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銘:讀《代悲白頭翁》

2021-02-07 白雲在草地上小憩

明日驚蟄。《逸周書·時訓解》曰:「驚蟄之日桃始華。」恰逢氣溫驟升,頓感春意潛萌。貼舊文一篇以寄意。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讀罷全詩,油然想起《紅樓夢》中黛玉吟唱《葬花辭》的情景,那樣悲不自勝,最終消殞了芳魂,可見詩歌感傷情調極為濃鬱。據《大唐新語·本事詩》記載,詩人當時寫作此詩就已明確地自覺,以為不祥之兆,一年之後,詩人果然被害,應了所謂「詩讖」的說法。這段傳說雖然並不確實,但正好說明《代悲白頭翁》對人生命運悲觀的浩嘆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歷史上留下的影響非同一般。然而,詩人生前並未成名,死後由孫季良編選的《正聲集》,才使他聲名鵲起,「為時人所稱」(《大唐新語》)。他的詩善寫從軍、閨情,詞情哀怨,多依古調,《代悲白頭翁》是其中最受人稱道的佳作。

《代悲白頭翁》又名《代白頭吟》,是一首擬古樂府。《白頭吟》是漢樂府相和歌楚調曲舊題,古辭多寫女子與負心男子決裂。而劉希夷的《代白頭吟》卻用來抒發青春易逝、世事無常的感傷主題。



開篇兩句「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以傳統比興手法寫景,從空間落筆。風吹桃李,花飛花落,原是極其平常的景物,但仔細品味,似有兩重的含義。首先,動態描寫反襯出此時潛在而由後文展示的觀察者的靜思,其間對象的動,隱含著主體的靜,在動靜相對的關係中,思緒兀自緩緩流淌。其次,「飛來飛去」的方向描寫,把空間領域由「洛陽城東」陡然縮小到「誰家」,小小的院落在巨大的都市背景中凸顯出來,抒情主人公登臺亮相;而一個「誰」字又將具體之「家」虛化、泛化,暗示後文的情感波動與思維潛流乃普遍之人性,抒情主人公也並非一己女兒身,而是整個人類的化身。由面及點,點面互蘊。兩重隱含的意義為全詩確定了遠較樂府舊題恢弘闊大的基調。「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仍然是傳統的由景及事,如順水推舟。對花長嘆,臨鏡短噓,人事不過如此,一個「惜」字,揭露出人類現狀和痛苦的根源,有「惜」才有「嘆」,無「惜」亦無「嘆」,由景及事,同時又是由花及人,人花相對。「顏色」一詞便有了雙關的含義,為下文伏筆。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以下,則從時間落筆,進入線性發展的變易之流。今年,明年,明年復明年,明年何其多!一切都卷進了時間這個沒有源頭、沒有終點的隧洞。詩句將抽象的時間由「今年」、「明年」進一步具體化到「花開」、「花落」這一典型事件,既形象鮮明,又與前文緊密連貫,人花相對,生出兩重意義:其一,時間變易,人事難猜,明年花開之日,伊人將復何在?頗有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悵恨;其二,聯繫上句「惜顏色」,由花衰念及人衰,進而以花比人,以人喻花。強調花與人的同中之異。人如花美,卻青春易逝,紅顏難久;花易凋零,人易老去,但「花有重開日」,而「人無再少年」。人花互喻,因新舊替代之意,作人壽幾何之想。兩種理解都可導出朝不保夕的生命之虞。因此,傳說中的「詩讖」並不足以為怪。《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辭》詩句「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似由此衍化。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在日復一日的光陰流轉中,我們眼見著青翠的松柏化為薪木,也曾聽說過遼闊的桑田變成滄海,所見所聞無不證實時間之輪終將碾碎長盛不衰的迷夢。花開花落本屬自然,滄海桑田也是規律,只因為「惜」的緣故,只因為你、我、他不可同一,舊花、新花不可同一的緣故,客觀的自然規律才會引發千古多情之人如此痛切的感慨!顏色的變化固然令人可怕,實在的自我轉變成虛無才更加令人恐懼!不僅挺拔俊秀的松柏終將成為只堪焚化的柴草,世間一切也都會面目全非。對此,人們已經見得多了,卻並不因見慣而不驚,見慣而不畏!時間就像一堵無形的牆,將古人與今人隔斷,無論你走遍洛陽城中的大街小巷,無論你踏破鐵鞋、磨穿腳踵,無論高樓巨棟、村莊聚落,無論殘垣斷壁、荒原古井,誰也碰不到一個古人。然而,今世的人們還在面對著古人曾經面對的春花、落葉,像古人一樣哀傷,又像古人一樣地成為古人……古今雖隔,古今之理皆同。這是一種哀哀歌哭、亙古綿延的浩嘆?還是一種醒悟:面對永恆,感受永恆的無常規律?抑或是對無常變化的無力抗爭?還是對人生愚痴智者式的反諷?從寫法上來看,「今年」、「明年」相對,「古人」、「今人」相對,是縱向的比較,而由「花開」、「花落」推廣到「松柏為薪」、「桑田變海」,再回到人本身,乃橫向的聯繫,詩人如此這般,方方面面,反反覆覆要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神秘然而實在的力量:變化的永恆和永恆的虛無。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重疊反覆,可見詩人要儘可能地表達出言之不盡的客觀事實和規律,想把古往今來與人類有關的一切情感體驗濃縮進去。音韻的迴環往復,恰到好處地對應著無常的永恆意義。「花相似」而「人不同」,表面上相對,但「似」者,像而已矣,其實「不同」,人花在這裡統一。表面看,物是人非,究其實,物人皆非。「人間是事不堪憑,但除卻無憑二字」,又有誰能逃脫這無往弗屆的永恆規律呢?難怪傳說詩人在寫至此聯時曾經長嘆:死生有命,雖似有讖,字句的毀去留下又有何不同?這種無奈令人悲慟,然而又何嘗不令人警省!



