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東戰爭:連正規軍都沒有的以色列何以厲兵秣馬,血色開國?

2020-12-21 騰訊網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建國翌日即遭阿拉伯聯盟五國三面圍攻,此後打打停停。潘多拉的魔盒一旦開啟,中東戰亂從此連綿不絕。

以色列建國遭五國三面圍攻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聚集在一起。他們翹首等待著一個改寫歷史的聲音。16時,以色列「國父」、第一任總理本·古裡安發表《獨立宣言》:從今天開始,國名為「以色列」的猶太人國家在巴勒斯坦成立。頓時,博物館內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廣場上的猶太人歡呼雀躍、載歌載舞。自淪為「巴比倫之囚」以來,流散世界各地千年之久的猶太人,終於得以回到上帝的「應許之地」重建家國。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迅速傳遍全世界。11分鐘後,美國率先宣布承認以色列。最初,白宮方面甚至並不清楚這個新生的國家叫什麼名字,當得知其取名「以色列」時,美國總統杜魯門親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划去,改為「以色列」。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表示:美國此舉「給了以色列人新的防衛信心」。

等待猶太人的不是和平的白鴿,而是憤怒的子彈。就在以色列建國當天,阿拉伯聯盟宣布:不承認以色列;將遵照真主的旨意發動聖戰,直至把猶太人趕入地中海。5月15日,阿拉伯聯盟成員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和伊拉克分別發兵。從南、北、東三個方向浩浩蕩蕩開進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了。

事實上,早在半年前,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非正式戰爭」就已打響。由於覬覦中東扼守亞非歐咽喉的戰略地位及其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蘇聯等國不顧阿拉伯國家反對,操縱第二屆聯大通過了第181(二)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軍;其後對該地區進行分割,分別建立猶太國(佔1.52萬平方公裡)和阿拉伯國(佔1.15萬平方公裡);耶路撒冷為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管轄。

巴勒斯坦地區當時有120多萬阿拉伯人,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數的2/3,猶太人則不到60萬。劃分領土時,雙方卻是四六開,且猶太人所得土地大多位處沿海地帶,肥沃多產。並且,當以色列人流亡世界各地之際,阿拉伯人事實上成了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千多年,他們根本不願意猶太人橫插一槓,佔有自己的領土。及至猶太人宣布建國,猶太人與穆斯林大戰的導火索被無情地點燃了。

以色列「麻雀戰」巧退埃軍

戰火來臨時,猶太人還沒來得及組建一支正規的國防軍。以色列雖然總兵力有3萬多人,但多為各自為政的遊擊隊和民間武裝力量,而阿拉伯聯軍總數超過以色列很多。以色列建國時,裝甲部隊僅擁有12輛法國產H-35/39型霍奇基斯坦克、2輛英國產克倫威爾坦克、2輛美國產謝爾曼坦克和一些輕型裝甲車,空軍幾乎為零。阿拉伯聯軍則裝備有各類飛機131架,如德國梅塞施密特戰鬥機( Bf-109)、英國「噴火」式戰鬥機等;艦船12艘,坦克240輛,包括謝爾曼M4、蘇聯T-34等型號;各種野戰炮140門。鑑於此,阿拉伯聯軍預計10天內就能拿下以色列。

戰鬥首先在南線打響。埃及軍隊萬餘人兵分兩路,一個旅沿地中海岸邊公路穿越加薩走廊,向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進軍,另一個旅突擊耶路撒冷.他們裝備著謝爾曼M4坦克。謝爾曼M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後期的著名坦克,總生產量近5萬輛。最初,謝爾曼坦克裝備一門M3型75毫米L/40加農炮,該炮能在914米的距離內擊穿60毫米的鋼板。謝爾曼坦克炮塔轉動一周用時不到10秒鐘,是二戰坦克中最快的,加上其47公裡的最高公路時速,很適於機動作戰。當年在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中,英軍約四百輛謝爾曼坦克向德軍發起衝擊,結果大敗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但謝爾曼坦克有軟肋:車體高大,容易被攻擊;其汽油發動機周圍裝甲防護尤其不足,對壘時極易中彈起火爆炸。這個弊病使早期謝爾曼坦克獲得了「朗森打火機」的綽號,這種打火機的廣告詞是「一打就起火,每打必著」。

