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內亮:我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在日本火了

2021-01-13 新華社客戶端

近日,一部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登上了雅虎日本首頁,並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這部10分鐘的短片,直觀呈現了疫情防控下南京人的生活與工作日常,一經發布即成為日本社會的關注熱點,引起廣泛討論。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新感染數為0的城市——南京》,3月2日推出。至3月8日,南京不僅新感染數為0,確診的93例患者已全部治癒出院。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

口述:竹內亮|42歲|紀錄片導演|江蘇南京

整理:沈汝發|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

我叫竹內亮,是這部紀錄短片的導演。沒想到反響會這麼大,至少幾千萬人觀看。

其實,這部片子拍的就是我身邊的生活,並不是很特別的事。我們策劃一天,拍了2天,剪輯一天,一共只花了4天時間。

20多年了,我一直從事紀錄片攝製工作,這是最火的一部。

我是日本千葉縣人,老婆是南京人。她在日本留學時,我們相識、結婚。2013年,我們搬到南京,開了一家傳媒公司,老婆是老闆。公司主要從事短視頻的拍攝製作。

2月中旬,我從日本出差回來,隔離兩個星期後,才開始上班。我喜歡在外面跑來跑去,不喜歡宅在家裡。

剛開始覺得很麻煩,也不舒服,是不是做得太過頭了。後來發現,嚴格的隔離措施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保護和尊重,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竹內亮在聯繫剛開始隔離生活的員工。受訪者供圖

我最驚訝的是,街道人員和保安都幫我們去買菜,然後把菜放在我們家門口。非常感謝他們,這種互相幫助、團結一起面對病毒的態度,我覺得非常了不起。

日本有我的家人和朋友,我每天都關注那裡的疫情。雖然疫情嚴重,但日本許多老百姓沒有危機感,不戴口罩上地鐵,聚眾看演唱會等,我非常著急。

他們對中國的疫情有一些誤會,往往只看表面數字,覺得死亡率不高。一些日本年輕人甚至覺得,這不是多大的事情。

但事實上,相對較低的死亡率,是因為中國很多醫護人員都在一線支援,許多中國人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工作。

他們不太清楚這樣的背景。這個視頻就是要把中國防疫的真實情況,傳達給日本觀眾,讓他們了解中國人的抗「疫」對策。

拍攝的時候,我到了快餐店。在漢堡套餐紙袋子上,我發現貼著「非接觸安心卡」,卡片上還標註了烹飪人、遞送人的名字和體溫,我作為食用者感覺非常安心。

還有很多類似的措施,像在地鐵裡要掃二維碼,什麼時候坐、第幾輛車、幾號線,所有的信息都報告給系統。

還有打車時,看到公司給司機準備的保鮮防護膜,我覺得都非常厲害。

打車公司給司機準備的保鮮防護膜。受訪者供圖

日本有一個很大的網站雅虎日本,相當於中國的百度之類,我有一個個人帳號。視頻拍好後,給雅虎的工作人員看了,他們覺得很好,推在首頁上,產生很大反響。

朝日電視臺、TBS電視臺、日本電視臺、富士電視臺等日本各大電視臺都播放了,而且是不停地播放。

我們公司主要從事中日文化交流。疫情發生後,我們一直非常關注疫情之下中日兩國的人們。

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裡,我們推出了多部與疫情相關的短視頻,像「在北京的日本人護士」「住在武漢的日本人」「在日本的武漢人」等。其中就包括在日本街頭為武漢鞠躬募捐的「旗袍女孩」,以及為籌集防疫物資在日本不停奔走的武漢人孟志等。

這個視頻的影響是最大的,電視臺反覆播放,對視頻內容進行詳細講解。網友反響也很強烈,許多人轉發和討論。

出門戴口罩,進居民小區量體溫、用手機APP登記旅行信息,「零接觸」買快餐,學生在家上網課……大家都很震驚。看到南京這麼嚴格的措施,感覺太厲害了。

進入小區時必須進行體溫測量。受訪者供圖

他們也才意識到,做到這樣才可以防控住疫情。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只要日本或更多其他的國家能夠看到,並引起重視和思考,這就足夠了。

6日,我還上了TBS電視臺的一個節目,視頻聊天討論怎麼控制病毒。

對方是日本有名的政治家。他們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要做到這麼嚴格,我就和他們解釋,你們還沒有理解到這次疫情的嚴重性、可怕性。

日本的政治家有做對策的決定權,但日本有很多政黨,他們之間總是在討論,但卻沒有一個實質性的好方案。

我覺得能有機會給他們提一些建議,十分難得。我就跟他們說,現在並不是你們互相鬥爭的時候,應該齊心協力去對抗疫情。

這個經歷對我很有意義。現在很多日本觀眾關注我。

令我意外的是,這部片子在中國也有很大影響。我本來是為日本人做的,在節目裡一直講日語。現在它被翻譯成了中文字幕,在微博的播放量就突破了千萬,還沒有算其他平臺。

我認為在中國火的原因可能在於,這是我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看待中國抗「疫」的。中國民眾認為拍攝的內容還是很客觀的,他們也很想了解外國人的想法。

