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國歷史的,只有陳舜臣

2021-02-13 福建人民出版社

編者按:

據日本媒體報導,祖籍臺灣的著名華裔日本作家陳舜臣於當地時間21日在日本神戶去世,享年90歲。有「中日文化交流橋梁」之稱的陳舜臣,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他一生充滿傳奇,獲獎無數。他是一位實力派歷史小說家,受到柏楊、司馬遼太郎的推崇,他的作品風靡銷量多達兩千萬。如今斯人已逝,了解他,重溫他的作品,相信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閱讀《中國的歷史》譯者鄭民欽先生的譯序,相信對陳舜臣先生有更直接的了解。

這幾年,陳舜臣先生在我國聲名鵲起,他的著作,主要是推理小說、歷史小說、隨筆被大量譯介,使得我國讀者比較全面地接觸、了解這位著名的華裔日本作家的作品。平心而論,陳舜臣的作品走進我國讀者的視野來得晚了點。他在日本可以說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文學大師,他以推理小說開始自己的文學生涯,一部《花葉死亡之日》(《枯草の根》)榮獲江戶川亂步獎,奠定了在日本文壇上的推理小說家的地位。1967年開始創作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小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先後有《鴉片戰爭》、《小說十八史略》、《甲午戰爭》、《秘本三國志》、《太平天國》、《耶律楚材》、《秦始皇》、《鄭成功》、《成吉思汗》、《諸葛孔明》、《曹操》等名作問世。

他的歷史小說具有獨特的風格,有意識地將推理手法運用其中,歷史與推理的緊密結合更增加了可讀性和情趣性,這在日本小說界獨樹一幟,使他成為與司馬遼太郎並駕齊驅的當代最重要的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以日本歷史為素材,陳舜臣則以中國歷史為題材,許許多多的日本人正是通過他的作品了解中國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架起了一座橋梁。

陳舜臣是日籍華人,使得他具有與國內學者、作家不同的認知,但更多地站在中國人的視角看待歷史,同時也參考一些日本史料進行論證,比較客觀公正。他對待歷史的態度,正如他在回答《東方早報》書面採訪時所說的那樣:「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觀」,「尊重史料和史實是我一貫的原則。我始終認為作家必須尊重歷史,但允許作者去想像。」

正因為如此,他對史料採取中立的態度,沒有先入為主的主觀性,沒有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弊病,他所講述的事件都有史可查,絕不杜撰,但又不盲信史料,往往比較不同史學家的記載、論述,經過條分縷析,得出自己的歷史判斷,在不少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評價上都提出獨到的觀點。例如寫三國的曹操、劉備,唐朝的李世民,南宋的賈似道,甲午戰爭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擺脫歷史觀的慣勢影響,較少局限,克服感情上的碰撞與矛盾,根據史料儘可能地去展現當時的真實歷史。

他沒有以史學家自稱,的確他不是史學家,他是作家,所以他提出自己的歷史觀的時候,沒有那種常見的顯示著權威性的、甚至強加於人的面孔,而是一種溫和的姿態。對他的觀點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見解,這也期待著讀者的見智見仁的探討。

儘管不是小說,但嚴肅的史書同樣離不開立足於史實的推理,這種推理其實就是一種嚴肅的考證行為。他說:「我依照自己的方法來理解這些相同的基本史料,並且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解釋、推理。」他的推理十分審慎,對隱藏於表象後面的真相的想像儘量做到合情合理,期待對歷史真實的還原。

作為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只有一個真相。但這不影響對史實進行不同的觀察和評判,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認識歷史的主觀意識也會發生變化,每個人解讀歷史的權利都不應該被剝奪,每個人都具有對歷史的話語權。

陳舜臣作為作家寫作的史書,沒有學者式的枯燥,講述歷史事件,語言平實無華,通俗易懂,嚴謹縝密,把握分寸,雅俗共賞,又不失藝術性,寫得風生水起,生動活潑。語言的平實,不等於膚淺,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在他的幾乎沒有任何裝飾性、極致到平淡凝練的對文字具有超強駕馭力的筆下,呈現出時代發展趨勢的長河奔騰,脈絡清晰,可以比較完整地宏觀地把握歷史變遷的全貌,同時在細節上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這就避免了把鮮活的歷史變得乾巴巴的紀年表。