5月22日,埃軍行至耶路撒冷南郊,以色列緊急抽調兵力阻止埃軍前進。戰至當天夜晚,白天激戰的塵埃還未散盡,埃軍先頭部隊的後方竟然響起了激烈的槍聲,喊殺聲在沙漠中同蕩,令人不寒而慄。沒等埃軍指揮官反應過來,前線又傳來急報:控制埃軍供應線的69高地被以軍佔領。埃軍據此認為遭到以軍主力發起的夜襲,一時慌了手腳,無心戀戰。

與此同時,以軍指揮官突然在特拉維夫舉行記者招待會,鼓吹以色列部隊奇襲成功,其「利刃」已把埃軍的供應線「切斷」。消息傳到開羅,埃及法魯克王朝上當,要求埃軍司令部下令停止進攻。其實,以軍的夜襲不過是少數部隊的「麻雀戰」,他們打一陣槍換一個地方,不斷騷擾埃軍。而在特拉維夫,只有一支千把人的部隊守衛著以色列的心臟。虛實之間,埃軍錯失了攻佔耶路撒冷、特拉維夫的戰機。

「阿拉伯軍團」在聖城邊打仗邊祈禱

與埃及軍隊功敗垂成不同,約旦國王阿卜杜拉旗下的「阿拉伯軍團」在東線給了以色列致命一擊。「阿拉伯軍團」約7500人,這是英國一手打造的鐵軍,軍隊從司令到各級軍官都是英國人。因不甘心被美蘇擠出中東,英國不惜最後一搏,希望通過幫助阿拉伯人穩住自己的勢力範圍。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一心想成為「耶路撒冷王」,他命令「阿拉伯軍團」直撲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共同的聖城。猶太人舊城中的1200名猶太人,只有少量的土製追擊炮。開戰之初,「阿拉伯軍團」先頭部隊幾乎未遇抵抗,一下子開進了耶路撒冷舊城。「阿拉伯軍團」士氣高昂,GMC裝甲卡車上裝飾著棕櫚葉與夾竹桃花,他們不像是在打仗,反而像是參加一場愉快的閱兵式。在聖城打仗,「阿拉伯軍團」心有不安,他們一邊打仗一邊祈禱。5月底,舊城內一千多名猶太人因彈盡糧絕投降。「阿拉伯軍團」乘勝向耶路撒冷新城發起強攻,但遭到約5萬猶太軍民拼死抵抗。

敘利亞、黎巴嫩軍隊這時從巴勒斯坦東北部發動進攻,猶太人的北部重鎮德加尼亞指日可下。古裡安急令33歲的「獨眼將軍」摩西·達揚率新組建的八十九突擊營救急。達揚帶了剛從海法港卸下的兩門法國榴彈炮馬不停蹄趕往前線。

當敘軍突破德加尼亞外圍時,達揚果斷命令榴彈炮開火,炮彈劃破長空,落到敘軍陣地。倉促發出的榴彈炮,其命中率或許只有天知道,可偏偏有一發炮彈像長了眼睛似的,擊中了敘利亞的一輛坦克。敘軍大慷失色,誤以為以色列的大部隊趕到,他們突然停止戰鬥,匆匆撤離陣地,連早先佔領的3個居民點也自動放棄。

6月3日,幾架用美制運輸機改裝的埃及軍用偵察機像以往一樣,毫無顧忌地闖入了以色列上空,展開軍事偵察。以色列從捷克購進的25架Bf-109戰機緊急升空,短短幾分鐘便打掉了5架埃及飛機,乾淨利索取得了首次空戰的勝利。