現在反響還在持續中。好多朋友留言說,「10分鐘不夠看」,甚至還有歐美的字幕組,聯繫翻譯轉載的事情。

我是南京女婿,很喜歡南京。美麗自然,有山有水。也很方便,離上海、杭州這些城市都很近。美食也很多,我很喜歡南京的鴨血粉絲湯。

最喜歡的是南京人,熱情、友好,很包容。

由於拍攝需要,除了新疆、西藏之外,中國其他地方都去過,在中國跑來跑去。我一直看中國、拍中國,和中國人聊天。

中國的歷史、美食、文化都很豐富,發展變化也很快。真的很有意思的國家,怎麼看、怎麼拍都不膩。

不少日本人不了解中國,同樣,不少中國人也不了解日本。我希望多拍攝製作關於兩國社會和文化的視頻,讓大家多相互了解,多做朋友。

我的戰「疫」69 |夜晚監控儀「滴滴滴」地響,像被人拿鐵鍋在腦袋上敲我的戰「疫」68 |上網課 「全村總動員」,講《庖丁解牛》學生答「想吃」我的戰「疫」67 |「歌詩達賽琳娜號」,我就在這艘郵輪上我的戰「疫」66 |每天都來頂樓待一會兒,就想遇見一位熟人我的戰「疫」65 |95後單身的我,成了一個失陪寶寶的「臨時媽媽」我的戰「疫」64 |「最美溫州人」賴小東,終究沒等到家裡的新房蓋起來我的戰「疫」63 |我在隔離點裡度蜜月,小生命來得竟如此「特別」我的戰「疫」62 |28天後,我才在報紙上發現女兒早已到前線

