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修行不是跑到廟子、跑到山裡去,山裡誰磨你,算什麼修行?有年輕出家人要去住山洞閉關我都供養,但是我都告訴他們,你修不好的,你去三年再下山跟我做事看看。他三年打坐,跟我做事一天就垮了,就受不了。尤其我這個大魔,天天罵他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他在山上受人恭敬禮拜,到了這裡挨老師罵就受不了,這個魔境界過不去你不要修道。《維摩詰經》這一段就是告訴你,受得了魔才是道。尤其你們這些剛剛找上魔境界的,要多注意啊!
古人作的一副對子:「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一個人出來做事如果沒人嫉妒你,那這人是個笨蛋。又能幹又有本事的,一定有人吃醋被人討厭,在團體裡沒有人討厭妒嫉的,就曉得這傢伙一定是無用的東西。有你不多,沒你也不少,這樣一個人一定是個閒傢伙。人做到這樣一點價值也沒有,這是普通的道理,不是佛法。你不要以為這兩句話簡單,我是一輩子拿來當咒子念的。年輕時我風頭之健,各方面要打擊我的很多,心裡很煩,一想到這兩句,就哈哈一笑,不理了,真解脫了很多痛苦,「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不是給你們說笑話,你以為一定要什麼咒語,這就是好咒語。你哪天夜裡碰到鬼,把這兩句一念,那鬼都跑掉!如果鬼要來迷你,證明你這個人還有點好處。如果鬼都不理你了,你這個人還有什麼用處!對吧?
*****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因為大迦葉懂,他到底是禪宗的第一代祖師,所以維摩居士告訴他,十方世界中作魔王的,都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薩。《華嚴經》講兩個對立的,十方世界治世的轉輪聖王,是十地以上的菩薩才來的。但是能與佛對抗的魔王,也是十地以上菩薩所演變的。所以魔王這個名辭談何容易啊!禪宗祖師會說,某人的境界可以入佛了,但是還不可以入魔。要魔佛兩邊都不著,才是得真解脫,然後也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
原始佛經翻譯過來時,魔字本來用「磨」,是磨練的意思,經典常用「磨羅」。後來加上宗教觀念,就把它變成魔鬼的魔。這其中的觀念是有差別的。
這裡維摩居士好像是在推崇魔道,他是講大魔王,不是小魔王。嚴格的講,誰是大魔王?十方一切聖賢、一切教主,才是真正的大魔王!沒有這個境界是不能成聖人的。
接下來講什麼是魔王大菩薩境界。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坷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
修道的人都怕魔,對不對?但是真修道的人要拜魔,求魔來磨你,魔還不肯來呢!你能受魔王折磨要多大的福氣啊!真受得了魔,打過了這一層,你的道理就躍進一大步。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道還大。如果你磨不過去,你的道只高一尺而已,魔可是有一丈高。如果你能把魔降伏了,就跳了九尺,你還不幹?有便宜還不曉得佔,可見眾生沒有智慧。
這裡說,魔在哪裡?給你反對、給你刺激、給你煩惱的都是魔。十方世界有無量大菩薩現身作魔王,故意要人家這樣那樣,要人家的手腳、財產,要了以後還打你、笑你。真做菩薩是什麼都可以布施的。布施身體的手足、血、皮、骨等,比較容易。比如血庫缺血了,要你捐血,你會同意。要你把房子捐出來,幹不幹?捨不得了吧!這還不算,要你把太太或先生讓出來,恐怕你會動刀子了。然後還有你的車子、首飾等,都拿出來。有人專門來向你要,其實都是菩薩變成魔王來試你。
中國文化有幾句話,跟這段經文是異曲同功,我前面講過了,你們也記了筆記,但是還記不住:「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你們出去做事,受不了人家嫉妒打擊;我說我為你高興,還有人嫉妒打擊你,如果你窩囊的話,就沒人要嫉妒打擊你了,這代表你沒什麼了不起嘛!