陳舜臣文學已經超越國界,走向世界,對異質文化的包容使他超越民族、宗教、語言、風俗、意識形態等障壁,在國際文化的大視野中審視、考察中國歷史。他說:「希望通過寫作更多地跨越國界去思考,很多事情應該朝著無國界的方向去融合。」我認為,這就是陳舜臣文學創作思想的終極目的。

(譯序選自《中國的歷史》,略有刪減)

我社近年先後出版了陳舜臣系列作品:

《中國的歷史》(七卷本)

陳舜臣所著篇幅最長、規模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全書沒有學者式的枯燥,講述歷史事件,語言平實無華,通俗易懂,嚴謹縝密,把握分寸,雅俗共賞,又不失藝術性。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在陳舜臣的幾乎沒有任何裝飾性、極致到平淡凝練的對文字具有超強駕馭力的筆下,呈現出時代發展趨勢的長河奔騰,脈絡清晰,可以比較完整地宏觀地把握歷史變遷的全貌,同時在細節上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黎明前的中國——中國近代史札記》

中國近代的事件都和現代相關,在我們的血液中也迴蕩著近代的脈搏,而歷史景觀中,既有人物的巍峨山脈,又有事件的滔滔大河。在這本隨筆中,陳舜臣先生分別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來立體地把握歷史,這也是理解歷史核心的好辦法。這本隨筆是歷史景觀的素描,記述著他對中國晚清民國這一階段的歷史的認識。

《中國奇人傳》

本書是由陳舜臣先生兩部風格相近的著作合併而成的,分別是《中國奇人傳》和《中國傑物傳》。陳舜臣先生借鑑《史記》,採用列傳的敘述方式,以自己的英雄觀、歷史觀,選取從先秦到晚清民國特立獨行人物,敘述他們的事跡,讓我們領略到每個傳主鮮明的個性特徵,了解到這些歷史人物的另一個側面。

《中國任俠傳》

《韓非子》中記載:能夠撼動世界的唯有儒者與俠客。儒者以文亂法,俠客以武犯禁。陳舜臣先生自小喜英雄豪傑的故事,書中所取人物「毫無選拔標準而言,只是遵從我個人的喜好而已」,且把這本書看做是不按常理、超出常人範疇的人物傳記。陳舜臣先生特意在後記中提到,「所記述的故事並不是要告誡大家什麼教訓,而僅僅是作為娛樂性的讀物。」且看且娛樂吧。

《曹操》

曹操,中國歷史上最為複雜、備受爭議的風雲人物。他在政治、軍功、文學上頗多件數的同時,亦有權詐機變、虐殘暴強的歷史譏評。陳舜臣先生以其明晰洞徹的歷史觀、雄渾凝簡的筆致,依據其獨擅謹嚴的推理手法、結合史料,重新審視,探索曹操這個「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的歷史真相。其中,作者更以歷史為背景,在曹操的家庭生活和心緒互動上著墨良多,從而使曹操的形象新奇不凡、精彩連連。

《諸葛孔明》

在中國,諸葛亮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在波詭雲譎的亂世風雲中,諸葛亮審時度勢、洞燭機先,無論齊家治國平天下,皆出自精心規劃,並矢志不渝為之實踐。伴隨諸葛亮的人生歷程,陳舜臣筆下的三國英雄人物,撥開歷史煙塵,穿越刀光劍影,紛紛從紙墨深處綻放出鮮活的面容。