相關焦點

  • 竹內亮:我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在日本火了|我的戰「疫」(七十)
    近日,一部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登上了雅虎日本首頁,並在朝日
  • 「中國女婿」拍南京抗疫日常 這部紀錄片在日本火了
    近日,一部名為《南京抗疫現場》的紀錄短片登上日本雅虎首頁,這部10分鐘的短片講述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各項防控措施下,中國民眾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日本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TBS電視臺等多家媒體製作特別節目,邀請該片導演竹內亮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此片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巨大反響。
  • 日本導演紀錄片獲南京檔案館永久保存
    《南京抗疫現場》,是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作品,這部10分鐘的短片,濃縮了南京的社區、公司、快餐店、地鐵站等各種場景的防疫措施,展現了國際友人視角中的南京。4月3日下午,南京市檔案館舉行日籍導演竹內亮的《南京抗疫現場》相關影像資料捐贈儀式。
  • 日本紀錄片導演:拍攝真實有趣的中國是我的初心
    從那時起,他開始以外國人的視角拍攝中國,帶著「你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什麼」這樣的好奇心,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和動人的瞬間。今年,他因為拍攝《好久不見,武漢》等疫情紀錄片走紅。「想把真實的中國拍給全世界看」是他的初衷,也是他最想做的事情。日本紀錄片導演 竹內亮:我是竹內亮,來自日本的拍紀錄片導演。現在住在南京。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現身「金熊貓」:用紀錄片展現大涼山脫貧攻堅...
    作為一名居住在中國的紀錄片導演,真實與客觀是竹內亮對於拍攝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時反覆提到的關鍵詞。談及創作抗疫紀錄片並親身前往武漢的初衷,竹內亮表示,「現在很多地方真的是都不太了解中國,包括日本其實也真的不了解,對中國都很多誤會,希望能將更多的真實的中國傳達給全世界。」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我要來大熊貓基地拍日本飼養員小姐姐
    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現身「金熊貓」:用紀錄片展現大涼山脫貧攻堅的巨變
    李雨晗 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 邊鈺 攝影 向宇 盧春陽此前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和《好久不見,武漢》而大火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現身11月11日在成都舉行的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作為一名居住在中國的紀錄片導演,真實與客觀是竹內亮對於拍攝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時反覆提到的關鍵詞。談及創作抗疫紀錄片並親身前往武漢的初衷,竹內亮表示,「現在很多地方真的是都不太了解中國,包括日本其實也真的不了解,對中國都很多誤會,希望能將更多的真實的中國傳達給全世界。」
  • 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火了 竹內亮兒子向晨報投稿寫難忘經歷
    爸爸火了:「很多人都知道我了 我就覺得很害羞」3月2日《南京抗疫現場》日語版登上雅虎首頁後,竹內亮就一直很忙,「工作忙,接受採訪忙,參加活動也忙,個人的工作越來越多,視頻發布後一個多月來,將近100家媒體來採訪我」。目前這部火遍國內外的紀錄片已經推出了16種語言版本,竹內亮都免費提供給對方。
  • 日本導演拍的這條中國紀錄片在日本火了,日本人看了很意外
    (雙擊畫面看全圖)日本導演拍的這條中國紀錄片在日本火了,日本人看了很意外政委燦榮來源:九龍軍事ID日本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轉發,感嘆中國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採取了細緻和徹底的措施,稱:「一定要看!」一、紀錄片講述中國抗疫舉措《南京抗疫現場》的拍攝者是日本導演竹內亮,他在南京工作生活多年。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我是武漢人。」「哪兒人?!」 在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武漢的英語老師「髒辮熊」這樣形容外國人在疫情前後對武漢態度和認知的變化。很多人通過《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熟悉「亮叔」,這是一檔旅行紀錄片節目,每期會介紹住在中國的外國人或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節目已經持續更新了5年。 今年3月,竹內亮的紀錄短片《南京抗疫現場》向國外觀眾展示了中國的抗疫實情,曾登上日本雅虎網站首頁。 3個月後,他和團隊又奔赴前線拍攝《好久不見,武漢》,記錄了10個武漢人的故事。
  • 日本導演再推南京抗疫紀錄片 下一站去武漢拍
    竹內亮在片中講述曾拍攝了南京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更新」啦。近日,竹內亮在網上推出了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再次引發了中日兩國網友的關注。4月6日,竹內亮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說,他們還將繼續拍攝抗疫紀錄片,下一站準備去武漢拍。現代快報此前報導,3月2日,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沒有新感染者的城市》登上了日本雅虎網站的首頁。片中,竹內亮以自己的視野向世界展現了南京在抗疫時期實施的「小區管控」「不接觸餐廳」等措施。這部紀錄片一經發布就引發關注,引來中日兩國網民的熱烈討論。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人民網東京7月2日電(孫璐 吳穎 袁蒙)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人竹內亮。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11月27日,該片導演竹內亮受邀在南京大學演講時說:「因為很多日本人不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得到控制,我才想到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這就是當時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竹內亮,42歲,日本千葉縣人,紀錄片導演。
  • 拍攝《南京抗疫現場》的竹內亮 這次來「投桃報李」了
    關於《南京抗疫現場》 日記式短紀錄片記錄中國抗疫決心 2月中旬,竹內亮和家人從日本回到南京後被隔離。對於嚴格的隔離措施,竹內亮起初並不理解,認為「太過誇張」。
  • 拍攝《南京抗疫現場》的日本導演火了,鈦媒體和他聊了聊背後故事
    一位名叫竹內亮的、拍攝了《南京抗疫現場》的日本導演,最近火了。「初衷是因為著急!因為我也每天看日本的新聞報導,看日本的疫情越來越嚴重,但是日本政府防疫措施不到位,百姓也沒有危機感,出門不戴口罩,還去明星的演唱會……」竹內亮導演這樣感慨拍片的動因。
  • 抗疫題材紀錄片:多元視角的時代觀察
    這些抗疫題材紀錄片有的來自主流媒體,如,央視紀錄頻道的《武漢:我的戰「疫」日記》,CGTN的《武漢戰疫紀》,SMG的《溫暖的一餐》,深圳衛視的《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記》,中國教育電視臺《戰「疫」24小時》等;有的來自網絡視聽平臺,如B站的《在武漢》、優酷《第一線》、二更《疫情中的平凡力量》等;還有的來自留守在中國的外國人的拍攝,如,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美國人瑞恩的《瑞恩平安日誌
  • 拍攝《南京抗疫現場》的竹內亮 這次來「報恩」了
    這部在中日兩國以及海外引發巨大話題的紀錄片,沒有多餘的修飾,也沒有煽情的解說,像講述日常一樣客觀記錄了南京這座城市的防疫措施,以及疫情下人們的真實生活。拍攝的初衷,是希望日本民眾看到中國的防疫措施,了解中國能夠有效控制疫情的原因,為日本應對疫情提供些許參考。而現在竹內亮又發起了「熊貓的報恩」活動,向日本捐贈口罩物資,用實際行動來支援日本抗疫。南京市政府無償捐贈的5萬隻口罩。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
    「希望日本也採取有力的措施。」……一個月前的3月2日。一部由常駐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短片登上了日本雅虎首頁,被多家電視臺報導。引發網友熱評不斷。《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紀錄片第二部短片依然迅速登上日本雅虎首頁。」竹內亮「的名字,也因這部短片在昨天登上日本推特熱搜第九位。這一次,竹內亮將鏡頭聚焦在南京一線現場奮鬥的人。
  • 竹內亮看到的武漢-日本網民看到的竹內亮
    一部聚焦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中日兩國引發現象級關注。該片由2013年起攜家人定居南京、和妻子一同在南京創業的日本導演竹內亮(41歲)和他領銜的「南京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自費拍攝完成。雖然只是一次民間自主策劃、獨立製作的嘗試,但因其發布一周在各網絡平臺就獲得了逼近3000萬次的播放量,引起各界關注。
  • 竹內亮看到的武漢&日本網民看到的竹內亮
    該片由2013年起攜家人定居南京、和妻子一同在南京創業的日本導演竹內亮(41歲)和他領銜的「南京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自費拍攝完成。雖然只是一次民間自主策劃、獨立製作的嘗試,但因其發布一周在各網絡平臺就獲得了逼近3000萬次的播放量,引起各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