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各種各樣的媒體中了解了很多歷史故事,有的歷史故事被媒體加工渲染後很經典,一直流傳到至今。有的歷史故事雖然精彩,但卻和真實的歷史真相還有很大的出入。現在大家可以看看以下這三個曾經深信不疑的歷史典故,真相到底是什麼?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事件在正史《史記》中確實有明確的記載。《史記·周本紀》中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出於對司馬遷《史記》的信任,幾千年來人們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也是深信不疑的:當時西周分封最多幾百個諸侯,都城設立了烽火臺,如果一旦外敵(主要是犬戎)來犯,立刻點燃烽火,諸侯們看到烽火便帶兵前來勤王。周幽王得到一民間美女褒姒,貌似天仙,但這美女覺得皇宮裡面太鬱悶,不及鄉下那麼舒心自在,所以每天悶悶不樂。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就點燃了烽火臺,戲弄諸侯,最終上演了古代版「狼來了」的故事。當申侯(申後的父親,周幽王老丈人)帶領犬戎來犯的時候,再點燃烽火諸侯以為又是逗褒姒笑,所以沒有理會,最終滅國。
在《詩經》裡,關於褒姒的記載只有一句話「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這是說周幽王要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廢掉申後的兒子太子宜臼,申侯帶領犬戎殺了周幽王和伯服。這裡並沒有提到烽火戲諸侯。《呂氏春秋》裡提到的是擂鼓,也沒提烽火的事。這個故事到底是虛構,還是真實的呢?烽火臺到了戰國時期才啟用,而且造烽火臺的目的也不是召集各諸侯勤王,點燃烽火其實就是告訴附近的人們有敵人來侵犯了,告訴軍隊趕緊備戰,告訴百姓儘快進入城關之內,避免被劫掠,其實就是起個警示作用。
西周時候還沒有烽火臺,而且靠烽火來召集諸侯是根本不可能的。試想像,烽火點著 能升的高度很有限啊,再趕上有風,吹個七零八落,更看不見了,就連離京城最近的諸侯都看不見,何況其他諸侯。西周北面燕國,就是現在的河北北部、北京北部、遼寧西部。東面的魯國,就是現在的山東,到鎬京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這距離發射火箭都看不見,烽火召集諸侯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即使是離西周最近的諸侯晉國,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河南,接到消息趕到西安至少也要半個月,何況那時候還沒有現在這麼好的道路和橋梁,所以烽火根本就不可能成為召集諸侯的工具。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悲壯的「愛情故事」太容易吸引後人的眼球了,加上後人對史記的崇拜,讓這個頗具戲劇性的謊言傳了幾千年
秦始皇焚書坑儒
幾千年來,我們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理解就是秦始皇把書都燒了,把讀書的人都活埋了,那麼當時焚書坑儒的背景和真相又是什麼呢?
