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影評:如果生命失去了濾鏡

2021-01-09 書影話

「我一個老人赤身裸體,坐在人間的車子上,而駕著非人間的馬,四處奔波,飽受嚴寒的折磨。」

—— 弗蘭茲·卡夫卡《鄉村醫生》

在此,悼念《大象席地而坐》的導演胡波先生。

前幾天,在知乎上和人討論關於《情深深雨濛濛》的感受,有人在答案底下評論道:看完電視劇再去看原著小說《煙雨濛濛》,才發現如果剪掉劇中所有杜飛的戲份,剩下的全都是陰暗的社會……

然後,我便想到《大象席地而坐》這部片子。

電影改編自胡波導演自己撰寫的短篇小說《大裂》。

像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鄉村醫生》,原著是4個人以各自第一視角去敘述「所見即所感」的意識流敘事手法。那些意外事件,也像《鄉村醫生》中不斷使醫生陷入兩難抉擇的人生困境,促成了4個人的相遇 —— 去滿洲裡看那頭席地而坐的大象。

故事並不複雜。開頭20分鐘引人注目的意外,完整清晰地交代了4個人各自正面臨的困境。

而影片通過4個人在交集前的人生軌跡,直接而毫不避諱了表達了人生陷入一時的絕望後,是如何被內心的困頓與頹廢摧毀的:

韋布和黃玲是幼年時對冷漠的家庭內部關係的憤怒和叛逆;

於城的前劉海和他人一樣虛張聲勢,是成年以後離開象牙塔踏上社會找不到安穩支點的空虛和厭倦;

王金每一根頭髮都寫著「一文不值」,是年老以後面對「老無所依」時的迷茫與無助。

4個家庭湊成了一個人完整生命的不同階段, 4個主角合起來共同演出了一場「被嫌棄的困頓的一生」。因為活著像在懸崖上走鋼絲,不僅需要勇氣,還必須時刻保持警醒。只要有一點不慎,就會粘上被命運連番嘲弄的頹喪,無論如何都擺脫不掉,直到榨乾生命中最後一滴剩餘價值。

導演用跟拍角色後腦勺特寫的方式模仿小說中的「我」,讓觀眾跟著主角視線去看世界,且每個主角都採用長鏡頭。

在3小時50分鐘的影片長度裡,所有的鏡頭加起來總共不超過150個。

大段大段的長鏡頭,像要告訴我們:生命和生活的本質,就是延綿不絕的永遠看不到盡頭的絕望,從懂事起就像不小心失足跌進了的泥坑,無論是奮力爬出來還是就此躺倒同流合汙,都會一身泥垢。

洗不掉,怎麼樣掙扎都洗不掉,再也洗不掉。

既不願意躺下又沒力氣爬出坑的人,只好做一隻「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假裝這是乾淨的河水,或者相信總有人會來救自己。

連眼下的苟且都不顧上,誰還有心思去指望看不見摸不著的「詩和遠方」?如果真的偶爾想過,那就隨便扯一句「不切實際」來安慰下身處樊籠中的不堪吧。

沒有任何修飾美化的敘事過程,一點一滴地積累起觀眾內心的焦慮和抑鬱。起初,是被貓爪輕撓著掌心,有點癢有點疼的感覺還能忽略掉,隨後改成了愈發用力地撓抓玻璃劃出一道道印子,滋啦作響撓心撓肺,有種停不了的上癮的虐心感。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4個人都有過類似於「席地而坐」的姿態。

主角們一邊畫地為牢的孤獨和喪著,一邊又止不住冒出想入非非的稜角。像極了《東邪西毒》裡歐陽鋒的獨白:「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什麼特別。回望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一邊更好。」

於是只能出走去尋找滿洲裡那頭大象 —— 用「另一邊或許更好」的幻想來逃避現實中的不如意。

他們不知道那頭大象為什麼席地而坐,路途也不順遂,終究還是因為相同目標的召喚而集結在一起。

王金對韋布說:「你站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那邊那個地方,你想那邊一定比這兒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決好這兒的問題。」

每個人於自己是頹喪的絕望,又於他人是彼處的希望。人與人相遇,才會有絕處逢生的可能。

4人尋找象徵希望的「滿洲裡的大象」,如同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本身源於某種幻想的「濾鏡」。

這種追尋和索求亦處處體現在導演的鏡頭下,比如下面這段韋布想帶黃玲去滿洲裡的對話:

