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用耳朵聆聽故事
用心靈感悟生活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5年。該小說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後,到了八十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時間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的愛情方式。
費爾明娜·達薩和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在餐桌前聽到了這一切,船長好像滿不在乎。他繼續默不作聲地吃著飯,糟糕的心情一目了然,已顧不上保持內河船長在禮儀和修養方面一貫的好名聲。他用刀尖剖開盤子裡的四隻煎雞蛋,把它們同整塊整塊的油炸青香蕉卷在一起塞進嘴裡,帶著野蠻的喜悅大嚼起來。費爾明娜·達薩和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一言不發地看著他,就像坐在學校板凳上等待宣讀期末考試成績的學生。在船長和衛生局的武裝巡邏隊對話時,他們彼此一句話也沒有說,今後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他們心中一點主意也沒有。但兩個人都清楚,船長正在為他們打算:從他太陽穴的跳動就可以看出。近日,重讀完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馬爾克斯是一位令人欽佩的作家,不,應當說每個用心寫作,將這個神秘、多彩、晦澀、陰暗的世界用特有的方式呈現出來給世人看的作家,都是令人欽佩的。
第一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是看的電子書,並且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零零星星地拼湊著讀完的。可是腦海中全無記憶,最後只能告訴自己:沒看懂。閱讀與思考,我至今沒有學會。沒有思想的閱讀只是給你一種仿佛得益的錯覺罷了。於是,現在,買了紙質書,更為認真地再次閱讀了這本書。
愛情與生活,其實一直在鬥爭。無論是因愛情而結合在一起的生活,抑或是因生活而結合的生活。愛情,仿佛都是格格不入的。「好事多磨的愛情故事是社會以一種異己的語言讓戀人與社會妥協的方式。」
《霍亂時期的愛情》自始至終不過是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一個人的愛情。他以一種沉默地與世俗對抗的方式「默默愛得更深」。從他遇見費爾明娜的第一面,餘生便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生活那仿佛無所不能的力量也未能磨滅這個刻骨銘心的印記。
阿里薩的生活並非理想者想像的獨身一人沉浸在對費爾明娜痛苦的深愛中。他的生活也是生活,並不是脫離了人間世俗煙火只以愛情為生。他從年輕到老年的風流韻事可謂放蕩,《她們》已經不只一本,還有未曾記錄的種種,我們都能從這樣幾乎量化的記錄描述中窺探到他生活的冰山一角。
他也並不是風度翩翩,光明磊落的風流佳公子。馬爾克斯的描寫呈現出一個沉鬱,神經質,瘋狂,工作晉升手段不甚光彩,風流甚至於浪蕩,出身卑微,慢慢贏得自己的地位與財富的一個人。
只是,這樣的一個人,你卻無法否定他的愛情,也無法對他的愛情嗤之以鼻。這正是馬爾克斯的高明之處。矛盾又融洽的兩種特性在這樣一個人中完美體現,而這個人的愛情,在與生活的鬥爭中,得到了勝利。
真正的愛情是生活體制之外的東西,是與生活相悖的。費爾明娜與烏爾比諾醫生的結合,似乎有愛情又仿佛是生活的瑣碎形成的一種習慣。在三人的生活的種種描寫之後,撥開這層霧,你最終會發現,阿里薩的愛情是那麼的充滿勇氣與真誠。
我不得不驚嘆於馬爾克斯的天才,一個人物,竟塑造得如此立體。這也是馬爾克斯一直在追尋的一個問題:愛究竟能不能一生一世。不僅僅是《霍亂時期的愛情》,馬爾克斯的最後一部小說《苦妓追憶錄》更是將這樣一種暮年之愛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愛情,在馬爾克斯筆下,總是那麼地熱情鮮活,充滿力量。生活會慢慢抹去愛情的痕跡,阿里薩與生活抗爭了一世,正如最後所說,原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永無止境的。
作 者 | 加西亞·馬爾克斯 徐一丹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主播簡介 | 海越,1025愛悅讀主持人
編 輯 | 馬潔 曹琦涵
監 審 | 李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