作為德軍王牌戰機,二戰期間,Bf-109生產了約3.3萬架,產量超過任何一種戰鬥機,其主要火力為機首兩挺7.92亳米機槍和機翼上兩門20毫米機炮。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果中一半以上都是由Bf-109創造的。1939年「閃擊」波蘭前夕,德軍一線戰鬥機部隊共裝備1085架Bf-109E型機。繼橫掃波蘭、挪威領空後.Bf-109摧枯拉朽般擊潰了法國空軍主力-11個MS-406戰鬥機大隊。在不列顛戰役中,Bf-109E型機棋逢對手,遇到了「噴火」式戰鬥機。「噴火」水平機動性能較佳,Bf-109則具有更高的爬升率、俯衝速度,但它的航程只有700公裡,從法國基地升空飛至倫敦上空時,Bf-109僅有20分鐘的燃油支撐可供與英軍戰鬥機纏鬥。時間一到,即使處於絕對優勢也不得不返航。

梅厄夫人籌得8000萬美元救命錢

巴勒斯坦地區的槍炮聲震驚了全世界的猶太人。戰爭爆發後,飛往以色列的預定航班沒有取消,許多不會講希伯來語的猶太年輕人一下飛機便投入了戰鬥,不少人是生平第一次拿槍。

生死存亡之際,後來成為以色列第五任總理的「國母」梅厄夫人受命飛抵美國求救。在猶太人的集會上,梅厄夫人大聲疾呼:「以色列在燃燒,猶太人在流血……鮮花、掌聲、眼淚都沒有用,以色列現在需要錢,大量的錢,解救難民的錢和購買武器的錢!」她聲淚俱下:「沒有你們的幫助,我們就不能繼續下去了。」猶太財團一次就給她8000萬美元巨款。

與此同時,古裡安雙管齊下,一面招兵買馬補給軍隊,一面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急需幾星期的喘息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部隊」。在美國操縱下,聯合國迫使阿以雙方同意從6月11日起停火4周。遵照聯合國決議,英法等國停止了對阿拉伯軍隊的武器供應。

以色列厲兵秣馬,阿拉伯聯軍窩裡鬥

以色列抓住停火這根最後的救命稻草,當局奉行全民皆兵策略:17歲的男女青年都要接受兩個月的訓練,由於武器不足,他們只能用木棍進行格鬥練習;不論男女,服兵役年齡的上線提高到38歲。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戰爭」發起了,以色列總兵力很快增加到了6萬。

有美國撐腰,以色列的武器裝備也鳥槍換炮。美國的轟炸機,法國的坦克、大口徑火炮川流不息運抵,陸軍甚至組建了一支摩託化部隊。有了摩託化的機動,以色列軍隊具備了快速作戰的能力。以色列的空軍雖然是美國的二戰舊貨裝備的,但對付阿拉伯人已是綽綽有餘。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把散布在全國各地的遊擊隊統一起來,組建起正規的國防軍。就在以色列厲兵秣馬之際,阿拉伯聯軍卻各自打著算盤。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一心想借出兵建立一個「大約旦國」,他在戰爭開始之前便和梅厄夫人進行過兩次秘密會談。阿卜杜拉名義上是聯軍總司令,他提出要視察埃及駐巴勒斯坦部隊司令部時,埃及宣稱自己國王還沒有訪問過前線,阿卜杜拉如果先行視察,「這樣做是不合適的」。此外,伊拉克出兵,主要想佔領擁有先進煉油廠設施的天然良港——海法。

備戰方面,阿拉伯聯軍兵力雖略有補充,但正規軍總數不過4.5萬人。並且,迫於聯合國的武器禁運條令,前宗主國英、法停止了對阿拉伯軍隊的武器供應。埃及等國輾轉於歐洲軍火市場,好不容易買回了一些一戰期間製造的毛瑟槍和一些被淘汰的手榴彈,軍隊火力大降。

以色列發動「十天戰鬥」奪取1000平方公裡土地

7月9日,第一次停火期限已到,以色列經過精心準備,發起了名為「十天進攻」的行動。此前,阿拉伯聯軍宣稱10天把以色列趕下海,以色列這回要以牙還牙了。如今,以色列入在人數上雖仍處劣勢,但在武器上卻有了絕對優勢。

