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大眾點評PM淺析O2O中的C2C模式

2021-02-13 天馬行空的丹妮

相信O2O線上線下一起搞的概念大家都很熟悉,而所謂的C2C模式即Customer to Customer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電子商務,舉個慄子👉馬爸爸的淘寶。

當我們在談論O2O時,最直觀想到的是把商家和消費者做最優化的連接,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剛需是獨立存在於2C的個體之間,比如找個攝影師去旅拍、給孩子請個鋼琴老師、約個健身教練等等...由於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我們有此類需求時往往只能通過好友關係推薦或其他頗費周折的方式來獲取信息。

15年底小D有幸負責「大眾點評行家」項目探索了一把O2O+C2C模式,雖然行家已經完美謝幕,陸續還有很多小夥伴來問我做C2C產品的一些經驗,在這裡小D用公眾號首秀和大家分享下自己做行家的一些經歷。


悄悄的說,結尾有彩蛋哦( ̄▽ ̄)~*

一、O2O+C2C領域的玩家


天下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在O2O+C2C領域也一樣。前有經驗分享的在行、知乎Live和極牛,後有各垂直細分領域的眾多玩家以及用平臺思路來做的廳客、空格等等...小D想要殺出一條血路絕非易事。俗話說每一個不了解競品的產品🐶都是耍流氓,在決定開始做行家的那天起,小D蒙頭在AppStore下載體驗了將近100個相關App,列出幾個供大家感受下,哦對了還有馬爸爸支付寶的「到位」😮


二、對O2O+C2C模式的摸索

產品經理的工作需要從一堆潛在需求中去偽求真找到真正的用戶價值,換句話說PM需要想清楚你的產品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目標用戶是誰?目標用戶群體有哪些特性?目標用戶的規模有多大?在產品前期預研PM對這些問題的深度思考決定了後續產品的生死存亡,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1、產品的定位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O2O+C2C的找人需求,當我們有此類需求時找到合適目標人選信息獲取的渠道少且分散,信息篩選的成本高且前期存在一定的試錯成本。讓天下沒有難找的行家,這是行家之於用戶的價值。

大眾點評在商家信息+用戶瀏覽/交易/評價的鏈路已經足夠成熟,C2C模式的行家則能幫助點評完成平臺信息鏈和信息形態的拓寬,從過去的連接人與商家/人與信息到連接人與人/人與服務。搭建連接人與服務的平臺,建立個人維度的評價體系豐富點評平臺的信息,這是行家之於點評的價值。

2、行業的切入


作為平臺產品初期可以切入的細分行業眾多,找準早期目標用戶的痛點挑選合適的行業至關重要。初期的行家依附於大眾點評的現有流量,點評現有的高頻用戶以一二線大城市的女性用戶為主流,「愛吃愛玩愛分享的小資白領」是小D對點評高頻用戶的粗粒度畫像。

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小資白領?在中國移動終端市場IOS和安卓系統的用戶規模大約是1:6,而在點評的用戶中Iphone機型的佔比遠超安卓。每次蘋果的新機型發布後開發GG的測試機還未到貨,點評新機型的用戶數就已是所有Iphone機型中最多的,大家隨意感受下我們的用戶有多壕😂

小D列出了大部分的O2O行業,結合行家早期希望服務小資女白領的目標用戶群體,初步聚焦在專業諮詢、運動健身、文藝技能和攝影寫真四個行業。不同行業服務者提供的C2C服務大致都可以分為教你做、給你做、陪你做三種形式,考慮到陪的維度服務提供者的門檻較低,初期接入會拉低整個平臺的內容質量,關於行家提供的服務方式主要從教和做的維度出發。

三、行家的從0到1


1、關於冷啟動數據


作為平臺最重要的是提供的內容,行家初期冷啟動的內容從哪裡來?一開始小D天真的以為可以通過平臺聚合合作方信息的方式,在BD了幾十個第三方後發現對於C2C的初創公司而言行業服務者的信息相當於企業的命根子,根本不足為外人分享也T^T。

