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集成電路

2021-02-08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顯微鏡下的集成電路

姚遠香 發表於 2019-02-24 10:06:48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其中所有元件在結構上已組成一個整體,使電子元件向著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在電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電路發明者為傑克·基爾比(基於鍺(Ge)的集成電路)和羅伯特·諾伊思(基於矽(Si)的集成電路)。當今半導體工業大多數應用的是基於矽的集成電路。

  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半導體器件。它是經過氧化、光刻、擴散、外延、蒸鋁等半導體製造工藝,把構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電路所需的半導體、電阻、電容等元件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導線全部集成在一小塊矽片上,然後焊接封裝在一個管殼內的電子器件。其封裝外殼有圓殼式、扁平式或雙列直插式等多種形式。集成電路技術包括晶片製造技術與設計技術,主要體現在加工設備,加工工藝,封裝測試,批量生產及設計創新的能力上。

  為什麼會產生集成電路?我們知道任何發明創造背後都是有驅動力的,而驅動力往往來源於問題。那麼集成電路產生之前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看一下1942年在美國誕生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它是一個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的龐然大物,裡面的電路使用了17468隻電子管、7200隻電阻、10000隻電容、50萬條線,耗電量150千瓦 [1] 。顯然,佔用面積大、無法移動是它最直觀和突出的問題;如果能把這些電子元件和連線集成在一小塊載體上該有多好!我們相信,有很多人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提出過各種想法。典型的如英國雷達研究所的科學家達默,他在1952年的一次會議上提出:可以把電子線路中的分立元器件,集中製作在一塊半導體晶片上,一小塊晶片就是一個完整電路,這樣一來,電子線路的體積就可大大縮小,可靠性大幅提高。這就是初期集成電路的構想,電晶體的發明使這種想法成為了可能,1947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製造出來了第一個電晶體,而在此之前要實現電流放大功能只能依靠體積大、耗電量大、結構脆弱的電子管。電晶體具有電子管的主要功能,並且克服了電子管的上述缺點,因此在電晶體發明後,很快就出現了基於半導體的集成電路的構想,也就很快發明出來了集成電路。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在1958~1959期間分別發明了鍺集成電路和矽集成電路。

  講完了歷史,我們再來看現狀。集成電路已經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集成電路的含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剛誕生時的定義範圍,但其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沒有改變,那就是「集成」,其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學科,大都是圍繞著「集成什麼」、「如何集成」、「如何處理集成帶來的利弊」這三個問題來開展的。矽集成電路是主流,就是把實現某種功能的電路所需的各種元件都放在一塊矽片上,所形成的整體被稱作集成電路。對於「集成」,想像一下我們住過的房子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很多人小時候都住過農村的房子,那時房屋的主體也許就是三兩間平房,發揮著臥室的功能,門口的小院子擺上一副桌椅,就充當客廳,旁邊還有個炊煙嫋嫋的小矮屋,那是廚房,而具有獨特功能的廁所,需要有一定的隔離,有可能在房屋的背後,要走上十幾米……後來,到了城市裡,或者鄉村城鎮化,大家都住進了樓房或者套房,一套房裡面,有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陽臺,也許只有幾十平方米,卻具有了原來佔地幾百平方米的農村房屋的各種功能,這就是集成。

  當然現如今的集成電路,其集成度遠非一套房能比擬的,或許用一幢摩登大樓可以更好地類比:地面上有商鋪、辦公、食堂、酒店式公寓,地下有幾層是停車場,停車場下面還有地基——這是集成電路的布局,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分開,處理小信號的敏感電路與翻轉頻繁的控制邏輯分開,電源單獨放在一角。每層樓的房間布局不一樣,走廊也不一樣,有回字形的、工字形的、幾字形的——這是集成電路器件設計,低噪聲電路中可以用摺疊形狀或「叉指」結構的電晶體來減小結面積和柵電阻。各樓層直接有高速電梯可達,為了效率和功能隔離,還可能有多部電梯,每部電梯能到的樓層不同——這是集成電路的布線,電源線、地線單獨走線,負載大的線也寬;時鐘與信號分開;每層之間布線垂直避免幹擾;CPU與存儲之間的高速總線,相當於電梯,各層之間的通孔相當於電梯間……

