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大獲全勝:返回艙32馬赫高速再入,力抗上萬度高溫

2021-01-09 百家號

公元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器成功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地面搜索分隊在6次落點預報導引下順利找到返回器。至此,首次採用月軌無人交會對接方案的月球採樣返回任務迎來了史詩般的偉大勝利。

嫦娥五號返回器(紅外成像畫面)

自發射以來的23天任務時間裡嫦娥五號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完美無瑕地闖過了全部11道艱難險關,在此次任務中我們連續攻克了大噸位太空飛行器地月轉移軌道入射、機械臂與鑽機聯合月面採樣、地外天體樣品封裝、地外天體發射、人類首次無人月球軌道自動交會對接等一系列核心技術能力。

奠基嫦娥五號取得偉大勝利的最後一關則是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這一殿堂級技術。

嫦娥五號返回器(實拍畫面)

縱觀嫦娥五號整個任務流程,它一直處於「斷舍離」的狀態中:長徵五號遙五發射入軌「器箭分離」,進入繞月軌道後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與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分離,完成月面採樣後上升器起飛與著陸器分離,實施月球軌道自動交會對接完成樣品轉移後,上升器/對接機構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分離,進入月地轉移軌道後在距離地球數千公裡處返回器與軌道器分離。

嫦娥五號的「斷舍離」

一個八噸多重的大傢伙最終只有返回器這個重量僅有300多公斤的小傢伙回到地球,而它就是我們勝利的見證。

「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就是確保小傢伙能夠回到地球的「太空船票」,為了拿下這一技術我們早在六年前就專門發射了一顆驗證探測器「嫦娥五號T1」。

嫦娥五號T1試驗器

當年嫦娥五號T1由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發射至近地點219公裡、遠地點41.3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隨後在距離月球約6萬公裡處實施月旁轉向,爾後進入月地轉移返回軌道,並在距離地球約5000公裡處釋放返回器,在此次任務中我們全面掌握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太空打水漂」式再入返回技術。

那麼,何為「太空打水漂」?返回器渾身上下幾乎沒有可動舵面,它又如何精準操控呢?

嫦娥五號返回器

嫦娥五號返回器與軌道艙分離後獨自高速飛向第一次再入點,它將以較小的再入角度再入大氣層,此時速度約為32馬赫,爾後經歷第一次黑障,出黑障後抵達距離地面約60公裡高度基於升力作用再次反彈回宇宙空間,經過一段滑行後二次再入大氣層,這就是「太空打水漂(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

太空打水漂相較於傳統半彈道式的再入行程會延長很多,整個再入行程預計在5100至7000公裡,隨著距離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對落點精度產生影響,此時就需要精準的控制技術。

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軌跡

嫦娥五號返回器充分繼承嫦娥五號T1方案設計,採用的是球冠鐘形體構型,二者頂部都有兩片穩定翼,該裝置結合鐘形體構型可以確保返回器擁有唯一穩定配平點,有了這個唯一的「配平點」意味著返回器即便遭遇動力失效或者姿態失穩等故障,最終都能自動配平恢復至預設姿態,進而飛回著陸場。

看似簡單的穩定翼實際上設計難度非常大,需要通過大量的風洞吹風測試以及驗證試驗才能得出最優設計結果,聯盟系列飛船曾經用了整整十年才最終確定穩定翼氣動外形與安裝位置。

右側兩片凸出結構就是穩定翼

除了穩定翼,嫦娥五號返回器還配置有12臺RCS姿控發動機輔助配平,姿控動力在不同高度層不同速域環境下的噴射效果也有不同,因此還需要加碼質心盒輔助配平。

嫦娥五號返回器RCS姿控動力系統

返回器從設計之初就需要精密計算結構質量,再入過程中防熱材料的高溫燒蝕會改變飛船質心,加上採樣樣品重量的不確定性對質心也有影響,此時就需要質心盒及時準確地調整控制質心,進而實現返回器的精確操控。

返回器精確操控還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初始入射軌道精度,當軌返組合體從遙遠的38萬公裡外踏上歸途的第一步開始就已經影響著返回器的最終歸宿,為此測控團隊為它準備了一系列軌道精度保證措施。

嫦娥五號月地轉移軌控流程

在軌返組合體整個月地轉移飛行過程中,先是進行兩次月地轉移軌道入射,專門設計用小推力發動機長程工作確保探測器不出現大的振動,以利於入射軌道精度的保持,此後又進行了兩次軌道中途修正,這才有了嫦娥五號返回器實施太空打水漂的完美起跑線。