鏡頭是從韋布的角度仰視的,韋布坐在地上,而黃玲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站得稍遠一點 —— 因渴望而低微。

黃玲嘲笑韋布一番離開,剩下獨自席地而坐的韋布,鏡頭又切換成了平視。

似乎在說此刻的韋布和那隻滿洲裡站不起來的大象一樣,只能無助地和塵土相伴。

這兩個畫面,使我不禁聯想起王爾德的話劇《溫米爾德夫人的扇子》中的名句: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there are still people looking up at the stars.(我們都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彭昱暢不計形象的實在演技,對我內心焦躁的觀影過程中是短暫的享受,我甚至感覺出一點「年輕黃渤」的影子來。

有評價說胡波模仿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光陰的故事》,只是手法拙劣略為稚嫩,有點名不副實。

作為一個觀眾看,胡導的敘事結構採用了楊導的風格,分割為4條主線循序並進串成後半段故事,相互之間又有點到線的交集。

不過,從甫一出場的於城那絲毫沒有避諱的言行開始,就發覺根本和楊導的作品不在一路上。整部片的核心立意以及鏡頭運用,分明更貼近貝拉·塔爾的《鯨魚馬戲團》和《撒旦的探戈》,尤其是後者。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成功的影片,但並不如職業影評人讚譽的那麼成功,因為國內絕大多數捧著爆米花看商業大片的觀眾,對這種隔著歲月和歷史的鏡頭有疏離感,鑑賞力的差距更是猶如溝壑。況且,胡導對鏡頭的駕馭能力,還沒有達到貝拉·塔爾拍攝《撒旦的探戈》那充滿野心和技巧運用得十分嫻熟的的水準,甚至離《鯨魚馬戲團》還差一截。

貝拉·塔爾導演最聰明之處,或者說惡趣味,是喜歡故意加入大大超過影片進度所需要的時間的留白部分,或者一些無關緊要不知所謂的情節,從而使觀眾莫名產生一種似乎有什麼含義值得去深究的不明覺厲的「臆想」。

這好像一個老掉牙的笑話:「一個人在大街上仰頭望天。起先沒人注意,後來有人走過來也跟著朝天上看,逐漸地那人周圍就聚集了一大群人,等那個人低頭看到周圍時自己也嚇一大跳。實際上那人只不過是流鼻血了。」

天上有什麼呢?

天上不但什麼都沒有,還跟流鼻血的人沒一丁點關係。但駐足圍觀的人覺得「有」,還必須咂摸出點高深莫測的想法去填補「有」的縫隙,攫住他們注意力的不是天上,而是無端的「臆想」。

普通的影片會拍攝有側重點,以「所見即所得」的方式引導觀眾去理解什麼具有重要性,什麼是對錯。但唯物主義手法只展示給觀眾看影片「有什麼」以及「是什麼」,至於是對是錯,重不重要,全憑觀眾自己揣測和解構說了算。

所見而有感,所感即所得。

於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結論出現了。

胡導企圖採用貝拉·塔爾式的唯物主義拍攝手法,加上「前實後虛」的對比鏡頭去展現人物的意識流,讓觀眾從感悟中自發地丟棄這層「濾鏡」 —— 如同超越時代站在地球文明最頂端的人類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一般,去面對生命原本的迷茫、空洞和虛無感。

可惜,太多對白和絮叨破壞了這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意境。對比7個半小時的《撒旦的探戈》,本片時長縮減一半,內容多出3倍,像自帶了2倍速。因此,遐想的空間壓縮了,便缺乏能夠給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沉浸式主觀感受與共情力度。

但無論如何都必須承認,這是國產電影史上值得紀念的一次大膽嘗試。

原著《大裂》裡的結尾如是寫道:

電影裡,他們最後有沒有見到大象呢?可能見到,也可能沒見到,一切都是未知。

只是很遺憾,或許太遺憾,胡導有「無數可能」的未來再也不可能。

席地而坐的大象,終於完成了它在人間的使命,長久地睡去了。

關注我,一起做有思想深度的懶貓,享受詩和遠方。

相關焦點

  • 《大象席地而坐》
    圖片來自網絡席地而坐四個小時,看完了沒有一頭大象的《大象席地而坐》。該怎麼說呢?我給朋友說,我看完了一部巨喪的四個小時的電影,感覺人生...滿洲裡只不過有隻大象,它就他媽的在那坐著。其實,有很多場景讓我想哭。韋布對著那片荒蕪的空地嘶吼的時候,老頭參觀養老院看著一個個老人在陰暗的養老房裡等待著生命結束的時候,黃玲拿著棒球棍怒打主任夫婦的時候,李凱對著那駛去的列車開槍自殺前說 「這世界挺沒勁」的時候。可我終究是一個眼淚沒有落下。
  • 電影推薦 | 《大象席地而坐》
    這真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大家一定要看…很可惜,這部電影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後電影」                                                                 —坂本龍一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2018丨劇情片丨彩色丨234min(導演剪輯版
  • 電影推薦《大象席地而坐》
    這真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大家一定要看…很可惜,這部電影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後電影」—坂本龍一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2018丨劇情片丨彩色丨234min(導演剪輯版)丨漢語普通話丨主演:彭昱暢/章宇/王玉雯/李從喜/董向榮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18)
  • 北京 | 胡波導演作品《大象席地而坐》雙場
    10月9日,《大象席地而坐》雙場加映,我們北京現場見。關於胡波:我遇到的胡遷是最勇敢的電影人人,為什麼會那麼「邪惡」呢?我們曾真切地熱愛著這個世界我們將在這片荒原上相遇那些《大象席地而坐》走過的城市:南京 | 南京(2) | 上海 | 蘇州 | 蘇州(2) | 無錫 | 無錫(2) | 廣州 | 北京 | 北京(2) | 北京(3) | 北京(4) | 長沙 | 長沙(2) | 武漢 | 成都 | 晉中 | 桐鄉 | 江門 | 濟南 | 寧波 |
  • 《視與聽》超高評價《大象席地而坐》!
    導演胡波在2017年十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部影片也因此給現代中國電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大象席地而坐》並不是唯一一部探討中國社會絕望之處的影片,但它將情感上的敏銳與精神層面的洞見注入了這一命題。相對來說,它對校園霸凌、勉強的親緣關係、具有侵略性的鄰裡關係以及不道德行為的觀察,就比較平凡無奇。
  • 大象不會永遠席地而坐
    寫在前面 這是我第二遍看《大象席地而坐》了,從西寧FIRST到今天的金馬影展。 這一場結束,如果最後依舊無法在大陸過審上映,那這頭偉大的大象,可能就將結束它的所有影像使命,塵歸塵土歸土,落定在中國電影歷史裡了。 結束了。 大概也是出於「最後一次」的悲觀念想,我來了臺北,想再最後看望一次這頭大象。
  • 致敬胡波《大象席地而坐》:那頭不存在的大象,除了諷刺還有其他
    或許《大象席地而坐》的片長會是影院、片商和一般觀眾跟它之間最大的一道門檻。雖然片中的四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煩惱,但《大象席地而坐》的劇情一點都不雜亂,反倒還有其獨特的魅力。如果我出手了,不就等於我跟那個人產生關係了嗎?」與其說《大象席地而坐》批評這個世界,不如說它批評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薄弱。片中人物的臺詞都不多,但某些臺詞說出時卻能讓我心頭一怔。實在是太誠實的字句,通常是放在心裡的,但電影卻辛辣地把它攤開來講。如此的直白著實讓人難以回應。
  •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完整版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 胡波
  • 《大象席地而坐》:人生是片荒原
    從2018金馬獎到2020金像獎,無一例外給予《大象席地而坐》殊榮,而導演卻再也看不到這一幕了。三十未滿就踏入了死亡的幽谷,其實滿讓人疑惑的。但看了《大象席地而坐》之後,又仿佛覺得一切都是其來有自。唯一能讓他們興奮的,是去一個叫滿洲裡的地方,看裡頭坐著的一頭大象。滿洲裡當然是隱喻,類似於烏託邦的地方吧,輕盈、自由,人與人和諧相處。而坐著的大象則代表了不肯與世俗妥協的倔強。總之,那是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現實世界裡的學校弱肉強食,愛情不堪一擊,家人之間像敵人般殘忍,而婚姻更是充滿了背叛。
  • 看《大象席地而坐》,冗長壓抑卻感同身受
