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撫琴的心態和境界

2021-02-07 佛門清心古琴


今天是佛門清心古琴陪伴您的第1346天

只要您對我不離不棄,我定對您盡心盡力

「士無故不撤琴瑟」,秦漢以來,琴逐漸成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侶。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認為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工具。無論是「琴者禁也」的理性、還是「琴者情也」的浪漫,其本質或歸宿都是借琴來宣導情志,繼而更深地體察人性和天道。古書多載士大夫蓄素琴一張,弦軫初調,中夜鼓之,其音寬宏美妙、深幽難測,不唯怡然自得,久之,更有爽然自失、逍遙物外之樂。晉人嵇康說「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又謂「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其器既尊,則撫弄亦有講究。明代琴譜《風宣玄品》說:「凡鼓琴,必擇淨室高堂,或升層樓之上,或於林石之間,或登山巔,或遊水湄,值二氣高明之時、清風明月之夜,焚香淨坐,心不外馳,氣血和平,方可與神合靈、與道合妙。」認為琴音應當和自然山水相伴,方能臻於妙境。又說:「不遇知音則不彈也。」對於聽眾也有很高要求,凡夫俗子、販夫走卒不得聆清音,高士佳人能稱知音者方為鼓琴,所謂「如無知音,寧對清風明月、蒼松怪石、顛猿老鶴而鼓耳,是為自得其樂也」。琴是知音心意交流的媒介,不是市井舞臺表演的工具。後來《文會堂琴譜》總結得更明確,有所謂「五不彈」、「十四不彈」和「十四宜彈」,其中「五不彈」為:「疾風甚雨不彈,塵世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十四不彈」為:「風雷陰雨,日月交蝕,在法司中,在市廛,對夷狄,對俗子,對商賈,對娼妓,酒醉後,夜事後,毀形異服,腋氣臊臭,鼓動喧嚷,不盥手漱口」;而「十四宜彈」則為:「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遊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漢代人稱琴為「雅琴」,且多作詩褒讚其美德,觀此可以明白其中緣由。

撇開地點不談,就彈琴者本人來說,必須儀表整齊,「或鶴氅、或深衣」,還需焚香洗手,方才可以操弄。在一般人看來,這種「儀式」似乎多餘,甚至接近於故弄玄虛。但以古代禮制社會的角度審查,其中不僅包含了士大夫自小所受的禮節教育,更是一種對內心的整肅行為,帶有強烈的道德內省精神。《風宣玄品》又謂「其身必欲正,無得左右傾欹、前後仰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狀」,對身體動作的要求和古代六藝之「射禮」相一致。射步講求穩定,是內心專一的表現,心專方可中的,這是載於禮書的先秦儒家「動作禮義威儀之則」(《左傳》成公十三年),撫琴的姿態也正是如此。儀態端正,心意方能專一,體內蘊含的勁氣也不會散失,在這種整體狀態下,才能達到古人強調的「按令入木、彈欲斷弦」的效果,撫琴的整體氣質也才能如「光風霽月」般坦蕩自在。清代琴譜《琴學入門》規定兩腿叉開,兩足成外八字式,微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等,強調的也是此意。

明末清初徐上瀛著《溪山琴況》,總結琴樂美學為「二十四況」,所謂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採、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就前「和、靜、清、遠」四況而言,不僅是意態上的放鬆,更是對音色、音質的要求。一方面,彈琴不可左顧右盼,手勢也不宜飛舞花俏;另方面,琴音必須和潤而清晰,不得焦燥以取媚他人、亦不可含混而缺乏清遠之趣,《風宣玄品》所謂「若要聲音豔麗以為好聽,莫若棄琴而彈箏,此為琴家之大忌也」,則言之尤為深切。
說到這,我們可以感受到琴在古代文士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狀態,親密而尊崇。古代的琴弦是蠶絲所作,音量比今天的鋼絲尼龍弦要小得多,如呢喃細語一般,正適合三兩好友倚窗品茗而賞。更多的情況是,撫琴者獨與琴言,琴應指而鳴,一起訴說著心事和懷抱。


