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嶽飛,大家對他已經不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他生於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經歷過「靖康之恥」的嶽飛,有抗金之志,他還把抗金作為一生的一項偉大事業,三次參軍,十年北伐收復鄭州,洛陽等地,他率領的嶽家軍與大大小小的金兵戰鬥數百次,所向披靡!
一提到他的名字,就會想到「精忠報國」四個字,這四個字已經刺在他的背上,他的形象一直是英勇無畏的民族英雄,是激發我們愛國主義的精神榜樣,是中國人「愛國魂」的化身,然而就在幾年前,流傳千古,人人傳頌的「民族英雄」嶽飛卻被從教科書中移除了,專家還表示,他將取消「民族英雄」稱號。怎麼回事?
所謂存在即合理,既然嶽飛被從教科書中移除,不再是民族英雄,這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嶽飛當時的經歷來看待這件事,嶽飛作為抗金名將,抵抗外族,收復失地,他當時被無數人稱為民族英雄是毋庸置疑的,但那是當時的事,不是現在的事,眾所周知,民族英雄的定義是為抵禦外來侵略作出突出貢獻的人。
嶽飛是宋朝的大將,面對的敵人是金朝,但宋朝和金朝同屬中華民族,因此其戰爭行為不屬於對外抗戰,而屬於對內矛盾和鬥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曾經的民族英雄被搬上現在的教科書,會傷害少數民族的情感。
但他不屈不撓為國捐軀的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撐起了整個國家的脊梁,使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加強大,如果僅僅因為一個頭銜就改變了對他的看法,那麼這個頭銜又有什麼意義呢?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