    「滿洲裡有一隻大象,他媽的就坐在那,有人捅它或者餵它東西,它也不動。」當一個人對活著感感到灰心近乎絕望時,我們是不是就像這隻滿州大象,席地而坐,只看著眼前的風景?2017年,臺灣出了一部讓人十分感觸的《大佛普拉斯》。2018年,大陸出現了一部讓人十分傷懷又溫暖的《大象席地而坐》。
  • 面對這個世界,我們什麼也做不了——《大象席地而坐》影評
    2017年的3月《印度神藥》開機,《大象席地而坐》殺青,18線演員章宇馬不停蹄的奔走在兩個劇組。
  • 《大象席地而坐》之我能做些什麼
    最近很火的一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以下簡稱《大象》。主要講述了四個底層普通小市民,在同一天之內都經歷了一段鬧心的事情,然後就想著換個地方,去換一下心情。這時候,遠方的一頭大象勾起了他們的欲望,朝著目標,他們出發在路上的故事。電影很成功,可惜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年紀輕輕就選擇那麼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他和他的電影,都充滿了神秘,帶著悲傷。
  • 你的《大象席地而坐》獲獎了,胡波在天上你看到了嗎?
    你的《大象席地而坐》獲獎了,胡波在天上你看到了嗎?胡波,88年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網上給他的評價是中國內地作家、導演、編劇,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而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卻選擇在2017年10月13日,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那年,他不過29歲,沒有成家,沒有孩子,有的只是失去兒子悲痛欲絕的父母和他的處女座《大象席地而坐》。在胡波去世後的第401天,曾經一度受盡冷眼的《大象席地而坐》在金馬獎大放異彩,獲得了獲金馬獎最佳影片。在16日晚舉行的金馬酒會上,胡波母親代領獎項,影片主演之一彭昱暢代表劇組出席。
  • 《大象席地而坐》:一個人的死與千萬人的獎.
    今天來說說《大象席地而坐》。 ▲   電影海報圖片 四個主人公,四個故事,四個小時。這就是《大象席地而坐》眾所周知的基本劇情,但《大象席地而坐》只講了四個故事?不,胡波講了六個故事。 但在胡波原小說《大裂》裡,並沒有結束,那裡有著《大象席地而坐》的第五個故事,這第五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大象:  「我(韋布)跑向那頭坐著的大象。身後有人喊著什麼根本聽不清楚。因為我得看看它為什麼要一直坐在那,這件事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問題了。
  • 《大象席地而坐》會上映嗎?
    這首歌叫《壞孩子的天空》,是《大象席地而坐》的原聲OST,來自花倫樂隊,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就是不久前提名了金馬的那張原聲碟。 因為受了電影版權方(胡波父母),版權代理方(FIRST青年電影展)以及花倫樂隊的委託,三號廳將在明天幫忙進行電影原聲OST黑膠唱片的獨家發行。
  • 金馬獎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眼中只剩世界的惡?
    看完前兩小時,我以為我不會喜歡《大象席地而坐》,想不到後兩個小時是魔幻時刻,戲味在後半段完熟發酵,我為之深深著迷,毫不猶豫在映後觀眾票選單上給出五顆星分數;看完《大象席地而坐》才明白它為何需要四小時長度,唯有將劇中每個角色內心的苦悶與狀態都交代清楚,人物故事開始交錯一起時,才會震蕩出動人的力量。
  • 《大象席地而坐》獲得最佳影片!
    第55屆金馬獎完整獲獎名單最佳劇情片《誰先愛上他的》《影》《我不是藥神》《地球最後的夜晚》《大象席地而坐》獲獎最佳導演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萬瑪才旦《撞死了一隻羊》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姜文《邪不壓正》張藝謀《影》獲獎最佳男主角段奕宏《暴雪將至》徐崢《我不是藥神》獲獎鄧超《影》邱澤《誰先愛上他的》彭昱暢《大象席地而坐》最佳女主角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獲獎
  • 大象為何席地而坐
    雖然今年華語片缺席主競賽單元,但有一部作品在最佳處女作獎的頒發環節,得到了特別提及——已故青年導演胡波的長片處女作《大象席地而坐》。△國際電影節不成文規定,處女作大獎只頒給在世導演了解或回顧可戳:《斬獲柏林大獎的青年導演,為何上吊自殺?》
  • 《大象席地而坐》在線觀看
    《大象席地而坐》豆瓣評分:8.0《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席地而坐》:滿洲裡坐著的大象
    17年胡遷在家中自縊,就像滿洲裡的那頭大象一樣,「一頭大象,每天坐在動物園裡,它他媽就一直坐那兒。」他也沒能逃過現實束縛。胡遷用生命才換來了《大象席地而坐》的署名權及不被剪切上映,我每想一次便心痛一次,我多希望他不是大象,而是雷軍說的那隻豬,站在風口,他一定會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