關於冷啟動數據我採取的方案是B端先行+平臺招募的方式,勾搭各行各業服務者的姿勢主要是圍繞著目標行業通過簡訊+郵件+weibo私信+電話邀請等傳統地推模式🌝

2、用戶端主流程

在準備好冷啟動數據後,大眾點評行家終於和上海的用戶見面啦🤗關於用戶端行家頻道頁的設計思路,小D認為通過搜索和分類導航路徑訪問的用戶基本都有著初步的目的,從用戶流量分發轉化的效率來看一定是搜索+導航分類路徑的用戶 > 信息瀏覽的用戶。行家頻道頁的設計也是圍繞這一點來進行的,頁面框架主要分為搜索/導航/Banner/優質內容推薦的形式。

C端用戶在大眾點評行家頻道頁勾搭合適的行家的流程大致為:篩選行家 → 預約行家服務 → 行家接受預約 → 用戶預支付錢款到點評 → 行家提供服務 → 用戶確認服務+寫點評→ 服務確認後T+7點評打款給行家帳戶

3、那些年我踩過的坑

因為行家的定位是C2C交易而並非純信息瀏覽平臺(關於交易平臺的定位且聽小D下回分析),而電商的本質是賣貨。交易的GMV=流量*轉化率*客單價,作為C2C交易平臺提供的行家質量和數量、行家提供的服務類型及售賣價格、平臺的曝光流量無一不影響著最後的成交。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電商產品界面設計的再美沒有優質和充足的貨源作為保障也是枉然。O2O+C2C交易平臺的行家並沒有從本質上擺脫O2O行業需要地推的重模式,在行家上線後如何快速提昇平臺上行家&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成了小D最大的難題。作為C端產品經理此時一定要跳出改界面的慣性和誤區,多問自己不改會死麼?在這裡小D很驕傲的說,從行家平臺上線後我基本沒有改過用戶端界面👻

4、一路上有你們

雖然大眾點評行家在最後因為公司整體戰略及O2O重模式導致ROI較低的缺陷完美謝幕了,但即使就交易訂單和GMV來看我們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看到行家和用戶自發的傳播推廣和好評是小D最大的動力和驕傲,一路上有你們是我作為PM的一點小確幸。5年前小D選擇做一名PM的初心是希望能為每一個用戶的生活帶來一點即使微小卻美好的改變,親愛的願你在前行的道路上始終勿忘初心。

Duang~彩蛋來啦(づ ̄3 ̄)づ╭❤~

最後曝光下行家幕後的MM們,正是我們3個人的美少女組合完成了大眾點評行家BC端+運營後臺的全部產品的搭建並同時客串了BD+運營+小編+客服的角色,感謝曾經一起在安化路492奮鬥的每一個小夥伴,你們是最棒噠(づ ̄ 3 ̄)づ

