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綺貞可能還能清新到88歲,總有年輕人需要這樣的聲音陪他們度過彷徨青春。但對於變老的那批歌迷來說,「像汽水」一般的聲音含糖量太高,有點膩,已經頂不住了。太過漫長的青春期也是如此。
播放一首《旅行的意義》,你能大概了解文藝青年的生活方式。
他們嚮往「夜的巴黎」「下雪的北京」和「埋葬記憶的土耳其」,也會「用心挑選紀念品」「收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並「留戀電影裡美麗的、不真實的場景」。而「旅行的意義」和「愛的原因」,他們更是一直沒弄懂。
《旅行的意義》封面就是藍天白雲
這便是陳綺貞的魔力。
她聲量不大,音調偏高,總是孩子氣地用口腔前半部唱歌說話,卻總是能對聽眾施展魔法攻擊,將日記般的歌詞都唱到文青的心裡去,給他們販賣一種「陳綺貞式」的生活方式。
1998年,23歲的陳綺貞推出了首張專輯《讓我想一想》,樂評人評價她的聲音說,「就像喝了杯汽水,舒服暢快,最後還不小心打了個嗝。」
「20年前,傻傻在臺北車站天橋開唱,造成天橋堵塞,被警察開了600塊的罰單。」/ ins @cheer__chen
從那時候起,陳綺貞就是有點民謠,又有點搖滾,但更像少女的內心獨白。少女四處竄動的心,遇上了微涼的你、嫉妒、孤島、天使和漫漫長夜,她便要把它們都唱出來。
這張專輯的介紹語是,「不確定的年代裡,最真實的聲音,陳綺貞」。面對即將降臨的21世紀,人人都充滿了未知的恐懼,而陳綺貞的清新、舒服又自在,或許就是他們的解藥。
而另一位樂評人則寫下了這段試聽感受:
「閱讀書籍是一種習慣,寫詩是一種信仰,Bossa Nova和肉桂粉是拿來調味的,覺得咖啡和茶是培養心情的酵素,喜歡在都市裡遊泳,用e-mail和手機治療寂寞,日劇情節和網路愛情只是隨機抽樣,真正的戀愛還在腦裡,下午三點的早餐,凌晨兩點的宵夜,生活是被時間切割的片段。」
後來,這些畫面直接成為了20年來「文青教主陳老師」及其信徒們的日常。
得益於文青,一大堆網紅咖啡廳終能存活。
今年6月,陳綺貞就44歲了。但她的嗓音依舊年輕,演唱會把老歌新歌一唱,場場都能惹得臺下聽眾熱淚盈眶。她的歌也依舊如少女般天馬行空,粉絲也不厭其煩地探尋她每一句詩背後的含義。
陳老師一直清新,文青們便一直追隨。
用青春做標本
1996年,臺北,陳綺貞第二次參加了「木船民歌比賽」。
「木船」是西門町的一家音樂餐廳,像李宗盛、周華健這樣的「大哥」都曾在木船舞臺上賣力演出。據說,「木船」生意最火的時候,開了14家分店,並出資舉辦民歌大賽,又從中冒出張雨生等人才。
2003年,最後木船餐廳關閉。
陳綺貞第一年參加民歌大賽,僅止步於初選。第二年,評委伍佰看見了那個舞臺上抱著吉他唱歌的女孩,她一個人就是一幅畫。在他的極力推薦下,陳綺貞獲得了當年的第一。
兩年後,滾石唱片將她與徐懷鈺、吳佩慈、李心潔組合成「少女標本」出道。年輕的陳綺貞曾為「少女標本」這個詞感到憤怒,但後來回想卻覺得很有趣。
的確有趣,四位風格各異的女生,她們註定走上不同的發展方向與人生道路,這才被稱作標本。
吳佩慈是四人中顏值最出挑的九頭身少女。因為是「七仙女姐妹團」的成員,比其他三人擁有更高的曝光度。演過幾部電影,發過幾張唱片,但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在對美貌和豪門的追求中。
