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早上起床後都出現了水腫症狀,特別是頭天晚上喝下大量水之後,水腫尤為明顯。
但是,這種情況下的水腫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在適當活動後就可緩解和消失。
而由疾病引發的浮腫則不相同,它可導致肌肉失去彈性,且久久不會消散,比如腎臟疾病就是其中的一種。
由腎臟疾病引發的浮腫,在臨床上也被稱為「腎性水腫」。
指的就是組織間隙中堆積了過量液體,從而引發的浮腫症狀,一般情況下的腎性水腫,以患者的眼瞼部位、下肢等最為常見。
之所以腎病會引發水腫,和其代謝水分的功能有直接關係;當腎臟受損之後,自然會對水分代謝、尿液生成造成影響,根據病情不同,一般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腎小球受損:
在腎小球受到損傷之後,其過濾功能就會因此下降,但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卻保持完好,所以會對水分、鈉離子等物質進行重吸收,導致水鈉瀦留、血容量升高,從而引發浮腫。
通常情況下,患者還會伴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表現,組織間隙中堆積過多的水分,一般這種症狀多和腎炎有關;
2、蛋白尿:這同樣可腎小球損傷嚴重有關,腎小球失去了原本的過濾功能,導致大分子物質滲透到尿液中,特別是蛋白質流失,從而誘發低蛋白血症,水腫因此出現。
不過,並非是所有的浮腫都和腎病有關,以下幾種疾病,同樣也是下肢浮腫的原因:
1、心臟病:雙下肢腳踝浮腫、小腿浮腫等,都可能是心臟病導致的。
比如心功能不全、心衰或縮窄性心包炎等疾病,會導致體循環的靜脈壓增高、毛細血管濾過壓增加,從而引發水腫。
由於地心引力的因素影響,所以浮腫都是從下肢開始的,隨著病情不斷嚴重,還可出現腹水、胸水、甚至是全身性水腫等表現;
2、肝臟疾病:人體內的所有白蛋白都是在肝臟內合成的,而當出現慢性肝臟疾病,比如肝硬化、嚴重的病毒性肝炎、肝癌等,就可造成肝臟細胞損傷,肝功能因此下降誘發低白蛋白血症,從而誘發腹水症狀。
而腹水又可對下肢靜脈循環、神經系統造成壓迫,下肢浮腫因此病發;
3、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也是誘發水腫的原因之一,比如長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體內長期缺乏營養等,都可造成低蛋白血症出現,另外還可能出現嚴重的維生素b1缺乏,這都是造成水腫的因素;
4、甲狀腺疾病:出現下肢浮腫,也可能和甲狀腺疾病有關,特別是在病發甲狀腺機能減退之後,受到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的影響,人體新陳代謝也會因此放緩,出現黏液性水腫。
這種浮腫和其他浮腫有一定區別,患者浮腫部位比較堅實,在按壓後不會出現明顯的凹陷。
所以,出現下肢浮腫後,不能武斷的判定是腎病作祟,還可能和飲水、過量運動等因素有關。
但是,如果近期經常浮腫,且出現了其他身體不適,就應該警惕起來,積極進行檢查,直到找到水腫的真正原因,然後再對症治療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