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太空打水漂」有多難?

2020-12-27 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打水漂」是一種古老而有意思的遊戲,嫦娥五號返回器就是採用這種類似「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的返回是我國打出的第二個「太空水漂」,第一個是在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上實現的,那次任務是為此次任務做的技術探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五院502所是嫦娥五號「太空水漂」技能的「製造」者。那麼它是如何實現的呢?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五院502所獲悉,此前中國發射了20餘顆返回式衛星,回收了11艘神舟系列飛船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更是近乎1:1地驗證了我國月地之間的「打水漂」式太空返回技術,也甚為航天人和國人所自豪。其實,相較於地球軌道,如神舟飛船約第一宇宙速度的返回,從月球到地球的返回最大的區別就是速度,嫦娥五號是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即約30多倍音速的高速返回地球的,「打水漂」就是為了讓返回器在大氣層中的飛行和再次升高的過程中消耗足夠多的能量,從而把速度降下來。

據介紹,中國的這個「太空水漂」,術語叫「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即在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一定「深度」並滑行一定距離後,調整返回器姿態,使其再次升高,隨著返回器的升高,其速度會進一步降底,在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時返回器便不再滿足成為一顆地球衛星的基本條件而再次開始下落,然後以類似神舟飛船的返回過程返回地球,後面的過程就輕車熟路了。那麼,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打水漂」的形式呢?「打水漂」是為了借大氣層的東風,利用大氣的阻力和大氣與返回器的摩擦消耗返回器的動能。據悉,從返回器第一次進入地球大氣層算起到落地,其要在風馳電掣和大起大伏的狀態下飛行六七千公裡。

當然,高科技加持的「太空水漂」與兒時在池塘邊玩兒的「打水漂」還是不同的,小時候玩兒的瓦片兒一旦甩出便不再可控,但中國的「太空水漂」全過程都是可控的,只不過這種控制是由返回器自己來完成,在六七千公裡的飛行過程中,在允許的偏差範圍內,嫦娥五號返回器可以自由地飛翔,那麼,返回器是如何實現過程中的「差之毫厘」而結果不會「謬以千裡」呢?這就要靠502所為嫦娥五號配配備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了。

N(Navigation),即導航,高精度導航設備可以在茫茫宇宙中實時獲取自身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G(Guidance),即制導,返回器中的計算機會根據當前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結合落點位置進行制導處理,自動規劃出一條從返回器當前位置到開傘點的最佳飛行路徑;C(Control),即控制,通過向安裝在返回器外的發動機發送噴氣控制指令,調整返回器姿勢,使返回器沿著規劃出的軌跡飛行。G、N、C協同工作就可以使返回器「條條大路通落區」。

當然,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了實現「順利跳起,準確著陸」的目標,科研人員面對挑戰勇於承擔,在返回器GNC系統的研製過程中已完成了無以計數的模擬飛行試驗,並模擬了上百萬條飛行路線,可以肯定地說,返回器最終的飛行軌跡雖然不會和那百萬條中的任一條相同,但也肯定無出其右。