先說焚書:
公元前213年,70名文臣在鹹陽宮為秦始皇敬酒,一名官員上前開始阿諛奉承秦始皇:大王啊,過去我們秦國土地不過千裡,現在大王已經平定四海,如今日月所照之處都是大王的土地,往日的諸侯分封制,現在都變成了郡縣制,這都是大王的英明神武啊。另一位官員卻說:商朝周朝傳承了千年,為什麼能傳承這麼長的時間,因為把土地分封給了子弟,地方由諸侯去管理,諸侯之間互相制約。現在大王子弟沒有寸土之地,如果出現一個權臣造反怎麼辦,誰來制約他,這會不會出現大隱患。
秦始皇聽完也覺得有問題,就問宰相李斯,李斯說:統一天下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壯舉,為什麼能統一天下,是因為我們的制度比商周的制度先進,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用以前的制度呢?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都在議論朝政,但這些議論很偏頗很不公正很不準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讀了雜七雜八的書。所以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應該把非秦國史官寫的書都燒掉,諸子百家的書籍也都燒掉。
當時確實有民間諸子百家的一些言論反對郡縣制,擁護分封制,所以秦始皇覺得李斯說的有道理,於是就下了焚書令:非秦國史官寫的書都得燒掉,任何百姓及官員不得藏匿、隱瞞,違者重罰。保留了農業、佔卜、水利、醫藥等方面的書。
秦始皇燒的是和秦朝執政理念格格不入的書以及反對秦朝的書,秦朝以法家治國,並不是百姓和官員都認可秦朝的執政理念,所以焚書在執行上也打了折扣,確實燒了一些,也留下來一些。
秦始皇為了秦朝的長期穩定,剔除反對秦朝的聲音,下達了焚書令,但並不能解決秦朝由奴隸制轉為封建制度變革後產生的矛盾 ,並不能阻止秦滅亡。
焚書,是對文化的摧殘,激起了天下讀書人強烈反對,後來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一大批文人紛紛響應,成為起義部隊的很重要力量,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及其罕見的。
再說坑儒:
秦始皇統一六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壯舉,現在四海昇平,秦始皇自己都崇拜自己了。再大的偉人,也有老死的那一天,於是秦始皇開始琢磨怎麼才能長生不老呢?長生不老的丹藥在以前沒有,但秦始皇認為現在大秦的國力是最強大的,以前不能做到的,現在大秦一定能,再加上方士的慫恿,秦始皇有了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想法。
盧生是燕國的一個方士,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盧生這一伙人心裡也清楚,哪有長生不老藥啊,按秦始皇的脾氣秉性,沒完成任務肯定會被殺頭的,
於是盧生把大夥召集起來開會,會上有人就說秦始皇生性殘暴,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一走了之。沒想到這事洩密了,秦始皇知道後勃然大怒,《史記》中記載涉及此事的有460人,全部被坑殺。當時也有反對的聲音,長子扶蘇認為太殘暴了,曾經勸阻過秦始皇,秦始皇根本沒聽進去,反而遷怒於扶蘇,把扶蘇發配到邊疆,讓他協助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所以秦始皇確實燒了一些諸子百家的書,坑儒坑的不是儒生文人,而是方士。後人為了描述秦始皇的暴虐,對歷史做了戲劇性的改動。
草船借箭
家喻戶曉的草船借箭的情節是這樣的: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故意給諸葛亮挖陷阱,提出讓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鵰翎箭,並立軍令狀。這明顯是把諸葛亮往死裡整啊,諸葛亮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描述諸葛亮精天文、懂星宿,知道後天有大霧,還有東風,就找來二十條船,船上放上草人,草人都穿上士兵衣服,向曹操的營地開去。曹操剛剛吃了敗仗,正緊閉營門,大霧中朦朦朧朧看見有敵軍船隻偷襲,就命士兵放箭,二十條船上草人受了十多萬隻箭,超額完成了任務。
看看史書中是如何記載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並沒有對草船借箭有任何記載。
《三國志》中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在《三國志·吳主傳》中引注的《吳歷》:「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而《魏略》的記載更為詳盡:「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也就是說: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在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對壘。兩軍開始交戰,吳軍大勝曹軍,於是曹操營門緊閉,堅守不出。一天孫權要視察敵情,就趁著水面有霧,乘輕舟從濡須口偷偷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的兵力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裡的時候,孫權命令士兵擂鼓奏樂,曹操本來就生性多疑,看見吳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向孫權的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的一側中了太多的箭,偏重引起船身傾斜,要是再中箭船身就有翻沉的危險。於是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船的另一側再受箭。一會兒另一側也中了很多的箭,船也平穩了,孫權安全返航。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草船借箭確有其事,但是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孫權,而不是諸葛亮,而且孫權借箭並不是像三國演義描述的有預謀地主動用草人去誘使曹操放箭,而是被動地接受曹操射過來的箭,兩者的性質是不同的。
三國演義中為了渲染諸葛亮的博才和睿智,給諸葛亮安排了草船借箭這場戲。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容篡改,歷史需要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