闊,反應快,這裡面的細微差別如果不是教育工作者,很難會發現。
大學教室裡,有著一雙明亮雙眼的學生,各方面表現都不會差。
第三個父母造成的傷害是孩子的嘴巴表達力,強勢、表現欲過剩、不尊重孩子的父母喜歡打斷孩子的發言,否定孩子的言論,再冠之以自以為是「正確」道聽途說的理論,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在家裡閉嘴,學會了言不由衷的發言。
這種不健康的語言模式,繼而反噬孩子這部分的大腦,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第四個父母造成的傷害是孩子的運動能力,當孩子不喜歡運動時,父母就要注意了,可以想辦法換個花樣帶著孩子一起運動,比如說騎行、平衡車、輪滑、滑板、遊泳等等。
運動切不可荒廢。
我的弟弟清華讀了五年才畢業,最後留級的一年是因為體育不及格。
第五個父母造成的傷害也是最大的損傷,心理和情緒。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使學生的發展朝著一個固定目標,給學生設定一個目的,這是教育的錯誤觀點」。
很多孩子中考完撕書,高考完撕書,大學畢業把書以極低的價格全部賣掉。
但考上研究生的學生卻很少有這樣的發洩行為,他們會挑選一番,留下一部分書籍繼續學習,再留一部分作為紀念,剩下的送學弟學妹們繼續使用。
錯誤的指導目標是「考上大學」,正確的指導目標是「讓孩子越來越好」,發展能力,薰染意識,形成習慣,鍛鍊思想,激發感情,積累智慧與道德。
對孩子,不能放任,也不能壓抑。
三、教育即生長
隨波逐流的父母會在教育的後面加上一個目的,比如說我花了很多錢讓你學奧數,那你要競賽獲獎,考上名校;我花了大工夫教育你,你要考上好大學回報我……
對有見識的父母來說,教育就是教育,就是不斷的改造、不斷的轉化、不斷的發展,以實現不斷的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考試成績只是一個考察方面,來檢驗家長的教育方向是否正確,教育思路是否需要及時調整,教育的重點是否需要有所偏重。
分數和排名體現的是父母的能力,孩子只是執行了父母的人格、個性與行為,當成績好時驗證的是父母思維的成功,當成績差時,需要反思的是父母。
目標的設定,特別是功利目標的達成,阻礙兒童生長,甚至令兒童畸形發展,阻撓了兒童成長的主動性,使得小學生變成被動的適應。
教育的唯一目標就是不斷發掘孩子的本性,揚長避短,喚醒內心的種子,給予適當的環境,讓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有的父母害怕孩子自然的本能,甚至討厭它們,用外部標準壓制孩子「可憎」的內在特性,本質原因是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有的父母急功近利,迫不及待的想要目標實現,在孩子還在積累能量的時候,在孩子看起來仿佛沒有發展的狀態,全部進行粗暴的幹擾、盲目的指揮和僵硬的固化。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拼命的學習,給孩子灌輸考上大學之後,學習就停止了的錯覺。
他們忽視了,教育的本質是持續不斷的改造,使得孩子不斷完善自身。
無論何時何地,心中都有生長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