話說,為什麼嫦娥五號一定要用如此複雜的太空打水漂操作呢?答案只有一個,因為我們的夢想是星辰大海。

阿波羅載人返回艙(指令艙)

回顧歷史,阿波羅載人登月雖然也宣稱採用了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但實際上返回艙跳躍最高點也沒能突破80公裡,更不用說進入太空自由飛,其目的只是單純為了將半彈道式再入的17個g過載降低至7個g,唯有如此太空人才能經受得住。

NASA由於遲遲無法突破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以致於起源號、星塵號兩個探測器不得不以彈道式軌跡再入大氣層,產生的過載高達32g,巨大過載對探測器各系統工況穩定性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起源號就是因為重力開關裝置故障導致減速傘沒能及時打開,進而直接撞毀於地面。

撞毀於地面的起源號返回艙

連NASA都沒有的技術日本自然也是沒有,隼鳥號、隼鳥二號兩艘小行星探測器使用的也都是最傳統的彈道式再入方案,並不具備載人應用前景。

另一個應用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的是與阿波羅登月工程競爭旨在用於載人繞月任務Zond系列無人飛船,該飛船起跳高度太低跳躍高度又太高,安全性不能保障,隨著登月競賽落幕該系列飛船也被塵封在歷史的檔案中沒有了下文。

嫦娥五號太空打水漂模擬動畫

嫦娥五號返回器應用的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方案才是真正的未來技術,可以有效兼容解決力載荷與熱載荷問題,其再入最大過載不超過4.8g,僅比近地軌道運行的神舟飛船略高,遠小於阿波羅飛船7g過載,也就是說嫦娥五號雖然是無人採樣器,但核心數據直接對標載人要求。

月球、小行星、火星等地外天體再入返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通常都要經受3000攝氏度高溫燒蝕,返回器大底前端氣流甚至可以加熱到1萬攝氏度以上,高速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可以有效緩解防熱壓力,減少防熱材料使用量,降低返回器結構重量,增大內部空間,其第一次小角度再入熱流燒蝕溫度遠比直接再入低得多,二次再入時與近地軌道飛船無異。

返回器大底前端氣流溫度超1萬度

嫦娥五號返回器根據實際熱流燒蝕情況採用全燒蝕防熱設計,內部為金屬結構外部膠結防熱材料,針對大底迎風面、大底背風面、大底拐角環、側壁迎風面、側壁背風面、側壁艙蓋與防熱環、穩定翼使用了7種不同密度的新研型號防熱材料,能夠有效抵禦第二宇宙速度條件下的熱流燒蝕。

返回器原本就有兩片穩定翼,為什麼著陸後就剩一片了?難道是工作人員拆除的?非也……

嫦娥五號T1返回器

另外一片消失的穩定翼在發揮氣動功效的同時也是返回器傘包系統艙門,當返回器抵達海拔10公裡左右預定開傘高度後,回收系統發出指令彈射傘艙蓋,拉出減速傘包。

嫦娥五號返回器傘艙蓋

爾後依次將減速傘與艙蓋傘拉直,直到減速傘與艙蓋傘分離,此時減速傘首先穩定返回器姿態,並發揮減速作用,再之後減速傘將主傘拉出,爾後主傘與減速傘分離,主傘承擔返回器減速工作,直至降落地面。

嫦娥五號傘包系統任務流程

這又是嫦娥五號應用的一套世界領先技術:降落傘與返回器質量比降至2.4%,優於日本隼鳥二號3.2%,以及NASA星塵號4.4%,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六年前的嫦娥五T1在國際上首次揭示降落傘尺寸效應原理。

嫦娥五號返回器與神舟載人飛船返回艙乍一看上去十分相似,但內在早已不同,之所以繼承神舟返回艙構型主要是出於縮短任務研發周期,增強可靠性兩方面考慮。

神舟飛船鐘形體返回艙

鐘形體返回艙優勢前文已經提到是擁有「唯一穩定配平點」,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其弱點是升阻比偏低,返回再入窗口較窄,這也是嫦娥五號軌返組合體在完成樣品轉移後停留數天繞月等待的原因之一。

與鐘形體返回艙截然不同的是倒錐體返回艙,後者優勢是有較高的升阻比,在採用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方案時有更強的機動飛行能力,因此可以收穫更多的月地返回窗口,NASA就要求旨在載人重返月球的獵戶座載人飛船具備在太陰月中任意時間進行月地轉移入射。