「寄言全盛紅顏子」以下,用「寄言」二字一轉,將前文反覆鋪陳言說的事理以更加具體的方式進一步闡明:「白頭翁」曾是「紅顏美少年」,「全盛紅顏子」也會變得「鶴髮亂如絲」,自身的全盛紅顏,他人的白頭可憐,現在的紅顏美少,將來的半死老頭。古今相隔,但古今理同。人我互異,但人我理同。人我關係,其實也就是時間關係,個體與群體都要回到時間之流中去。橫斷面上的人我關係,轉換成縱向的個體年齡的盛衰關係,人、我在這裡統一。

今天的「半死白頭翁」,昔日也曾是翩翩美少年,也曾和公子王孫在花前樹下欣賞清歌妙舞,揮灑著青春和笑顏,也曾像東漢的達官貴戚一樣大興土木,用錦繡裝飾亭臺樓閣,在無盡的奢侈中洋洋自得,自以為歡樂可以長久,自以為富貴可以永在。然而,歲月無情,一朝年老臥病,那些曾經執著沉醉的感觀物慾之樂皆如雲煙消失無蹤,只剩寂寞、衰朽獨自面對。這是用生命換來的教訓,沉痛不堪!試看誰人不是這樣:青春歡樂之際,視落花而不見,事業功名之夢,如神仙般永存。人們就像吃了迷幻藥一樣拼命追求,拼命享樂。芳樹落花,年年未變,池臺樓閣,依舊巍然,其實都是假象,掩蓋了無常變幻的真實。直到年老體衰,纏綿病榻,世態炎涼才有如水落石出,真相畢露。



結尾四句,「蛾眉」「鶴髮」再次相對,「能幾時」再次發出反問,「須臾」兩字則概言前文中「今年」、「明年」,「少年」、「老年」,「今人」、「古人」,「滄海」、「桑田」之飛速變化,不可把捉。黃昏日落,生命將逝。人去樓空鳥雀悲,鳥雀去了復誰悲?正可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感傷抑鬱的調子到此無法再續,全篇自然結束。