唐代王維詩云:「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深夜的竹林顯得高聳而深遠,冷月當空,詩人的琴聲泠泠然如泉水般清澈,曲畢,激切的嘯聲劃破夜空。這個情景想來是孤寂的,但我們從中似乎難以捕捉到多少詩人的落寞,反倒察覺岀一些自得的意趣。因為詩人獨坐深林,正欲「人不知」;所共者一琴,相知者亦僅明月。皎潔的月光充滿了人情般的寬慰,是詩人無語但永恆的知音。

-END- 

倡導有古琴的生活方式


傳遞是積善,享為利他!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463000000@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清心居主人(微信號:hmy463000000)

零基礎學古琴教學視頻(全集)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採茶撲蝶練習曲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仙翁操練習曲(全集)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秋風詞練習曲(全集)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管平湖版良宵引(全集)

古琴曲譜:

古琴曲譜(24首經典小曲)

古琴曲譜(24首中級曲目)

古琴曲譜(12首高級曲目)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一)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二)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三)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四)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五)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六)

為什麼學古琴的人越來越多?

吟、猱、綽、注在古琴演奏中的作用

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

古琴的鑑賞標準淺說

彈好古琴的三個關健點!

要重視古琴正確的基礎訓練

【古琴史話】師曠––––以道自然,諫諍無隱

古琴指法撮的彈奏要領

解讀古琴音律中的五音

古琴音樂——題解的重要性

擺脫古琴調音器的調弦小技巧(提高辨音能力)

古琴,愈蒼古愈精妙

古琴漆與灰

古琴配琴爐的方式你懂多少?教你怎麼選

習琴儀容五則——汪鐸

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缺一,終不能盡古琴之妙

古琴四美:良質、善斫、妙指、正心

古琴名曲賞析《欸乃》

練琴的最好方法——慢

彈奏古琴:如何保持音韻不斷的問題

古琴初學者有效練琴的七個方法

古人撫琴的境界: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清弦原意為君賦,盼君退後三兩步

古琴音中的德、境、道

顧梅羹先生傳授古琴的三個秘訣

靜坐,撫琴,煮茶,風雅之極

古琴,導養神氣,宣和情志。

古琴初學者有效練琴的七個方法

彈古琴要不要調心調身調息呢?

琴學漫談之琴的格調

溪山琴況中的三和

乾貨!古琴演奏右手八法最全要略,教你正確掌握指法!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古琴曲《關山月》詳解

古琴:最接近「大音希聲」境界的樂器

學琴之路上最大的困難不是年齡,而是猶豫不決

古琴指法—撞、逗、喚之辨

認識最簡單的古琴

「抗指」的古琴能否鍛鍊指力?

古琴日常養護8個小秘訣

這些關於古琴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古琴演奏的審美感修養—梅曰強

悠悠古琴在民間—林友仁、姚公白談古琴

十大古琴曲,喜歡的沒道理

古琴樂曲「空靈」美學的形成與發展

古今古琴式樣大全(收藏)

古琴——音樂中的養生法

談古琴絲弦和鋼弦的比較

古琴之美,世間不可多得

二十四琴論講稿

古琴曲《酒狂》以酒為狂縱意此生

幾種古琴正調調弦法(徽分法,三分損益法,純律法)

更多精彩文章:

菩提一葉(全集)

至理名言(全集)

人生慧語(全集)

健康人生(全集)

儒家經典講解

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

淨空法師講經專輯

清心居主人專輯

愛心饅頭店已經七周年啦!