以色列出動兩個旅,採取「擒賊先擒王」戰術,首先向聯軍戰鬥力最強的「阿拉伯軍團」發起攻擊,目標為其前沿據點盧德和拉姆拉。這兩城是巴勒斯坦貫通東西南北的戰略要道,位於特拉維夫東南約20公裡。本以為要打一場惡戰,結果阿拉伯軍團司令格拉布不戰而撤,以色列軍隊如入無人之境。長官臨陣逃脫,聯軍司令部怒不可遏,格拉布不久被請回倫敦「休假」。受此影響,「阿拉伯軍團」一下子蔫了。

戰鬥期間,美國某空軍基地3架B-17轟炸機據說遭到猶太人「偷竊」。B-17轟炸機素有「飛行堡壘」美譽,二戰中盟軍轟炸柏林期間,B-17是主力戰機之一。這3架重型轟炸機先飛墨西哥,經過捷克後飛往以色列。飛行途中,載彈達8噸的轟炸機順便「光顧」了開羅、西奈半島的埃軍陣地和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扔下一枚枚重磅炸彈。

「十天戰鬥」中,阿拉伯聯軍幾乎全線潰退,以色列-舉奪得約1000平方公裡的土地。嘗到甜頭後,猶太人的胃口更大了。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採訪時,古裡安雄心勃勃:「我完全能夠想像建立一個有1000萬人口的猶太人國家。」記者問以色列國土怎能容納這麼多人,古裡安轉彎抹角地暗示,「以色列不會」滿足於「這點小小的領土」。

納賽爾率部堅守三個月後成功突圍

由於武器消耗量大,以色列亟需修整,一再受挫的阿拉伯聯軍也想先喘口氣再說。在聯合國的調停下,交戰雙方於7月18日再次停火,這次停火為期3個月。

經過休整後,以色列捲土重來。10月15日,行動開始了,這次戰役由伊蓋爾·阿隆上校指揮,26歲的伊扎克·拉賓擔任他的作戰部長。多年以後,拉賓兩度出任以色列總理。以軍先派出製造事端的「補給車隊」招搖駛入內格夫:司機不時按幾聲喇叭告知埃軍「有人來了」。但以軍等了半天,埃軍沒有任何動靜。就在以軍車隊極不情願即將穿過埃軍防區時,一名冒失的埃及士兵被隆隆作響的以軍車隊驚住了,他叫喊著向天空鳴了兩槍向同伴示警。這兩聲槍響為以軍開戰提供了口實。

當天下午,以色列空軍全力出擊。內格夫地區埃軍的指揮機關、通訊系統、機場遭到襲擊。以色列地面部隊同時跟進,軍用運輸機把大量傘兵空投到橫貫東西的交通線上,切斷埃軍退路。

以色列發動進攻後,阿拉伯聯盟政府首腦雖然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但約旦藉口軍備不足,按兵不動,給以色列造成各個擊破的機會。特別是在南線,經過7天戰鬥,以軍奪取了內格夫首府貝爾謝巴,除了法盧賈和加薩走廊以外,內格夫地區北部都落入以色列手中。

埃及一個旅約2500人趕來增援,被以軍包圍在法盧賈袋形地區。後來成為埃及總統的納賽爾是該旅的參謀軍官,他與受圍官兵固守陣地三個月後成功突圍。最激烈的戰鬥於12月28日凌晨2時打響,以軍在夜色和傾盆大雨的掩護下發起強攻,兩處防線被突破,埃軍陷入被分割圍殲的境地。納賽爾臨危不懼,親率包括夥夫在內的100多名後備人員猛烈反擊。經過5小時鏖戰,終於把以軍打了回去。混戰中,一顆流彈擊中納賽爾的肩膀,他不顧血流如注,繼續指揮部隊作戰,解除了埃軍全軍覆沒的危險。納賽爾一戰成名,被譽為「法盧賈之虎」。

以色列藉助羅馬古道攻入西奈半島

前方戰場打得不可開交,聯合國的調停也一直沒有停歇。越打越猛的以色列,堅信「在戰場上比在談判桌上能贏得更多的東西」。12月22日,以色列動用5個旅,發動了代號為「霍雷夫」的戰役。這是巴勒斯坦爆發戰爭以來,以色列向埃軍發起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