相關焦點

  • 為何嫦娥五號選擇「太空打水漂」的返回方案?
    作者:伊卡魯斯二號 連結:為何嫦娥五號選擇「太空打水漂」的返回方案?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 嫦娥五號大獲全勝:返回艙32馬赫高速再入,力抗上萬度高溫
    在此次任務中我們全面掌握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太空打水漂」式再入返回技術。嫦娥五號返回器嫦娥五號返回器與軌道艙分離後獨自高速飛向第一次再入點,它將以較小的再入角度再入大氣層,此時速度約為32馬赫,爾後經歷第一次黑障,出黑障後抵達距離地面約60公裡高度基於升力作用再次反彈回宇宙空間,經過一段滑行後二次再入大氣層
  • 竟有人說美國登月是假的,嫦娥五號著陸多難,會飛到其他國家嗎?
    而在最後這一個階段,我國依然是嫦娥五號的挑戰過程。同時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嫦娥五號已創造和將實現5個「中國首次」,這是中國人自己走出的一條屬於自己的探月之路,將使得我國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所以我們如今就等待最後一步的挑戰,就是返回地球的過程,我們後面也說明下,最後一步的大挑戰到底有多難,如今大家最關心的可能就是嫦娥五號到底是什麼時候返回地球。嫦娥五號多久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返回艙回來時經歷了什麼,兒時的打水漂,現在的國之大器
    現在國內的新聞基本都有一篇報導,那就是嫦娥五號遠在38萬公裡的月球收集樣本,並且經歷23天成功返回地球的懷抱。十二月十七號凌晨一點左右,嫦娥五號身後拖著長長的紅色降落傘,精準,安全,穩定的降落在中國境內。
  • 嫦娥五號開箱成功,為何嫦娥五號返回時會燃燒,升空時卻不會?
    月球樣品稱重  嫦娥五號在等待返回地面前,由於窗口期間隔時間較長,因此軌返組合體在太空停留了數日,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地球過程中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這個過程會使返回器表面溫度驟升至數千度
  •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回家
    由於嫦娥五號返回大氣層時,與周圍空氣劇烈摩擦,導致返回器表面的高溫高壓電離氣體層如劍鞘一般,隔絕其與地面測控站間的通信,形成黑障區。遠望3號船的使命,便是在預定海域執行返回器初次再入黑障區附近的遙測、外測、光學測量等測控任務。「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通信黑障區的這一跳至關重要,如果跳不起來,返回器會摔得粉碎;如果跳過了,『嫦娥』可能會逃離大氣層,無法二次進入。」
  • 為了嫦娥五號回家,遠望人在「黑障區」牽線搭橋
    高 超 亓 創 科技日報記者 張 強攜帶著珍貴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結束太空之旅,在內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此刻,著陸場萬裡之外的印度洋上,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遠望3號船上響起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 太乙神數釋疑:嫦娥五號凱旋歸來
    歷經23天,嫦娥五號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探月之旅。
  • 嫦娥先敲門後彈跳拋物式「打水漂」降落地球,看看和首創的差距?
    在我們中國一直有一個湖邊岸上的小遊戲,就是將一塊小石頭與水面低於40度夾角方向用力拋出。石頭接觸水面後會形成一段連續的跳躍,當角度為40度時會很大概率只能彈跳一次。這一次我們中國的嫦娥五號在返回地球時也用了一次「打水漂」,不過這個水漂以「返回艙為石頭,稠密的大氣層為水面。」
  • 為什麼說中國嫦娥五號,挑戰的是地獄難度
    其次是著陸,在著陸過程中,嫦娥五號要在太空打水漂,普通衛星只是圍繞地球旋轉,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約為每秒7.9公裡)就可以;在前幾次中國探月飛行時,探測器也只是從地球到月球軌道,速度會越來越慢;而這次試驗飛行器還包括了從月球返回地球軌道的過程,速度越來越快,再入返回大氣層時的速度已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裡)。
  • 嫦娥「五妹」即將奔月!帶回月球「伴手禮」還要體驗太空「打水漂」
    在太空「打水漂」是種怎樣的體驗和「姐姐」們相比,「五妹」的結構複雜得多,足有4個主要部件:上升器、著陸器、再入器和軌道器,而嫦娥一號與嫦娥二號僅是一個軌道器,嫦娥三號與嫦娥四號也只有一個著陸器和一個巡視器。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重大突破
    一、多點高強度分離螺母實現高可靠連接分離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部分組合而成,多器分工合作的狀態造就了探測器在太空中不斷「分離-組合-再分離-再組合」的變形過程,這在我國的太空飛行器中絕無僅有。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成功著陸地球!一文讀懂你關心的六大問題
    經過23天的太空之旅後,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2千克月壤樣品成功在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二、為什麼嫦娥五號返回要採用「打水漂」的方式?從上面可以看出,返回器在進入大氣層的第一階段所積累的熱量,在躍回高空後得到了有效耗散,重新進入大氣層後,速度就小得多了。其實,這種「打水漂」的返回方式在科學上稱為「半彈道跳躍式再入」,其中有兩個關鍵詞「半彈道」和「跳躍」。所謂「半彈道」是指太空飛行器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控制氣動升力來控制落點方向,區別於「彈道式」返回的完全無升力協助。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樣品成功著陸!一文讀懂你關心的六大問題
    經過23天的太空之旅後,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2千克月壤樣品成功在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 圖註: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地球大氣層上空打水漂(動畫模擬)。 這段時間,關心嫦娥五號探月的朋友可能已聽說,嫦娥五號採用所謂的「打水漂」的方式返回。
  • 嫦娥五號,等你回來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說,此次嫦娥五號探月返回任務,已創造和將實現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如果一切順利,嫦娥五號將把約2000克的月壤樣品「打包」帶回地球。
  • 嫦娥五號第一次月地轉移入射成功,最後回收階段將上演「打水漂」
    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12日9時54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經歷了約6天的環月等待,實施了第一次月地轉移入射,從近圓形軌道變為近月點高度約200公裡的橢圓軌道。月地轉移入射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月球軌道上的軌道機動,使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進入月地轉移軌道。
  • 嫦娥五號落點堪稱恐怖!NASA提醒五角大樓小心:東風41被低估了
    眾所周知,12月17日1時59分,歷經23天,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實現減速,穿上「貼心防熱衣」降溫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太空怎麼「打水漂」作為我國十六項重大專項之一的探月工程,結合中國航天的實際,擬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在反覆學習、研究美蘇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太空飛行器實際情況,總體設計部的軌道設計師們決定藉助地球大氣層這個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通過空氣摩擦產生的阻力實現減速目的,並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就像在太空中打水漂,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
  • 嫦娥五號,安全到家
    這個「水漂」學名是「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是比航天員返回還要複雜的技術。在嫦娥五號任務的尾聲,這場太空「水漂」貢獻了最後一幕驚險的表演。為此,在嫦娥一號到五號探測器之外,嫦娥工程中增加了唯一一次試驗飛行任務,專門驗證嫦娥五號的返回方案。這就是2014年實施的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嫦娥-5T」任務。「嫦娥-5T」當年沒有落月,在月球飛了幾圈之後便返回地球,重頭戲是在地球大氣層打個「水漂」,先降速再返回。
  • 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娥五號的3個關鍵數字
    記者摘取二、五、六3個關鍵數字,揭秘嫦娥五號任務。採集約2千克月壤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中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探測器將經過20餘天的在軌飛行,採集約2千克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