整首詩不僅以深刻的內涵警示著後人,藝術上也相當成功。它汲取漢魏歌行、南朝近體和梁陳宮體的藝術營養,自成一種清麗婉轉的語言風格,音韻自然流暢,迴環往復,有一唱三嘆之美。由景及事,由事生情,在敘事中議論,在議論中抒情。同時,詩中大量運用對比手法。全篇結構即以「洛陽女兒」與「白頭翁」相對,以「代悲」貫穿前後兩個部分,又疊加著「花開」「花落」、「蛾眉」「白髮」、「今年」「明年」、「古人」「今人」等多重對比,突出物是人非的無常變遷,頗能震撼人心。詩歌后半部分追憶白頭翁曾為紅顏美少年一段,從青春歡樂,事業功名,寫到世態炎涼,既自然鋪開,又前後對比,成為加強主題的典型例證。此外,詩歌筆法多變,從空間到時間、從橫向到縱向、從普遍到個體,錯綜交織,將生命的無常哀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唐詩鑑賞辭典》第二十一首《代悲白頭翁》(劉希夷)
    《代悲白頭翁》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是寫都市中一個潦倒的老翁,是現實題材。實際上,這位老翁年輕時的職業恰恰是遊俠,所以,這首詩還是在表現遊俠,只不過是從英雄暮年的角度表現而已。無怪乎這首詩的措辭仍然會帶著唯美浪漫的色調。《代悲白頭翁》是一首轉韻體歌行。轉韻體歌行一般每次轉韻為一層意思,可劃分為一個小節,每小節長短不等,一般是四句。現在,我們就以小節為單位,解讀一下這首詩。
  • 唐朝的「老炮兒」——《代悲白頭翁》賞析文史知識
    主人公的人生是大多數觀眾所不曾經歷的,但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的觀眾在看完電影後,卻似乎又都感受到了什麼。唐詩中也有一首跟《老炮兒》主題類似、在當時引起過轟動的名作,就是初唐劉希夷的歌行《代悲白頭翁》。我們今天說到初唐,總覺得它只是盛唐的序曲;說到初唐詩,也覺得它是鐵板一塊。
  • 唐詩|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白頭翁:白髮老人。這首詩的題目,各個選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詩歸》《唐詩品匯》《全唐詩》,均作「代悲白頭翁」。《全唐詩》又作「代白頭吟」。《文苑英華》《樂府詩集》《韻語陽秋》作「白頭吟」。尤袤《全唐詩話》作「白頭翁詠」。坐見:一作「行逢」。松柏摧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古詩十九首》:「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 詩詞朗讀: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在前後的過渡,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點出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日。詩人把紅顏女子和白頭老翁的具體命運加以典型化,表現出這是一大群處於封建社會下層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運,因而提出應該同病相憐,具有「醒世」的作用。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詩的開頭兩句,描繪洛陽城東暮春景色。
  • 紅果叢中的白頭翁
    《白頭翁》:白頭食紅豆,喜悅留心頭,老翁舉相機,不知辛勞苦。拍鳥的樂趣就在於每天都有新發現、新感受。 白頭翁沒有翠鳥漂亮,不太受攝鳥人的青睞,但當它站在花叢中,就顯得不一樣了,拍下的片子還挺耐看。下面這組照片是近兩天在西安市高新區木塔寺公園拍到的,各位看官您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 石磊:「受傷」的白頭翁
    「爸,是白頭翁的孩子!」隨著孩子們手指的方向,我看到緊挨冬青樹的幾株不算太高的香椿樹上,有兩隻比麻雀略大些的白頭翁倒豎著羽毛,焦躁不安地在樹枝上不停地蹦來跳去,不時發出悽厲、憤怒而帶著絕望的叫聲。我知道它們救子心切卻又無能為力!那隻貓吃完後仍不罷休,在樹下 「貓視眈眈」地向上貪婪地望著,躍躍欲試著似乎想跳上樹去。我想它很可能發現了新的目標。
  • 《邋遢大王、白頭翁的故事》
    後來,人們叫它們「白頭翁」。小朋友們白頭翁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事情如果不能堅持到底總是半途而廢就會一事無成今天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啦小朋友想聽什麼故事記得在評論區留言告訴苗苗老師哦
  • 黑鵯現身揚州常仿貓叫 是名副其實「白頭翁」
    俗稱白頭翁的白頭鵯近日,鳥友在儀徵丘陵山區又有了新發現——黑鵯(bēi)。可別光看名字就認為它是黑色的鳥,其實,它的頭和頸部的羽毛都是雪白的,比揚州人熟悉的白頭翁還要白,是名副其實的「白頭翁」。紅嘴紅腿,白頭黑身黑鵯一身「打扮」堪稱經典近日,鳥友靜遠、杭德泉、小朱等人在儀徵山區觀鳥時,發現一種黑白紅特別分明的鳥兒——黑鵯。
  • 流傳900年的詞,康震在詩詞大會講解後不少家長表示:不讓孩子讀
    讀一首好詩,是否該了解它的寫作背景以及詩人的生平?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既然是這樣,那老師在教學生古詩時自然也要講到這些。正因如此,近幾年大家對北師大教材中的一首古詩提出了不小的質疑,這首詩名叫《渡漢江》,全文如下: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 白頭翁「媽媽」院子裡築巢產蛋孵卵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 陳培芳)最近,家住西塢街道白杜村的陳先生特別高興,從6月中旬開始,家中增添了新成員——一隻白頭翁「媽媽」和一群嗷嗷待哺的小白頭翁,這讓他每天多了不少牽掛。白頭翁於6月中旬前後在陳先生家院子裡的李子樹上築巢、產蛋、孵仔,從築巢第一天開始,陳先生就在微信上曬出鳥兒一家的照片和視頻,呼籲大家愛護環境,保護鳥類。
  • 白頭翁「媽媽」院子裡築巢產蛋孵卵 有愛市民記錄全過程
    最近,家住奉化區西塢街道白杜村的市民陳先生特別高興,從6月中旬開始,家中增添了新成員——一隻白頭翁「媽媽」和一群嗷嗷待哺的小白頭翁,這讓他每天多了不少牽掛。白頭翁在陳先生家院子裡的李子樹上築巢、產蛋、孵仔,從築巢第一天開始,陳先生就在微信上曬出鳥兒一家的照片和視頻,呼籲大家愛護環境,保護鳥類。
  • 白頭翁吹響號角,狼毒有耳朵——周日野外行走之所見
    唉,好吧,聽人勸,吃飽飯,又等了一個星期,昨天終於按捺不住自己雀躍的小心情,我已經聽到白頭翁吹響了號角。吃完午飯,向著目的地出發,管它怎樣,自己去看了才知道!         一家三口驅車一路往西走,這是一條不算很寬的公路,細細瘦瘦的一直飄向遠方。除去了一些小的顛簸之外,整體路況堪稱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