河北南宮愛心饅頭店8周年工作總結

記誤入古琴界的金牌古琴斫琴師清心居主人

知音古琴覓知音—漢代古木仲尼式古琴鑑賞

醉觴—千年漢代深山橋梁古木仲尼式古琴鑑賞

相關焦點

  • 撫琴|心遠地自偏
    三是心態要好:心思集中,精神平和安定,神與道合。四是聽者要好:有知音更好,沒有知音,便對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彈。五是儀表要好:穿古樸、雅致的衣裳。六是姿態要好、方法得宜:身體要端正,指法要豐富、簡靜。七是修養要好:要勤讀書。
  • 撫琴之人,自有一種不可名狀的風雅與美麗
    撫琴者,將萬千心事揉入弦中,在弦音中平和泰然,體會到至靜之極。聽琴者,在清寧潔淨的琴音中,洗澈心靈,恍若天樂。嶽飛有詩云:「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仿佛撫琴之人,今生必定有一個知音,不然,縱是奏出天籟之音,亦有無法言說的缺失和遺憾。萬物有情,皆可認作知己,只看你是否願意交付真心。
  • 「無」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所以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而是突破、超越的意思,超越了有與沒有的界限,是一種大境界、大自在。再來看下面幾個有關「無」的詞彙。無敵:並非沒有敵人,而是突破和超越了一切對手,一切對手跟自己都有差距,所以說無敵。無價:並非沒有價值,而是突破和超越了價值,無法用價值來衡量,所以說無價。大海無量:並非指大海沒有容量,而是大海的容量太大,無法用一個具體的數值來衡量,所以說大海無量。
  • 古琴的養生之道,撫琴何以陶冶性情?
    古人十分重視樂的教育作用,《禮記·樂記》中記載:「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樂也者,聖人之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音樂是道德操守的精華。健康的音樂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夠改善人的品德操守,能夠深刻激發人的情感,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古琴,向來是禮樂教化的工具。
  •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這些小樂趣你懂多少?
    二、撫琴若心自適 無弦亦可宋代《琴論》云:「攻琴如參禪,歲月磨練,瞥然省悟,則無所不通,縱橫妙用而嘗若有餘」。明代李贄續而言之:「聲音之道可與禪通」。在當下的生活中,尚能撫琴一曲,乃是最為快樂之事。「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
  • 撫琴三境
    玄音悠悠,宮商參差;琴音 和則陰陽調,弦歌興而民風淳。琴之為義,大哉!君子撫琴,必通其意;琴發於心,聲動於外。幽賞於梅花之下,操《三弄》以比清;獨坐於 洛水之濱,撫《忘機》以入神。沉醉於蘆花夜月,奏《玄默》以忘身;踟躕於秋館樓臺,彈《秋 風》以寄思。送君於南浦之亭,歌《陽關》以道別;相逢於谷口江岸,鼓《漁樵》以憶往。由是 則琴境生焉,或清雅、或沉逸,或悠遠、或靜謐,或傷懷、或慷慨。
  • 撫琴品酒,含飴弄孫,《池上早夏》賞析
    春日裡經過書房,看著那架陪伴自己多年的瑤琴,心生歡喜,卻實在是提不起興趣撫琴,只是靜靜地撫摸著琴幾;尋著陣陣酒香打開酒窖,取上一瓶好酒來細細品飲,沒有觥籌交錯,自斟自飲之間自得其樂。終日裡沒有什麼事需要操心的,是不時地逗逗還不懂事的小孫子,盡享含飴弄孫之樂。詩文賞析:「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 「三花聚頂」是什麼境界?
    經常在一些影視劇或者小說中看到,修煉之人練到「三花聚頂」的境界即可通神,簡直神乎其神。在《封神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三霄娘娘為替趙公明報仇,施法布下九曲黃河陣,將十二大金仙困於陣中,盡皆削去頂上三花,廢為凡人。可見這三花對於修道之人的重要性,那麼這裡的三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常人是否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
  • 掇雅|古人的儀式感之古琴欲曲先清志
