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James Heckman,這位經濟學家進行了持續35年的研究調查,發現早期教育投資回報率高達1:7以上,所以越是精英家庭,對於兒童早期的教育越重視。
提到早期教育,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人瑪利亞·蒙臺梭利,來自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她還曾被提名195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瑪利亞蒙臺梭利是義大利的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她最開始從事的職業是幫助學習有障礙的兒童去鍛鍊大腦,幫他們回歸正常生活。
後來她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正常兒童的教育工作,她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並且創立了蒙氏教育法,致力於幫孩子開發潛能,讓孩子成為智商、情商雙高的人。
很多名人小時候都是接受蒙氏教育的,比如蟬聯13界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英國王室成員威廉王子等等。
為何名流對於蒙臺梭利的教育如此熱衷?這不得不提到,蒙臺梭利提出的敏感期概念:
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特定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這時期即稱為「敏感期」。
尤其在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若是能抓住這五個重要的敏感期,孩子將來多半雙商高!
一、0-6歲的感官敏感期
我聽過的,我忘記了。我看過的,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蒙臺梭利
在孩子的生命之初,沒有語言的時候,他們使用感官去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孩子通過用嘴嘗、用手觸摸、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去認識自己和世界。
你會發現你對一個百天的孩子,笑著去說話他也會衝你微笑;但你生氣地對白天孩子去說話,就算是誇獎的詞彙,孩子卻表現出哭鬧和不安。
這就是最明顯的感官敏感期,他們雖然聽不懂語言,但是他們的感覺更敏銳。在感官敏感期的時候會經歷口、手、眼、腿的敏感期等等。
你會發現孩子喜歡啃東西、撕東西、到處爬,這都是孩子探索的表現,所以教育家蒙臺梭利主張讓孩子去探索,多給孩子來自五感的刺激。
刺激越多大腦神經元建立的越多,孩子越聰明。比如聽覺刺激,讓孩子欣賞名曲、模仿聲音;視覺刺激可以讓孩子玩找不同、區分顏色、找變化;
針對味覺刺激,可以讓孩子閉著眼睛感受食物、分辨鹽水和糖水、猜蔬菜;培養孩子的嗅覺能力可以讓孩子聞水果、分辨調料、聞花香等等。
二、0-6歲的動作敏感期
老話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十二走」這是孩子動作發展的規律,其實是孩子大腦正在飛速發展的體現,與左右腦的開發有密切關係。
從拍打到學會抓撓,再到扔東西、撿東西。再到左右手配合傳遞東西,這是精細動作的發展,也是左右腦的配合。
蒙氏教育的理念,是讓孩子多去體驗!我們很多家長經常會跟在孩子屁股後面餵飯,這在蒙氏教育裡是不提倡的,完全可以讓孩子用手抓,來訓練手部動作,發展大腦。
三 、2歲半-6歲的社會行為敏感期
孩子到了2歲半以後,進入了社會行為敏感期,孩子開始有意識地去模仿他人,開始想要和他人去交往,想要擁有同伴。
有研究顯示,在這個階段形成的社交能力對於成年之後的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影響。此時父母一定要做好示範的角色,給孩子足夠的社交體驗。
在蒙氏教育中,在生活能力培養這個科目中,有一項是專門讓孩子認識社會,學會交往。先讓孩子學會家庭的常識,比如家裡都有什麼人?家裡人都怎麼稱呼?
學稱呼其實是為了孩子日後社會交往活動奠定基礎。平時可以陪孩子玩拍手、分享、分析情緒卡的遊戲,讓孩子理解他人感情,便於日後社交。
四、0-6歲的語言敏感期
蒙特梭利瑪利亞:「兒童學習語言的心理機制,是在完全無意識的狀態下開始的。發展完成之後,就成為了大腦的一部分。」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的概念和方法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語言!所以語言的發展關於孩子的思維和大腦的發展。
不僅如此語言可能表達孩子內心的世界和情緒,這是從直覺形象思維到抽象概括思維發展的一大步。所以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發展語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兒。
蒙氏教育理念中,在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方向,通過學會聽、跟著說、看圖說話、學著讀、動手寫這些方式來發展。
學會聽是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可以通過聽聲辨物、辨方向、聽詞拍手等等遊戲來鍛鍊孩子學會聽的能力。
接下來是讓孩子學著說,比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說出簡單的上、下、左、右,尤其在玩捉迷藏的時候,最有效果。之後的看圖說話、學著讀就不在這裡過多解釋。
五、2-6歲的數學敏感期
蒙臺梭利指出,很多孩子數學不好,很大程度上與抽象思維沒建立起來有很大關係。而這種思維的建立在2-6歲正確引導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蒙氏教育的數學培養方法中,通過遊戲讓孩子學會分類、排序、比較、計數、計算、認識圖形。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應該花費長時間去學習分類,這樣能夠讓孩子注意物體間的不同,提前為複雜的概念做好準備。
蒙特梭利還表示,教孩子數數是一種無意義的模仿行為,真想激發孩子的數學思維,就應該將數字運用到具體的場景和遊戲教孩子手口一致的數數。
上述的遊戲和方法,皆是出自《蒙特梭利教育鉑金版》這套書,家裡有6歲前的孩子,建議可以一看。
我想如果我們做家長的,真能幫孩子抓住每個敏感期,進行正確的引導,何愁培養不出「雙商高」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