執行EFT-1發射任務的德爾塔-4H

六年前就在我們發射嫦娥五T1試驗器的同一年,大洋彼岸獵戶座飛船指令艙也由德爾塔-4H型火箭發射入軌,任務代號EFT-1,旨在驗證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熱流條件下的防熱材料抗燒蝕能力,這是一次不載人的發射任務,甚至連服務艙都沒有,最終在德爾塔-4H末級火箭助力下進入距離地球約5800公裡的高軌軌道。

當時大洋彼岸面對這一消息那是相當激動,他們說,這是自阿波羅計劃結束後四十二年來,載人太空飛行器飛到距離地球如此遠的太空,是歷史性的裡程碑……

獵戶座EFT-1任務返回艙

說得如此繪聲繪色的EFT-1獵戶座返回艙仍然沒能驗證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也就是說時至今日他們仍然不具備這一能力。

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的長徵五號B

當時間進入今年不知道大洋彼岸將作何感想,因為繼承嫦娥五號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衣缽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已於今年5月5日發射升空。

進入太空後該飛船依靠自主動力在無需地面測控支持下自主變軌至距離地球超過7000公裡的高軌軌道,以比獵戶座EFT-1更高的速度再入大氣層,並成功驗證倒錐體構型條件下的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能力。

新一代載人飛船艙外相機拍攝畫面

同樣是無人測試,我們的新飛船不僅配齊了服務艙,軌道高度也更高,而且新飛船研製前後歷時僅僅3年,處於同一等級的獵戶座飛船發展至今則已超過十年。

新一代載人飛船

得益於高升阻比、易配平等優勢倒錐體是當今世界載人飛船發展的新潮流,然而倒錐體也存在多個配平攻角難題,也就是說它不能像鐘形體返回艙那樣可以始終擁有唯一的配平點,不穩定性劣勢突出,這就需要增強RCS姿態控制能力,以及質心控制能力。

雙組元無毒無汙染RCS姿控動力

為此新一代載人飛船配置了世界最大推力的雙組元無毒無汙染姿控發動機,最終我們看到新飛船不僅實現了無損著陸,甚至打出了10.8環的高精度落點成績,這意味著什麼?

倒錐體返回艙+服務艙+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高精度落點=世界唯一!

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配有大型群傘

更令人興奮的是,我們不僅硬體能力正在換擋升級,軟體建設也跟了上來。為滿足嫦娥五號任務需求,一張布局全球建設的空天大網早已張開。

嫦娥五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登月後只有48小時工作時間,在此期間要連續完成太陽翼展開、著陸器載荷開機、巖心鑽探機鑽取採樣、鑽取封裝、四自由度機械臂十幾次表取採樣、表取封裝、月面發射準備、月面發射一系列動作,如果沒有深空測控網的連續測控是無法辦到的。

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月面工作

最初我國只有內陸的喀什與佳木斯兩座深空站,地球24小時自轉一圈,其中近半數時間不在測控範圍內,這是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48小時月面連續工作測控需求。

為此早在2014年,我們就選址阿根廷內烏肯省薩帕拉興建了35米口徑深空天線,這是一座集測控、數據傳輸、長基線幹涉測量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深空測控站,該站已於2017年建成投入使用,由此航天深空測控覆蓋率提高到了90%,能夠有效滿足嫦娥五號月面工作需求。

薩帕拉深空測控站

與此同時,為滿足嫦娥五號返回器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需求,我們在整個再入走廊建設了一連串接力式測控站點。

返回器首先將從大西洋上空實施軌返分離,那裡有我們的納米比亞測控站,該站配置有S/X頻段測控設備,在抵達120公裡高度一次再入點前非洲肯亞還有我們部署的馬林迪測控站。

月地返回再入走廊

返回器一次再入時部署在索馬利亞以東海域的遠望三號測量船將利用船載雷達和光學設備監視其行蹤,並為能否成功起跳提供數據判讀支持,布設在喀拉蚩與青藏高原的寬波束引導與多波束引導設備將快速捕獲首次出黑障的返回器,緊接著還有相控陣雷達參與測量返回器二次再入,然後是飛行末段的一系列測控站點的接力測控。

部署在印度洋的遠望三號測量船

如果只是為了完成嫦娥五號任務會如此大動幹戈嗎?顯然不是。

接下來幾年,天宮空間站、天問一號軌道器與巡視器等一系列常態化運營項目將全面鋪開,從近地軌道到多顆地外天體同步開弓,空間探測將覆蓋極為廣袤的深空,這還不包括日常在軌運營的世界第二大規模在軌太空飛行器。

深空網國際聯網條件下的幹涉測量

後續我們還有嫦娥七號月球極區立體探測、嫦娥六號月球極區採樣返回、嫦娥八號驗證月面科研站,天問系列任務還有小行星採樣返回、主帶彗星探測、火星採樣返回、木星探測、太陽系邊際探測,更重要的是嫦娥五號將拉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大幕,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增量空間。