    例如撫琴,即便在古書中也常見違此十四宜忌者,說到底,它只是一類人對自身的要求。故即便是在文人時代,「士」亦分雅俗、高下。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養性情,擬其淫蕩,去其奢侈。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裡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平和,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所以古人說知音難遇。若無知音,寧可獨對著那清風明月,蒼松怪石,野猿老鶴,撫弄一番,以寄興趣,方為不負了著琴。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古人為什麼畫山川講究「逸」字?這是因為社會浮躁,畫家渴望逃離這種浮躁,而尋找一種清涼和安靜。我們看宋人山水畫,寂靜而不喧囂,需要平心靜氣地觀賞,只有這樣才能體味到它的永恆。在繁雜、忙碌,甚至是充滿矛盾衝突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祖先不希望藝術再去「火上澆油」地吶喊,而渴望著安靜恬淡。
  • 撫琴在於「意」
    在一個無風的空曠之處,焚一炷香,孤煙直上,撫到疾處,旋起風雲,舞動的孤煙也就有了音樂之魂靈……當然,以上只是我對琴人撫琴那種意境的想像,如果找不到那種意境,那麼我們在享受古琴時,至少要做到氣定神閒。似乎再也沒有比古琴的音色更古樸的樂器了。乍一聽,它樸拙,喑啞,並且由於音量不高,它的彈奏也像是在獨語。也曾聽過它與其他樂器的合奏曲,不知怎麼,總覺得曲意逢迎的它失去了原來的本色。
  • 中國古人九大雅事,你了解幾個?
    鄭板橋書畫可謂難得,但求者總以狗肉和美酒誘之,鄭板橋禁不住誘惑,題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定酩酊大醉才能動筆畫畫兒,醉後動筆畫畫兒,揮毫立就。酒,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逢婚喪嫁娶,無酒不歡。酌一杯淡酒,飲一世風流。
  • 撫琴的人
    「董小姐 你從沒忘記你的微笑 就算你和我一樣 渴望著衰老 董小姐 你嘴角向下的時候很美 就像安和橋下 清澈的水……」夜幕降臨的時候歌聲就飄起來了,有時候帶著傷感,有時候帶著嘻笑,你聽著聽著就能跟著唱起來,他說這些歌何嘗不是唱得我們自己?說是撫琴,其實是吉他。他說,吉他也叫六弦琴。
  • 青海平弦《伯牙撫琴》(張永清)
    伯牙撫琴(張永清唱詞)【前岔】好玩古琴,時時兒想知音,知琴的君子懂琴音【大蓮花】伯牙撫琴多一會,忽聽得角弦響一聲,宮商角羽徵弦斷,⑤倒把伯牙吃一驚,吩咐從人四下裡探,有什麼人來聽琴音。列位聽,這本是俞伯牙撫琴結拜盟兄。①顏回是孔子的愛徒之一。當顏回去世時,孔子極度悲傷而慟哭一場,並說,天亡我,天亡我!孔子還對安慰他的人說,我不為這樣的人悲傷到極度還為誰呢!
  • 尋幽撫琴,空山無人
    講話永遠是幽幽淡淡,打字從來只用逗號和句號。我跟他講:「說到古琴我想到慶山,她2014年出的那本書《得未曾有》裡採訪了四個人,其中一位就是古琴師傅。彈古琴的人很少,想來很可惜。但是任何事物一旦被推崇後就會成為熱點,自從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古琴大熱,這卻又讓人覺得喧囂了。」「這很正常,世間事就是這樣的。」他繼續冷靜回答。
  • 撫琴裡,30年的抄手,20年的甜不辣和年齡不詳的蛋烘糕
    我本人是不住在撫琴的。但總會被撫琴的美食吸引,不惜跨城。美食的背後,是做美食的人。選擇在撫琴開家小店,是許多餐飲人進入行業的開始。年輕人更願意在小店成功後開設分店,而年長的一批餐飲人們則有自己的堅持。「二十年老店」,或許是許多人的「打卡」標準,那麼往三十年進發的小店,則更值得收藏。
  • 心態(精闢)
    心態,是一個人的核心,好心態,才能擁有好人生。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保持良好的心態,做自己內心世界的主宰。人生在世,心態第一!1煩惱的根源是自己古人云: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煩惱的根源,全在自己,一念痴迷,就是煩惱;一念想通,就是智慧。
  • 古琴曲欣賞《臥龍吟》彈奏:張萌——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半生遇知己,蟄人感興深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徵塵龍兮龍兮風雲會,長嘯一聲抒懷襟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 撫琴街道老西門2020首屆迎新春中國象棋爭霸賽成功舉行,太燃了!
    撫琴街道老西門2020首屆迎新春中國象棋爭霸賽成功舉行,太燃了! 連日來,撫琴街道為開展 街道老西門2020首屆迎新春中國象棋爭霸賽,
  • 香滿《紅樓夢》,古人的香文化與香火觀念
    中國古人有九雅:焚香,品茗,尋幽,酌酒,蒔花,撫琴,聽雨,賞雪,候月。焚香歷史源遠流長。《尚書·舜典》對舜帝登基曾有記載:「柴,望秩於山川。」意思是燃燒木柴,遙望遠處山川按次序進行拜祭。這就是焚香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