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雄信是隋末唐初的一員猛將,勇武過人,豪俠仗義。更因與李唐結怨,寧死不屈,為他的英雄身份塗抹上一層足夠悲壯的色彩。
但這是小說戲曲裡的人物形象,與正史中的記載有很大反差。
「單雄信,曹州濟陰人。與翟讓友善。能馬上用槍,密軍中號"飛將"。偃師敗,降世充,為大將。秦王圍東都,雄信拒戰,槍幾及王,徐世勣呵之曰:"秦王也!"遂退。後東都平,斬洛渚上。」(《新唐書·列傳第九》)
文字極簡,有三處值得關注:
其一,「與翟讓友善。」翟讓是瓦崗軍早期首領。單雄信、徐世勣和翟讓是同鄉,單、徐二人少年時就一起投奔了翟讓。三人既為同道,又是同鄉,關係自然不一般。但是,翟讓後來被李密取代,李密擔心位子不穩,在一次宴席上殺害了翟讓,混亂中徐世勣也身受重傷。那麼,當時單雄信又是什麼樣呢?
「單雄信等頓首求哀,密並釋而慰諭之。」(《舊唐書·列傳第三》)
又是磕頭,又是哀求,且不要說為朋友兩肋插刀了,就這一副嚇破膽的慫樣,哪裡有半點大義凜然的英雄豪俠之氣?
其二,「偃師敗,降世充。」瓦崗軍與洛陽王世充的偃師之戰,李密被打敗。單雄信馬上就投降了王世充,被封為大將軍。徐世勣則投奔了李唐。王世充是什麼人?當時秦瓊、程咬金也被俘虜,程咬金的評價是:
「王公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此乃老巫嫗耳,豈撥亂之主乎!」(《資治通鑑·唐紀三》)
秦、程二人看透了王世充格局狹小,成不了氣候,暫時投降後,很快就找機會另尋明主,投奔了李唐。而單雄信看不到這一點,死抱著王世充的大腿。到最後瓦崗英雄都走光了,只剩下單雄信一人,可見其嚴重缺乏政治判斷力,不分對錯,實實一莽夫耳。
其三,「後東都平,斬洛渚上。」 王世充與李唐在洛陽決戰,最終被擊潰,全軍投降,單雄信被處死。臨死前,他的好朋友徐世勣曾向李世民求情,願拿自己的官位換單雄信一命,被拒絕。「上不許」,李世民的態度非常乾脆。
「雄信曰:我固知汝不辦事!」(《資治通鑑·唐紀五》)
我早就知道你辦不成這個事,這是單雄信臨死前對老朋友說的話。倒是沒有責備的意思,但依然能聽得出來,他起初是抱有幻想的,是希望李世民饒他一命的,最起碼不存在慷慨赴死、豪氣幹雲這樣的情節。
隋末唐初是個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動亂年代,「忠臣不事二主」只能是一種苛求。徐世勣、秦瓊、程咬金等瓦崗英雄轉投李唐後,最終都成了李世民倚重的功臣。但對於單雄信來說,重要的不在於他前後換了三個主子,第四個想換未遂,而是說他轉變得過於輕浮,不辨是非義利。
先是向殺了自己好朋友的李密磕頭求饒,李密戰敗後馬上投靠敵人王世充,王世充兵敗後又想託關係投降李世民。除了政治上的不可靠,這種見風使舵的性格,也是不為李世民所容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作為一代明主,他看人還是比較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