許多人為了財產糾紛煩惱,清朝安徽桐城有條「六尺巷」,據說是當時宰相張廷玉家中,土地被鄰人蓋牆侵佔了三尺,家人通報在京中的宰相。宰相併沒有去向地方官吏打招呼,而是回一首詩給家人:
萬裡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裡今何在 誰見當年秦始皇
這事被鄰人知道了,就還他三尺地,又再退讓三尺,所以就成了條六尺寬的巷子。實際上,這位宰相書讀得多,可能是學唐末楊玢勸家人相讓的例子。楊玢在尚書任內,快要告老退休的時候,他在故鄉的舊屋地產,有些被鄰居侵佔了。於是他的家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擬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楊盼看了,便在後面批說:
四鄰侵我我從伊 畢竟須思未有時
試上含元殿基望 秋風秋草正離離
這些是中國的例子。我常說,中國宋明以後的理學家講規規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莊道家是佛教的禪宗,講解脫的。舉這些例子,你說菩薩在哪裡?不一定在廟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會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薩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聽聞佛法的人,卻做不到。社會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肅然起敬,他們真是菩薩。
維摩居士說,種種來磨難你的都是菩薩,所以你們夫妻感情好的是好菩薩,感情壞的是壞菩薩,都是菩薩!你把另一半當是菩薩,就解脫了!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為什麼菩薩才能做魔王來折磨人?因為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才有這個威德力。威德是從福德來的,魔王一定是有大福德大享受的。像你們連飲食都艱難的話,要做魔王還做不了呢!只有魔王才有資格來迫害眾生,使你向善,這也是仗頭出孝子的道理,反的教化是能成就人的。但是你如果不具備威德力,就不能這麼做,言不壓眾,貌不驚人,講出來惹人反感,你還是做正面的菩薩吧!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做魔王去迫害人的。比如龍象,踏下去就有力量,小驢子是不能比的。
*****
一切眾生的生命勞累得不得了,是什麼使你勞累呢?就是煩惱魔。以佛法看來,這個人的生命、世界的歷史、社會的進步繁華,都是煩惱魔造成的。所以你不要以為魔是不好的,今天人類科學昌明,經濟發達,都是煩惱魔所造的。
而佛法在哪裡呢?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所以轉煩惱就成菩提。你求沒有煩惱,那就不能作佛事。佛法的標記是蓮花,天主教的標記是十字架(其實是卍字拆開來的,也是個圓圈拆開的),回教的標記是半個月亮。蓮花的特性是它不長在乾淨的地方,那泥巴越髒,蓮花長得越好。它另一個特性是花果同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花一開就有蓮蓬,蓬中就有蓮子。學佛的人常想走清高的路線,但是清高是不能成道業的。所以菩薩要入世,進入煩惱圈子去鍛鍊自己,才是佛道。
中國有個很好的對聯,我也屢次提到,你們青年人要記住:「能受天磨真鐵漢,不招人嫉是庸才。」成功是磨練,失敗更是磨練。只有白痴才沒有人嫉妒,你只要有點本事就會有人嫉,連佛和耶穌都是遭嫉的,這兩句話也是佛法的道理。
*****
真修行人,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不但可以跳出五陰,還可以跳出十二入、十八界。這才是真正成就了。成就了之後,才能挑負起解救一切眾生重擔的勇氣和決心,才能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正是所謂一肩挑起天下眾生的煩惱。
