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來陪伴父母1小時,當月的費用可減免200元,去年11月,武昌區糧道街樂頤軒頤養中心推出這項名為「親情陪伴」的獎勵。記者探訪發現,「親情陪伴」獎勵遭遇尷尬,半年多來,尚無一人享受到了費用減免。
頤養中心為了吸引子女可以常來看看父母,陪伴父母,給年邁的父母提供更多的精神贍養,推出了「親情陪伴」獎勵。但是,「親情陪伴」獎勵實施半年多來,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領取這份獎勵,沒有一個人達到了領取獎勵的標準。這確實挺尷尬的,也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子女對父母給予精神贍養話題的關注。
不過,頤養中心設立的「親情陪伴」獎勵在半年之內無人有資格領取,這並不等於子女們就不孝順父母,心中就沒有父母,這完全是兩回事,不能直接劃等號,不必對「親情陪伴」獎勵無人能領現象過度解讀。因為根據這家頤養中心推出的「親情陪伴」獎勵規定,要求子女每天都能夠來頤養中心陪伴父母一個小時,這個門檻和標準其實非常高,按照正常的作息時間來講,絕大多數工薪階層很難做到。
雖然不少工薪族上班時間奉行的是「朝九晚五」標準,但現實中有很多上班族在下午五點並不能正常下班,甚至不少人非常羨慕不合法「996工作制」,因為他們的下班時間更晚。根據《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武漢上班族平均通勤路程為8.2km,平均通勤時間僅為43分鐘,並不算長。以此標準計算,即便很多人在下午五點可以順利下班,回到家也要超過了六點鐘。而且,很多人下班之後還要區學校接送孩子,以及送孩子上各種培訓班、興趣班,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求子女能夠每天去頤養中心陪伴父母一個小時,顯然不切實際,子女真的抽不出空閒時間去頤養中心陪伴父母。如果子女真的每天去頤養中心陪伴父母,吃完飯就得到半夜裡。
事實上子女對父母的陪伴和精神贍養,關鍵不在數量而在質量,高質量的陪伴比高數量的陪伴更有價值和意義。如果子女每天跑去頤養中心,只是陪伴在父母身邊,並沒有太多的溝通和交流,甚至在溝通和交流中動不動惹對方生氣,這樣的陪伴就沒有太多的意義,還不如不見,父母也不見得需要。相反,「距離產生美」,子女隔幾天去看望父母一次,更有話題可以聊,雙方聊得更開心,這會讓父母更快樂。從這個角度說,與其盲目追求讓子女每天可以陪伴父母一個小時,不如追求子女能夠定能給父母高質量的陪伴,這可能會更好,真正讓老人可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