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詹森
中國的書法,令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王羲之行雲流水的《蘭亭序》,亦或是顏真卿鏗鏘有力的《祭侄文稿》,這些作品無不展示著他們高超的書法技藝,讓人難以忘卻。
在山東民間,也有一位這樣的書法大師,他的書法行雲流水,八十年如一日的練習,讓人拍手稱讚。雖作品飽受爭議,但他依然默默不語,繼續創作。他,就是民間有名的草根書法大師——王玉寬。
藝術薰陶,幼年伊始
1917年,王玉寬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莒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雖然家裡都是普通的農民,可王玉寬的父親卻沒有放棄他的教育與學習,父親省吃儉用供王玉寬讀書上學,每天除了基本的家務,王玉寬最多的事情就是讀書寫字。
父親告訴他,人不能一輩子沒有文化,只有學習才能出人頭地。受父親的影響,王玉寬從小便刻苦學習。
6歲時他在讀書的過程中漸漸對書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他開始臨顏真卿的字跡,一臨摹就長達8年之久。
後又自己偷學柳體,繼而習歐、趙體,與此同時他還學習研究繪畫,書法加繪畫的薰陶已讓王玉寬沉溺於藝術的海洋無法自拔。為他以後成為書法大家奠定了基礎。這時年少的王玉寬已經博學多才,在當地小有名氣。
14歲時,王玉寬便又開始學習制印,給別人寫碑文,作畫。以此來補給家中生活,雖然是作畫,寫碑文。但王玉寬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愛好,每天還是一如既往的堅持練習書法。
十年如日 終成佳作
17歲時因王玉寬的知識層豐富,而被當地的小學聘請為老師,在當老師之時,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利用課餘時間依然專心的練習書法,每天都必須練習2個小時,慢慢地變成了習慣。
漸漸的,王玉寬的書法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當時莒北一帶需要寫畫題字的地方,大都請他執筆,他的字跡很好的展現了民間書法家的風貌。當地政府的公章,辦公室的的題字甚至都來找王玉寬來書寫。
隨著王玉寬名聲的擴大,接到的邀請越來越多,他意識到自己應該更加的不斷提高藝術素養,於是他廣泛的臨摹中國著名的書法的大師的作品。
不斷的跟有名的書法家溝通學習,交流借鑑,憑藉他幾十年的臨摹經驗以及對書法的悟性理解,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工整秀麗,嚴謹有力。這樣的書風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讚揚,受到了極高的讚譽。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3年,王玉寬終於出版了《王玉寬楷書千字文》字帖和《王玉寬、宋金鼎書畫作品集》。
與此同時,他還多次參加山東省的書法比賽,榮獲二等獎,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市展覽,省展覽。甚至一度被中央文史館和山東、廣東、江蘇、河南、內蒙古等省文史館收藏。《大眾日報》、《山東人口報》等欄目曾在幾年的時間裡一度以其題書作為長期專用標題。
1981年開始,王玉寬連任五屆縣政協常委,先後被聘為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臨沂地區書協主席、日照市文聯、莒縣文聯、莒縣書協名譽主席,並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八十多年的練習終於讓他的努力被人看見稱讚並熠熠發光。
不理外評 專注自己
王玉寬的作品雖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業界對他也是讚賞有加。但是,對於他的作品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書法界的"醜書"大師曾評價:"他的作品毫無藝術美可言。只是一昧的去模仿古代的人的字跡,沒有創新意識,這樣的書法根本不符合現代的審美。"對於這樣的評價,王玉寬則微笑不予理會,繼續專心研究自己的書法,後來默默獲獎無數。
隨著王玉寬的聲望越來越大,周邊縣市及政府機關來請王玉寬先生寫字的絡繹不絕,外地區索求墨寶者更多,可以說筆跡遍及大半個山東和周邊地區。而且不少作品贈往日本、南韓、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
雖然王玉寬在書法方面已經取得了很深的造詣,但他仍然虛心學習,請教,不斷進步。凡是書畫方面有一定造詣者,不論老幼,他都以禮相待,以師相尊,請大家給自己指正,並善於從別人那裡發現並吸取所長,以不斷提高、豐富自己。
對虛心求學的青年,他滿腔熱血的去指導他們,進自己所能的去幫助他們,讓他們成長,幫助他們進步,在他的幫助下,許多學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甚至都長江後浪推前浪,其手法水平都超過了王玉寬,這讓他十分的開心。
正是因為他的悉心培養與教導才有了那一批批的優秀學子。王玉寬可謂桃李滿天下。王玉寬以"精勤室"為書齋名,這正是他一生筆耕不輟、辛勤勞作,刻苦學習的真實寫照,也正表明了他的一生。
八十年代初,王玉寬和崔祝生先生發起籌建了莒縣書畫篆刻學會,這個協會的創立。為當地莒縣的書畫藝術發展做出了貢獻。他亦師亦友,在研究會上積極與其他愛好書畫的人士一起探討交流學習。
共同進步,一起成長,鼓勵那些愛好書法的年輕一輩好好練習,把書法文化發揚光大。不僅如此,王玉寬作為縣政協常委,他積極的響應國家號召,不遺餘力地宣傳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做貢獻。
不僅在文化事業上幫助群眾,在其他方面王玉寬也是盡心盡力為人民服務,幫助村裡修建公路,為村裡的幼兒園,敬老院等公用設施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他的做法得到幹部群眾的厚重。也讓身邊的人民群眾都為他讚嘆。
2003年,書法大師王玉寬逝世,享年86歲,他這一生苦練書法80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面對質疑,他毫不在乎,用實力說明了一切。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書法事業,為當地的書畫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樣的民間書法家值得人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