吳佩慈在微博上找回18歲的自己。
徐懷鈺有許多經典。《我是女生》唱得清脆又甜美,和任賢齊的《水晶》更成為了婚禮金曲。後來偶爾在《齊天大聖孫悟空》中扮個紅孩兒,或者出演《舞林大會》,名字總不自覺地和「回憶殺」同時出現。
張震嶽唱火了李心潔的《自由》,那麼原唱本人也自由地轉行成為了金馬影后,留下許多嚇壞小孩的恐怖片模範鏡頭。
《見鬼》截圖,這是李心潔拿金馬影后的作品。
只有陳綺貞是由始至終都沒變的那個,永遠是那個抱著吉他唱歌的女生。她更像一個標本。
在陳綺貞口中,她從小就強烈覺得自己是一個怪小孩,只有22顆牙齒,時常覺得孤單,也覺得獲得別人的理解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也正是她的這種「怪」吸引來了眾多同樣年輕粉絲。她做自己,她非主流。
在一個渴望「特別」與「不一樣」的中二年齡段,大家都期待著這個女生下一秒還會蹦出什麼與眾不同的想法,學習著把自己包裝得更酷一些。
陳綺貞早期造型,是蘑菇頭。
只是,一直清新、一直孩子氣的酷事或許只能發生在陳綺貞身上,而不能在每一位粉絲的生活中實現。
年齡的增長讓一部分粉絲與陳老師逐漸分道揚鑣,許多當年覺得酷的事情,大多數都成了粉絲們回憶中並未付諸實踐的夢想與冒險,和它們的演唱者一同被封印在了每個人的歷史裡。
戴著頭盔演唱的古怪女孩,被歌迷們深深藏在了記憶裡。
早在《旅行的意義》大火之前就喜歡陳綺貞許久的小裡,不會再主動承認自己是她的粉絲。
曾經說過一定要去看一次陳綺貞現場的飛飛,只是佛系地等她來到自己的城市。
玉琪每到KTV還是會點陳綺貞的歌來唱,只是每唱必冷場。
偶爾有人說到「陳裝裝」的時候,他們還是會爭論,「你才裝呢,陳綺貞本來就那樣。」因為那也是他們那被掩埋掉,但不能被否定的過去的自我。
用音樂冒險
2005年1月,陳綺貞和樂隊在淡水鎮水源街二目找到了可以開啟「華麗的冒險」的錄音棚。
《華麗的冒險》可以說是陳綺貞的一張「翻身」專輯。在此之前,前東家解散,她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好小氣」。
陳綺貞需要去貸款,來完成一次「奢侈」的旅程。前面說是錄音棚,其實是兩個空房間,用成堆的樂器和器材擠滿房間,連接樂器的電線從一個房間搭到另一個房間,就區別開了錄音間和控制間。
錄音間 /《Sixteen Days》
條件是簡陋了點,還擋不住寒冷,但這裡也是個靠近海邊,可以看日落,可以玩音樂的地方。
紀錄片《Sixteen Days》拍攝了樂隊與工作人員在這裡度過的半個月。討論音樂,然後大笑。光著腳,盤著腿,以舒適的姿勢窩在椅子上打節拍。一起比賽早上誰第一個到,一起說沒什麼梗的笑話,一起吃豪華的外賣吃到癱倒……
陳綺貞稱其為「一種吉普賽之旅,一路上可以看風景,才華橫溢的旅人留下了他們的痕跡,而你也只能在那個片刻盡情享受而已。」
「吉普賽旅人」陳綺貞
十年後,一條網易雲音樂的留言引爆了社交網絡,「民謠太窮,動不動就唱北戴河、秦皇島、安河橋。我喜歡陳老師,你品嘗了夜的巴黎,累計了許多飛行……聽著就很有錢。」
人們突然意識到陳綺貞原來是「世界地圖」一般的存在。
據說陳綺貞因為早年一個人騎摩託車到各大唱片行賣專輯,所以對臺北的街道了如指掌,「導航系統都沒我選的路好。」
《旅行的意義》也是在摩託車上完成的
世界、大海、沙漠、荒原、森林、花園、落葉,是她歌詞中常常出現的意象。
她打越洋電話,坐火車到傳說中的湘南海岸,收集了一套限量的約翰·列儂紀念郵票,連覺也沒睡決定連夜趕去拜訪英國吉他手艾立克·克萊普頓。
