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為李小龍代言真功夫的舉個手?/圖蟲創意
真功夫們剛出現的時候,曾是快餐市場的一股清流。健康、營養、不上火,是當初助它們打天下的利器,也是如今拖後腿的隱患。
江湖傳言,孤獨可分為十個等級,從逛超市到做手術,總有一項能戳你落淚。但有時候,孤獨氣氛的濃淡,並不一定以事件的嚴重程度為轉移。
沒人看見的時候,一個人看電影逛遊樂園也能自得其樂。一旦有人見證,像是「給親戚看見我一個人食吉野家」之類的小事,就足以讓人瞬間味同嚼蠟。
尤其是在春節這個萬家團聚的當口。
往年回不了家的人,早早佔領了麥當勞肯德基這一類24小時營業、服務周全、不斷水電的人間尊嚴收容所。
春節吃洋快餐,給人的感覺雖也湊合,起碼還是帶著點年輕人不畏熱量的放肆。但如果選擇的是真功夫這一類中式快餐,聽起來就像是倉促扒拉幾口食堂飯,一會兒還要上樓繼續加班。
一份常見的真功夫套餐。/Wikipedia user -Wpcpey抬頭看看真功夫logo上那位「功夫龍」先生張牙舞爪的樣子,像不像你對著孤獨感虛張聲勢,卻又依然心虛的事實。
你的堅強是假的,「功夫龍」也是。
踩著年末的尾巴,Bruce Lee Enterprises,LLC(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給真功夫送上了訴訟大禮包:你們拿李小龍當形象圖標用了這麼多年,是時候收手了吧?對了,這些年的侵權費幫你們算好了,2.1億元,一分都不能少。
真功夫一臉無辜:我們的商標是有爭議,但現在想起來告我們,這是鬧哪出?總之我們會積極應訴。言外之意,仿佛不被起訴就是正義。
即便是看似「營銷無下限」的葉茂中,在設計這個品牌形象的時候,也提醒過真功夫是否「與李小龍後人聯繫取得授權」,然而真功夫顯然更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誓將傻白甜人設堅持到最後。
而當時改頭換面的真功夫,正是由「法盲」蔡達標所領導。這麼一說,一切都解釋得通了。
李小龍女兒索賠2.1億,真功夫方面認為毫無事實和法律依據。中式快餐品牌化的先驅,
本應有個光明的前途
真功夫原本不叫真功夫。剛「出生」時,它叫「168」;再長大一點,還曾被叫做「雙種子」。真功夫也不是一開始就屬於蔡達標,它的親爹是蔡達標的小舅子潘宇海。
故事的開始,始於親人之間的相互幫扶。1994年,五金店開不下去的蔡達標夫婦,出資入股了潘宇海的餐廳,將原本的甜品店升級為蒸品店。兩夫妻各持股25%,小舅子持股50%。
在那個時候,能最大程度保證營養、味道還不錯的快餐,足以吸引周邊的市民蜂擁而至,尤其還是在餐飲選擇極少的國道邊上。雖然只有寥寥幾個菜式,他們還是在兩三年的時間裡開了三家分店。
生意好,問題也存在。蒸品廚具單一且傳統,用的都是高溫爐、大鍋和蒸籠。即便他們參照「麥當勞模式」建立了一整套製作流程,但還是會因為火候大小、廚具重量、操控難度而導致各家門店的口味產生偏差。
想過借鑑鍋爐房,也參考過製衣廠裡的蒸汽熨鬥發生器。最後,他們在一位華南理工教授的幫助下,終於開發出一套「電腦程控蒸汽設備」。
通過控制溫度、氣壓、時間的統一,達成了口味的統一。既不需要廚師把控,也提高了效率,實現80秒取餐,可謂是中餐標準化的一個創舉。
原本諧音「一路發」的「168蒸品店」,是兩家人對財富的期許。而在改名為「雙種子」的時候,他們顯然已經意識到了品牌營銷的重要性。
取「種子發芽,攜手弘揚中華飲食文化」的寓意,借八卦圖之形,他們將「雙種子」開到了城市。
一邊引進曾就任麥當勞的經理人,一邊制定各崗位的標準化手冊,甚至在1997年開設自己的「雙種子管理學院」,這在中式快餐品牌中並無先例。
