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線特約評論員 朱曉凱(安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
圖為文博會展館現場。記者 宋炎駿 攝
《詩經·大雅》有云:「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進入21世紀,知識、文化已成為各個國家、各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在知識經濟大潮的襲卷之下,文化產業悄然「浮出水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現在文化和技術深入結合,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從業人員也在不斷增長,這既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產業,也是一個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必須格外重視。」令人欣喜的是,合肥——這座位於江淮之間、巢湖之濱的歷史名城,正在搶抓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歷史機遇,迎著「朝陽」,奮力奔跑,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數據顯示,目前合肥擁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2.97萬個,其中規模以上法人單位537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466.45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為5.42%。今年前三季度,合肥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670.37億元,同比增長2.6%,今年以來首現正增長,增速位列全省第三位;實現利潤總額38.82億元,同比增長5.5%,增速位列全省第二位。
在今年疫情、洪災雙重壓力下,合肥文化產業仍然經營得紅紅火火,效益穩步上升,發展態勢良好,可以說是風生水起、生機勃勃。那麼,「朝陽」映照之下,合肥為何能跑得這樣快?
無人機航拍的合柴1972。
跑得快,是因為有優惠政策——近年來,合肥針對發展文化產業連續出臺了多項政策,而且根據不同的項目,實行不同的政策,歸口不同的部門。任何文化產業項目,只要能在合肥申報成功,企業就可以獲得極為可觀的資金補助和支持。今年4月,合肥又重磅出臺了《培育新動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將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板塊納入其中,資金總盤從2014年的1億元提高到2億元。合肥採取基金、金融產品、借轉補和事後獎補等四種投入方式,對文化產業全產業鏈給予支持;藉助合肥文博會、長三角文博會、深圳文博會等平臺,推動本土文化企業「走出去」。
優惠政策,讓合肥文化產業發展有了堅強保障。
在合肥工業設計城,設計公司員工正在設計研發文創產品。
跑得快,是因為有優秀人才——作為全國「四大科技城」之一,合肥擁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代表的各類科研機構200多個,擁有以中國科技大學為代表的各類高等院校近100所,擁有各類科技人員30餘萬。此外,目前合肥人口已突破800萬人,其中高校學生有70多萬,另有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0多萬。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被譽為「養人之城」的合肥對國內外人才的吸引力也在顯著提升,2018年就有近10萬人才落戶合肥,而在此前此後,合肥一直就是大量優秀人才淨流入的城市,其中從上海、南京、北京等國內一線、新一線城市回流合肥的人才比例正逐年加大。
優秀人才,讓合肥文化產業發展有了強勁支撐。
廬陽建華文創園夜景。趙明 攝
跑得快,是因為有骨幹企業——合肥文化產業近幾年發展形勢迅猛,湧現出了一大批創意感、科技感十足的文化企業:惠科金揚、科大訊飛、華米信息、東華工程科技等22家收入超10億元企業共實現營收619.59億元,佔全市文化產業收入的四成以上,帶動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增強;聯發科技、時代出版、皖新文化等科技含量較高、附加值相對較大的新興現代服務業文化單位已初具規模;華博勝訊、安達創展等90餘家企業先後獲得省委宣傳部命名的「安徽省民營文化企業100強」榮譽;樂堂動漫、萬盛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等32家企業獲得「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一批又一批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勇立潮頭,匯聚成了合肥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澎湃動力。
骨幹企業,讓合肥文化產業發展有了厚重底氣。
文化因城而興,創意無處不在。合肥是一座有著2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如今她正迎著「朝陽」,奮力奔跑,而在這奮力奔跑中,她也必將迎來屬於自己的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