  下面的視頻講述的是顯微鏡下的集成電路: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禮拜天】顯微鏡下的眼淚,竟然是這樣!
    一天晚上,荷蘭藝術家兼攝影師Maurice Mikkers突發奇想,想用顯微鏡觀察眼淚是什麼樣子。
  • 還記的那個手機作為目鏡,拍攝顯微鏡圖的裝置不?大神教你DIY
    對於使用次數少、要求不高的公司或家庭,完全可以使用帶攝像頭的手機拍攝顯微鏡圖片。下面介紹附件製作過程。由於焦距不匹配,手機的攝像頭不能直接對接在顯微鏡目鏡上拍攝。下面是直接拍攝的圖片,圖像只有中心一小塊區域:
  • 顯微鏡下清理手機,看完差點吐了!
    最近,一位老外通過顯微鏡清理了手機汙垢,這些汙垢在顯微鏡下暴露無遺,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汙垢到底有多髒吧,往下看的時候要做好心理準備!記得定期清理手機如果你還忍得住可以繼續往下看了,我們再多放一些顯微鏡下的手機汙垢,手機的揚聲器孔、耳機孔、充電口是汙垢的重災區,可能平時我們不怎麼留意,但在顯微鏡下就無所遁形了,一定要注意清潔手機啊
  • 浙江新芯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成立並發布集成電路產業指數
    人民論壇網10月12日訊 (楊武)10月11日,在浙江省與紹興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集成電路產業分析新生力量——浙江新芯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在「成都·紹興周」數字經濟高峰對話上被宣布成立,並現場發布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系列指數」。
  • 【奶爸和布丁遊臺灣】顯微鏡下美妙的微觀世界--布丁的遊記
    快樂的旅行回憶,瞬間變成寫作文,布丁的幸福指數由紅線鄒然變成了綠線。這滋味八成是不好受的。 抗議完了,暑假作業也不會自己搞定自己。於是,第一篇暑假作文便寫了顯微鏡體驗。(大致記下布丁的作文,記不全,因此自己加工了一小丟丟。
  • 顯微鏡下的手機實拍,網友:這也太噁心了!
    這個手機維修老闆和別的維修人員不一樣,他非常喜歡在顯微鏡下查看自己手機的細節,所以每次拿到客戶的維修手機後,他都會用顯微鏡仔細的觀察一番(什麼鬼嗜好?)在手機表面看到的只有少許的灰塵,這和我們用肉眼看手機沒有太多的區別,但關鍵是在手機的一個揚聲器空洞、還有耳機孔內部和充電插口處這些平常我們不會去仔細觀察的地方,在顯微鏡下出現了積攢幾年的棉絨和灰塵,還有從你褲子裡粘上的線頭或其他東西甚至還有餅乾碎屑,和一些不知名也不可言狀的東西,它們交織在一起,
  • 顯微鏡下看手機,網友:這也太噁心了
    這個手機維修老闆和別的維修人員不一樣,他非常喜歡在顯微鏡下查看自己手機的細節,所以每次拿到客戶的維修手機後,他都會用顯微鏡仔細的觀察一番(什麼鬼嗜好?)在手機表面看到的只有稍許的灰塵,這和我們用肉眼看手機沒有太多的區別,但關鍵是在手機的一個揚聲器空洞、還有耳機孔內部和充電插口處這些平常我們不會去仔細觀察的地方,在顯微鏡下出現了積攢幾年的棉絨和灰塵,還有從你褲子裡粘上的線頭或其他東西
  • ​偏光顯微鏡下的奇幻世界
    巖石薄片在偏光顯微鏡下不會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色彩斑斕,在其中想要選出既有地質意義,又有觀賞價值的畫面來實屬不易
  • 論劍直播:十防九空-顯微鏡下的臺軍高科技裝備(二)
    論劍直播:十防九空-顯微鏡下的臺軍高科技裝備(二)
  • 通過超級計算機的「模擬顯微鏡」考察新一代的電晶體
    據信摩爾定標定律指出,每單位面積集成電路的數量每12-18個月加倍,由於有源元件的小型化帶來的挑戰越來越大,摩爾定標定律將在不久的將來達到極限。這最終意味著,由於量子效應,不再能夠使當前製造的幾乎配備了每臺超級計算機的稱為FinFET的矽基電晶體變得更小。
  • 《寄生蟲》,顯微鏡下的人性,扭曲度更加清晰
    《寄生蟲》,顯微鏡下的人性,扭曲度更加清晰 既然上一篇提到了奉俊昊的《寄生蟲》,就來盤一盤。作為2019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他脫穎而出之處,在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極致體現,就像把人性中處於光明與陰暗交匯處,經常被人忽略的部分放到顯微鏡下,展示給世人。當人性中的弱點被放大之後,就會讓人對照著反思自己。
  • 侯本祥示範性職工創新工作室:顯微鏡下「走針」壞牙「起死回生」