有這樣的氣派,所以能「以大精進,摧伏魔軍」。五陰是魔,煩惱也是魔,都是來磨你的。我們人生的遭遇,沒有那一件不是來磨練你的。能經得起磨練,就是大丈夫。如果被磨練垮了,就完了。所以說「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為什麼這裡用大精進而不用大勇呢?因為是永遠地求進步,不滿足於今天的成就,明天要更進一步。如此精進修持,直到成佛境地。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孟子反,是魯國的大夫。在魯哀公十一年這個階段,當時魯國有難,作戰的時候,孟之反為統帥之一。孔子學生冉有也參加戰役為統帥。孟子反怎樣的不伐呢?有功而不驕矜,不宣揚叫不伐。古代「伐」與「矜」這兩個字常常會連在一起用。「矜」是自以為高明;「伐」則為有功、有才,而自我誇耀。
「奔而殿」,是說他在這次戰役中打了敗仗,撤退時他走在最後,拒敵掩護撤退。我們知道歷史上記載,魯國那一次是打了敗仗。學軍事的人就知道,打勝仗容易,打敗仗難。軍事中的作戰計劃是有兩套的;這兩套計劃分門訂立。假如當統帥的作打勝仗的計劃,參謀長便應當另作打敗仗的計劃,然後兩套計劃配合起來運用。或者參謀長作打勝仗的計劃,但統帥就不能再作打勝仗的計劃,否則萬一敗了會很慘。戰爭不是勝就是敗,但一個人又計劃勝仗怎麼打,又計劃敗仗怎麼打,心理上也成問題。當然,有特殊的將才不在此限。中國歷史上打敗仗最有名的軍事家應該算是諸葛亮,他六出祁山,每次撤退,一兵一卒都不會少,是古今以來,安全撤退成功的戰略家。
在戰場上打了敗仗,哪一個敢走在最後面?就是平常走夜路,膽小的也先跑了,怕後面有鬼。打敗仗比這還可怕。孟之反則不同。「奔而殿」,叫前方敗下來的人先撤退,他自己一個人擋在後面。「殿」便是最後的意思。「將入門」這句,是說孟之反由前方撤退,快要進到自己的城門時,「策其馬曰」,他才趕緊用鞭子,抽在馬屁股上,超到隊伍的前面去。然後告訴大家說:「非敢後也,馬不進也。」他說,不是我膽子大,敢在你們背後擋住敵人,實在這匹馬跑不動,真是要命啊!
孔子認為像孟之反修養到這種程度,真是了不起。這一節,我們有兩點要了解。第一點,歷史上每一戰爭下來,爭功爭得很厲害,同事往往因此變成仇人、冤家。尤其在清朝時候,有些人奪取了功勞,還把過錯推給別人。因此引起內部的不平。太平天國的失敗,就是由諸將爭功所致。第二點,由此可知魯國當時國內的人事問題太複雜,但孟之反的修養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間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還自謙以免除同事之間彼此的嫉妒。
《論語》所以要把這一段編入,乃是借孟之反的不居功,反映出春秋時代人事紛爭之亂的可怕。實際上,人事紛爭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很坦白地說,在一個地方做事,成績表現好一點,就會引起各方面的嫉妒、排擠;成績不好呢?又太窩囊。人實在不大好作。當時魯國人事上也是這樣情形,孟之反善於立身自處,所以孔子標榜他不矜不伐。
同時以另一個觀點來看,孟之反更了不起,不但自己不居功,而且免除了同事間無謂的妒忌,以免損及國家。古人說:「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像李陵與蘇武的故事便是如此。當時李陵孤軍作戰,友軍各懷忌心不來相救,因此被逼到投降了。司馬遷為這件事向漢武帝力爭,他說李陵之投降是被逼的。友軍嫉妒他,不支援他,他一人帶了五千士兵,孤軍深入絕域,最後拚得剩下十餘個人,還在奮勇拒敵,這怎麼能責怪他呢?結果漢武帝發了脾氣,司馬遷受了宮刑。後來蘇武回來,就寫信勸李陵回來,李陵回信說,叫我怎麼回去呢?回去以後,那些專門根據人事法規辦案的人,東挑剔,西挑剔,挑剔得沒完沒了。我將無法辯白,實在受不了。前方作戰受苦,回來碰到那些自以為懂法的專家,雞蛋裡挑骨頭,一個字錯了就會有罪,這叫人怎麼受得了?所謂:「刀筆之吏,弄其文墨。」便是此意。
講到這裡,同時想起漢高祖大將周勃的故事。他功勞很大,到文帝時,出將入相,萬人之上,一人之下。後來因事坐牢,而那個監獄的管理員,叫他坐就得坐,叫他站就得站。周勃不免感嘆當年統兵數十萬,一呼百諾,那種威風之神氣。無奈進入監牢,受盡了窩囊,也只好嘆息說:「今日方知獄吏之尊!」
講孟之反為什麼要說到這些?這便是讀書不要讀死書,要把書讀活了。讀《論語》是要懂得如何作人做事,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
----------------
本文整理自南公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本文整理自南公懷瑾先生《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本文整理自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老師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