戰役開始前,埃及部隊實際上都已退到了西奈半島的邊境沿線,分東、西兩路展開。埃軍以為:在內格夫南部這片人口稀少的沙漠地帶,只要守住交通線,就能掌握主動權。出乎埃軍意料的是,從內格夫首府貝爾謝巴到邊界重鎮奧賈,除一條現有公路之外,西側不遠處還有一條直線通道,這是羅馬時代的一條古戰道。羅馬大軍當年遠徵巴勒斯坦,其鐵騎正是通過這條古道長驅直入。一千多年前的刀光劍影,在今天重現了。經過以色列工兵部隊的日夜搶修,這條古道居然能通過重型坦克。以色列的坦克部隊隨即向南隆隆開進,打了埃軍一個措手不及。

12月28日,南線以軍攻佔奧賈,並越過邊境侵入西奈半島。英國方面向以色列政府發出最後通牒:立即撤軍,膽敢再度冒進,英國將根據《英埃條約》「保衛」埃及領土。美國總統杜魯門也認為以色列太出格了,要求其立即停止行動。1949年元旦過後,以色列極不情願地撤出西奈半島。

勝利,但沒有贏得和平

面對美英的政治壓力,加上阿拉伯聯軍貌合神離,埃及政府最終同意與以色列進行停戰談判。2月24日,埃及和以色列籤訂了停戰協定,這成為巴勒斯坦戰爭結束的主要標誌。協定規定,雙方軍隊的實際控制線就是停火線。此後,以色列分別同約旦、黎巴嫩籤署停戰協議,伊拉克則拒絕與以色列談判。至7月20日,以色列與敘利亞籤訂了停戰協定,歷時15個月的巴勒斯坦戰爭正式宣告結束。

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經過血與火的洗禮,以色列鞏固了新生的國家,並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裡,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多了6000多平方公裡。以色列驅趕了佔領區的巴勒斯坦人,近百萬巴勒斯坦人為此不得不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在以色列佔領的土地上,不少巴勒斯坦人留了下來,他們手持簡陋武器繼續與猶太人周旋,他們成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最早的武裝人員。一次次流血所遺留下的仇恨在一代代人中間流轉,猶太人和穆斯林冤冤相報的戰火從此紛飛不斷,這是一個糾結了歷史、宗教、領土、生存的難題,就連上帝也難以解決。