相關焦點

  • 大眾點評與美團今年迎來O2O大決戰
    相比之下,雖然美團也在垂直領域不斷深耕,但全部採取自營模式,像酒店、電影、外賣抖推出了各自獨立運作的產品:酒店業務推出美團酒店,電影業務推出貓眼電影,外賣業務又推出了美團外賣——所有涉足本地生活服務都選擇自己運作。
  • 大眾需要點評模式,但恐怕不再需要「大眾點評」了
    相信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眾點評是一個古早的應用,在2020年驟然看到這個名字頗有「懷舊」之感。想當初大眾點評也躋身於網際網路第一梯隊,可發展到今天,存在感反倒越來越低了。但大眾點評的存在感低,並不代表消費者與市場不需要點評模式了。
  • 大眾點評網與美團的O2O決戰:平臺PK自營
    分別以商戶點評和團購起家的大眾點評與美團,在經歷了千團大戰之後成為市場中為數不多的倖存者。隨著O2O市場開始火爆,二者又不約而同將目光瞄準了更加細分垂直的領域,如電影票、外賣、旅遊、酒店等等。隨著大眾點評投資餓了麼、並把團購業務也深入到美團核心的三四線城市市場,今年以來,雙方全國各地地推人員之間也不斷爆發出「武鬥」衝突事件。  不過,總的來說,大眾點評和美團在垂直領域的布局還是顯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思路。
  • 開啟全地圖服務模式 大眾點評HD評測
    最近,大眾點評網客戶端又添新丁「iPad版大眾點評」,並登上了App Store的免費冠軍寶座,眾多網友也用「終於」二字表達了迫切之情。iPad版大眾點評採用了PC和手機版所沒有的全地圖模式,充分利用iPad 9.7英寸的大屏幕以靈活的觸控方式來展現消費者所需要的本地商戶信息,並通過自由放大、縮小、平移等操作輕鬆篩選商戶,簡單而直觀。下面跟隨小編一探iPad版大眾點評。
  • 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後,對電影O2O行業格局會帶來哪些影響?
    網際網路老大老二合併早有傳統,而視頻行業的今天,就是電影O2O行業的明天網際網路行業老大老二的合併歷來有優良傳統。之前有優酷土豆,後來有滴滴快的,以及58趕集。現在,美團和大眾點評也合併了,而雙方旗下的貓眼電影和大眾點評電影O2O業務自然而然也強強聯合,坐穩行業領頭羊地位。
  • 傳大眾點評再獲8億美元融資, O2O行業進入「燒錢時代」
    今年開始進行大幅度變革的大眾點評,正在接受不小的考驗。由O2O閉環到流量變現就在前幾日,大眾點評公布了他們2014年的成績單。除了已有的餐飲主戰場外,大眾點評在酒店、電影、旅遊等領域不斷在拓寬業務範圍,並且取得了一定成績;在商家端,則收購了多家公司,用以更多的覆蓋B端資源。
  • 大眾點評龍偉:商戶端O2O對接系統存在巨大缺口
    同時龍偉表示,O2O不是某一家公司能做成閉環的,需要打造線上線下的生態鏈,大眾點評會留意生態鏈每個環節做得好的公司,看看有沒有投資機會。以下是網易科技對話大眾點評聯合創始人龍偉實錄:網易科技:大眾點評對餐飲外送這塊市場有多大興趣?
  • Opera BOMBANA「二鑽」入選大眾點評黑珍珠餐廳指南
    1 月 16 日,美團點評發布了 2018 年大眾點評黑珍珠餐廳指南
  • 大眾點評,前路在哪裡?
    我一直為大眾點評被美團合併而感到可惜,發自內心地希望它能早日脫離美團,因為美團是一家極不尊重餐飲商家的公司,它的商業模式裡沒有做到皆大歡喜,一直以來都打著「消費者第一」的幌子,幹著無節制傷害餐飲商家的事情。但商業的殘酷就在於此,弱肉強食下不相信眼淚。
  • 大眾點評「亡」於2020
    大眾點評是團購時代的巔峰之作,餘香存留至今,也是O2O線上線下模式的鼻祖和領航者,商業世界的殘酷性在於,站在歷史的洪流上,誰也無法預料自己何時、以何種方式被後浪拍下,但你又明確的知道,你早晚會被拍下。 回頭看看,大眾點評的成功依賴的是什麼呢? 答案是第三方點評數據和地毯式累積起來的商戶數據。
  • 大眾點評變味了:沒了「大眾」,容不下「點評」
    網際網路生活裡,評價機制的存在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不僅僅是電商平臺,外賣平臺、網約車平臺、本地信息平臺…而我們消費前也習慣看一看軟體中的評價,就像小編吃飯必看大眾點評……網友吐槽 / 圖源深燃而如今," 大眾點評必吃榜再次踩坑,再也不相信必吃榜了 "、" 以前只要出去吃飯幹啥都會看大眾點評