    手術中,侯本祥聚精會神地通過顯微鏡為患者治療。侯本祥(左一)與工作室成員一起研究討論病例。侯本祥的工作室內,有著非常先進的顯微鏡手術設備。牙齒壞了之後,很多人的想法都是「一拔了之」。而顯微根管治療是在6-25倍顯微鏡放大輔助下完成的,光源充足、術野清晰,醫生能夠清晰的看到根管內部的細微結構、形態和病變等情況。「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顯微鏡能讓醫生準確的定位,精準操作,防止給牙齒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 山東集成電路產業扶持規劃呼之欲出
    □本報記者 傅嘉   繼國家前期下發高達1200億元的集成電路產業扶持政策之後,各地配套政策陸續出爐。近日,山東省經信委電子信息處副處長李元廣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山東正在研究制定推進集成電路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
  • 第60集 回望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
    在沃爾特記錄下的這場實驗中,主角是一個比火柴棍短且粗的半導體放大器。後來,它被命名為點接觸式電晶體。點接觸式電晶體成了人類打開電晶體大門的第一把鑰匙。而這扇大門推開後,迎來的是一場信息技術的大變革。今天的節目,我們就從電晶體開始說起。隨著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電晶體已經變得幾乎無處不在。
  • 13種日常事物在顯微鏡下的真實面目!沙子最讓人驚豔,線蟲最恐怖
    13種日常事物在顯微鏡下的真實面目!沙子最讓人驚豔,線蟲最恐怖導讀:人類的好奇心是無限的,因為我們一直都想知道關於每個事物的微小細節,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顯微鏡最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個方面的問題!因為顯微鏡能夠將各種物體的圖像放大數千倍或者數百萬倍,也多虧了它們,我們才能看到這13種日常事物在顯微鏡下的真實面目!其中沙子最讓人驚豔,線蟲最恐怖!1.頭髮在顯微鏡下的真實面目相信光看圖片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沒想到平常看頭髮光滑、細亮的樣子,在顯微鏡下竟然這麼毛糙,感覺像海綿條非常柔軟有彈性的感覺,你認為呢?
  • 顯微鏡下做手術:血管直徑不足1毫米 針比髮絲細
    顯微鏡下做手術:血管直徑不足1毫米 針比髮絲細 原標題: 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我們在顯微鏡下所縫合的細小血管、神經等管道,很多直徑不足1毫米。用的針比頭髮絲還細很多。」佛山市中醫院修復重建外科主任高峻青說。  在無影燈下,有那麼一群醫生,他們在顯微鏡下完成手術。他們既有繡花姑娘的心靈手巧,又有馬拉松運動員的體能和毅力;他們練就的是精湛技術、神醫妙手。
  • 顯微鏡下的神奇世界
    細胞處於有絲分裂末期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市貝勒醫學院,光學成像和生命顯微鏡核心,Jason M. Kirk。拍攝方式:63倍(物鏡放大倍率)增強解析度共焦。
  • 啟富投顧:集成電路產業新政解讀
    2020年8月4日,國務院發布《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智慧財產權、市場應用、國際作等八個方面37項政策措施。大力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體現了國家大力發展集成電路和軟體產業的決心和意志,未來將以新型的舉國體制發展集成電路等關鍵核心技術。
  • 分享|顯微鏡下「毛骨悚然」的世界,只有實驗員才懂!
    作為實驗室三大標配之一,顯微鏡是每一個實驗員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工具。然而除了日常工作外,大家還用顯微鏡看過別的東西嗎?  今天測老哥就帶領大家進入另一個世界!
  • 顯微鏡下的兵馬俑,開出白色「花朵」,專家:應禁止發掘秦陵
    有專家將兵馬俑放在顯微鏡下查看,他們驚奇地發現兵馬俑在顯微鏡下居然開出了白色的「花朵」。隨後有專家站出來,嚴肅地說:應該永久禁止發掘秦陵。那些在顯微鏡下的白色「花朵」其實是附在兵馬俑身上的一種黴菌,這種黴菌能夠快速的侵蝕兵馬俑身上的色彩。因為兵馬俑剛出土時,其實是彩色的,和剛剛被掩埋時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