2000年,他們投資5000萬元,在長安鎮建起了能容納400間餐廳運作的大型後勤中心。這一招,還是學的麥當勞。
野心之蓬勃,從各市落地的門店中可見一斑。1999年到2004年期間,「雙種子」在廣州、深圳、中山等地開出了70餘間門店,更將總部搬到了廣州。
然而要比肩肯麥,路還很長。此時他們面臨的,是昂貴的租金、低下的單店盈利能力,以及品牌文化的不清晰。當被問及品牌核心價值時,連中高層管理人員都含糊其辭。
蔡達標坐不住了。當葉茂中團隊提出採用「功夫龍」形象時,聯想到肯德基有「上校」、麥當勞有「叔叔」的蔡達標方,可謂喜出望外,甚至罔顧葉茂中方的侵權擔憂。
「在給真功夫做品牌策劃時,為了能夠充分體現『中國功夫文化』,因此創立了一個武藝高強、體格健美、正氣凜然的功夫高手形象——功夫龍,『他的眼神充滿力量,他的動作充滿張力。』」(葉茂中《廣告人手記》)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這說的究竟是誰。爭議與糾紛有過,真功夫也沒當回事,還公開與電影《功夫》《霍元甲》合作營銷。從不提那誰,但哪哪都是那誰的痕跡。
剛改換形象的兩年內,真功夫始終保持著年均55%的增長速度。吃相難看,沒妨礙真功夫的生意。但上不得臺面的手段,或許也早已寫下了真功夫後來的敗局。
北京南站裡的真功夫。/N509FZ
若非意圖獨佔,又豈會後院起火
升級品牌標識、設備、服務,革新產品線,改進裝修風格,推進標準化管理,打造行業首家企業大學「米飯大學」……那幾年,真功夫忙得不亦樂乎。
門庭繁盛,擋不住後院的火光。
在雙種子時期,蔡達標與潘宇海已有經營理念上的分歧。擅長戰略規劃的蔡達標,希望打下全國市場。擅長菜品開發的潘宇海,則更偏愛「小而美」的企業。
而蔡達標「在外彩旗飄飄」的事實,也早被妻子潘敏峰在電話中撞破。感情崩壞,婚姻苟延殘喘。
但這些都攔不住真功夫的面世。第一年就成績斐然,開出了100家直營店。
蔡達標飄了,開始安插自家弟妹佔肥差,壟斷了經手大量資金流轉的職位。大量引進外部經理人,排擠早期創業元老,架空潘宇海的勢力。
此時,蔡達標已開始著手上市。一早與潘宇海協商好「董事長之位五年一輪換」,到了時間卻翻臉不認。說好要扶持潘宇海另立的牛肉麵品牌「哈大師」,也只投了1000多萬元便撒手不管。
若不是2006年姐姐離婚時,錯誤地選擇以25%的持股,換取千萬資產及孩子的撫養權和撫養費,潘宇海也不至於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面。空有持平的股權,卻盡失話語權。
老實人落入絕境,也會奮起反擊。2010年2月,潘宇海將蔡達標告上法庭,要求公開財務報告、財務帳冊及會計憑證。最終蔡達標因職務侵佔且數額巨大,落得獲刑14年的下場。
真功夫亦元氣大傷。2011年3月蔡達標被捕前,真功夫每個月淨利潤為800萬元。但到5月時,已然跌至可憐的6萬元。不僅上市失敗,即便五折賣股也無人接盤。
又是一個從戰友到怨偶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共同創業的人大都逃不過『四同』的結局——同舟共濟——同床異夢——同室操戈——同歸於盡。」《明朝那些事兒》中的這句讖語,在不少家族企業的發展史中均得應驗。
不久前,噹噹上演了夫妻反目的戲碼。李國慶這廂在採訪中「摔杯為號」,指責俞渝「攜親信逼宮」;那廂俞渝便在他的朋友圈底下發出長留言,爆料李國慶說書、賣慘、博眼球、私生活混亂。
原先閃婚的甜蜜、共同創立的事業,盡數化為笑談,獨留李國慶罵罵咧咧轉身離去的身影。
曾經風光無限的億萬富翁王銀達,在妻子和家族的協助下創立了達能集團。然而一路走來,錯誤決策導致的庫存積壓、家族式管理造成的產品品質問題,都為企業的發展埋下了地雷。
