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據日本媒體報導,祖籍臺灣的著名華裔日本作家陳舜臣於當地時間21日在日本神戶去世,享年90歲。有「中日文化交流橋梁」之稱的陳舜臣,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他一生充滿傳奇,獲獎無數。他是一位實力派歷史小說家,受到柏楊、司馬遼太郎的推崇,他的作品風靡銷量多達兩千萬。如今斯人已逝,了解他,重溫他的作品,相信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閱讀《中國的歷史》譯者鄭民欽先生的譯序,相信對陳舜臣先生有更直接的了解。
這幾年,陳舜臣先生在我國聲名鵲起,他的著作,主要是推理小說、歷史小說、隨筆被大量譯介,使得我國讀者比較全面地接觸、了解這位著名的華裔日本作家的作品。平心而論,陳舜臣的作品走進我國讀者的視野來得晚了點。他在日本可以說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文學大師,他以推理小說開始自己的文學生涯,一部《花葉死亡之日》(《枯草の根》)榮獲江戶川亂步獎,奠定了在日本文壇上的推理小說家的地位。1967年開始創作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小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先後有《鴉片戰爭》、《小說十八史略》、《甲午戰爭》、《秘本三國志》、《太平天國》、《耶律楚材》、《秦始皇》、《鄭成功》、《成吉思汗》、《諸葛孔明》、《曹操》等名作問世。
他的歷史小說具有獨特的風格,有意識地將推理手法運用其中,歷史與推理的緊密結合更增加了可讀性和情趣性,這在日本小說界獨樹一幟,使他成為與司馬遼太郎並駕齊驅的當代最重要的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以日本歷史為素材,陳舜臣則以中國歷史為題材,許許多多的日本人正是通過他的作品了解中國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架起了一座橋梁。
陳舜臣是日籍華人,使得他具有與國內學者、作家不同的認知,但更多地站在中國人的視角看待歷史,同時也參考一些日本史料進行論證,比較客觀公正。他對待歷史的態度,正如他在回答《東方早報》書面採訪時所說的那樣:「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觀」,「尊重史料和史實是我一貫的原則。我始終認為作家必須尊重歷史,但允許作者去想像。」
正因為如此,他對史料採取中立的態度,沒有先入為主的主觀性,沒有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弊病,他所講述的事件都有史可查,絕不杜撰,但又不盲信史料,往往比較不同史學家的記載、論述,經過條分縷析,得出自己的歷史判斷,在不少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評價上都提出獨到的觀點。例如寫三國的曹操、劉備,唐朝的李世民,南宋的賈似道,甲午戰爭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擺脫歷史觀的慣勢影響,較少局限,克服感情上的碰撞與矛盾,根據史料儘可能地去展現當時的真實歷史。
他沒有以史學家自稱,的確他不是史學家,他是作家,所以他提出自己的歷史觀的時候,沒有那種常見的顯示著權威性的、甚至強加於人的面孔,而是一種溫和的姿態。對他的觀點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見解,這也期待著讀者的見智見仁的探討。
儘管不是小說,但嚴肅的史書同樣離不開立足於史實的推理,這種推理其實就是一種嚴肅的考證行為。他說:「我依照自己的方法來理解這些相同的基本史料,並且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解釋、推理。」他的推理十分審慎,對隱藏於表象後面的真相的想像儘量做到合情合理,期待對歷史真實的還原。
作為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只有一個真相。但這不影響對史實進行不同的觀察和評判,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認識歷史的主觀意識也會發生變化,每個人解讀歷史的權利都不應該被剝奪,每個人都具有對歷史的話語權。
陳舜臣作為作家寫作的史書,沒有學者式的枯燥,講述歷史事件,語言平實無華,通俗易懂,嚴謹縝密,把握分寸,雅俗共賞,又不失藝術性,寫得風生水起,生動活潑。語言的平實,不等於膚淺,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在他的幾乎沒有任何裝飾性、極致到平淡凝練的對文字具有超強駕馭力的筆下,呈現出時代發展趨勢的長河奔騰,脈絡清晰,可以比較完整地宏觀地把握歷史變遷的全貌,同時在細節上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這就避免了把鮮活的歷史變得乾巴巴的紀年表。
陳舜臣文學已經超越國界,走向世界,對異質文化的包容使他超越民族、宗教、語言、風俗、意識形態等障壁,在國際文化的大視野中審視、考察中國歷史。他說:「希望通過寫作更多地跨越國界去思考,很多事情應該朝著無國界的方向去融合。」我認為,這就是陳舜臣文學創作思想的終極目的。
(譯序選自《中國的歷史》,略有刪減)
我社近年先後出版了陳舜臣系列作品:
《中國的歷史》(七卷本)
陳舜臣所著篇幅最長、規模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全書沒有學者式的枯燥,講述歷史事件,語言平實無華,通俗易懂,嚴謹縝密,把握分寸,雅俗共賞,又不失藝術性。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在陳舜臣的幾乎沒有任何裝飾性、極致到平淡凝練的對文字具有超強駕馭力的筆下,呈現出時代發展趨勢的長河奔騰,脈絡清晰,可以比較完整地宏觀地把握歷史變遷的全貌,同時在細節上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黎明前的中國——中國近代史札記》
中國近代的事件都和現代相關,在我們的血液中也迴蕩著近代的脈搏,而歷史景觀中,既有人物的巍峨山脈,又有事件的滔滔大河。在這本隨筆中,陳舜臣先生分別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來立體地把握歷史,這也是理解歷史核心的好辦法。這本隨筆是歷史景觀的素描,記述著他對中國晚清民國這一階段的歷史的認識。
《中國奇人傳》
本書是由陳舜臣先生兩部風格相近的著作合併而成的,分別是《中國奇人傳》和《中國傑物傳》。陳舜臣先生借鑑《史記》,採用列傳的敘述方式,以自己的英雄觀、歷史觀,選取從先秦到晚清民國特立獨行人物,敘述他們的事跡,讓我們領略到每個傳主鮮明的個性特徵,了解到這些歷史人物的另一個側面。
《中國任俠傳》
《韓非子》中記載:能夠撼動世界的唯有儒者與俠客。儒者以文亂法,俠客以武犯禁。陳舜臣先生自小喜英雄豪傑的故事,書中所取人物「毫無選拔標準而言,只是遵從我個人的喜好而已」,且把這本書看做是不按常理、超出常人範疇的人物傳記。陳舜臣先生特意在後記中提到,「所記述的故事並不是要告誡大家什麼教訓,而僅僅是作為娛樂性的讀物。」且看且娛樂吧。
《曹操》
曹操,中國歷史上最為複雜、備受爭議的風雲人物。他在政治、軍功、文學上頗多件數的同時,亦有權詐機變、虐殘暴強的歷史譏評。陳舜臣先生以其明晰洞徹的歷史觀、雄渾凝簡的筆致,依據其獨擅謹嚴的推理手法、結合史料,重新審視,探索曹操這個「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的歷史真相。其中,作者更以歷史為背景,在曹操的家庭生活和心緒互動上著墨良多,從而使曹操的形象新奇不凡、精彩連連。
《諸葛孔明》
在中國,諸葛亮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在波詭雲譎的亂世風雲中,諸葛亮審時度勢、洞燭機先,無論齊家治國平天下,皆出自精心規劃,並矢志不渝為之實踐。伴隨諸葛亮的人生歷程,陳舜臣筆下的三國英雄人物,撥開歷史煙塵,穿越刀光劍影,紛紛從紙墨深處綻放出鮮活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