相關焦點

  • 過早慶祝帶來的局勢逆轉: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如何翻轉戰局?
    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世界的聯軍在一開始勢如破竹,但就在自己勝券在握的時候,阿拉伯世界選擇了觀望, 在觀望的時候阿拉伯世界開始了自己的內部整合,每個人都想在擊敗以色列之後分得最大的一塊蛋糕
  • 第6次中東戰爭即將打響?中東最強三國百萬大軍誰敢碰以色列?
    這無疑被大多數的人認為美國在中東捅又了個大馬蜂窩,讓本就不穩定的中東局勢再次變得嚴峻起來,甚至不少人斷言此舉可能會引發第六次中東戰爭。消息一出,雖然土耳其、德國、法國和約旦等國家公開表示反對,但主要的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和沙特,都對此沒有發表類似意見,現在中東地區的大亂鬥,讓以色列獲得了崛起的重要機會。
  • 激戰中東三:阿以第二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的擴張。)第二次中東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慘勝,雖然從搶佔了阿拉國6700平方公裡,面積擴展到了2萬多平方公裡。但缺少戰略縱深的窘境依然沒有去除,四面皆敵,一次大敗便面臨滅國的風險。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攻擊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開戰前,以色列軍隊共有10萬人、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
  • 激戰中東四:阿以第三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的擴張。)第二次中東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慘勝,雖然從搶佔了阿拉國6700平方公裡,面積擴展到了2萬多平方公裡。但缺少戰略縱深的窘境依然沒有去除,四面皆敵,一次大敗便面臨滅國的風險。第三次中東戰爭是阿以戰爭中的轉折之戰,此戰後以色列獲得了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均勢。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處於停火狀態,但衝突十分激烈。
  • 中東戰爭(上)
    前天說到,1948年5月14日,英國早上結束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下午以色列就宣布建國,僅僅16分鐘之後,美國便宣布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地位。毫無疑問,對於這一行為,阿拉伯世界是不會同意的,即便特別聯大通過了相關決議,那也不好使。於是在第二天,1948年5月15日,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5個阿盟成員國,便先後出兵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即巴勒斯坦戰爭由此拉開帷幕。
  • 以色列和伊朗都是中東強國,假如兩國爆發戰爭,誰能笑到最後?
    到了現代,伊朗和以色列之間就開始以互相威脅為主要任務,雖然一直相安無事,沒事發射顆飛彈威脅一下。但如今的事態卻已經向失控走去。伊朗近期被暗殺了兩個極為重要的人物,這也讓伊朗國內情緒十分憤怒,大家都認為是以色列幹的,這也讓連個國家之間本就不好的關係繼續下滑。這也讓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事態的發展,但如果這兩個國家要是爆發戰爭,到底誰會贏呢?
  • 【新片資訊】第四次中東戰爭題材以色列迷你劇《眼淚谷》
    第四次中東戰爭是歷次中東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1973年10月6日,埃及與敘利亞聯軍為一雪六年前的「六日戰爭」中被以軍吊打的恥辱,從蘇伊士運河和戈蘭高地兩個方向對以軍發起突然襲擊,缺乏戰備的以軍在戰爭之初一度被打得暈頭轉向。
  • 阿以衝突六;以阿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的擴張。)第二次中東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慘勝,雖然從搶佔了阿拉國6700平方公裡,面積擴展到了2萬多平方公裡。但缺少戰略縱深的窘境依然沒有去除,四面皆敵,一次大敗便面臨滅國的風險。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同埃及籤訂了和平協議,以色列雖然歸還了西奈半島,但來自埃及的威脅也消失,阿拉伯國家一盤散沙,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採取戰略進攻態勢。
  • 沒有巴勒斯坦的中東和平——以色列阿聯和平協議的意義與啟示
    沒有巴勒斯坦的中東和平——以色列阿聯和平協議的意義與啟示2020年8月13日將被記入中東歷史乃至人類歷史。這一天,以色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美國的主持下正式達成和平協議,為正式建交掃平了道路。這是自1979年以色列與埃及實現和平之后,現代中東和平史上的第二個重大突破。