當出軌這根導火索終於被點燃,留給王銀達的只剩刑期和債務。
當誰都想掌權、卻誰也治不了誰的局面出現,一場惡鬥在所難免。不只是因為家族企業才會發生,而是因為多少曾經的琴瑟和鳴、你儂我儂,都無力抵擋利益當前的貪婪與不甘。
脫敏之後,摔過的杯子都能變成吸粉的段子。/《吐槽大會》
成不了中國肯麥的,不止真功夫
真功夫所承受的,是連鎖快餐的尷尬。
2011年,蔡達標還對外宣稱,要在三年內將門店擴張到800-1000家。但直到2017年,真功夫門店依然只有602家。
同呼吸共命運的,還有永和大王、味千拉麵、吉野家……這其中,唯一上市了的味千,也曾在2010年提出「千店計劃」。但直到2019年上半年,全國門店僅有770家。
說實在話,比起肯德基麥當勞,國產連鎖快餐的營銷實力實在差之甚遠。
稍微有點話題度的真功夫,主要也是靠打擦邊球、花邊新聞出圈。君不見隔壁的洋快餐,新品上架不停,隔三差五造勢,連數千元的奢侈品包都敢出給你搶。
真功夫們剛出現的時候,曾是快餐市場的一股清流。健康、營養、不上火,是當初助它們打天下的利器,也是如今拖後腿的隱患。
東方既白的敗局便是明證。同在百勝門下,打出「肯德基的兄弟品牌」名號,賣大家眼熟的中餐,兒童套餐裡是肯德基內味兒的玩具。
但從一開始,東方既白就舉步維艱。2005年面世,3年內在上海只開了15家店,2016年就全面退出廣州。截至2019年9月底,其中國門店數量竟僅剩15家。
文縐縐的店名和接地氣的快餐,或許本來就不搭。/N509FZ
稍顯單調的餐點選擇,過分強調的正餐屬性,過分拔高的文化格調,勢必會造成品牌形象的疏遠,令它們註定無法成為人們逛街小聚的歇腳之所,從而導致閒時消費的流失。
而在外賣的衝擊下,無法在消費者心中留下鮮明品牌形象的商家,與街邊小店無異。健康固然重要,但對於每天都要思索「午餐吃什麼」的社畜一族而言,新鮮感、稀缺感才是吸引下單的第一要義。
更何況如今,連肯德基麥當勞們也不怎麼香了。新的健康飲食潮流,是儘量減少高GI的攝入。這對於普遍存在高碳水特質的傳統快餐而言,無疑是風雨欲來時的陰霾。
為此,肯德基開發出了子品牌KFC Pro,只做綠色輕食簡餐,並在設立之初的2017年就創造了50%的營業增長。瑞幸咖啡不甘示弱,也在2018年8月進軍輕食。
巨頭在努力跟上時代,腰部卻還停在過去。/@肯德基
對於餐飲巨頭而言,多一份潮流健康的飲食選擇,就是在消費者心目中多加一個印象分。但對於至今仍搖擺不定的腰部選手來說,能否在穩住局勢的同時,有餘力追上先驅者的腳步,還要打一個問號。
若此局遲遲不破,那麼留給真功夫們最後的陣地,就只有機場車站了。
真功夫:丟了品牌、毀了功夫,家族企業難逃悲慘命運,礪石商業評論,2018-05-23
中國式家族企業的潰敗:一個億萬富豪的破產 ,智谷趨勢,2019-05-18
真功夫5月淨利潤僅6萬元 之前每月淨賺800萬,成都晚報,2011-07-02
真功夫上市失敗 5折賣股無人接盤 一出婚變引發的商業慘劇,投黑馬,2016-01-18
真功夫快餐連鎖品牌管理策略研究,饒雪梅,2007-12-25
真功夫、吉野家、永和大王、味千……為什麼這些連鎖快餐現在都處境尷尬?,李莉蓉,好奇心日報,2017-09-01
千億輕食市場,從推上風口到被資本「拋棄」,究竟為何?| 潛在風向標,消研所trendmakers 潛在投資家,2019-05-30
餐飲死亡名錄:東方既白——中式快餐路在何方?,路一 ,2016-10-08
百勝集團旗下東方既白,在廣州已無一家門店,第一財經日報,陸琨倩,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