嫦娥五號拉開載人月球工程大幕

春江水暖鴨先知,不得不說歐洲還是有些眼光的。在此次嫦娥五號任務中歐空局分別動用馬斯帕洛斯、庫魯兩座測控站為地月轉移與再入大氣層提供測控幫助,此前嫦娥四號任務中的低頻射電探測儀、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中性原子探測儀都有歐空局成員的合作身影。

嫦娥四號展開荷蘭參研的低頻射電探測儀

載人航天領域雙方也在就進駐天宮空間站展開合作,曾於2016年、2017年互派航天員進行聯合訓練,而今我們正在發起國際月面科研站建設倡議,相信他們也不會掉隊。

明年天宮空間站在軌組裝業務將全面鋪開

2020年被譽為我們的超級航天年,在這一年當中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某型帶翼太空飛行器成功首飛、旨在服務載人月球工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首飛、長徵五號系列大型運載火箭日趨成熟,最終以嫦娥五號完成史詩級月球探測任務終結人類44年沒有更新月壤樣本為句號,而放眼更加長遠的未來上述這些也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返回艙回來時經歷了什麼,兒時的打水漂,現在的國之大器
    現在國內的新聞基本都有一篇報導,那就是嫦娥五號遠在38萬公裡的月球收集樣本,並且經歷23天成功返回地球的懷抱。十二月十七號凌晨一點左右,嫦娥五號身後拖著長長的紅色降落傘,精準,安全,穩定的降落在中國境內。
  • 嫦娥五號開箱成功,為何嫦娥五號返回時會燃燒,升空時卻不會?
    月球樣品稱重  嫦娥五號在等待返回地面前,由於窗口期間隔時間較長,因此軌返組合體在太空停留了數日,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地球過程中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這個過程會使返回器表面溫度驟升至數千度
  • 嫦娥五號,安全到家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曾回憶,以王禮恆院士為代表的航天專家認為,嫦娥五號高速返回是我國首次嘗試,與任務成敗息息相關,如果不事先驗證,風險是巨大的。為此,在嫦娥一號到五號探測器之外,嫦娥工程中增加了唯一一次試驗飛行任務,專門驗證嫦娥五號的返回方案。這就是2014年實施的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嫦娥-5T」任務。
  • 小白變小黑,嫦娥返回艙被燒得判若兩物,如何做到內部完好的?
    如果說最近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那一定是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並給中國帶來了1731克月球樣品了,這是中國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無人月球採樣並順利返回。五星紅旗、工作者和返回艙隨著夜幕降臨,在星空閃爍的太空裡,一個全身包裹著白嫩塗層的嫦娥五號返回艙在穿越大氣層時,發出了耀眼光芒。
  •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土特產」,歡迎回家!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曾回憶,以王禮恆院士為代表的航天專家認為,嫦娥五號高速返回是我國首次嘗試,與任務成敗息息相關,如果不事先驗證,風險是巨大的。為此,在嫦娥一號到五號探測器之外,嫦娥工程中增加了唯一一次試驗飛行任務,專門驗證嫦娥五號的返回方案。這就是2014年實施的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嫦娥-5T」任務。
  •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回家
    由於嫦娥五號返回大氣層時,與周圍空氣劇烈摩擦,導致返回器表面的高溫高壓電離氣體層如劍鞘一般,隔絕其與地面測控站間的通信,形成黑障區。遠望3號船的使命,便是在預定海域執行返回器初次再入黑障區附近的遙測、外測、光學測量等測控任務。「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通信黑障區的這一跳至關重要,如果跳不起來,返回器會摔得粉碎;如果跳過了,『嫦娥』可能會逃離大氣層,無法二次進入。」
  • 為何嫦娥五號選擇「太空打水漂」的返回方案?
    作者:伊卡魯斯二號 連結:為何嫦娥五號選擇「太空打水漂」的返回方案?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重大突破
    一、多點高強度分離螺母實現高可靠連接分離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部分組合而成,多器分工合作的狀態造就了探測器在太空中不斷「分離-組合-再分離-再組合」的變形過程,這在我國的太空飛行器中絕無僅有。
  • 兩次穿過大氣層,為什麼嫦娥五號發射時沒事,返回卻出現燃燒呢?