相關焦點

  • 陳舜臣:左手推理,右手歷史,「日本小說界無出其右者」
    這種意識不僅不妨礙他成為日本小說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中國人意識格外把他成就為出類拔萃的日本小說家。或許這足以教那些老大不小才渡來日本卻拼命比日本人更日本人的中國人臉紅。二十來歲時日本戰敗,臺灣光復,陳舜臣又變回中國人。他讀大阪外國語學校,跟日本數一數二的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同校,太郎學蒙古語,舜臣學印度語。
  • 陳舜臣這個人,存在就是個奇蹟
    陳舜臣是東漢陳寔的後裔;陳寔,就是把竊賊叫作梁上君子的那位。他的祖上從河南潁川南遷福建泉州,再搬到臺灣。父輩經商,又移居日本,他出生在神戶。那裡有陳家墓地,碑上還刻著潁川。雖然日本生,日本長,幾乎從未遭受過歧視,陳舜臣卻抱有強烈的中國人意識。這
  • 陳舜臣:甘願守護人生之花的「文狂」
    六甲山房庭有臘梅過了新年,人總是希望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情,就好像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確,我的熱情高漲得有些過頭,然而我既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才華,也沒能幹好希望做的事情,常常會去夢想,依賴別人的事情也很多,沒有取得什麼偉業。新年之際,細細品味蘇東坡的那句「老去怕看新曆日」時,發現自己在六甲時竟然也不敢翻看那新的掛曆。
  • 陳舜臣,他有一個屬於他的國
    認識他,卻不從《青玉石獅子香爐》開始,而是從我十幾歲時從圖書館中找到一本特別陳舊的《新西遊記》開始,我將書取了下來,吹了吹灰,然後翻開他的世界——在最起初,我並不知道他其實是個推理小說作家。 《新西遊記》很老了,許多人也許都不知道有這樣一本書,那是他親自步行西行路上的體驗與《西遊記》文本的結合的一個私人旅行小說筆記,這本書對於我的《西遊記》觀大有裨益。
  • 【贈書】統一中國,為什麼最後只有秦始皇做到了?
    以往歷史類動輒就磚頭似的大部頭看著讓人就頭疼,很少有人能耐著性子真正去讀完一整本,而陳舜臣則把這些知識點進行碎片化的處理,閱讀時給人一種閒聊似的親切感,不論是在書店,還是在家中,隨手拿起一翻,定能獲得一些收穫。
  • 「希望臺灣同胞能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站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八廳「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第一展區的一個玻璃陳列櫃前,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原副主席吳國禎一邊指著陳列櫃中的史料原件和複製件,一邊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我特別希望臺灣同胞都能看到,讓他們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 黑格爾為何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卻沒有真正的歷史?
    中國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幾千年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大賭場,惡棍們輪流坐莊,混蛋們換班執政,炮灰們總是做祭品,這才是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事實上,中國任何一次革命都沒能使這個歷史改變。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學,日本文學中諸葛亮形象如何?
    《三國演義》講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紛繁複雜的鬥爭的同時,各色英雄人物也悉數登場,上演了一幕幕時代轉折期的歷史大戲。這樣的歷史背景正好符合明治維新前後日本讀者的胃口。日本近代中國學的重要學者,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奠基人內藤湖南(1866-1934),就曾經將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形勢比作中國三國時代的三大時期。
  • 人在家中坐,被35年前的中國美食片饞到流口水,憑什麼?
    在此之前,他們可能已經實現了兒時「科學家、藝術家、運動員」的理想:國家一級珍珠奶茶品鑑師;著名擼串冒火星子表演藝術家;花樣涮肉團體賽銅鍋組冠軍……我們以為,他們吃的是棒子麵、蒸榆錢,過年才能吃頓紅燒帶魚,冬天只有白菜蘿蔔……然而最近,一部紀錄80年代中國飲食的紀錄片把我們教育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之食文化》系列紀錄片,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日本巖波映畫製作所製作
  • 辜鴻銘在日本演講時,為何會說「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