  • 在團購市場沉浮變化中,大眾點評為何能巋然不動
    在2015年之前大眾點評一直位於團購市場第二的位置,面對2015年團購市場的大變革,大眾點評可能預計到如果不採取一些措施很可能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自己就被淘汰了,故在2015年國慶節的最後一天宣布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來應對團購市場的變革。如今看來這一決定不得不說是很有意義的。
  • 大眾點評變味了?
    據他描述,早期大眾點評推出霸王餐的時候,在每個城市挑選了一些高級別大V作為帶隊隊長,每一次商家做霸王餐,會員抽中之後,都有帶隊隊長組織這些人去體驗。久而久之,這些帶隊隊長和第三方刷單公司相互勾結。不過在2020年12月,張文所在的大眾點評官方大V群解散了。
  • 一篇看完大眾點評發展的前世今生
    3、競爭對手2004年6月口碑網在杭州創立,比大眾點評晚了一年多,其業務模式和大眾點評非常相似。2006年10月,口碑網獲得阿里巴巴投資,成為了大眾點評最大的競爭對手。在獲得阿里巴巴投資後,口碑網展開了一系列針對大眾點評的活動,在吸引大眾點評用戶轉投口碑網的同時,還將大眾點評網的用戶評論照搬至自己網站。
  • 大眾點評容不下點評
    不止用戶對大眾點評苦不堪言,就連很多商家也經常投訴平臺。當柴妹得知一個用戶沒在店裡消費卻能寫差評影響店鋪名譽度時,我是真的驚呆了。大眾點評這是什麼審核算法???真正的差評想刪就刪,惡意點評反而不管不顧,就挺疑惑的。大眾點評網,看這個名字就知道,其核心便在於大眾點評,它的所有業務都圍繞於此。
  • o2o艾美琪團隊-引爆微商行業銷量頭條的佼佼者
    過去兩年,微商一直靠囤貨,刷屏,賣三無產品為主要模式,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耿娜娜帶領的艾美琪團隊,走出了一條,「新品類,信模式,新營銷」的「信微商」之路!短短半年時間,艾美琪極速擴張,從最開始的幾百人,發展到幾萬人的代理隊伍,跟隨耿娜娜的數百位總代,每個都是身家百萬的大咖。
  • 大眾點評點評後不顯示,大眾點評過濾評價的原因
    大眾點評點評後不顯示,大眾點評過濾評價的原因。商家們應該都知道,優質的好評是引流客戶到店鋪消費的關鍵,所以不少商家們都花費很多時間、金錢、精力在點評版塊上,叫親戚朋友、僱傭寫手們寫好評。但是後面商家可能會發現,那些五星好評不顯示/被刪除,這是什麼原因?
  • 美團不需要大眾點評了
    但是,這並不令人意外,去除「點評」二字,是一件早晚會發生的事。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曾說過,名字多一個字,就要多費一千萬的廣告費。按照這一說法,美團更名,賺了。單從名稱變動來看,對美團而言實則是「改了個寂寞」,多數網友表示改不改名均是稱其為美團。但對於大眾點評,卻從此在公司名稱中消失了。對於美團更名的動機,外界眾說紛紜。
  • 「除名」後,大眾點評過得怎樣?
    當年,美團與大眾點評已經納於騰訊系麾下,並宣布合併。在向大眾徵集過合併名稱後,雙方最終用了「美團點評」,是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名字。但僅僅5年時間,「點評」就被徹底從名字中去除了。「除名」後不久,還沒穩下來的大眾點評又被媒體「點名」。2021年1月11日,財經媒體深燃發布一篇《大眾點評變味了?》
  • 大眾點評變味了?|| 深度
    隨後,深燃聯繫到張文,他表示:「現在的大眾點評淪為了刷單人員的天堂。」據他描述,早期大眾點評推出霸王餐的時候,在每個城市挑選了一些高級別大V作為帶隊隊長,每一次商家做霸王餐,會員抽中之後,都有帶隊隊長組織這些人去體驗。久而久之,這些帶隊隊長和第三方刷單公司相互勾結。不過在2020年12月,張文所在的大眾點評官方大V群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