    兩次穿過大氣層,為什麼嫦娥五號發射時沒事,返回卻出現燃燒呢?在今天凌晨嫦娥5號返回器成功著陸,根據紅外影像顯示,第1個找到嫦娥5號返回器的,不是日思夜想的科學家,而是一隻小動物。這一場面看起來有些溫馨,還有網友調侃到嫦娥5號返回地球玉兔都已經帶下來了,吳剛還會遠嗎?細心的網友還發現了,在返回的過程當中竟然和大氣摩擦產生了一定的燃燒,可是在發射的時候,嫦娥5號卻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問題,同樣都是需要穿過大氣層,為什麼在發射和返回的時候會造成如此大的差距呢?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什麼時候返回地球?降落在哪裡?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點火升空,託舉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這次發射,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中的收官之作。繼嫦娥一號任務實現繞月探測、嫦娥三號任務實現落月探測之後,嫦娥五號任務將實現月球表面無人採樣返回,標誌著我國將圓滿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規劃。
  • 「神十」返回艙落戶韶山,看「九天攬月」的湖南貢獻
    當天中午,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從北京啟運,向湖南韶山出發。湖南日報首席記者 郭立亮 攝 在負責承運的平板運輸車上,返回艙被安放在一個鋼製底座架上,四周由綁帶牢牢固定住。返回艙長約2.6米、直徑約2.4米,重量是2噸多。 返回艙看上去呈灰黑色,上面有高溫灼燒後的痕跡。湊近看可以發現,外層是細密的蜂窩狀結構。
  • 黎明破曉前,嫦娥五號將這樣回家
    嫦娥五號帶著月壤就要返回地球了。6年前,我國曾發射一顆太空飛行器,驗證嫦娥五號「打水漂」再入返回的關鍵技術,完成了一次低調的重要旅行。今天分享《中國航天報》的一篇舊文,看嫦娥五號將如何——歸來。現在的四子王旗
  • 什麼外衣讓嫦娥五號比鑽石還剛?不懼3000℃高溫灼烤
    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壤成功返回地球。時隔44年,人類再次從月球帶回了巖石和土壤樣本,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 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返回地球,是以第二宇宙速度——11.2公裡/秒進入大氣層,高速摩擦將在探測器表面產生3000℃的高溫,其熱流超過了我國以往任何一個再入返回的型號。
  • |載人飛船|太空飛行器|返回艙|長徵五號|航天...
    一船多用的天地往返「太空巴士」,未來返回艙可重複使用此次發射成功的長徵五號B火箭搭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以及10餘項實驗載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按照飛行程序,試驗艙和試驗船完成在軌試驗後,計劃分別於5月6日和5月8日返回東風著陸場。
  • 嫦娥五號 月球之旅
    此次組合體成功分離前,在飛行控制團隊的精確控制下,經兩次軌道修正、兩次近月制動「剎車」,嫦娥五號得以成功進入近圓形環月軌道。 本次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不僅要成功落月,還要實現月面採樣、月面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地球等多個首創性任務環節。
  • 人民日報:上九天嫦娥攬月 穿星河逐夢無垠
    回家之路怎麼走為克服高速高溫,「太空打水漂」式返回在先後完成發射、落月、採樣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等環節後,嫦娥五號開始準備返回地球。這就是此次嫦娥五號採用的全新的再入方式——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也就是俗稱的「太空打水漂」。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方式?航天專家介紹,當返回器帶著月壤,從月球風馳電掣般向地球飛來,這時的飛行速度是約為11.2千米每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從近地軌道返回的太空飛行器速度大多為7.9千米每秒的第一宇宙速度。
  • 嫦娥五號返回了,它身上有哪些你家鄉的「土特產」?香港:我先說
    在經過近23天的太空旅行之後,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這代表著我國此次探月採樣任務圓滿成功。在大家在對它回家路上高潮的「打水漂」技術讚嘆不已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在嫦娥五號身上,有哪些來自你所在省的貢獻呢?
  • 月亮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嫦娥五號完成任務後,是如何起飛返回的
    相信近期大家還沉浸在嫦娥五號發射和返回的喜訊裡,在視頻裡聽到一連串的「跟蹤正常,遙控信號正常」,這就是最大的欣慰,因為嫦娥五號的發射、著陸、取樣和返回每個動作都牽動著國人的心!
  • 嫦娥五號,歡迎回家!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現場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國家航天局 萬珂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嫦娥五號:您的「快遞」到了,來自月球,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後續,工作人員將會把嫦娥五號返回器空運至北京開艙,月壤的存儲、分析等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嫦娥五號從出發奔月到回歸地球共經歷了23天,其中8天完成從月球到地球的旅程,在月工作2天,再用13天返回地球,這樣算來,嫦娥五號的「通勤」時間要比正式「挖土」的工作時間長得多。