她還在MV中以敘事者的身份記錄了幾位流浪者,新疆圖瓦族的牧民、未婚懷孕的北京人體模特 、喜歡穿女裝的上海男孩、在富士山旁撒亡妻骨灰的日本老人,以及他們逐漸自我癒合的故事。
電影《喜歡你》上映,主題曲《我喜歡上你時的內心活動》是由陳綺貞演唱、韓寒作詞,估計後者也是衝著「世界地圖」的梗去寫的:
陳綺貞的聲音搭配周冬雨和金城武的《喜歡你》就很合適。
「上海的街道,雪山在邊上……日內瓦湖的房子,貴嗎?世界上七千個地方,我們定居哪?……青海或三亞,冰島或希臘,南美不去嗎,沙漠你愛嗎?」
吉他手鍾成虎說,現實中的她不可能飛吧,但在音樂中可以。
用一輩子「小清新」
棉布衫、長裙、匡威鞋和閉著眼睛45度角仰望天空的動作。
如今網絡輿論下的「小清新」已然變臭。網友們還說這個詞毀掉了村上春樹和張愛玲,毀掉了王家衛和巖井俊二,毀掉了麗江和鳳凰,毀掉了卡布奇諾和芝華士。
陳綺貞「漫漫長夜」演唱會
許許多多美好的東西,如今大家為了和「小清新」劃開界限,都相應地遠離了。而以陳綺貞為代表的獨立音樂,一向被認為是小清新的發源地。最近舉辦的巡迴演唱會上,她還跟臺下的歌迷開玩笑稱自己是「邪教教主」。
如果概括「陳氏邪教」的教義,那大概就是在當今複雜的現實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不幸會降臨,什麼時候美好的事物會逝去。於是乎,他們所幸擁抱著自己生活,追求簡簡單單的生活。
再具體一點,就是小清新們看不慣其他人追熱點,極致地買買買,鋪張浪費,為無意義的事情浪費生命。他們更重視自己,所以要更謹小慎微地生活。
結果呢?可能小清新們花在帆布鞋和LOMO相機上的消費也不少。
「小清新」們連濾鏡色調都要跟陳老師統一。
陳老師的迷弟韓寒在2011年的《青春》一書中,表達了自己對偶像的喜愛,並說「豆瓣和陳綺貞不過是未來得及商業化的大眾化罷了。」
可這之後陳老師也逐漸商業化起來了,她從一個販賣音樂和生活方式的人,變成一個販賣周邊產品的人。
她的書籍禮盒可以賣到幾千塊一份;她把成本極低的馬克杯印上自己的文化標籤售賣,她借用伍爾夫的文學形象,舉辦展覽「移動的房間」。
臉書上一網友問,門票280的展覽裡面有什麼?其他人告訴他,陳綺貞的安全帽、大學選課單、書桌、馬克杯……
展覽「移動的房間」中有很大的一個「我」字,而陳綺貞的官網網址也寫作「cheerego」。
臺灣年度圖書大獎得主高俊宏在得獎感言時提到「文青」與「小確幸」現象,他說:「不論資深或年輕的創作者,大多僅在乎個人美感的呈現,逃避了應有的社會責任與期許。」
曾經對歌迷說「要懂得包容這世界不同意見,在紛雜的訊息中擺脫被各種聲音左右,獨立思考」的陳老師,似乎也成了一種左右粉絲思考的聲音。
也有可能是陳綺貞已經在歌詞中儘可能地表達出思考的全過程,在華麗的旋律中用力嘶吼,但歌迷只看到了她小清新的帆布鞋。
陳綺貞對歌迷寫的話。
陳綺貞的清新,可能還能清新到88歲,總有年輕人需要這樣的聲音陪他們度過彷徨青春。
但對於變老的那批歌迷來說,「像汽水」一般的聲音含糖量太高,有點膩,已經頂不住了。太過漫長的青春期也是如此。
亦或許,還是有哪些遲遲不肯從青春期畢業的留級生們,對於他們來說現實世界確實太複雜了。
幸好,戴上耳機,清新的陳老師還在那裡。
廣末涼子和…蘇大強?
作者 | 門紀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