    但是為什麼這樣一位學貫東西的學者要在日本東京演講中,講出「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這樣的話呢?大學者日本人為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但凡是對中國傳統國學文化推崇的學者,一般都身懷著對於文化的熱愛,認為中國國學是無可替代的寶藏。
  • 了解日本,就要了解日本人的性格特徵
    提筆說起日本歷史,讓我想起了自己在沒有讀日本歷史史書之前,自己對日本的印象。這裡插播說一句,為什麼我會研究和對日本歷史感興趣,其實起源於大學時期聽到的一句話:「日本人非常了解中國,每年都解剖中國人。但是中國人卻很少關注日本!」(我也忘記是誰說的了),所以我硬著頭皮也要讀日本歷史。
  • 中國對日本的了解正越來越深刻,日本對中國卻存在太多偏見
    這樣,全國同一類患者都能接受的是日本最新的最科學的方法。而由於在全國各地都能享受到同樣的服務,所以為治病特意跑到東京去看病的人不多。這是在採訪五個還在上高中的日本年輕人時,在中國人關心的話題上他們的看法。採訪時能感覺出來,涉及到政治的東西,他們了解的並不多,在極為有限的對政治的認知中,對於歷史問題他們的看法很一致,認為日本已經多次道歉,對於修憲問題他們的觀點則不太確定。
  • 為何日本戰國歷史上名將無數?其實真正牛的是日本遊戲公司!
    hello,大家好,感謝觀看聊遊齋,我是齋長相信玩過《信長之野望》《太閤立志傳》《戰國無雙》這類遊戲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本戰國史上有很多的歷史名將,其名聲與數量甚至要比中國歷史上的名將還要高上一籌。這就令我相當不解,日本論面積,頂多就相當於中國一個小省之大,怎麼就冒出這麼多牛逼的名將。
  • 日本人為何如此沉迷中國歷史?
    其實在日本的眾多漫畫、動畫、遊戲、小說中,以中國為歷史背景舞臺的作品並不在少數,像是大家熟悉的《中華小當家》、《彩雲國物語》、《最遊記》等等,足見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的喜愛之情。其實,如果說到日本人最喜愛的一段中國歷史,那就不得不提三國時期。日本人有很多都是三國粉絲,他們比起日本史更喜歡三國。講述中國歷史的三國為何在日本人氣如此之高呢?日本人也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今天就讓我們揭曉謎底吧——1.日本人は三國志が好きな理由!1.日本人喜歡三國志的理由!
  • 推薦十八部高分中國歷史紀錄片,全面了解中國歷史!歷史迷珍藏
    作者:大國文社(大國文史,大果文社原創原創)推薦十八部高分中國歷史紀錄片,全面了解中國歷史!歷史迷珍藏。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我們有這樣的歷史可以追溯。有些人總是說,你看人家美國都不會去說歷史,你先看一下他們有多少歷史可以追溯?幾百年的歷史有什麼可以說的呢?
  • 《從日本動畫片:三國志(1993)看日本人的三國》
    《三國演義》真正進入日本,是在《三國演義》的嘉靖本問世167年後。其時正是中國剛剛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遺民避居日本,帶去大量中國書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戰亂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對中國文化有了濃厚興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後40餘年,《三國演義》的第一個日譯本《通俗三國志》出版,譯者署名「湖南文山」。
  • 《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語》如果你只了解日本光鮮的外表,那麼你還沒有真正了解這個國家
        另外有人會覺得裡面對中國人有所醜化,但是當你真的去日本留學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現實比片子裡講述的還要糟糕,不是我自暴自棄,而是我覺得這部片子確實反映了一些問題。    最近在看《燕尾蝶》,從某種程度上說題材有相似之處。
  • 日本咖喱只有150年歷史,為什麼能獨樹一幟?
    記得多年前日本福岡市中心開了一家正宗的印度人料理,全市僅此一家,運營和廚師都是印度人,門庭若市,不可謂不火爆,畢竟沒去過印度的人都沒吃過真正的印度料理。懷著憧憬,我們留學生也組團去嘗試,那個味道確實很好。我們吃的是最基本的套餐,一份白斬雞,一小碗印度咖喱,一小團米飯,一點兒小菜,外加一個剛剛雙面油炸出來的三角大薄油餅,分量對於男生剛剛好。
  • 文化江湖丨日本人迷上中國歷史文化 最痴迷的是這一段——
    這部漫畫成為當下日本青少年們追捧的熱門作品,也讓日本人將熱切的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為何一部講述中國戰國時代的漫畫能在日本掀起這般熱潮?其實,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的熱愛並非「無中生有」。訪日學者毛丹青說,日本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的接受早已有深厚基礎,無論是《詩經》還是四大名著都在日本有多種日文翻譯版本,日本學校開設的漢字課也會讓日本孩子從小了解中國古典文化。所以日本人對於中國春秋戰國歷史的熱潮並不是突發現象,而是具有持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