  • 以色列實施斬首,中東名將被炸死,兩國警告發動戰爭報仇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已經持續了多年,由於美以提出了所謂的中東和平計劃,更是使得兩國關係惡化了不少。如今外界都在為此擔憂,害怕以巴雙方將重新爆發大戰。幸好經過談判之後,兩國已經實現了短暫休火。不過以色列並沒有停下動作,而是直接對敘利亞發動了空襲斬首行動,由於以色列的動作過於突然,導致一名叫做伊瑪德-塔威爾的中東老牌勁旅黎巴嫩真主黨敘南部戰區司令在開車時直接連人帶車被炸成碎片。以色列做出如此舉動,讓伊朗與敘利亞難以接受,兩國直接對以色列發出戰爭警告,表示一定會對以色列發動血腥報復。
  • 以色列無敵神話是怎麼吹出來的?
    各種軍事雜誌的排名中,不少都在吹捧以色列的軍事力量是小而精的軍事強國,但是因為話語權的問題,導致以色列的敗績都被有意義無意的蓋上。留下了以色列近乎無敵的神話 但是,以色列並非不可戰勝,尤其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敘利亞的裝甲部隊的兇猛表現,告訴我們,無敵神話可能只有兩個字:「靠爹」!
  •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裝甲部隊輕敵慘敗,損失數十輛坦克!
    文/滅霸他爸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都是以一國之力對抗幾個阿拉伯國家,卻屢戰屢勝,尤其是裝甲部隊,如同二戰初期的德軍一樣,在戰場上橫衝直撞,打得對手滿地找牙。但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滋生輕敵情緒的以色列裝甲兵,中了埃軍誘敵深入之計,一個裝甲旅深入伏擊圈,損失慘重,連旅長也被俘虜。
  • 紀錄片《探索發現: 中東戰爭 (2013)》上、下集
    紀錄片《探索發現:中東戰爭 (2013)》上、下集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http://tv.cctv.com/2013/05/09/VIDE1368039069607570.shtml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首播: 2013-05-08(中國大陸)
  • 縱觀中東|埃及軍政分歧與第三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不僅直接衝擊參戰各方,而且對中東地區格局和全球冷戰大勢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當時的阿拉伯世界霸主,埃及的衝突升級姿態令人困惑,其在戰爭中的拙劣表現也令人吃驚。埃及在戰前明知自身力量不足,卻依舊不斷向以色列挑釁,其衝突升級舉動最終招致以色列先發制人的打擊,埃及付出了慘痛代價。關於埃及的戰前舉動主要有以下三種解釋。
  • 【走進以色列】以色列打迦薩戰爭的來龍去脈
    但巴勒斯坦裡面哈馬斯和法塔兩個派系內閧,誓與以色列對抗的哈馬斯於2007年打敗法塔,奪取了迦薩的控制權。自此之後,迦薩便成為哈馬斯攻擊以色列的基地,平均每年發射過千枚火箭。以色列進行反擊,2008年12月27日攻擊迦薩,是迦薩自治後第一次戰爭,一直打到1月歐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前夕,一共打了22天。戰後以色列封鎖迦薩,阻止武器偷運,一切人道及生活所需品均循陸路由以色列運入迦薩。
  • 高達9.7分的以色列戰爭神劇口碑爆棚
    先交代一下背景:1973年敘利亞和埃及分別偷襲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此前以色列拒絕歸還佔領的這部分土地,哪怕聯合國施壓都不為所動,理由是要用這部分土地作為戰爭的一個緩衝地。該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1973年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打響,以色列在戈蘭高地被敘利亞機步師、埃及裝甲師圍攻,以色列裝甲旅以少打多最終挽救了整個國家。
  • 按下葫蘆浮起瓢——兩伊戰爭進行時,第五次中東戰爭又為何爆發?
    就在伊朗和伊拉克打得血肉橫飛之時,在另一個方向上,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了。 和之前幾次中東戰爭的主題不同,這一次,中東戰爭的主題是分裂。 就在這個各方都有一些猶豫的戰略空檔期,有一個國家坐不住了,率先打破了僵局 ,那就是以色列,以色列出乎全世界意料地發起了第五次中東戰爭。
  • 中東大變局前夜,內塔尼亞胡訪問沙特,以色列阿拉伯聯盟呼之欲出
    現在大概處於中東大變局的前夜,對於以色列而言,最大的對手就是伊朗。通過敘利亞戰爭,伊朗在以色列周邊部署了10萬大軍,伊朗正在抓緊研製核武器。以色列的期望是,在美國帶領之下,對伊朗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伊朗內部出現重大民變事件,然後坐享其成,顛覆哈梅內伊政權。 而現在的情況則是,川普敗選總統,拜登上臺之後,會改變中東政策,美國大概率會重新遵守伊朗核協議,對伊朗解除制裁。因此,以色列的時間不多了。
  • 尼米茲號航母從中東撤離,以色列陰謀敗露
    在目前的中東亂局之下,伊朗、美國、以色列的關係變得既緊張又奇怪。伊朗近期放出來兩種截然不同的信號,讓外界陷入迷惑,先是在蘇萊曼尼遇刺一周年紀念日當中表示絕不會輕饒美國同時還好心提醒美國要擔心以色列利用美國和伊朗的矛盾,將這種目前在的"隔空對峙變為"實際意義上的戰爭行為。
  • 以色列總理率團訪華 中東國家頻演「東遊記」?
    繼沙特國王率龐大代表團來華後,以色列總理又率團來訪  原標題:中東國家何以頻頻演繹「東遊記」  -本報記者 廖勤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4天中國行於22日圓滿落幕。在中以建交25周年之際,內塔尼亞胡此行為中以關係注入哪些新動力?他與沙特國王的前後腳來華又傳遞出中東國家對中國怎樣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