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二月我們聊聊,ID:gh_f74d687814e7 】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小時候,總喜歡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呆著,或者是走到很遠的戈壁灘去,我管那個叫探險,戈壁上就是芨芨草,紅柳,長得並不粗壯的,和半倒下的胡楊木,地上有大小不一的石頭,被太陽曬的乾裂的土地,不知道為何會喜歡那裡。
可能是因為和上面的姐姐相差歲數要大些,他們上學,父母出去上班,家裡就剩上下了我,所以,童年的時光裡,多半一個人呆著的時間要多些,在家的時候,照鏡子,望著鏡子裡的人,覺得蠻稀奇,這人是我嗎?我就是這樣,對著鏡子會說很長時間的話。
在正午的太陽從玻璃窗透過來,直射在家裡方正的大飯桌旁的長條凳上時,望著因為有無數小灰塵顆粒因為陽光照射而形成的那束光,真是奇妙。
當我長大後,看到很多孩子,吃飯,或者寫作業在發呆時,總會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樣子,我會問他們,在想什麼?大部分時候,他們說,就是想事情,可能腦袋的思考也並沒有形成思考,只是單純的亂想。
一直以來,很懼怕孤獨,儘管小時候常常一個人,大一些了,走到哪裡,都想找個夥伴。後來慢慢明白,是自己的內心無法安住。前段時間,和小夥伴聊起,想到哪個城市定居,小夥伴說,其實走到哪裡感覺都很快能適應,從來不會因為換了環境睡不著什麼的。我說,這種感覺很好,就是內心很安,對什麼都能放得下,看得開。
漸漸能明白了《海上鋼琴師》的1900,他為什麼在船上出生,直到和船一起消逝,即便沒有去過的地方,他依然可以想像出那裡真實的樣子,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會覺得有些離譜了。雖然真實的生活沒有那麼誇張,但是越來越能理解了,所謂一個人安住當下的那種感覺。那個和尚掃了一輩子地,最後才知道掃地就是掃地,就像現在寫到這個故事,和之前說這件事的感受依然不同。
長大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內心才是要去的地方?去哪兒?回到自己內心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